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的意思(盛的意思文言文)

风里有诗句 2023-06-12 00:43:36 互联网

《中庸》精神“诚者,天之道”,核心关键字“诚”是什么意思?

如果说整部《中庸》什么字最重要、最核心,那无疑就是“诚”字。在3,4千字的《中庸》里面“诚”字就出现了20多次,足见其重要性。“诚”字有什么内涵,对我们日常生活和所思所想有什么启示,接下来,我分几期视频给大家分享。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的古籍经典《中庸》,前面我们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中“道和德”的内涵,接下来今天我们介绍《中庸》的一个核心关键字:诚。

究竟什么是“诚”呢?一言以蔽之,诚既是万物本真的状态,也是认识万物本质的方法。在《中庸》第一句其实就道出了“诚”的内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前我们介绍过,这里的“率性”就可以理解为“诚”,我们经常说“诚信、诚实、坦诚、率真、率性”,诚是事物的本真,在人身上就表现为去除了私心杂念,去除了过度人为的目的和欲望,而表现出来的本真的状态,就是诚。

《中庸》第20篇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是一种天道,是上天的原则,努力做到诚,就是做人的原则。做到诚的人,不必刻意勉强,也不需要挖空心思,奇谋巧计,所作所为合乎自然法度就可以了,从容自若,行为合乎中庸,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中庸》第25篇中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诚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诚贯穿了事物发生、发展的始末,体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是万物化育的发端与归宿,没有诚,就没有万物。所以,诚在儒家思想里面,也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作用,诚是万物的本性,万物的形成演化中都体现了“诚”,在人身上就表现出仁德的本性,所以儒家的德不是一种认为的规则和教化,是一种天道的天性。《中庸》第26篇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诚随事物演变,永无止境,永不停息。

关于如何理解“诚”,孔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在《中庸》第16篇里面,第一次出现了“诚”字:“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里孔子是通过古代对于鬼神的态度,来引出了“诚”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说,鬼神看不见,听不着,但是它在外物之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逃过它的影响,生死祭奠都要拜祭它,好像鬼神一直在我们周围一样。最后孔子说,诚对于我们的作用,就像鬼神对于我们的作用一样。它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

儒家讲“鬼神”并不奇怪,也不是宣扬什么迷信思想,其实儒家的这种观点来源于《易经》,《易经·系辞传上》中说:“精气为物,游魄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说精气凝聚就成了万物,精气散去就造成了变化,所以知道鬼神的真实情况。所以,这里的“鬼神”只是用来描述天地万物神秘莫测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之中就是以“诚”为原则的。

诚是事物本真的状态,是事物本质的属性,而且通过“诚”就能认识事物本质,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接下来,才是最精彩的地方。

我们进行一场思想实验,这个过程对理解中庸之道的核心和本质非常重要,请大家认真仔细听。我们从一个问题开始,我们如何才能认识水的本性呢?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认识到水的本性呢?

第一种情况,你站到江河的岸边去认识水性,你可以看到水的流动,水的状态,甚至看到了水有很多鱼,于是,你得出了一些结论,觉得自己认识到了水性。

第二种情况,你觉得站在岸边不够深入,于是你穿着衣服走到了水里,你离水更近了,了解到了更多的水的一些性质,水是流动的,有压力的等等。

第三种情况,你觉得隔着厚厚的衣服还是不够了解水性,于是你脱掉了外衣,只穿着泳裤去认识水的本性,你感受更加具体了,真实地感受到水流的感觉,水的温度,水的压强,水流过肌肤细微的感觉等等。

但这个时候你真的就认识了水的本性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你还是只站到人的角度去感受了水的本性,因为人的感知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个时候,你看到了水中的鱼,你觉得鱼比你更了解水性,因为鱼整天在水里面,失去了水就无法生存,鱼对水性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你又想,鱼就是最了解水性的吗?鱼的感知能力还是有限的,鱼认识到的水性也不是水性的全部。那怎么才能认识水的本性呢?

答案是:把自己想象成为一滴水,只有把自己彻底变成了水,融入了江海,你才能够真正认识水的本性。无论你是站在岸边,坐在船里,还是深入水中,抑或变成一只鱼,你都无法完全理解水的本性,而唯有把自己变成一滴水,融入江海,这个时候你就是水,水就是你,你的本性就是水的本性,而这个时候,你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了水的本性,这其实也是王阳明“致良知”的思想内涵,这个我们后面讲。这个过程也用到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的方法。

在这个思想实验里面,我们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什么呢?第一步:我们进行了本质还原,抛弃了事物的表象。比如你不只是站到远处看看水,就以为认识了水的本性;第二步:我们进行了先验还原,我们抛弃了人的主体性。我们必须这么做,因为即便是我们用最本真的人的视角去认识水性,依然无法认识水的本性。

最后,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滴水,成为了江海的一部分,才能真正领悟了水的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率性为之道”。我们用最率性,最至诚的方式,才真正领悟了水的本性,如果把水性换成天性这就是:诚者,天之道。万物都是天的一部分,我们唯有回到最本真的状态,至诚的状态,才能认识到天道,这就是“诚者,天之道”,大家可以再想想我们开始的思想实验。

其实这个思想实验,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样的,你如何才能真正了解一个公司,你如何才能了解一个产品,你如何才能了解一种文化,甚至你如何才能了解人性,回到最本真的状态,你才能真的能做到。比如你看一个一个公司的财报,跟公司的员工调查,你都没办法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唯有把自己变成公司的一部分,比如把变成公司的员工,你才可以说真的了解这家公司。

“率性之谓道”,“诚者,天之道”,这不是一句虚幻的口号,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不管是儒家的《中庸》还是道家的《道德经》充满了这种洞察,它们底层的逻辑是非常类似的。比如在《中庸》26章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如此者,不见(xian)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你看是不是看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子。

今天我们通过一个思想实验,让大家从总体上了解了中庸核心“诚”字的意义:诚是事物本质的状态,诚也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那《中庸》是如何论证这种方法的呢?我们下一篇文章,我们接着讲。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点赞收藏或者关注我,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单元首页

人文主题

★走进外国文学名著。主要由《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三篇组成。

语文要素

★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主要内容,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习作要求

★学习写作品梗概。让学生读懂内容,把握脉络。理清书籍基本框架,把握要点。筛选概括,合并成段。用简明的叙述性语言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

5《鲁滨逊漂流记》

一、本文主题

这篇课文介绍了鲁滨逊在孤岛上克服重重困难,生活了二十八年,最终获救回英国。其中,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两部分想写。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二、走近作家

三、了解作品

四、重点词语解释:

①梗(gěng)概:大略的内容。

②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③圈(juàn)养:关在圈里饲养。

④前所未闻:从来没有听到过。

⑤日晷(guǐ):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⑥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⑦凄凉: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

⑧挑剔(tī):在细节上过分苛刻指责。

五、课后习题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参考答案: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参考答案:

鲁滨逊克服的困难:①缺少纸笔,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②缺少衣物,但不久就习惯了;④缺少建木栅栏围墙的工具;④每天要为自己寻找食物⑼

鲁滨逊心态发生的变化: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找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乐观坚强的人。

6.《骑鹅旅行记》

一、文章主题

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尼尔斯被变成小狐仙,先后遭到麻雀和鸡群的嘲笑、大黑猫的羞辱、牛群的控诉,以及随着雄鹅飞向蓝天的故事。文中的尼尔斯是一个调皮捣蛋、冲动莽撞、屡犯错误的少年,在经历动物们的报复之后,他认识到做坏事要遭到报应的道理后,逐渐转变成为一个热爱家庭、关爱他人的少年。

二、走近作家

三、重点词语解释:

①乌合之众:指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乌合:像乌鸦那样聚集。

②得意洋洋:形容非得意的样子。

③无济(jì)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不能解决问题。济:帮助

④示弱:表示对方软弱,不敢较量。

⑤九牛二虎之力:形容很大的力量。

⑥头晕(yūn)目眩(xuàn):头晕眼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有时也形容被烦琐的事情弄得不知所措。

四、写法宝典

★反复式结构

1.反复式结构所写的三件事,事与事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表现的是同一个中心。

2.反复式结构中情节的反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反复中体现出变化和发展。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本文主题

本文主要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走近作者

三、重点词语解释:

①吹嘘(xū):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②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③祈祷(qí dǎo):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④喧嚷(xuān rǎng):大声地叫或说。

⑤滔滔(tāo)不绝: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

⑥衣衫褴褛(lán lǚ):衣服破旧,布料破烂不堪。

三、速读方法★

1.先读目录,了解主要事件和人物。

2.在阅读每一章节时,注意标题以及每一段的第一个句子、第一个段落。

3.找出每章节中作者突出强调的人物、事件、环境描写等。

四、精读方法★

1.了解故事情节——创作背景、内容梗概、主要事件等。

2.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塑造人物的手法;其他相关人物。

3.理解思想内涵——作者的感情倾向,作品揭示的主题、反映的社会生活等。

4.探究写作手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

5.表达体验感悟——阅读后的收获、启发、看法、评价等。

五、了解写作背景

五、主题和主要事件

六、故事梗慨

汤姆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受不了姨妈和学校老师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夜,他与好朋友哈克贝里·芬到墓地玩耍,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的发生。

因为害怕被凶手发现他们知道这件事,汤姆、哈克贝里带着另一个小伙伴一起逃到一座荒岛上做起了“海盗”,弄得家里以为他们被淹死了,结果他们却出现在了自己的“葬礼”上。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汤姆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指证了凶手。

不久之后,在一次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姑娘贝姬在一个岩洞里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饥寒交迫,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后来终于成功脱险,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口语交际

同读一本书

一、主题我来说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理解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即使读同一本书,心得体会也可能不相同。让我们一起来开展班级读书会,围绕同一本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的收获。

二、交际小贴士

A 引用原文说明观点,使观点更有说服力。

B 分辨别人的观点是否有道理,讲的理由是否充分。

三、交流巧方法

①交流前,想想围绕话题谈论哪些具体内容。可以借助批注梳理思路,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要以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出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②交流时,认真听别的发言,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想法。对于不同的想法,想想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③交流后,说说你对这本书有了哪些新的想法。

四、到生活中去

十年前,梁文道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开卷八分钟”。在8分钟时间里,他让观众用最简利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开卷八分钟”除了帮观众读一本书以外,也协助读者选书、读书。

受这个读书栏目启发,长辫子老师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让班级同学,自主挑选阅读伙伴,自选阅读主题,自制媒体课件,自定分享形式,这样就形成了整本书阅读的分享制度。下面是一周“开卷五分钟”的“分享表:

下图是几位同学围绕《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抛出的两个有趣的辩题:

1.武松打虎属于自保,更体现出他的武艺高强。

2.武松打虎是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是不对的。

同学们围绕着这两个话题进行正反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对《武松打虎》这个故事的了解逐渐深入。

习作

写作品梗概

范文示例

《草船借箭》梗概

广西南宁市北湖路小学 邓诗涵

周瑜见诸葛亮有才干,心生妒忌。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要跟曹军交战,用弓箭最好。周瑜以军中缺箭为借口,要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便可,并立下军令状。

周瑜很高兴,故意吩咐军匠不备造箭材料,又叫鲁肃去探听情况。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叫他帮忙借二十条船和一千多个草把子,不要让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回报时只提诸葛亮不用材料,周瑜十分疑惑。鲁肃备好船,等诸葛亮调度。

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让军士们把船开往曹军水寨。在水寨前一字排开,令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十分吃惊,诸葛亮说只管饮酒取乐。由于大雾漫天,曹操以为敌人来攻,又看不清形势,便下令让弓弩手在江边射箭。

过一段时间,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天快亮了,草把子都插满了箭,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顺风顺水把船开回南岸。这时曹操才知道上了当。

周瑜派军士来取箭。鲁肃把借箭经过告诉周瑜,周瑜自愧不如。

点评:邓诗涵小朋友读懂了原文,能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故事的六要素进行叙述,使人对原文有个大概的了解。采用陈述性语言,将故事情节以精练的语言呈现,达到了缩写的目的。文章中心思想、体裁、主要事件、人物性格没有变,做到了“四不变”。(指导老师:刘思月)

《语文园地二》

一、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我知道: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缩小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范句示例:

①饿……我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②安静……山林里可真静啊,静得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③厚……他的眼镜片厚得像块砖。

④盼望……我的眼睛就望穿了,想着出差在外的爸爸赶紧回家。

⑤喜欢……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2.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参考答案:

了解和赏析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语言风格。①译者张友松笔下的句子浅显易懂,描写生动细腻,喜欢用长句,适合普通大众阅读。②译者俞东明、陈海庆笔下的句子文艺范儿一些,喜欢用短句,适合文化层次高一点的读者阅读。③译者成时笔下的句子口语化一些,描写生动,喜欢用长句,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二、日积月累

第1句:想要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第2句:别说你出发得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告诉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第3句:听完对方讲的话,比读了十年书还要有用。比喻与对方交谈的时间虽短,但受益很大。

第4句: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第5句: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声音。意思是对某些事物接触多了,时间长了,就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快乐读书吧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一、推荐阅读书目

三、读书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