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本字在田字格的正确写法)

万物皆甜 2023-06-10 18:37:30 互联网

说文解字|今日解字之“本”

《说文》:“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布忖切(běn)。”

硬笔行书怎么写?跟梁诗正学写字(一)

行书要有一定的楷书基础,鄙人上回以自己经验讲解了一下楷书书写,本回述说一下行书,古贴很多,这次说一下梁诗正的书法。

梁诗正的书法:“公书初学柳成宫(柳公权),继参文(征明)、赵(孟頫),晚师颜(真卿)、李(北海)”。

他的简介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主要是感受他的书法的笔意跟行笔特点,以便融入自己的日常书写中。

晨光0.7中性笔书写后P图

同样是硬笔书写,放大后难免有瑕疵,但也是鄙人精心书写。

首先是草字头的两点,形成连带的书写,轻起笔向右下角,缓缓用力,转折处用力最重,形成弧度,后向右上角轻挑,注意要轻用力,写出游丝(初学者可能较困难,加以练习会孰能生巧),后慢慢用力,在行笔至转折处之后用力最重,接着快速甩出形成尖状,末端要注意由重到轻滑出。

草字头的横跟下一笔的撇画连带,起笔要轻轻切入,再缓缓用力下按,后只需用细微的力道提一点笔写出横,注意坑肩,转折处稍顿笔,接着写出撇,用笔力道是重—轻—重,掌握好用力,有少许弧度,撇的收笔不是滑出尖状,而是停顿。

这笔是短竖,但行书为了连带下一笔的书写,所以我分解一下,像是竖提的感觉。轻入笔,慢慢用力,向右微偏,写出短竖后顿笔一下,接着向右上角提笔,要有进行下一笔连带的动作

这笔撇画要连带上一笔,起笔处有上笔画的游丝衔接,后有小弧度,接着写出撇,收笔处也要有对下一笔要连带的趋势。

最后一笔的竖弯钩,写成竖弯,没钩.......起笔有上一笔的游丝连带,由轻到重写出竖弯,收笔稍微顿笔。

来,再说一下结构中的重点。红色竖线,标注的三个笔画基齐平的位置关系。红色横线是两个笔画的上下位置。注意红色圆圈的留白。

再献上红色中性笔写的字

本字来自于 梁诗正《跋仇英清明上河图》, 没献上原贴还是因为写多像都不会一模一样,鄙人是尽微薄之力,用尽洪荒之力写出,每一个笔画也是分解的自己书写,望能帮助到需要帮助的同志们!

这个常用字,连央视主持人也读错!快教孩子正确读音

近日,撒贝宁在节目中被著名主持人康辉怼了!起因竟然是因为一个常用字的读法。

节目中,撒贝宁笑称,“康辉现在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当代怼言大师,康辉今天又怼谁呢?”话音刚落,憋着笑的康辉就指出了撒贝宁刚刚的一处读音错误。“不是duǐ,是duì,你又得扣200块钱了。”

网友留言评论,“无言以怼”“遇到怼手了”。

其实“怼”这个字可以说是近几年最火爆的网络语言之一,由于它表达的意思明确,立场突出,主流新闻媒体也常常使用。最近,“央视主播再怼西方媒体”的话题就上了热搜。

“怼”到底该怎么念?

有网友提出疑问,称方言中念的是第三声。

字典中的“怼”字确实是念第四声,可是方言中念第三声,这是为什么?

(条目来自《新编学生字典》,文末可购买)

网友们也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网友提到,其实我们用“怼”表达的“驳斥”“反驳”意思时,其本字应该是“㨃”。

“怼”的读法:两种观点

其实近几年学术界对这个字也有研究,目前一般有两种观点。

多个研究指出,这个字走红源于2015年一档名为《真正男子汉》的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中,袁弘在请求被拒绝后说了一句“这就是被duǐ吧”。

随后节目中多次用“duǐ”来表示“激烈而快速地反驳”的意思,并在字幕中配上了“怼”这个字。之后“duǐ”一夜爆红,并逐渐成为现在家喻户晓的网络语言。

观点1:念duì

一种观点是,“怼”字确实应当念duì,但此时它的意思是“怨恨”,可组成词语“怨怼”。

网络上的“怼”没有沿用这个意思,而是从“怼”的怨恨之意引申出“(用某种手段)攻击或较劲”之意。这个字结构为上“对”下“心”,形象地反映了“怨恨”心理和基于“怨恨”心理产生的攻击或较劲行为。

此外,“怼”还有“打、干、撞”的意思,有时在饮食中还可表示吃喝的方式,比如方言中经常出现“怼怼怼”,表示“吃、喝、干杯”等意思。

有专家认为,“怼”从字源来看,不是一个晚起的字,它在各地方言中保留下来,只能说方言作为汉语的“活化石”,常常会保留远古时期的字音和字义。

观点2:念duǐ

另一种观点认为,“怼”字其实是方言词“㨃(duǐ)”的误写,这与部分网友的观点不谋而合。

有学者认为,“怼”(怨)字出现很早,但“怼”在上古至清代的文献中皆为“怨”义,并未产生新义。目前常用的表示动作或语言方面的“撞”或“顶撞”之义的“怼”跟表示“怨恨”的“怼”完全没有关系,即“怼”(撞)不是“怼”(怨)。多个方言词典中,表示“撞”或者“语言顶撞”时,多用“㨃”“搥”“䇏”等字来表达动作上的捅、捶、打、撞以及语言上的相互争执之义。

想要学好语文,不仅要记住这些常错字,更要经常查阅字典,时时温习。在翻阅字典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增长知识,查漏补缺。

一本好字典,就是一位好语文老师。

部分素材来源:央视新闻、长江日报

文章转载自首都教育(bjedunews)

设计:王映月(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