柰(柰子)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6-09 07:30:30 网友投稿

DNF:柰子归来,难以置信!三觉画质提升,剑魔神话级加强

DNF三觉开启以后,三觉动画带来了极佳的视觉享受,但是由于34位客服端的4G桎梏,最后是不得不以马赛克像素图片代替,让视觉效果大打折扣,很多玩家甚至选择关闭动画效果!于是,64位系统应运而生,随着64位系统客服端在国服实装后,这一切都得到改变,游戏不再卡顿,打团不再闪屏,不再掉线,让玩家都有点不适应,这还是“掉线城”吗?

随着64位系统客服端的驾临,三觉画质也是在9月8日的更新中提升,747*420像素直接提升到1067*600像素,高清三觉动画回归,让所有三觉职业都是非常开心!再也不用看马赛克画质三觉动画了,特别是剑帝和念帝的三觉动画,可以用唯美来形容,不愧貌美如花的称号,一度让玩家们认为,剑帝和念帝是这次三觉画质提升的最大赢家。

剑帝和念帝的三觉动画虽美,但是关键部位都被纱巾遮挡和谐了!9月8日开服不久,就有剑魔玩家发来喜报:剑魔三觉动画完美还原韩服,“圆大白”没有被和谐,白白的剑魔立绘瞬间燃爆DNF论坛,都在为这个惊天福利点赞打call,如图所示,真的是爱了!不过遗憾的是,所有三觉职业的插画,仅有剑魔没有被和谐,同样“圆大白”的柔道妹妹,难逃抹胸打底被和谐!看来,这是剑魔玩家的专属福利,其它职业只能望奈叹息,剑魔成为了这次画质提升的最大赢家!

不过,剑魔玩家在开心之余,也是担心不已!因为这次更新后,史诗碎片系统出现了双倍Bug,也就是分解史诗装备,分解机显示的碎片数量正常,但是碎片系统增加的数量却是装备,只需要分解以往一半数量的史诗,碎片就可100%,官方已经给出明确回复,将在近期紧急修复!那么问题来了,在修复碎片系统Bug的时候,会不会顺道修复剑魔的“圆大白”呢?可能性很大啊!剑魔玩家们,请抓紧时间happy吧,开心的日子不多了。

【结束语】

回顾过去的版本,玩家对于裸足装扮、慵懒衬衣装扮、夏日泳装装扮都是极低渴求,只为装扮自己的女性角色,现在以剑魔为首的柰子回归,这是Bug?还是一种全新的讯号,我们拭目以待!

我是玩家秀,祝勇士们深渊闪光不停,打团金牌不断,神话装备天天见!

山西平定人口中的“林檎”,在古籍中叫“柰”,也叫“西府海棠”

上大学的时候,班上有两位同学是保德县的,一位爱抽卷旱烟,一位爱吃小红果。

保德属山西,隔着黄河,对面就是陕西府谷县。三步两步逛完山西的保德县城,再往前走300来米,过了黄河,就是陕西的府谷县城了。

山西保德与陕西府谷卫星图

保德的卷旱烟呛人,避之不及。但是保德的小红果,色泽鲜艳,酸甜可口,总是让我垂涎三尺。

其实,保德的这种小红果,在我的家乡山西省平定县也有少量出产,我们管它叫“林檎”,也叫“呼剌宾”,只是味道差了些,不如保德的小红果这般芳香馥郁。

这种小红果,保德人叫海红果,在古代典籍中叫“柰”。

陕西府谷方向,对面为山西保德县

没错!就是《千字文》中说的“果珍李柰,菜重芥姜”的那个“柰”。

那么,这个“柰”到底是一种什么水果呢?为什么它又叫林檎、海红果呢?“呼剌宾”这个奇怪的名字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什么是“柰”

柰,读作nài(音同“奈”),是中国苹果的古称。但是,这种“中国苹果”与今天我们常说的“苹果”是不太一样的。

当今我国栽培的苹果,主要是19世纪下半叶以来引入的西洋苹果,而历史上我国长期栽培的是本土原产的绵苹果,一般认为它们系新疆天山西部的野苹果驯化而来,个头比今天的苹果小很多,口感也大不一样。

山西保德小红果

古代文献,最早记载“柰”这种水果的,见于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椁柰厚朴”。

汉晋时期的《西京杂记》则进一步记载,汉代上林苑栽培有紫柰、白柰和绿柰等三种。

不过,据相关考古资料,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战国墓曾经出土过苹果及其种子,很可能就是古文献记载的早期绵苹果——柰

如果该考古资料可信,则表明柰在中国已有近3000年的栽培历史。

到了汉朝,人们已经对柰这种水果非常熟悉了。比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就有“柰,果也”的表述。

古代书籍《说文解字》

从现有的文献看,两汉以降,产柰的地区不仅有西安、还有四川、河南等地。比如西晋左思的《蜀都赋》 描写成都附近“朱樱春熟,素柰夏成。”后魏的《洛阳伽蓝记》 不仅记载城中华林园有“柰林”,而且记载承光寺的“柰味甚美,冠于京师”。

到了东晋时期,随着大批士族的南徙,柰也被传到江南。南北朝时梁代医药学家陶弘景就曾经说过:“柰,江南乃有, 而北国最丰。”

河西走廊嘉峪关

考之典籍,柰最具名气的产地在当时的河西走廊。

据西晋郭义恭《广志》:“柰有白、赤、青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十百斛,以为蓄积,如收藏枣栗。”是说我国当时的西部居民,大量制作柰干作为辅助食物。

刘宋刘道荟《晋起居注》亦记载:“嘉柰一蒂十五实,生于酒泉。”

海红果

这表明,河西走廊的安西、酒泉和张掖是柰的著名产区,也是这种水果由西域向内地传播的通道。

当时,从河西走廊传入我国内地栽培的苹果类果树,除柰之外,较早的还有林檎。

那么,“林檎”又是什么呢?

什么是“林檎”

西汉扬雄《蜀都赋》 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扶林檎”的记载。

林檎,早称“里琴”,西晋郭义恭《广志》 改为林檎,又称来禽。

为什么叫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

郭义恭解释说:“林檎,一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是说这种水果成熟了以后,味道甘美,把飞鸟都吸引过来了。

南宋画家林椿《果熟来禽图》,描绘的就是古人常说的林檎

关于它的形态,郭义恭又说:“林檎似赤柰,亦名黑擒。” 陶弘景则说林檎与柰“相似而小”。

由此可见,林檎应该是果实比柰小、颜色赤红、味道甘甜的一类品种。或许因为林檎的颜色赤红之缘故,它的一些品种被后世称为“花红”。

缀满枝头的海棠果

花红,也叫海红,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海棠。

元人胡古愚在《树艺篇》中说,“柰”可分为十类,“海红”便是其中之一。

清代学者吴其濬编写的 《植物名实图考》亦言:“海红即海棠花实,《本草纲目》始入果部”。

八棱海棠果

李时珍对“海红”也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饮膳正要•果类》 有海红,不知出处,此即海棠梨之实也。状如木瓜而小,二月开红花,实至八月乃熟。”此处的月份皆为农历,若换作如今的公历月份,正是4月开花,9月结果。

在古代典籍中,柰,林檎,花红,海红,海棠等都是指野苹果中的小果类型,由于这些果子的形状、大小、味道比较近似,人们有时候分辨不清,所以古代典籍中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如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认为:“柰有红、黄、白, 北方呼火剌宾。陈子良曰:大长者柰、圆者林檎。一名来禽,俗名花红,红多曰海红。”

明代学者宋诩在《竹屿山房杂部》中也曾提及:“柰,北方曰火剌宾,实甚甘。一统志云红黄白三种。”

海棠果

火剌宾,在清本《山东通志》中称作“呼剌宾”,这大约是元末明初北方少数民族对柰的称呼,后来柰有“槟子” “槟果”之称,当从其衍生。

这种“呼剌宾”,还有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叫“西府海棠”。

什么是“西府海棠”

根据现代植物学的描述,海红果树属于苹果属滇池海棠系西府海棠种。

这样说,比较绕,不太好懂。简言之,海红果的学名,就叫西府海棠。

西府海棠花

西府海棠的“西府”,从历史角度进行考证,当为我国历史上曾以军事、管理机构命名的居住地所,或者都城之名。

唐代“安史之乱”中,肃宗朝廷一直停留在陕西凤翔长达八个月的时间。因凤翔府在长安(西安府)以西,民间习称“西府”,沿用至今。

西府海棠花

生长于“西府”一带,即以首都长安为核心的关中地区的海棠,便被称作“西府海棠”。

在中国文人笔下,西府海棠不仅仅是一种植物的称谓,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绿肥红瘦”,寄托着词人无限的叹惋和难以言表的感情。

保德县的西府海棠果

苏东坡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人以花拟人,借花惜己,字里行间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金人元好问《清平乐》:“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诗人借海棠表达了伤春思远的闺情,抒写了轻而远的相思,以及对青春的留恋和对生命的眷恋。

西府海棠酒

《红楼梦》更是处处可见“西府海棠”,全书前后有十五回将西府海棠作为反映女儿命运、寄托宝玉情思的重要载体,

这种美不胜收的西府海棠,不仅仅生长于“西府”,在晋陕峡谷黄河两岸的山西河曲、保德、偏关,陕西府谷、神木,内蒙古清水河、准格尔旗、和林格尔、凉城等县(旗),都有大量种植。

山西西府海棠酒业公司生产线

尤其是在山西保德、河曲一带,种植历史非常悠久,至今还存有一株800多年的古树(母子树,母800多年,子100多年),200多年以上的古树有400余株。

保德县的西府海棠,是一种世界罕见的种质资源。不仅花好看,而且营养丰富,富含黄酮类等物质,具有健脾胃、增食欲、助消化功效,号称果中钙王。

山西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高跃科

我那位爱吃小红果的保德同学,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把家乡这种甘美无比的水果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

2011年3月,他与几位志同道合者,成立了山西西府海棠酒业有限公司,把一座座荒山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花果山,种植面积达三万多亩,把海棠果酿成美酒,做成果脯、果酱,也把童年那段美好的记忆永远留住。(张文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