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公司名称大全集(医药公司名称大全集图片)

几分真心 2023-07-04 02:24:47 网友投稿

收藏!《2023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大数据全景图谱》

——原标题:收藏!《2023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大数据全景图谱》(附企业数量、企业竞争、企业投融资等)

行业主要上市企业:恒瑞医药(600276)、复星医药(600196)、科伦药业(002422)、华东医药(000963)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数量、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区域分布、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投融资、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风险分布。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1)上述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2)搜索相关关键词为“化学药品制剂”;3)企业筛选逻辑为:企业的名称、产品服务和经营范围中包含了“化学药品制剂”的企业。4)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0日。5)由于中国企业数据库与全球企业数据库不同,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6)若有特殊统计口径会在图表下方备注。

──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在2011年注册火爆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主要企业共有18773家,其中以2011年为主要注册热潮,2011年全国化学药品制剂注册企业数量达1272家;2021年,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新增注册企业数量达387家,同比减少16家。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和在业企业占比超80%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的存续企业11552家,占总企业数的61.54%;在业企业数量达3654家,占比为19.46%;注销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10.87%,吊销企业数量占总企业数的8.06%。整体来看,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和在业企业数量占比超80%,行业整体发展较为健康。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占比超过50%

从注册资本来看,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注册资本主要分布在1000万-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相关企业数量为4505家;其次为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相关企业数量为4172家。从整体来看,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企业占比超50%。

注:已将以美元和港元的注册资本转换为人民币。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主要注册在长三角地区

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尤其以江苏、上海为代表,截至2022年12月30日,江苏省共有相关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数3839家、上海市共有2212家。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主要为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企业

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类型来看,目前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在业的企业主要以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企业为主,截至2022年12月30日,有限责任公司共有14302家,占比为94.09%;独资企业共有3625家,占比为23.85%。

注:1)上述企业为存续和在业企业;2)上述统计未剔除重复值,同一个企业可以同为有限责任公司和独资企业。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融资以战略融资为主

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融资以战略融资为主,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共有111家企业进行战略融资、43家企业进行A轮融资、28家企业进行种子轮/天使轮融资、24 家企业进行定向增发、14家企业进行B轮融资。

注:上述企业为存续和在业的企业。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主要以新四板挂牌和A股上市为主

从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上市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在业的企业中有391家为上市企业,上市率为2.5%。整体来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上市企业主要以新四板挂牌和A股上市为主,新四板挂牌企业共有212家、A股上市企业共有108家。

注:上述企业为存续和在业的企业。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较多

从企业科技型名誉分布情况来看,目前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在业的企业中,共有各类科技型企业近5969家,其中,有2371家企业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1841家企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615家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

注:上述企业为存续和在业的企业;2)上述统计未剔除重复值,同一个企业可以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中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

目前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和在业的企业中,共4956家企业有专利信息,1545家企业有软件著作权。在专利信息中,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以实用新型专利为主,申请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共有4162家,拥有发明公布的企业共有3051家,拥有发明授权的企业共有2471家。

注:上述企业为存续和在业的企业;2)上述统计未剔除重复值,同一个企业可以同时拥有多种专利信息和软件著作权。

──化学药品制剂行业企业中风险信息情况以有裁判文书为主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0日,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续和在业的企业中有6001家企业有裁判文书,1800多家企业有行政处罚,有627家企业存在经营异常。整体来看,我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较多,行业经营存在的风险较高。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化学药品制剂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业大数据、产业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链咨询、技术咨询、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

最新!双百强药店来了(附名单)

如今,国内头部连锁药店已形成三个形态:其一是以国大药房、大参林、老百姓、益丰等为代表的全国性巨型连锁(门店10000家左右,营收200亿左右);其二是以漱玉平民、健之佳等为代表的新势力(门店5000家左右,营收奔向百亿,持续向全国布局);其三是以河南张仲景、山东立健等为代表的区域巨头(门店超过1000家,营收奔向50亿)。

头部连锁迈进万店时代

针对国内头部连锁药店情况,中国药店最近公布了两个榜单,一个是“2022-2023年度中国药店价值榜(直营连锁100强)”,一个是“2022-2023年度中国药店价值榜100强”。

根据直营连锁100强榜单,目前直营门店最多的仍是一心堂(直营门店数9600家),其次是益丰药房(直营门店数8400家),紧接着是大参林(8000家)、老百姓(7840家)、国大药房(7730家)、健之佳(4500家)、漱玉平民(3300家)、全亿健康(2815家)、张仲景(2202家)、山东立健(1964家)。

从头部连锁总门店数量来看,一心堂、益丰、老百姓等已奔向万店时代,新势力漱玉平民、健之佳等门店已达到了5000家左右,区域龙头河南张仲景、山东立健等门店都已超过1000家。

根据中国药店价值榜100强,国大药房和大参林营收已超200亿,老百姓、益丰和一心堂营收逼近200亿,北京同仁堂、国药控股SPS+专业药房、全亿健康、漱玉平民、健之佳等营收也将达到100亿。综合来看,十强连锁营收都将进入百亿俱乐部。

按照商务部规划,到2025年,培育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且百强企业要占到药品零售市场总的65%以上,连锁率接近70%。

从目前形势来看,在头部连锁中,以国大药房、大参林、老百姓、益丰等为代表的全国性巨型连锁药店目标都非常清晰,成为商务部规划的5-10家超500亿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企业。

聚焦专业和多元化两条路

知名职业经理人(药店圈)李震在《39万医保药店,40%要转型》一文中谈到,国家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现有药店进行分级对待,能活的继续活着,抓不住机遇的就淘汰,把原来的整个药店分成N个系列,逐步形成达标的方式。

从目前市场来看,国家已将零售药店分为四个形态,分别为普通药店、定点药店、门诊统筹药店、“双通道”药店,且类别不同要求也不同。

然而,要成为门诊统筹药店及“双通道”药店,药店必须满足相应的条件。以河北省政策为例,申请门诊统筹药店需设置门诊统筹保障用药管理岗位,至少应配备1名执业药师,且注册地在该定点零售药店;申请“双通道”药店需具有2名及以上的专职执业药师,设置用药管理岗位,不得兼职或挂名,确保营业时间有药师在岗。

零售药店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药师的专业化服务,也就是说,营业时能否有药师在岗至关重要。按照国家要求,要想处方外流到药店,那药店必须要有承接处方外流的能力(一是具备相应的处方品种,外流处方到药店能买得到;二是具备处方审核能力,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最近,国家医保局一则文件,再次引发行业震动,加速了药店专业化发展的进程。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定点零售药店纳入门诊统筹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统筹地区医保部门要优化申请条件、完善服务流程,及时为符合条件的定点零售药店开通门诊统筹服务。

当然,国家医保局在这方面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其一是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加快医保电子处方中心落地应用,实现定点医疗机构电子处方顺畅流转到定点零售药店;其二是支持定点零售药店通过省级医药采购平台采购药品,鼓励自愿参与药品集中带量采购。

在强化药店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国家也在引导药店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国家通过鼓励便利店售药、超市售药、网络渠道售药、智能售药机售药等多渠道和多场景满足居民日常用药需求;另一方面,国家也放开了审批权限,传统药店可围绕居民健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比如增加非药品类或开拓养生保健服务。

从头部连锁的布局来看,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最近,益丰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增加经营范围:“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

2022年5月,老百姓大药房召开2021年度业绩说明会提到,公司将在4000余家门店中试点多元化药店的模式,引入更多非药品种,用高频的非药品引流带动低频的药品健康品销售。

(榜单来源:中国药店)

起底世界最强医药公司:30年占据全球市场年赚千亿,吉利德发家史

文|托马斯

编辑|t

2020年5月18日,世界著名财经杂志《财富》公布了美国500强企业的排名。

其中有一家医药公司以全年总收入224.49亿美元(折合1431亿人民币)的成绩名列第186名,成为全球盈利最高的医药公司之一。

这就是因从事抗病毒药品开发和销售而闻名世界的“吉利德科学公司”。

在近20年里,吉利德研发的多种抗艾滋病和丙型肝炎病毒畅销全世界,还拥有全球最受欢迎的抗流感病毒药物达菲的专利。

这让吉利德获利颇丰,早在2015年就已经年收入突破320亿美元,挤进全球药企销售额十强之列。

可谁又能想到如此成功地医药企业居然是一个只有30年发展史地“年轻”公司,要知道像“强生”、“罗氏”这样的药企都是有100多年历史的。

不得不说吉利德地成功是具有相当传奇的色彩的。

那么“吉利德科学公司”为何会能在30年间就跻身世界最强药企行列?它到底有何传奇的故事在里面?

(吉利德公司)

想了解吉利德的发家史,就不得不提它的创始人——迈克尔·奥丹。

创业的开始

迈克尔·奥丹早年因为感染过登革热,也就是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之后便立志想要从事医药行业的工作。

他先是考上了华盛顿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后考入了全球医学专业排名前五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那里刻苦钻研医药知识,并修得医学博士,还在后来又到哈佛大学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

化学、医学和工商管理的三学士学位,让他具备了开办医药公司的潜能。

毕业后奥丹就开始了对自己儿时梦想的实现,首先第一步就是要筹集到许多钱。

奥丹来到门罗风险投资公司学习风险投资的运营套路,经过长达一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奥丹已经成为了一个玩风险投资的天才。

他能轻轻松松就募集到风险投资来维持公司的运营,让一家毫无收益的公司成功上市,这将对未来自己的医药公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迈克尔·奥丹)

1987年6月,当时才仅有29岁的奥丹创建了人生的第一家公司,也是他命运转折的起点——“吉利德科学公司”。

吉利德原本是中东地区盛产的一种牙膏的名字,在当地人们都把这种牙膏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真正意义的药品。

奥丹用吉利德来给公司命名,也能看出他的抱负,想要研发出足以影响人类历史的新药物。

由于奥丹本人曾获登革热,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把吉利德的发展方向定为了抗病毒领域。

这除了他个人的原因外,也是对公司发展有着长远的考虑,无论任何时候病毒都是人类最大的敌人,无论是普通百姓、资本家还是政客都会对其非常关注。

也因此,吉利德创立之初,奥丹就邀请到了许多名人政客为自己助阵,还有一些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得主、经济学家和知名律师加入自己的董事会,为其造势。

当时奥丹还写信给股神巴菲特,希望他成为吉利德的大股东,但巴菲特却婉拒了。

没过多久,奥丹就凭借自己出色的运营能力为公司筹集到了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把公司搬到了加利福尼亚的福斯特城。

(美国总统与奥丹握手)

创业之初,虽然吉利德是一家医药公司,奥丹却没有把精力投入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上,而是像一个医药研究合同外包组织那样,每天专注于通过合同研究项目来获得收益。

两年后,奥丹再次拿到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之后又从葛兰素史克公司(GSK)那里拿到一个反义药物的研发合同,这个项目在马克·马特奇博士的技术指导下,开始了对反义药物的研究和制造。

所谓反义药物,就是一种DNA(寡聚体),能够阻断疾病基因表达的小链。

别看奥丹这几年做的风风火火,拉到不少风险投资和项目合同,获得130万美元的合作经费,但吉利德始终没有盈利。

因为这时已经有了400万美元亏损的大窟窿,根本补不上。

不过好在吉利德很快又与欧洲一个大学实验室签署了核苷酸化合物开发权的协议,也让吉利德终于在摸爬滚打了四年,终于迈入了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的门槛。

有了这项研究的加持,奥丹加大力度,争取到了2000万美元的投资。

(吉利德logo)

到了1992年,奥丹多方寻求资助,并公开募资,这一年竟奇迹般获得了1亿2800多万的项目开发资金。

奥丹有了充足的资金便开始加大对新品药物的研发工作,并借此机会成功让吉利德公司成功上市。

虽然公司上市了,但吉利德前些年的财政营收状况可以说得上是一塌糊涂。

如果再没有新的办法开发出更多盈利的项目,公司的各大股东恐怕就要气的跳脚了。

一家医药公司只靠风险投资来维持这根本不是长久之计,奥丹也深知这一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吉利德的第一款抗病毒药品在最艰难的时候问世了。

新药的问世

经过长达8年的耕耘,1995年10月吉利德的第一个新药“西多福韦”终于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提交了上市申请。

为了研发“西多福韦”,吉利德花费了9330万美元的成本。

如果“FDA”批准了该药品的上市,那么初步估计吉利德每年有望赚取1.5亿美元的收益,相反吉利德的未来命运也就到底为止了。

(西多福韦)

奥丹作为一个风险投资者自然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还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了上市申请。

为能拿到欧洲上市的许可,奥丹把自己公司的产品海外市场销售权授予给了“法玛西亚普强”,这是美国普强药厂和瑞典法玛西亚公司合并的企业,有了这家企业的推波助澜,也能扩大吉利德的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吉利德公司在美国也开始利用媒体造势,大肆宣扬“西多福韦”比市场上原有的“膦甲酸”和“更昔洛韦”两种抗病毒药物更有优越性。

这两种药物需要医生用手术插管给病人输药,而“西多福韦”只需要用静脉注射即可。

这种方便快捷的用药方式,使得“西多福韦”在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的市场上大受欢迎。

奥丹立即借着新药品上市将近的风头,再次进行了融资,这次更是破纪录的一次性融资到了9420万美元。

随后,吉利德的股票公开发行400万股,获得了1.625亿美元的利润。

经过8个月的长期准备,“西多福韦”的上市也终于获得了“FDA”的批准,吉利德在收到批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向各大经销商发货。

(奥丹)

吉利德公司在药品的销售上达到2494万美元,盈利首次超过了1000万美元。

这下奥丹和吉利德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把。

“柳暗花明”的吉利德从这一年开始便转运了,自此在崛起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专心研究抗病毒药物,吉利德将公司最初的项目反义药物和肿瘤业务卖给了其他公司。

在经过几年的研发后,“FDA”再次批准了吉利德的首个抗艾滋病药物“替诺福韦酯”的上市。

而这个“替诺福韦酯”将在日后成为吉利德发展壮大的最大收益来源。

要知道,艾滋病的治疗一直都是人类医学的一大难题,治疗过程非常的漫长且困难,想要根治既不是不可能的。

吉利德“贴心”地给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一套简洁性的治疗方案。

吉利德的首个战略是推广“每日一片”的组合疗法,就是让“替诺福韦酯”与另外一种“恩曲他滨”共同服用。

之后,吉利德又再次推出一种“每日一片的三联疗法”,就是在前面两种药的基础上再加一种“依法韦伦”,搭配起来效果会更好。

这套“组合技”深受广大艾滋病患者的青睐,吉利德便再接再厉推出各种“替诺福韦酯”搭配其他药物的治疗方案,将自己最早的合作伙伴、现在的竞争对手葛兰素史克公司(GSK)打的节节败退,无力再与吉利德争锋。

吉利德凭借这款药物产品在2017年的总销售额首次超过140亿美元,成为了全球医药行业的“巨鳄”。

当然,吉利德的节节高升自然不会只靠抗艾滋病药物这一种产品,它在“丙型病毒性肝炎”市场也是引领者。

2011年11月,吉利德以112亿美元收购了一家还没有上市的公司“Pharmasset”,获得其抗丙肝药物“索非布韦”的专利。

随着“索非布韦”被批准上市,立即在丙肝治疗市场引起了轰动。

“索非布韦”又是一款对病人治疗具有质的飞跃性的药物产品,它摆脱了当时丙肝药物干扰素的限制,将病人的治疗周期缩短了一半,治愈率更是从50%提高到了80%。

到了2014年,吉利德凭借“索非布韦”就能获利103亿美元。

(各大药企营收对比)

而且吉利德根据艾滋病药物的治疗方案经验,也为丙肝患者推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治疗法”,再次将丙肝治愈率全面提高到90%以上。

无论吉利德的竞争对手如何更新自己的药品,都无法再动摇它在丙肝治疗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吉利德毫无以为已经是世界上最具盛名的医药公司。

不过吉利德能在丙肝市场获得巨大成功是因为收购了“Pharmasset”,所以这就涉及到了吉利德另一个成功的诀窍——收购其他药企。

风险投资者

吉利德在1997年通过“西多福韦”首次营收超过4000万美元,但依然有2800万美元的亏损没有补上。

当时尚未研发出新的药物,吉利德只好在两年后开出5.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另一家“耐克斯塔制药公司”。

要知道,吉利德当时所有的资产加起来不过3.52亿美元,它却开出了如此高的价格,很明显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气势。

(吉利德公司)

别忘了,吉利德的创始人奥丹最擅长的就是风险投资,虽说奥丹此时已经退位,但继任者深得其真传。

耐克斯塔是一家年销售额达到1.3亿美元的医药公司,其名下产品“安必素”和“柔红霉素”尽归吉利德所有。

只要吉利德能将这两大产品收到自己囊中,未来几年内便能够回本。

事实证明吉利德这次的豪赌是正确的,通过这两大脂质体产品,吉利德在第二年就破天荒的营收超过1亿美元,达到了惊人的1.69亿美元,这都是奥丹聪明的商业头脑,将合作经费变成销售额,成为吉利德首要经济来源。

吉利德也终于从一家“医药研究合同外包组织”转变为了制药大厂。

这种以大吃小的模式让吉利德尝到了甜头,为了扩大吉利德的市场规模,便在研发新药物的同时,大刀阔斧地去收购更多的医药公司。

吉利德公司拿出近三年的营收4.64亿美元再次宣布收购“Triangle制药”,如果收购过来运营失败,这三年吉利德等于白干了。

可是吉利德这次又赌赢了,Triangle名下的“恩曲他滨”成为了吉利德未来十年的财源之一,正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与“替诺福韦酯”组成的艾滋病二联疗法的药物。

(吉利德药物研发人员)

这无疑是又一次强强联合的成功案例。

如果说吉利德为什么每次都能收购成功,只能说全靠高层独具慧眼的投资眼光,敢想人不敢想,做人不敢做。

当吉利德再被曝出要以天价112亿美元收购“法马塞特”药业(Pharmasset)时,业内大多数人士都认为其高层领导疯了。

因为“法马塞特”是一个有临床试验失败风险的公司,不像前面几家公司那样有高额盈利,反而净亏损达9120万美元。

但是吉利德就是看到了其旗下药物“索非布韦”的潜质,毫不犹豫地将其收购。

正如前文所讲,“索非布韦”成功帮吉利德打开了丙肝治疗的市场,并成为该市场的“龙头”,为吉利德换来数百亿美元的利润。

当然有成功就会有失败,吉利德不会每次都那么幸运。

2013年时吉利德就以5.1亿美元收购YMBiosciences公司,后来该公司旗下的“莫洛替尼”药物阶段研究的结果令人失望,只能被迫终止开发。

(Pharmasset的研发团队)

不过这些损失比起数百亿的回报自然算不得什么,吉利德继续在收购的路上前进。

2015年,吉利德在收购“Pharmasset”获得巨大成功后,再次豪掷119亿美元计划收购“Kite pharma”。

这是一家2009年成立的,以研发新的癌症免疫治疗产品为重点的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

该公司运营不善,在2015和2016两年亏损分别为1.02亿美元和2.67亿美元,可以说是一个“大坑”。

但此时的吉利德早已经是财大气粗,119亿美元对它来说不算什么了,吉利德现在持有的资产将近500亿美元,哪怕收购了“Kite pharma”还有三百多亿可以挥霍,除此之外公司市值也达到了1600亿美元。

而吉利德这次看重的则是“Kite pharma”名下的CAR-T管线(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来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

(Kite pharma)

一旦收购成功对于杀死癌细胞的研究又是医学界的一大进步。

无论怎么看,对吉利德未来的长远发展都是成功的。

天使与魔鬼

2020年初,吉利德发布了自己在去年一年的整体财报,共盈利224.49亿美元,比之前年还增长了1.5%,尤其是2019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7亿美元,同比暴增900倍。

可以说,吉利德通过收购和研发新药,一年时间内从艾滋病及肝炎患者手中含泪血赚了1000多亿人民币。

虽说吉利德的药物确实有很大的效果,确确实实帮助了很多患者治疗病痛,但是患者也无疑成为了这些资本家“薅羊毛”的对象。

我们要明白一点,吉利德不是什么为了解救劳苦大众的慈善机构,它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为了盈利可以不择手段的资本家。

赚钱才是吉利德首要任务!

(吉利德人员测试药物)

吉利德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在抗艾滋病、丙肝、乙肝等抗病毒领域制作的药品效果无可匹敌,同时也树立起垄断性专利壁垒。

我有人无,自然会打破市场的平衡形成价格的上涨。

2013年,吉利德在美国上市的丙肝特效药“吉一代”的价格是一粒药就有1000美元。

在吉利德为广大患者制定出治疗方案后,人们发现照着该疗程吃三个月的药费竟然高达近10万美金的天价!

这哪里是穷人吃得起的药啊,根本就是富豪的专属药。

吉利德乙肝特效药“替诺福韦”在中国上市后定价1500元人民币30片,一天一片正好一个月的用量,是国产药价格的18倍。

而中国的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大概有1亿人左右,乙肝的治疗时间短的也需要5-10年,长期的甚至要终身服用。

在我国每月薪资在3千到五千的人群占了大多数,每个月光是吃药就要花去他们一半或者三分之一的薪资,长期来算的话,他们根本承担不起这样的药费,对家庭生活也有着巨大的负担。

(吉利德logo)

这无疑就是一个《我不是药神》的现实版。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吃不起可以不吃,去买便宜的药就行了呗。

话虽说如此,但只要你看过《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自然会明白,每一个病人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是怎样的生不如死,而每一个病人又是如何对活着充满了渴望。

正因为大家都想没有痛苦的活着,才会不惜倾家荡产都想买来最有效果的药。

不仅中国消费者买不起,连美国当地的百姓都对吉利德的天价“神药”感到愤怒,一些没有能力支付治疗费的患者,向美国国会写信投诉吉利德在吃“人血馒头”。

为此,美国参议院也启动对吉利德定价的调查。

后来,“替诺福韦”的专利有效性也被我国的多家医药企业起诉,在经过多轮拉锯战后,吉利德败诉,法院判决“替诺福韦”专利无效。

我国药企和印度、老挝等药企都开始大规模仿制该特效药冲击市场,将价格定在了400元人民币左右,才让广大患者能够吃得起药治病。

但不论咋么说,吉利德在制药行业对世界的贡献还是不可否认的。

(吉利德在华合作)

光是研发新药物,吉利德就花费了上百亿美元的成本。

前不久,吉利德又曝出要花49亿美元收购“FortySeven”公司,准备突破肿瘤免疫的疗法。

一旦研究成功,这对肿瘤患者无疑又是一项福利。

可以说,吉利德通过研发新的药物谋取丰厚的利益,又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推动自己研发拯救更多患者的的药物。

它既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天使,又是一个不惜剥削患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魔鬼。

(吉利德)

【总结】

吉利德能够从一个年轻的医药企业,一跃成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医药巨头,凭借的正是该公司高层大胆的风险投资,和对新药持之以恒的研发。

虽说吉利德以资本家的身份通过收购、定高价的手段谋取了大量的利益,但它对抗病毒药物的发展和对患者的帮助,这些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

吉利德就是这样的矛盾共生体。

企业赚钱理所应当,但作为药企秉持悬壶救世的本心不应该过度剥削患者,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参考资料

智慧芽新药科讯·累计收入超1000亿美元药物需要具有哪些潜质?

公司财报网·吉利德科学(GILD.US)Q4净利润同比暴增近900倍,但盘后跌超1%

界面新闻网·吉利德119亿美元收购KitePharma 能"豪赌"成功吗

新浪财经网·特效药背后,一个29岁奇才的抗病毒三十年

澎湃新闻网·49亿美元!吉利德购肿瘤免疫疗法公司FortySeven

新浪财经网·吉利德发家史:5次豪赌,从小药厂到世界巨头的30年蜕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