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意思(赏的意思解释)

孤单的城 2023-06-19 20:32:28 网友投稿

《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第十六章“常”的哲学本义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以下为古代两位先贤所注的通行本,各有长短。

1.王弼注《道德经》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言致虚物之极,,笃守静物之真正也。万物并作,动作生长.吾以观复。以虚静观其反复.。凡有起于虚, 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各返其所始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归根则静,故曰静。静则复命,故曰复命也。 复命则得性命之常, 故曰常也。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之为物,。不偏不彰,无皦昧之状,温凉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复乃能包通万物,无所不容, 失此以往,则邪入乎分,则物离其分,故曰不知常, 则妄作凶也。知常容,无所不包通也。容乃公,无所不包通,则乃至于荡然公平也。公乃王,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也。王乃天,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天乃道,与天合德, 体道大通, 则乃至于极虚无也。道乃久,穷极虚无,得道之,,则乃至于不穷极也。

没身不殆。无之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残.。用之于心则虎兕无所投其齿角,兵戈无所容其锋刃,何危殆之有乎。

2.河上公注《道德经》 归根第十六

致虚极,致,至也。道人捐情去欲,五藏清静,至於虚极也。守静笃。守清静,行笃厚。万物并作,作,生也。万物并生。吾以是观其复。言吾以观万物无不皆归其本也,人当重其本。

夫物芸芸,芸芸者,花叶茂盛之貌。

各复归其根。言万物无不枯落,反复其根而更生。归根曰静,静谓根也。根安静柔弱,谦卑处下,故不复死。

静曰复命,言能安静者,是谓复还性命,便不死。复命曰常,复命使不死,乃道之所常行也。知常曰明。能知道之所常行者,则为明也。不知常,妄作,凶。不知道之所常行,而妄作巧诈,则失神明而凶。

知常容,能知道之所常行,则除情欲,无所不包容也。容乃公,无所不包容,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公乃王,公正无私,则可以为天下王,治身正则,形一而静,神明千万,共凑己躬。王乃天,能王则德洽,神明乃与天通矣。天乃道,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道乃久。与道合同乃能长久。没身不殆。能公能王,通天合道,四者纯备,道德弘远,无殃无咎,乃与天地同没,终不危殆也。

王老所述一般,河老所述甚详,然终未尽得《道德经》精髓矣,此不多论,言归正传。

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1.极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木(木条)+及(亟,亟=二+口+及,二,“二”的变形,”首先整体而言,表示阴,为虚,为空,为空间;其次分开来讲,两横被隔开,表示上横为天,为最高处,下模为地为最低处。口,小口,居“二”之内,”表示口中之物,或囊中之物。及(上图二),甲骨文字形为抓捕,在“圾”的金文字形中稍有变化,上顶天,下着地,但仍居于天地之间,表示无论对方逃到最l高的天上还是躲进最低最深的地下,都抓得到,内部小口附在“及”边(象人的腰部),合在一起表示天地之间,对方都属于囊中之物,手到擒来。《说文》:及,逮也。“极”的金文”字形会意像用木条或柳条做成的有边的筐子,用于装牢货物。说文·木部》:“極,驴上负也。作名词,造字本义:上下有边的装牢货物的木条或柳条筐。引申为用筐子装稳定装牢固,作动词。

作形容词,引申出最高的和最低的,又引申指程度最高的,也引申为最顶端的,北极、南极,指地球的南北两极。作名词,引申指顶点、顶端、最高点、尽头、终端。作 形容词,引申指终端的、最大限度的。作副词,引申为最大限度地、过分地、太。作量词,引申为端,维,向。作动词,达到顶点、疲乏。作副词,引申指最高程度、很、非常等义。

2.笃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竹(竹鞭)+马(走马),字形像竹做的马鞭之下的走马,造字本义:用竹鞭控制马停下来不乱跑。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形容词,引申为心绪安宁,凝神专注。 作形容词,引申指专注的、忠诚的、程度深的 。 作副词,引申为很深地。 作形容词,引申指忠实、一心一意、厚实、结实,也指病沉重等义。《尔雅-释诂》 :笃,厚也。《说文》:马行顿迟也。《尔雅》曰:笃,困也。

3.万 甲骨文“万”(上图二、三)的是在“千”(图五)的字形上引申演变而出。“千”字的一横移到了“人”的头顶(一横是“十”的变形,由原来的一竖变形为一横,“千”的本义是在“百”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表示十个一百岁。而“百”的甲骨文(上图六)字形似在一个将近百岁老人的白发苍苍的头顶加一横,表示此老者刚满一百岁,到了寿命的极限了。《管子·权修 第三》:“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表示比“千”还高还大,且是最高最大的数量词。

“万”的又一字的甲骨文(上图一)像一只蝎子之形。金文复杂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萬”。汉字简化后写作“万”。“万”与“虿”(图四)读chài,是古代蜈蚣、蝎类的毒虫的统称,古人对动物的分类较笼统,把许多非蝎子类有毒昆虫的小物种,都统称“虿”,故“虿”应该是指蜈蚣、千足虫之类,表示脚很多或虫子个数很多,多得数不过来。从“万”与“虿”的甲骨文字形看,应为同一个字,金文有变化,但变化不大。金文后开始字形各异。造字本义:多脚的蝎类毒虫。

引申指极多,后被借用为数目字即十个一千,在远古代“万”字为最大的数量词。也引申为全体、所有,作副词,引申为极、很、绝对、无论如何等义。

说文·禸部》:“萬,虫也。

4.并 甲骨文(图一)像正面站立的两个人,脚下有一条横线表示地面,会二人并排站在同一地面上之意。造字本义:两者合在一起。隶变后楷书写作“並”和“竝”。汉字简化后写作“并”。

作副词,引申为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作连词,引申为连接并列的两项:同时,也表平列或进一层: 并且。作形容词,引申为:一齐、平排着。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等义。《说文·从部》:竝,相从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内观自我,恬淡虚无,一念不起,用笼子关住鹏程万里的心思。精神内守,杂念不生,用鞭子安定万马奔腾的意念。

天下万物一起繁荣昌盛,我用致虚守静的方法洞察万物返本复元的过程。

具体的表达为:

内观自我,恬淡虚无,一念不起,不断的去掉外界实在事物在内心中存在,直到虚无,就像用笼子关住鹏程万里的心思。精神内守,心不外驰,以一念代万念,万念不生,就似用鞭子安定万马奔腾的意念。

天下万物繁荣昌盛,但万法归宗。我用修身养性即致虚守静的方法原理来洞察繁荣昌盛的万事万物相对立的运动即相矛盾的运动过程。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修身养性就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运动,即由“一分为二”到“二合为一”的运动过程。万法归一,修身养性的方法和根本原理,与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相似的,两者的本质规律是一致的,是统一的,是相对立的统一。

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1.芸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艸(草)+了(原字形为“了”的变形,后变形为云,表示新生命不断产生,象云一样铺满在地上。)字形似矮小但生命力很强的草。作名词,造字本义: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的一种小草。

引申指一种美莱,又指芸香,多年生草本植物。有香味,可供药用。也指芸薹,油菜的一种。作动河,引申为除草。作形容词,引申指众多等义。《淮南子·王说》:芸草可以死复生。《说文》:芸,芸草也,似目宿。

2.各 甲骨文(上图)=(止(脚,也表示行走、运动,脚趾变位由向外而转向内,表示相对、相反的运动。止,房上,居外,为外在的,为远处的,为彼。)+口((囗,为城邑,也为嘴巴、为语言。口,居下,居内,为内在的,为近处的、为此。),字形表示彼此不相同的运动。造字本义:彼此之间立场不同,行动都不同,都有区别。有的甲骨文加"彳"。金文、篆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代词,引申指不同的个体。作形容词,引申为每个的、每一个的。表示每个或各个,也指特别、与众不同、分别等义。《说文解字》:各,异辞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

3.命 甲骨文(上图)"命"与"令"同源,后分化,同时,“命”又分为两种本义。命,像母亲产下孩子的状态,表示生物遗传,也表示宇宙万事万物的遗传。造字本义:生物学方面指后代体现上代的基因复制,此为“命”。甲骨文=口(朝下的"口")+人(人,跪下等候指示的下级),表示上级指示下级。造字本义:社会学方框指上级向下级开口发话,作出权威性指示,此类似为“令”。这是“命”字分化为两种因取象形式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内容的表义。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再加"口"另造"命",强调开口发令。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为给予名称、指派、使用、上级向下级开口发令。引申指生命或性命,即生物与生具来的遗传基因和发展规律,作名词;由此引申指天命、命运。作动词,引申指规定、称呼、限定。作名词,引申指限度、定数,范围。又引申为指令、指示等义。《说文》 : 命,使也。

命与性相对,从哲学的角度讲,“命”是一种由二合一的运动,是相对立的统一运动。

4.常 甲骨文缺(上图)=尚(屋顶向阳采光的天窗,表示采光平衡亮度,平衡阴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立的统一。同时,“尚”也表示明亮、亮丽、漂亮、优秀等义。)+巾(流行的衣巾,实为布,布由经线和纬线相合织成,体现了经线与纬线相对对的统一。),字形表示漂亮的的衣巾中孕舍着相对立的统一的生活道理。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流行的服饰中富舍相对立的统一的生活道理。作名词,引申为流行的漂亮长裙。

作形容词,引申插长时间的、经久的、普遍的、一般的、不变的、随处可见的、流行的、普通的、恒久的。作名词,引申为长久普遍适用的理论或道理、规律、准则。作副词,引申为长久地、时时地、不时地等义。《国语 . 越语》:日月以为常。《易象下传》:末变,常也。

从哲学方面讲,“常”体现了由一分为二到由二合为一的运动规律,体现了万事万物普遍遵循的运动规律。

5.妄

金文=亡(亡,消失,不见了,丢失。)+女(女儿,妻子等女性),字形表示爱女丢失了。造字本义:失去爱女而狂乱。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形容词,引申指荒诞,胡乱,

又引申指非分的,也引申指不真实、言行无据、荒唐无理的。 作副词,引申为非分地、荒唐无理地等义。《说文》 :妄,乱也。

6.凶 甲骨文(上图)像一个大陷阱,为坎,为险阻;里面为半个“爻”字即“爻”的下部。爻,yáo、交也。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又爻bó,旧指寒邪、杀气。《易·系辞》:“爻者,言乎变者也。效此者也。效天下之动者也。”故半个“爻”居下,居内,为阴,表示不动,不明,不可预见的阴寒险恶。造字本义:陷阱内充满阴寒险恶,不吉。篆文续承金文字形,以后的变化不大。

作形容词,引申为不幸的、不吉利的、不吉祥的、早死、夭、死。、残暴、恶、关于杀伤的、厉害、过甚、吉利的、不吉祥的、收成不好的、闹饥荒的、激烈、恐惧、惧怕。作名词,引申指杀人的行为,也指行凶的人。灾祸、残暴的恶人等义。《说文》: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尔雅》凶,咎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普天之下的万物兴旺发达,不断的进行生与死、兴与衰的交替,各自在生死兴衰反复着矛盾交替的运动过程中遵循着运动的根本规律。遵循运动的根本规律称为“静”,“静”称为“复命”,“复命”称为“常”。知晓“常”的普通性,称为“明”,不知晓“常”的普遍性,而肆意妄为,必定危险丛生。

具体的表达为:

普天之下的万物兴旺发达,不断的进行生与死、兴与衰的交替运动,各自在生死兴衰反复着矛盾交替的运动过程同遵循着运动的根本规律。遵循运动的根本规律称为“静”,“静”就是二合一的运动,是阴阳合一的运动,“静”称为“复命”,“复命”就是遵循二合一的运动过程,“复命”称为“常”,“常”就是体现了由一分为二到二合为一的运动的普遍规律。知晓并遵循运动的普遍规律,称为“明”,不知晓不遵循运动的普遍规律,而肆意妄为,结果必然危机四伏、祸患无穷。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共同遵循着一个普遍的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修身养性遵循这个规律,齐家旺乡治国平天下同样遵循这一普遍的客观的运动规律。

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乃 甲骨文(上图)像女性怀孕时隆起的腹部以及胸部侧视时突出的,有的甲骨文像女子腹部与都十分突出。造字本义:孕妇的隆起的腹部。金文、篆文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

作代词,指此、这个、这样、如此

、你的、他的。作动词,引申指是、系、为、就是。作副词,引申为刚刚、才、始、只、仅仅、竟然、居然、却、于是、就。作连词,引申为可是、然而。作语气助词,用于发语或转折。《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

2.公 甲骨文(上图)=八(八,是"分"的本字,表示分配)+口(口,吃,进食),表示平均分配食物。同时,“公”的甲骨文字形也象一口深井,古时的井是不隐蔽的,为大家共同使用。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造字本义:远古时代,人们平均分配赖以生存的食物(饮水)。篆文稍有变形,将金文的写成似"厶"非"厶"。隶书将篆文的明确写成"厶"。

作名词,引申为雄性动物、小诸侯国之主,也指对上年纪的男子的尊称、大众,大众、国家的事务。作形容词,引申为雄性的、大家的、共同的、不偏私的、合理合法的、正义的、不隐蔽的。 作动词,引申为开放、平均分配食物。 作副词,引申指开放地、不隐瞒地。《春秋 . 元命苞》 :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说文·八部》:“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犹背也。

3.王 甲骨文(上图)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本义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王”是象形字。金文基本上和甲骨文相同,不过下端刃部更为厚重。小篆的形体由金文演变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王”读wáng。

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级别。也指在某个领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作名词,引申为君主,后指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又引申指首领、头目。作形容词,引申为同类中居首位的或特别大的、最强的、辈分高的等义。作动词,指称王,也引申为统治、统一等义。读[wàng]时,指古代称君主有天下。

《释名》:王,天子也。《说文》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4.没 甲骨文缺(上图二)金文=水(河川)+回(回,即"洄",漩窝,表示很深且急),作动词,造字本义:被漩窝卷入水底淹毙。籀文省去"水"加"又"(手),表示被淹于漩窝中的人挥手挣扎。篆文将金文与籀文的字形相结合。

作动词,引申为沉入水底,被水掩盖 mò 。又指消失,隐匿 mò。作动词,引申指无、不存在 méi。作副词,引申指未,尚未 méi。

《说文·水部》:“沒,沉也。

5.殆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歹(一段残骨)+台(怀胎、腹中胎儿)“歹”甲骨文像一段残骨,表示剔去肉之后剩下的残骨,远古时代分猎物时分得的不好的肉,即残骨碎肉,进而表示不好的、坏的。金文、小篆和甲骨文大体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歹”。《说文·歺部》:歹,列骨之残也。

“殆”的造字本义:胎死腹中。引申指陷入困境,作动词,引申指危险,又引申为终结、惨败。作副词,引申为几乎、差不多、大概等义。 作动词,指死亡,见于古文。《 説文解字》:殆,危也。

此段的直接表达是:

知晓并遵循运动的普遍规律,才会容纳万物,有容乃大,容纳万物才会无私为公,(天下为公)无私为公才能得到天下万物的一致拥戴,才会统一天下。天下万物统一于道,道才会长久。道就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和本源,一心为公,就不会有大的艰难险阻。

具体的表达为:

优秀的领导者知晓并遵循由一分为二到二合为一的运动的普遍规律,才懂得谦虚处下。才会容纳万物。有容乃大,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心系天下万物才会无私为公,才会具有天下为公的优秀品德。无私为公才能得到天下万物的一致拥戴,才会统一天下。天下万物统一于道,道才会无限长久。道就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和本源,心系天下,一心为公,天人合一,就不会有大的艰难险阻。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有觉悟的领导者知晓并遵循对立统一的普遍的客观的运动规律,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人民群众的发展中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与时俱进,必然得到更好的发展。

做坚守志向又善于反思的人

■读统编语文 品传统文化⑰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上册的统编语文教材集中收录了两组格言。其中,第二单元的“日积月累”收录了四条名言:出自诸葛亮《后出师表》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达了为国家奋斗终生的决心;出自曹植《白马篇》的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为挺身而出,救国家于危难之中,死了就像回家一样坦然;出自《宋史·李纲传》的宋末将领李纲之口的名言“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意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土地,应当拼死捍卫,不能让人分毫,表达了誓死与侵略者战斗到底的决心和勇气;出自宋代诗人陆游晚年诗作《病起书怀》的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抒发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表现了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永不磨灭的意志。这一组格言,与这个单元几篇课文反映的主题是高度契合的。

六年级下册

六年级下册收录的格言隽语也比较多。第二单元收录了五条熟语,“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都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一条是说知识是无价之宝,书本中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所以读书务必认真。第二条是说,总有人比我们对新事物更敏感,总有人比我们行动更早,所以不要轻易满足于现状。第三条是说,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经验丰富、博学多才,倾听他们的教诲,往往获益匪浅,比单纯读书要收获更多。第四条是说,世事复杂,就像只有长途跋涉才能检验一匹马的耐力一样,只有经过漫长岁月的考验或长期的共事,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质。最后一条是说,靠近水边的人更熟悉鱼的习性,靠近山林的人更了解鸟的叫声,比喻实践出真知,经历也是一种文化。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头用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揭示单元主题,在单元的“语句段运用”里,又以思考练习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联系学过的古诗,说说三句诗中所描写的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郑板桥的《竹石》诗,写的是竹子坚韧不拔的神韵;“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王冕的《墨梅》诗,写出了梅花的清高孤傲之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这个单元的“日积月累”还收录了五条谚语,多见于《增广贤文》《名贤集》等古代格言集。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又作“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本来是人们关于农事的感悟:杨柳枝条比较容易扦插成活,而花卉培植却不那么容易成功,后比喻存心想求得的未必能得到,不经意的事却有可能取得意外的收获。“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良药往往苦口,但能治病救人;忠言即便逆耳,却益于行为矫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又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代谚语,最早见于《孔子家语》和《韩诗外传》等典籍。意思是“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子女想好好赡养父母可父母却不在了”,有劝人及时行孝之意。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也单独用来比喻某些(不好的)事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停止发生。“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意思是日子好过了要常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生活困顿时不要像以前富裕时那样铺张浪费。又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物资匮乏的日子,不要到了贫穷时才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意思是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艰难,这既是无奈的感叹,也有劝人及时勉励、躬身实践之意。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科学创造,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呼应单元主题,收录了四条格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穷极则变化,变化则通达,通达则持久。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这样一种认知: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遇到困境,原先曾经有利的条件也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这时要主动调整、主动变化,在调整和变化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通过不断的动态调整,保证事业能够稳定持续地发展。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出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原是引用自商汤刻在自己澡盆上的一句座右铭,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体现了一种自我反省和不断革新的进取精神。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本作“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原意是指靛青染料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后浓缩为四字成语“青出于蓝”,比喻学生在老师的教导培育下成长,最终可能比老师更加优秀。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徇旧”出自《淮南子》一书,就是说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这几条格言从不同侧面说明创新对民族振兴、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者系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2日第11版

作者:夏德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