壬寅日是什么意思(壬寅日是什么意思能生宝宝吗)

及時行樂 2023-06-26 00:49:47 用户分享

明年闰二月,农村老人说“癸卯迎水兔,春秋晴天少”是什么意思?

#秋日生活打卡季#明年是2023年,用干支记年法是癸卯年,今年是壬寅年。

提起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大家有很多人不懂,这是古代人的智慧,是用10天干和12地支依次并列循环往复排列而形成的记年方法。

这10天干和12地支并列循环往复排列到第60组排列,就是一个来回“甲子”年。

那么,古人使用这种60组“甲子”排列,既可以用来记年,又可以用来记月,还可以用来记日,如壬寅年,甲辰日。

为什么明年有闰月,是闰二月呢?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阴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记月法,月亮从朔月到望月整个周期是29.5天。

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月,绕地球转动12个周期的月相,即朔望月天数是354~355天,若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5天。

因此,每一自然年,阴历与阳历记日法相比,相差的天数,阴历记日法要少11天左右,有人叫做“日差”,因此,三年的“日差”就会达到30天左右的时间。

古人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成6个节气,每个月又分两个节气,如春季,农历正月有立春、雨水,二月有惊蛰、春分,三月有清明、谷雨,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

农历这二十四节气,都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决定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么阴历每年与阳历相差11天左右,怎么办呢?

因此,古人就把阴历每3年,就要多出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30天,就按阴历计算,这多余的30天时间,就加在阴历月份上,叫做“闰月”,并且依据干支记年法,明年闰月加在阴历二月份后,叫做“闰二月”。

农村老人依据干支记年法的规律,说“癸卯迎水兔”,又是什么意思呢?

癸卯是指2023年按照干支记年法的排列年号,今年是壬寅年,明年是癸卯年,后年是甲辰年。

“癸”在五行中是属水的,因为,甲、乙是属于东方五行木的,丙、丁是属于南方五行金的,戊、己是属于中间五行土的,庚、辛是属于西方五行火的,壬、癸是属于北方五行水的,所以癸的五行是水。

“卯”是12生肖中是属“兔”的,这一个大家比较熟悉,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己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犬,亥属猪,所以“卯”是属兔的。

这个时候“癸卯迎水兔”,就是“癸”属五行水,“卯”属兔,即癸卯年就是水和兔融合在一起。

“春秋晴天少”,这句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古人认为明年癸卯年是五行属水,意味着明年春季和秋季的雨水非常多,晴天偏少。

春季雨水多,晴天少,有利于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发育,农村有句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所以,明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春季作物的生长。

但是,春季雨水偏多,小麦的赤霉病、粉锈病、根腐病会严重发生,油菜的菌核病、茎腐病、霜霉病等病会增多,因此,要严加注意,认真防治,确保明年夏粮丰收。

明年秋季雨水偏多,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在初秋时节,天气炎热,庄稼正在茁壮成长的关键时候,雨水偏多,对作物生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中秋节以后,夏玉米、中晚稻、大豆、红薯等作物,正是收获的时候。

因此,必须趁晴天,抢好天,抢收抢割抢晒,是非常关键的事情,避免到手的粮食,因雨天而报废受灾。

到了深秋,在寒露节和霜降节期间,雨水偏多,必须抢时间搞好小麦和油菜的播种,对小麦和油菜的出苗生长,是非常有利的,能够确保冬季土地的墒情良好,为翌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春秋两季雨水偏多,并不是坏事,因为不会形成洪涝灾害,降雨非常平稳正常,对农作物生长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但是,春季要注意作物的病害防治,秋季要注意作物抢收和抢种,总体来说,明年从天气状况来说,对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农民生活观,一起探讨三农生活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明年闰二月,农村老人说“癸卯迎水兔,春秋晴天少”是什么意思?

#秋日生活打卡季#明年是2023年,用干支记年法是癸卯年,今年是壬寅年。

提起壬寅、癸卯、甲辰、乙巳……大家有很多人不懂,这是古代人的智慧,是用10天干和12地支依次并列循环往复排列而形成的记年方法。

这10天干和12地支并列循环往复排列到第60组排列,就是一个来回“甲子”年。

那么,古人使用这种60组“甲子”排列,既可以用来记年,又可以用来记月,还可以用来记日,如壬寅年,甲辰日。

为什么明年有闰月,是闰二月呢?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绕地球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阴历,以地球绕太阳运行为核心的记日法叫作阳历。

阴历是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记月法,月亮从朔月到望月整个周期是29.5天。

月亮绕地球转动一周,为一月,绕地球转动12个周期的月相,即朔望月天数是354~355天,若是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是365.25天。

因此,每一自然年,阴历与阳历记日法相比,相差的天数,阴历记日法要少11天左右,有人叫做“日差”,因此,三年的“日差”就会达到30天左右的时间。

古人把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成6个节气,每个月又分两个节气,如春季,农历正月有立春、雨水,二月有惊蛰、春分,三月有清明、谷雨,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

农历这二十四节气,都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来决定的,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么阴历每年与阳历相差11天左右,怎么办呢?

因此,古人就把阴历每3年,就要多出月亮绕地球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30天,就按阴历计算,这多余的30天时间,就加在阴历月份上,叫做“闰月”,并且依据干支记年法,明年闰月加在阴历二月份后,叫做“闰二月”。

农村老人依据干支记年法的规律,说“癸卯迎水兔”,又是什么意思呢?

癸卯是指2023年按照干支记年法的排列年号,今年是壬寅年,明年是癸卯年,后年是甲辰年。

“癸”在五行中是属水的,因为,甲、乙是属于东方五行木的,丙、丁是属于南方五行金的,戊、己是属于中间五行土的,庚、辛是属于西方五行火的,壬、癸是属于北方五行水的,所以癸的五行是水。

“卯”是12生肖中是属“兔”的,这一个大家比较熟悉,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己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犬,亥属猪,所以“卯”是属兔的。

这个时候“癸卯迎水兔”,就是“癸”属五行水,“卯”属兔,即癸卯年就是水和兔融合在一起。

“春秋晴天少”,这句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古人认为明年癸卯年是五行属水,意味着明年春季和秋季的雨水非常多,晴天偏少。

春季雨水多,晴天少,有利于小麦和油菜的生长发育,农村有句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所以,明年春季雨水偏多,有利于春季作物的生长。

但是,春季雨水偏多,小麦的赤霉病、粉锈病、根腐病会严重发生,油菜的菌核病、茎腐病、霜霉病等病会增多,因此,要严加注意,认真防治,确保明年夏粮丰收。

明年秋季雨水偏多,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在初秋时节,天气炎热,庄稼正在茁壮成长的关键时候,雨水偏多,对作物生活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中秋节以后,夏玉米、中晚稻、大豆、红薯等作物,正是收获的时候。

因此,必须趁晴天,抢好天,抢收抢割抢晒,是非常关键的事情,避免到手的粮食,因雨天而报废受灾。

到了深秋,在寒露节和霜降节期间,雨水偏多,必须抢时间搞好小麦和油菜的播种,对小麦和油菜的出苗生长,是非常有利的,能够确保冬季土地的墒情良好,为翌年夏粮丰收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春秋两季雨水偏多,并不是坏事,因为不会形成洪涝灾害,降雨非常平稳正常,对农作物生长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

但是,春季要注意作物的病害防治,秋季要注意作物抢收和抢种,总体来说,明年从天气状况来说,对农业生产是非常有利的。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农民生活观,一起探讨三农生活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老话“正月三个亥,猪肉当金卖”:正月二十是亥日,今年啥情况?

转眼正月已经过到了下旬,忙忙乱乱地总算把春节给过去了,人们也都开始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正月二十是亥日,老话说“正月三个亥,猪肉金价卖”,今年正月有几个亥呢?为啥会有这种说法?

1·正月有啥特点?

正月是“建寅之月”,所谓正月指的应该从立春开始,到惊蛰节气之前的这段时间。寅月是春季的第一个月,也叫孟春,或者春季孟月。

春季属木,冬季属水,而木生于水。春日的气息是从去年的冬至节气开始孕育的,所谓“冬至一阳升”,这“升”的是大地上的少阳之气,也就是春季的木气。

冬至之后,春季的木气不断生长,同时也消耗着冬季的寒水的力量,冬水和春木此消彼长。直到立春节气,冬水力量隐藏、春木显现,也就是少阳之气显现。

阳气催得寒退百草生,所以立春节气的三种物候就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寅月第二个节气雨水的三候是:獭祭鱼;鸿雁北;草木萌动。

从“解冻”到“草木萌”,正说明大地上阳气的不断增加,春季木气的逐步强盛,以及阴寒水气的不断减弱。雨水节气之后十五天就到了惊蛰节气,木气最强的卯月也就到了。

所以寅月的主要特点就是冬寒和春暖交替,遇火气就暖、遇水气就冷,气温变化不定。

2·今年寅月有啥特点?

寅月是冬春两季交替的月份,但季节的过渡是需要过程的,不是突然之间就完成了。如果今天还在下雪,后天就过到了夏天,那大地上的所有生物都会出问题。

那就需要有种力量来控制季节交替的速度,这种力量就是“月建之力”,也就是寅月的寅日。

一个月有上中下三旬,如果寅月每旬都有一个寅日,那寅月的力量就会比较稳定。初春时节会有些许的冷,慢慢地天气会变暖,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降温或升温,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比较舒适,不容易生病。

今年的寅月只有两个寅日,分别是正月二十三的壬寅日,和二月初六的甲寅日,并且这两个寅日都离月中望日比较远。

月中望日前后的寅日,通常被称为“月中之王”,代表这个月的主要特点,而今年的寅月只有两个寅日、还没有月王,这代表寅月力量弱,月中无力也会造成气温变化无常。

“无常”的意思是,该暖不暖、该雨不雨。古籍中说:(正月)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早落;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3·正月几个亥?

在十二地支里,亥居于最后一位,所以古人说“亥而生子,复从一起”。

在卦象里,亥属乾卦,是极阴之水,土到此不暖,金经此地生寒;亥又被称“水神”,象江河归聚的地方,也称“天河之水”,奔流四溢。

所以《月令采奇·正月占候》中说:正月逢三亥,湖田变成海,须立春后的三亥方验。意思是亥代表雨水,如果寅月有三个亥日,那就代表雨水很多,低田会蓄水“如海”。

古籍中也有“壬辰年正月初六日己亥,十八日辛亥,三十日癸亥,是岁大‘涝’,湖田颗粒不收”等记载。

民谚里也说“正月有三亥,猪肉金价卖”“正月遇三亥,猪肉贵如金”。是说如果正月有三个亥日代表雨水太多,容易造成庄稼减产。加上雨多生猪容易生病,最终导致肉价上涨。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2019年,那年除夕立春,正月初三、十五、二十七都是亥日,当年的猪肉价格就高到惊人。

今年正月十四立春,正月二十、二月初三都是亥日,最后一个亥日是二月十五,也就是惊蛰节气当天。

但今年的惊蛰交节时间是凌晨四点多,在这之前还属于寅月的亥日,所以今年的寅月应该是有“两个半”亥日。代表要下就老是下,不下就老是旱,旱涝不均。

或许,正像古籍《地母经》里对癸卯年的描述一样: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

是说今年春季会比较冷,会突然变天,秋季的天气则会比较干旱。秋冬时,猪肉的价格应该也会比平时偏高。#头条创作挑战赛##传统##天气#

壬寅虎年为啥只有一个“立春日”?

视频加载中...

视频制作:胡彦竹

2月4日,立春。天文科普专家表示,和刚刚过去不久的辛丑牛年“两头无春”不同的是,壬寅虎年是“单春年”,只有一个“立春日”。

海报制作:冯娟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并逐步完善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也是中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杨婧介绍,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称打春、正月节,“立”是“开始”的意思,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可见“立春日”的重要性。

海报制作:冯娟

二十四节气把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即一个太阳年划分成为24个等份并分列在阳历的12个月里,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简化为“节气”。

由于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而定,本质上属于阳历,而阴历是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即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阴历平年一年比阳历一年少11天左右。为了协调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天数,需要用“置闰”的方法来调整,平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平均每19年一个周期,这样将阴历与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称为“阴阳合历”,即农历。

农历闰年(有闰月)的天数比农历平年(无闰月)的天数多出30天左右,故农历闰年有25个节气,而农历平年则有23个或24个节气。因为立春在岁尾或岁首,所以经常出现立春节气跑到上一农历年的岁尾或跨到下一农历年的岁首,这就出现了农历年“双春”“单春”或“无春”的不同情况。基本上,平均每19年中就有7年“双春”,7年“无春”,5年“单春”。

海报制作:冯娟

壬寅虎年是一个农历平年,共有355天,具体来说,对应的阳历日期是2022年2月1日至2023年1月21日,其间只有一个“立春日”,在阳历2月4日。而之后的癸卯兔年是一个农历闰年,有个闰二月,因而就有两个“立春日”,都在阳历2月4日。

杨婧表示,农历年“双春”“无春”“单春”都是正常的历法变化,与人的运气运道、吉凶祸福毫无关系,公众千万不要被误导。(记者周润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