洨(洨河的读音)

君心似我心 2023-06-14 13:26:58 互联网

陕西长安:河北的洨河“洨”字念xiao,陕西长安的洨河念jiao

河北赵州桥洨河

陕西长安:也有条洨河,河北的洨河“洨”字念xiao,陕西的洨河念jiao

昨日,笔者游览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洨河生态公园。归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洨河,水名,在河北。”洨河,发源于鹿泉市五峰山,流经石家庄市鹿泉市、栾城县、赵县、宁晋县, 全长85公里。世界闻名赵州桥横跨其上。洨河名称,最早见于唐朝。

陕西洨河

之后,还发现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也有一条河流叫洨河,真是长知识了。据史料《三辅黄图校释》记载:洨河为潏河、滈河在香积寺交汇后形成的一条河流。两河合流,西行十数里,至西安市鄠邑区秦渡镇流入沣河。清乾隆年陕西巡抚毕沅著《关中胜迹图》记载:洨河与交河混用。《康熙字典》注释:洨有三种读音,一说“爻”;二说“效”;三说“交”。打问西安市长安区当地人,皆曰:洨河读作“交”河,不读xiao(消)。

目前的洨河,现在是西安市长安区、鄠邑区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路线怎么走?请由西安西三环南口上西太路,南行十公里即到。也可由鄠邑区秦渡镇东行不远,由西鄠公路向南即到。目前,在长安区张王村一带,建起了美丽漂亮的城市森林公园。公园入口矗立巨石,曰:洨河生态公园。

陕西洨河

洨河称契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

洨河,一座赵州桥飞跨名扬天下。

洨河是九河汇入大陆泽的契河,帝王之河,是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古恒水,又是鲜为人知的禹贡河。

洨,三水交汇而冠名。“洨”字只用于此,其珍其古,只余自豪,定是出自皇王赏赐,世人用字避之。

沉睡四千多年的华夏第一王都石邑城就座落在洨河中,封龙山是洨河的发源地,是帝尧的封山,帝王祭祀最早的北岳恒山,历史上消失的古恒水就是现在的洨河,又是大陆泽泜湖有砥石冠名的泜水。这里是“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禹贡里大禹治水的禹贡河。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井陉山是夹右碣石入于海的古驿道,又是洨河古恒水的源头。《禹贡》“碣石山”地望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如黄盛璋较早提出《禹贡》有两个“碣石”,一是“太行、恒山,至于碣石”,这里“碣石”指常山,属太行山支脉;二是“夹右碣石,入于河”,这里“碣石”指今天津市以南无棣县的马谷山。

封龙山颂,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巨岳雄伟峙立,大河奔流不息,高大重迭的山峦,有的像在拥抱,有的像在蹲坐,千万条沟渠汇聚形成众多湖泽。太行山高高耸立,河水连续不断,流向平原,大河上存有夏禹的木撬,地下埋藏虞舜的玉壁。夏禹治水八年,洪水退了,土地平整了。五月站立封龙山顶,东望是古时的大陆泽……

封龙山脚下是石邑城,这里原来是帝尧的古都。大河里存有夏禹的木撬,这里记载的大河就是古恒水洨河。大禹治水,治理的洨河古恒水,有利于四方河流贯通,八方贡品顺利到达都城石邑城,这就是历史上的禹贡河。

大陆泽九流汇入有契河,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大禹去治水,派契、后稷帮助禹治水;十三年后,治好了水,虞舜任命契为司徒,封于商邑。

昭明,阏伯(契)之子,相土之父,夏代商国二代诸侯王,商丘人,昭明继永阏伯遗志,开拓彊土,曾先后在藩和砥石一带活动,并在石邑城建陪都。

[说文解字]:洨水:出常山石邑井陉。东南入于泜。井陉、谓石邑之井陉山也。今直隶正定府获鹿县县西南有石邑城、战国时赵邑也。前志石邑下曰。井陉山在西。洨水所出。东南至廮陶入泜。

《周官职方氏》所称"冀州,其川漳"即此。钘山脚下。钘山,晋代郭璞注:燕赵谓山脊为钘,即井钘山也,今在常山石邑县。

石邑城是帝尧古都,封龙山是帝尧的封山,祭天为封,祭地为禅,是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进行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祭天要找离天最近处,这样中国五岳就成为祭天的重要场所了。封龙山就是帝尧祭天最早的北岳恒山。

恒山卧虎,洨河藏龙,夏商古城的王者之气,养育了洨河古恒水流域两岸人民。洨河古恒水河道,在石邑城西北,是因为三面山泉雨水皆汇集于此,各显狰狞,无遮无挡,相互碰撞冲刷,在广阔大滩争波斗浪,最终相互拥抱,群雄合一,得名“洨河”,飞流东去。

洨水起源来自三水相交:西面(井陉山)五峰山之主源,南面封龙山之源,北面岭沟山之源称侧源,有了这湍流的各方汇集,成就了石邑城西大滩,方有真正洨河的澎湃之势,环绕石邑城北后向东入龙门俗称“天桥”,过“龙窝”,沿岸“两岸碣石,有高至十数丈者,飞流湍急,声闻数里,谓之响闸,响闸之下,为龙窝,龙窝之左有大龙潭,深数丈...”。这就是环石邑城“洨河”的本来面貌,何等壮观!

上有三水交汇顺流而下,下游是笔直高耸的青龙山堵住去路,真正是四山围一湖,形成山中盆地,《太平寰宇记》中有记载:“四方高,中央下,如井之深,如灶之陉,故谓之井陉”。

这里是石邑深涧的出处。 董阏于为赵上地守, 行石邑山中, 涧深, 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

方圆近一百多平方华里内,石邑城座落在洨河的河道中央岛屿上,城周围三里,四面环水,八十年代后湖水消失。城东北的万岁山上,是石邑城至高处,中有石高三丈的大石柱,它就是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上的砥柱石,这里的地理地貌是上天鬼斧神工,天造地设的杰作。

《禹贡》:「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砥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井陉山是古驿道口,春秋战国时期,石邑城就是军事城的建制,当时属中山国。古驿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人猿相辑时代,道路与人类从古猿、早期人、晚期人、到现在经历了几百万年。是晋国、魏国、赵国争相觊觎,反复争夺的地方。史书有着许多诸侯国争夺中山国及石邑城的记载。

现在考证:石邑城是契子昭明居住的城池,《史记·殷本纪》:契兴於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契卒,子昭明立。契居于砥石迁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

大禹治水遍及九州的说法。作为经书,二千多年来,《禹贡》被尊奉为“万世不易之书”、“古今地理志之祖”;其所描绘的“九州”空间观念,对后世政治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作为经书,二千多年来,《禹贡》被尊奉为万世不易之书,古今地理志之祖,其所描绘的九州空间观念,对后世政治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史记‧夏本纪》中,就以禹贡九州为蓝图,描述大禹治水事迹。让后人深信不疑,二千多年来鲜有人挑战其说。

如《孟子》、《墨子》等,在治水范围的描述上或略广,或略窄,但在经籍的描述,或在经学传统的理解中,亦多有夸张之处。

唐县、望都、行唐、顺平定州,在河北省中南部这些县市的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尧活动的记载。古代文献还记载:契的儿子昭明居住在砥石。昭明继承父亲职位,协助大禹治水。

昭明居陪都带领百姓治里洨河古恒水,环绕石邑城东北有龙门俗称天桥,天桥下难于数清的深坑洞俗称龙窝,有高至十数丈的砥柱石,还有深数丈的大龙潭。大龙潭近几里处叫龙贵(归)村,是人们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龙归大海而冠村名。

这一带龙贵村,北故邑村,南任村都曾发现过陶,鬲、铲币、三铢、五铢等文物,证明这一带上古时候就有人居住。

“覃怀砥绩,至于衡漳”,覃怀就是这里的地名,“大麓”即“大陆”。太行山西部山区叫怀麓,到平原石家庄市这一带就叫怀里,石邑城就是砥石,洨河中数十丈的石柱就是砥柱石。

古大陆泽位于太行山东麓,泽畔多林木。说尧在禅位给舜之前,曾在大陆泽对舜进行了三年考察。也有古书说尧考察舜的地方是杨纡。对此,清代赵一清撰《水经注释· 杨纡注》中考证说:“杨纡,大陆泽也。古有杨城,泽流纡回城下,因曰杨纡。”大麓、杨纡、宁晋泊,指的都是今宁晋县境之内的古大陆泽。

大陆泽实名大麓泽,又名泜湖,它的冠名与巨麓,束麓,怀麓的麓泉水密不可分。大陆泽,是古代天下九泽之一,古时钜鹿湖水域广阔,史志上称大陆泽广袤百里,众水所汇,波澜壮阔。

九河汇入大陆泽泜湖水系,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契、钩盘、鬲津。其中徒骇河就是今天的滹沱河,它是九河最北边的一条,而鬲津河在九河的最南面,契即泜水就是洨河古恒水。

汦水,汦湖的名字也是用洨河的砥石,砥柱而冠名,泜水也是洨河的别称古恒水。

《水经注·河水》云: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洨河,砥柱凿之,疏通河道,河水畅流。

大禹治水,走古驿道到钘山脚下,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这州的土是白壤,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这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的人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大海。

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上古文献大量记载大禹治水的事迹确属渊源有自。我们都相信大禹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有真实部分,更多的是后人美化,或添油加醋,从古代留下的传说中,而很多未留名的事情,在文化记忆中是同一位英雄。

历史上洨河的治理是契,昭明父子功绩,他们协助大禹治水,荣耀都戴到大禹身上。

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大禹,他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是神仙,四千年的中国,是游牧过渡到农耕的开始,还处在刃耕火种的年代,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工具非常简陋,部落林立,没有交通工具,铁器稀有,物资匮乏,吃,穿,住都难于解决的情况下能成就多大工程?

我们一定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正确理性的人生观,审视四千多年前大禹时代社会状况,文明成度,部落范围,经济物质及生活环境及生产工具等各种情况。

人与大自然的抗争总是渺小的,在浩浩滔天的大洪水面前,即使以现代的人和科学技术条件去治理也非易事,更难想象当时为数甚寡、并且仅以木石骨蚌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人们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因而无论是前期鲧的“堙塞”法还是后期禹的“疏川导滞”法,都难以有脱离实际的成效。

禹作为部落首领确实可能领导民众小范围地治理过洪水只是其业绩不宜被高估,人们应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及物质条件理性的,从其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出发,传播颂扬其治水的精神。深入了解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无疑亦有助于辨析和厘清大禹治水故事的真相。

大禹治水这种自责、自励、自强、自己征服自己的精神,激励着华夏民族团结一心,面对困难勇敢向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战斗精神,是华夏民族的源头和象征。

在冀州,大禹治理的是那条河?答案:是古恒水洨河,是直通帝尧古都石邑城的禹贡河。

禹凿龙门,古代中国神话。但真正的禹凿龙门在这里,石邑城东北洨河上有座小天桥,是华夏鱼跳龙门典故的出处,它就是历代人们东找西找,座落在大江大河里人们想象中,梦寐以求的大龙门,你不相信,请到洨河下梢龙门村来佐证。

“帝喾春夏乘龙”。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飞龙山是帝王的封山。

你不相信,请看倒映在洨河里近在咫尺的封龙山,历史上最早的北岳恒山,它就是高近千米的一条大龙,飞龙在天,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又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象征,更为确切的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