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孺人是什么意思)

未及挽留 2023-06-08 23:28:54 网友整理

“孺人”“府君”到底啥意思?怎样用才符合语言规范和文化传统?

宋故游府君志(宋代姓游的墓志铭)

家有丧事,写“灵位”;坟前立碑,制“碑位”;祠堂祭祀,作“牌位”;等,对父母祖宗,都会使用一些敬辞,其中“公”“大人”“府君”“孺人”是最常用的。我们讨论一下“孺人”和“府君”,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府君”是太守的尊称,“孺人”是官家诰封命妇的等级称谓,对过世男女使用 “府君”“孺人”,就是一种敬辞和尊敬

汉代的太守,尊称府君。文学史上,长篇叙事诗“乐府双璧”,北朝《木兰辞》,南朝《孔雀东南飞》,里面蕴含许多生活知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遣回家,媒人上门,有“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的内容,这里的府君,就是太守。到唐代,为人写墓志,称逝者为府君。后世沿袭。也就是说,对已故者,用“府君”来表示尊敬。

注意,丧祭活动中,“府君”作为通用词汇使用,针对男性人员,没有等级身份差异,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谁都能用。

“孺人”的意思固定要复杂一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就是说,先秦时期,大夫之妻称孺人。两汉到隋唐,“孺人”的使用不完全统一。但到宋元明清时期,管家诰封命妇,县令之妻或母亲为孺人。

大体上讲,从宋始,明清时期成为规制,诰封命妇,一品二品官员之母亲或妻为夫人;三品官员之母或妻封为淑人;四品官员之母或妻为恭人。五品官员之母或妻为宜人;六品官员之母或妻为安人;七品官员之母或妻为孺人。所以,实际生活中,一般居民人群,用“孺人”尊称故去的女性,明显是表示尊敬。

隋唐及以前,丧事有铭旌、有魂帛、有墓志铭,没有灵位;坟前立碑也不普遍。明清时期,坟前立碑多了起来,书写碑位碑文,表示对逝者的尊敬。一般用“府君”标识男性人员,用“孺人”标识女性人员。一直到现在,湘西、粤东客家地区等,还有“俗不论士庶之家,妇女墓碑皆书‘孺人’”的讲究。

大唐故甪府君墓志铭(唐代姓甪的墓志铭)

2、“孺人”“府君”都是特定称谓名词,“老孺人”“老府君”“太孺人”“太府君”“大孺人”“大府君”等,没有尊敬的意思

作为称谓性质的特定名词,前面不能加修饰词,后面不能加后缀,否则意思就变了,也没有尊敬的意味了。比如“老”。在称谓前面随便加“老”会怎样?爸爸父亲妈妈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最常见的称谓名词,老爸爸老妈妈老父亲老母亲,意思是父母的年龄大了,没有敬辞的意思。老哥老姐老弟老妹,一般是针对外人,自己家血缘亲人没有这么叫的。爷爷奶奶叔叔大爷,都是亲人,但老爷爷老奶奶老叔叔老大爷,就是外人了,意思完全不一样。就是说,本来是自己的爷爷,“老爷爷”变成别人的爷爷了。

“大”和“太”也不能随便乱用。一般来说,在称呼上,位尊辈高者位大,比大还大的是太。但实际生活中,在称呼上,“大”一般多用于排行,“太”特指曾祖辈人员。大老爷二老爷、大爷大叔、大哥大姐、大姑大姨、大舅二舅等等,一般都作为序齿排行使用,没有敬辞的意思。口语中,曾祖辈的人员一般称呼加“太”,如父系一脉,曾祖父叫“太爷爷”(男老太),曾祖母叫“太奶奶”(女老太),曾祖父的姐妹称“姑老太”;母系一脉,外祖父的父亲称“太姥爷”,外祖父的母亲称“太姥姥”,外祖母的父亲称“太舅姥爷”,外祖母的母亲称“太舅姥姥”等。其他家庭或亲戚人员,是不能随便加“太”的。

所以,我们应当清楚的是,不管在汉语语词结构特征和使用逻辑上,还是在实际生活礼俗习惯上,“孺人”“府君”作为敬辞是可以的,但“太孺人”“太府君”“老孺人”“老府君”“大孺人”“大府君”等,什么都不是,没有尊敬的意思。

唐宋及以后,规范的墓志铭文,称男性为“府君”,称女性为“孺人”,从来没有“太孺人”“老孺人”“太府君”“老府君”“大孺人”“大府君”的说法和用法。这些修饰性的语词使用,应该是民间似懂非懂酸臭文人的卖弄,既不合汉语规范,也不合传统丧祭文化的主流倾向,所以不值一提。

明代姓朱的母亲周氏下葬志石记文

孺慕深情 大爱无疆——山东省巴中商会捐赠数万元关爱留守老人儿童

中国山东网4月23日讯山东省巴中商会在巨正高会长的带领下,自成立以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隔离防御期间,商会组织的线上捐款,会员仍踊跃参加,为巴中及山东捐款捐物共计几十万元,荣获“抗疫先进商会”称号。为巴中贫困生捐款10余万元,他们是在齐鲁大地的创业者,但他们回报乡梓,孺慕情深,他们从未忘记过那片生养过他们的红色土地。

2021年,商会会长巨正高、副会长喻力山、副会长陈加伟利用假期时间,到巴中市通江县太平小学参观学校的环境、设施及配套。太平小学历史悠久,在校学生多为留守儿童,接送的家长也多数是祖辈的爷爷奶奶。但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国家政策的扶助、社会的关爱仍让这些在大山里的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商会会长巨正高、副会长喻力山、副会长陈加伟、太平场王元斌书记、社区医院原院长马远孝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刘兆林校长对于目前学校情况的简单讲述。刘兆林就目前的在校学习的留守学生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秦巴多雨水,接送学生的多为老人,每天校门口等候区的家长都是冒雨等待,校内也没有可以容纳的场所,遇到天气恶劣的时候,被风雨淋湿生病的老人时而有之,有避雨等候之所几乎成了校领导、王元斌的心病,也成了留守老人孩子的期盼。商会领导们了解到这种情况,经过简单的会议当场通过,为太平小学修建避雨亭,让留守老人接送孩子时有避雨容身之所。

刘兆林代表在校的孩子们对商会的关心关爱表示感谢,表示要励精图治,严谨办学,把太平小学办成一个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成长的学校。

会议期间,商会领导们注意到会议桌破旧斑驳,甚至有的地方木棍支撑,领导们了解到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稍有余款均用在了为学生购置学习教具和用品上,商会领导们个人出资,会长巨正高、副会长喻力山、副会长陈加伟、副秘书长杨海春、会员岳建军共同出资为太平小学捐赠改善办公设备,共计捐助5万余元,小小善举,希望为这些留守的孩子、老人带去希望、让他们感受到爱心和关怀。

随着避雨休息亭的建成,风雨中再也不见冒雨等候的家长,能为家乡,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一直是山东省巴中商会服务社会的宗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慵(慵来妆)
下一篇: 怅(怅惘)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