闱(闱是什么意思)

风里有诗句 2023-06-25 20:31:35 网友整理

《知否》里那些宋代内闱生活,你看懂了吗?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18年12月由正午阳光出品的改编自关心则乱同名小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简称《知否》)在湖南卫视播出后收获好评无数。

该剧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盛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

此剧除了剧情引人、服道化设计精心,其故事背景所展现的宋代内闱文化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内与外——宋代妇女既受到限制又得到权利

程颐对《易》的卦象“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解释如下:“阳居五,在外也;阴居二,处内也;男女各得其正位也。尊卑内外之道,正合天地阴阳之大义也。”

儒家的社会关系模式发展到了宋代,男主阳女主阴、男主外女主内变得自然而然。

宋代法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是指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但是不限于只娶一名女子。也就是说这里的“一妻”,宣示的是地位、是主权,而不是个数。

儒家礼仪重视家族中的角色和关系。“妻”在家族中的尊严和地位是受礼教保护的。“妻”不仅有为夫家传承接代的义务,还有协助“夫”家祭祖、与“夫”牌位并列、同葬一墓的权利。

“妻”主内,虽然于社会地位来讲归属于“夫”,行动也通常被限制在内宅。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妻”掌管着一家内宅大小事宜,柴米油盐、子女婚配,其地位仅次于“婆”。

盛家大娘子王若弗可以动辄掌掴小娘子林噙霜,而林噙霜只敢服低卖惨、背后哭诉,却不敢当面反抗。只因林噙霜的地位是“妾”,她再受宠爱如果做出违背三纲五常之举,一家之主盛紘也帮不了她,因为在宋代“宠妾灭妻”可是礼教大忌。

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其在家族中角色

母&女、婆&媳、妻&妾,这几种不同的身份决定了女子在家中的地位。

<母亲&婆婆>

在《知否》中,虽然对外盛紘乃一家之主,所有女人都依附他而生。但在盛家内宅,地位最高的是盛老太太,她是盛紘嫡母(并不是亲生母亲),但是儒家礼仪使她享有极高的地位,连盛紘都不敢顶撞她。对于盛紘的妻妾来说,盛老太太是“婆婆”,自然也是地位最高的人。

<女儿>

盛华兰、盛如兰是大娘子王若弗(也就是“妻”)的女儿,所以在家中备受宠爱,挑选亲事也极为慎重。盛紘为盛华兰找的是东京伯爵府袁家次子袁文绍,除了门当户对,还希望让华兰嫁个有担当的好郎君,夫妻和睦,琴瑟和鸣。

盛墨兰是小娘子林噙霜(也就是“妾”)的女儿,虽然其母身为宠妾又有心机,连带她在家中也可娇惯任性,但是她未来的夫家却要由大娘子王若弗(也就是“妻”)来决定,所以其母林噙霜才教她不可顶撞大娘子,还要她讨好盛老太太以求庇佑。

盛明兰是卫娘子之女,其母地位通过一段话即可明了:

“你与盛华兰和盛墨兰不同,她们的母亲一个是盛家主母,娘家有势;一个又最受宠,而我不过是家里人拿来换药钱的而已。”

由此可见,明兰没有母系家族仰仗,又没有母亲相护,在家中地位比奴婢好不了多少。幸好她聪明伶俐懂得低调隐忍自保,又有盛老太太眷顾,宁远侯府二公子顾廷烨喜爱,才有了最终的身份地位,可这种机遇在宋代如凤毛麟角,因此被称为“女性奋斗传奇”。

<妾>

自古以来,“妻妾成群”通常用来形容男人的财富与权利,可是身为女子却很少有人自愿做妾。这与“妾”的身份地位不无关系。

妻高于妾、妾高于婢。生了孩子的婢女可以升为妾,但妾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升格为妻(即使妻子去世)。

男人有妾正常,但若过于沉迷于妾又会被视为自我放纵和不懂节制。

另有妓从良,可为“妾”,但不能为“妻”等规定。

因此,小娘子林噙霜虽然深受盛紘宠爱,又因与盛紘生母身份相同而得他偏爱照顾,但仍改变不了她身为“妾”氏的悲哀。

宋代女子一生所学不外乎夫妻之道、持家之道、为母之道

宋代有身份地位的官宦之家是会让女儿接受教育的。盛老太太坚持让明兰去私塾读书,为了让她明白道理,日后做个清晰明白之人。

盛华兰的聘礼快要被盛长枫玩投壶输掉时,盛老太太说她虽然今天还是盛家嫡出长女,明日却就是袁家二大娘子,以后这种事还多得很,她必须学着做主,自己处理。

大娘子王若弗娘家显赫,陪嫁丰厚。她自幼也被教导着如何持家、如何为子女择亲。

虽然宋代的女子受儒家礼教影响,深居内闱,但她们在这一方天地也努力发挥作用、掌握权利、活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知否》一剧很大程度还原了宋代内闱生活,但它毕竟是一部电视剧,重点还是要放在剧情和收视上的。如果真正对宋代女性的内闱生活感兴趣,想要进一步系统研究的话,可以看看伊沛霞所著的《内闱:宋代妇女的婚姻和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2022.5出版)

作者分析了宋代关于“内与外”“阴与阳”的理论由来,以及从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古迹中发掘能够反映女性生活的点滴,结合西方社会史、妇女史的经验,客观地总结了宋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对女生性活产生的影响和她们在历史长河中发挥的作用。

其中“缠足”“寡居”“嫁妆”“再婚”等话题以及李清照和赵明诚为例的夫妻关系的论述也相当精彩,鬼故事和典故的引用也令理论分析变得生动形象起来。每处引用都在页面下方标注了出处及页码,作者严谨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

中国古代文学留下的作品以男性居多,对女性的描写也大多是站在男性视角,很感谢有这样一部书籍把中国古代女性作为主角,让她们也在历史上留下了痕迹。

清代的“闱姓”是什么意思?不是姓闱的人,而是拿科举考生

#历史开讲#

清朝发行的闱姓

今天流行的体彩、福彩都是借鉴了外国现代彩票的运营模式,可历史上中国早就有了彩票。在道光时期,广东出现了“闱姓”。所谓“闱姓”并非姓闱,而是指中国最早的本土彩票,它有浓厚的色彩,但也含有一定的彩票性质。

一、“闱姓”的诞生

所谓“闱姓”,“闱”是指闱场,就是指春闱和秋闱,这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公科举的两种层级,春闱是指会试,在京城举行,通过后叫贡士;秋闱是指乡试,在各省省会进行,通过后叫举人。所以闱场也成了科举的同义词。“姓”就是姓名。闱姓的本意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但此后这二字逐渐脱离了本意,成了斗彩、彩票的同义词。

科举(闱场)

相传“闱姓”斗彩最开始出现于道光时期的广东乡试,当时广东有个山紫村,当地人在当年的乡试开设赌桌以为斗彩,内容比较简单,直接压钱,赌哪个姓能中,下赌金额不过百钱左右。后来此模式逐渐流行并正规化,以至于广东全省皆以闱姓为乐。正规的闱姓规定:在乡试年的二月初一开局,庄家为广东票号老板、有信誉的当地大商人,庄家会提前公布本次考试的大姓,大姓不能赌,只赌小姓,庄家将20个姓名列为一条,罗列诸条,买家可随意下注,等开榜之后,按照原定下注的比例拿取奖金。如果单从这个角度看,那“闱姓”就是,但此后它的发展居然具备了彩票的福利性质!

古代赌桌

二、由私到公

到了咸丰时期,国库空虚,地方的日子也不好过,此时的广东巡抚是郭嵩焘,此人眼光开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为了弥补地方财政,郭嵩焘将闱姓招安,将之变成官方确立的合法的斗彩。其方式更加合理公平。

郭嵩焘设计了闱姓新制度:因为乡试三年一次,不刺激,现在将闱姓范围扩大,不仅乡试可以下赌,而且地方学政进行的岁考(类似于官方组织的学子年度期末考试)、科考(乡试前的资格考试)都成了下赌对象。开考前,官方成立票务局,由票务局设置买卖规章流程:收取票资;发放奖金;扣除本金、奖金后余者归公,弥补财政。

郭嵩焘

票务局制定了闱姓章程:陈、张、李三姓为大姓,也叫“限姓”,其他姓为小姓,因为姓这三姓的人太多,每次考试几乎必有这三姓的人中举,所以买三姓者必须再选20个小姓,如此中奖才能作数。票务局发售彩票,彩票由票务局书写,上写大姓、搭配不同小姓,供人选择;这些票分本票和收据,买票时拿取收据,以为获奖证据;彩票,以卖出1000两为一组(也称“一簿”),考试结果出来后,就以1000两为单位进行奖金瓜分。

一张票上一共21个姓,比谁中的姓最多,谁就是头等奖,然后第二多的是二等奖,第三多的是三等奖,奖项一共只有三等。一等奖300两,如果中一等奖的只有一个人,那就独拿,如果多人中一等奖就均分;二等奖200两,三等奖100两,中奖的人多也是均分。其余的400两,200两当做票务局开支,200两收归府库,这种运营已经和今天彩票获利后的瓜分情况极其相似。

闱姓的票据

三、闱姓的影响

广东闱姓在地方官府合法化后,购彩风云马上掀起高潮,几个沿海富省争相效仿,每年票资可达千万!同治十一年,御史邓承修上疏就谈到了闱姓之事:“其投票之处,自省会以及各府、州、县、穷乡僻壤;其投票之人,自缙绅士大夫以及农工商贾妇孺走卒,莫不罄其所有,希图一掷。”千万两的票资,即便按十分之二收归国库,那仅此一项,只要是考试之年,国库收入就可增收200万两!巨大的临时收入使得清朝不愿放弃此项目。但注意,清朝中央从没承认闱姓的合法性,虽然官府不查,但闱姓从法律角度上来说是非法的。

闱姓是以科举为对象,这种人为活动特别容易滋生幕后操作,为了获利,庄家(票务局)就会进行官商合作,这种合作一般有两种,一是让不被看好、不被一般人下注的人中举,广东人称为“扛鸡”;二是让被看好、被一般人下本钱的热门选手不中举,这被称为“禁蟹”。这样庄家安排的人给冷门选手下注,冷门选手中举之后,庄家获利,而本该中举的人不中举,百姓全输。

著名的就是光绪十一年广东乡试舞弊案。这年乡试,最为冷门的姓神、羽的二人同时中举;惠州岁考大姓王姓百余人无一人成功,而文、彭二姓却为榜首。当时就传出广东学政衙门(教育厅)通过两次考试获利70万两的说法,愤怒的群众一度围攻了学政衙门,逼得官府调来驻军才解散群众,此舞弊案最后以学政(教育厅厅长)叶大焯被革职而了事。

广东学政衙门

四、默认和禁止——帝国摇摆政策中的闱姓

因为科举是帝国选拔官员的神圣考试,现在居然被当做的对象,所以清流派屡屡攻击,加上如此的确有让百姓家破人亡的风险,会加大社会不安,所以虽然地方闱姓成风,京师会试甚至也有闱姓,但清朝中央政府在官方层面却从不承认。此后清朝中央对闱姓制定了一个规律性政策,即和平时期严加禁止,战争缺钱时期加以默认。

中法战争前后,清朝对闱姓的态度最为摇摆。郭嵩焘时期允许闱姓,但张树声在1879年任两广总督,就大力禁止闱姓,以保甲制度加以围堵,规定但凡发现玩闱姓者,一律连坐,如此严格的打击力度致使闱姓一度遭到灭顶性打击,迫使闱姓转为地下或转向澳门。可到了1883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他就主张弛禁,允许闱姓发行。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清朝财政危机更深,当年张之洞给中央上了《筹议闱姓利害暂请弛禁折》,综合分析了闱姓利弊后,主张放松管控,政府发行,以弥补财政。因为严禁只能导致闱姓转向临近的澳门,致使“澳酋获利”“洋界日富,省会日贫”;而官方发行闱姓即可弥补财政,又可以防止五害(资敌、养寇、自耗、妨政、扰民)。

张之洞

张之洞本着务实的原则,主张弛禁闱姓,从当时来看的确是正确的,但张之洞本为清流出身,此奏疏传到北京引起了轩然大波,张之洞作为清流叛徒被大肆攻击,在京学子也认为自己读书考试成了对象,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也谩骂张之洞,最后张之洞通过军机大臣、堂兄张之万的门路给醇亲王奕譞捐了30万两的海防捐,这才换得中央对闱姓的认可。1885年11月29日,清朝中央下令,允许全国发行闱姓,各省迅速建立起类似彩票站的票局,如此闱姓终于从地方不规范的上升到了中央认可的合法福利事业。

文史君说

自从闱姓上升为国家认可的事业后,的确发挥了福利作用。19世纪80年代的中国遇到了丁戊奇荒,上海承包闱姓的商人在官府倡导下,即表示以闱姓收入为救灾款项,所得利润全部捐助灾情,张之洞在1889年想要创办新式钢厂以西法锻炼精钢,其购买的两座新式英国锅炉共8.35万英镑,资金便是由闱姓而来。如此可见,闱姓的确对国家财政有积极影响,所需要的则是公平合理的制度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蒋坤:《闱姓于晚清广会》,广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邵东祥:《清代闱姓彩票承充制度诞生的原因和条件》,《中国社会报》2014年11月17日。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