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的意思(唯的意思)

横行天下 2023-06-21 04:38:58 网友上传

《论语》: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九篇“子张篇”,本篇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据记载这些言谈都是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而那些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均未出现,如颜回、子路等。

上文品读了“《论语》: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文中先是提到诚信的重要性。

子夏认为管理者想要管好民众,首先要取得大家的信任。

再没取得大家的信任之前,人们就会觉得自己是被强迫的,由此就很难听从管理。

子夏还认为,要跟上级提意见,也要先取得领导的信任,不然提出的问题也很难被接受。

子夏提出诚信的重要性,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下属,都应该遵守诚信准则做事。

后文提到子夏的处世观点。子夏认为为人处世,要分辨和掌握行为的界线,判明这件事情是大节问题还是小节问题。

他认为涉及大德、大原则的问题,不能越过范围,不能违法;对小节问题,则不要过于纠缠,不要求全责备,允许有伸缩的余地。

子夏认为做事不能太死板,因事而变。

继续下章: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译:

抑:连词,表转折。但是、不过的意思。

倦:诲人不倦。

诬:欺骗。

原文解析: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们,做洒水扫地、接待客人、趋进走退一类的事,是可以的,不过这些只是细枝末节的事。根本的学问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的学问,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就好比草木一样,是区分为各种类别的。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歪曲呢?有始有终地循序渐进,大概只有圣人吧!”

有感解读:

有一天,子游讲子夏的“坏话”。他说,子夏教出来的学生,洒扫应对进退都没问题,能做日常的接待,也能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子游这是在批评子夏在教育学生时抓末弃本,本末倒置,认为他的教学顺序不合理。

古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从小到大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就叫洒扫应对:清晨即起,把家里收拾干净;家里来了客人,要知道礼貌地接待,给客人倒茶,立刻去转告家里的大人。

子游认为,子夏的门人小子,能做到这些小事。

“抑末也”:但也就是这样一些小事而已。

“本之则无,如之何”:一个人没有学到根本,那么,拿这些人怎么办呢?

子游认为,洒扫应对进退是“末”,如同一棵树的树枝、树杈;而仁义则是树的根。没有学到根,学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没什么用。

子夏听到这句话,反应很大。

子夏首先说“噫”。“噫”是感叹词,表达的语气是,他怎么能这样说呢?!

子夏说“言游过矣”,此处的“过”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错误,一种理解是过分。我个人觉得是“过分”的意思。子夏说,子游说得过分了。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君子的学问是谁先学的?谁先放弃的?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假如我们拿草木来比喻的话,草木的根是什么?本又是什么?这是说不清楚的。

“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地被歪曲,用来欺骗学生呢?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一个人真的能够像子游说的那样,有始有终,既懂得仁义,又能够懂得洒扫应对吗?这是一个高级的状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只有圣人自己了。

子夏针对子游的批评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他认为君子教学所传授的内容应该有先后之别,先教洒扫进退应对,后教仁孝忠信礼乐,由浅入深,由末入本,由小道而进君子之大道。

子夏的观点如同我们常说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或许子游和子夏都只是从孔子身上学到了片面的知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争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蒴(蒴果)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