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的意思(遂的意思)

作茧自缚 2023-07-16 18:08:08 互联网

新颖大气的宝宝名:男孩阳光自信,女孩温柔清新,充满父母期许

很少有家长今因为一个名字好听就给宝宝取这个名字,更多的家长会考虑得比较周祥,比如名字有什么寓意,有什么谐音等等都会考虑在内。就比如父母希望孩子有远大的理想,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去成就一番作为。要知道,好的性格、心态至关重要,所以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有乐观和自信的心态,积极进取,这样才能将事情做好,才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

而给宝宝起的名字也可以从中获得一些灵感,比如名字可以透露出积极向上的寓意,给男孩取一个阳光自信,给女孩取一个温柔清新的名字,将父母的祝愿和期许融入进去,再去分析名字的谐音以及结合姓氏来看读音,这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易川

出处:风前灯易灭,川上月难留-故园置酒-全唐诗

“易川”选自唐诗,这句诗的意思是:风前的孤灯容易被吹灭,世上的时光如同河水中映的月亮一样难以长留。这句诗的悠远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易川”可以理解为水中月虽难以持久,但是川流不息,不会改变,作为宝宝名字,寓意宝宝对生活充满热爱,能够赋予生活更多的价值与意义。

志慕

出处:濯志俱高洁,儒科慕冉颜-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全唐诗

“志慕”选自《楚辞-九辩》,这句诗的意思是:敬佩诗人留下的遗风,以无功不食禄寄托怀抱。“志慕”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对美好品质的一种追求,作为宝宝名字,适合有远见、内心坚定的男孩,彰显出男孩的的高尚品质,寓意宝宝怀仁慕德、目标明确、才德兼备。

志清

出处:逸志忘鸿鹄,清香披蕙兰-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于此县寄居-全唐诗

“志清”选自唐诗,这句诗的意思是:心怀鸿鹄一样远大的志向,身有蕙兰一样清新高雅的芬芳。“志清”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志向远大、品格高尚,作为宝宝名字而言很适合男孩,体现了男孩清新俊逸、追求高洁的美好的品格,寓意宝宝志向高远、清雅不俗。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泰胜

出处: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评议-菜根谭

“泰胜”选自《菜根谭- 评议》,这句话传达的意思是:凡事不可贪心,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初心不要改变,以免导致内心的偏颇。“泰胜”可以理解为以泰山一样的稳重正直之心去追寻胜利,作为男孩名字,寓意宝宝才华横溢、意志坚定,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能够坚定初心、沉稳不动摇。

净瑶

出处:河汉净无云,今年江上共瑶尊-燕归梁(高平调)-全宋词

“净瑶”选自宋词,这句词的意思是:河汉广阔,万里无云,不知道今年在江上谁和我一起度过中秋之夜。这句词是词人对一起饮酒赏月的友人之间的怀念之情。江南易林觉得“净瑶”是一个具有意境美的女孩名字,将月的柔美和情感的真挚融入到宝宝名字中,寓意宝宝如天空一样明净,如月光一样柔美。

书梦

出处:冷浸书帷梦断,却披衣重起-佳人醉(双调)-全宋词

“书梦”选自宋词,这首词是柳永所作,意思是:书房中的冷气将梦打断,只好披上衣服又一次起来。“书梦”结合词意可以理解为梦中所想皆能成真在,作为宝宝名字适合温柔的女孩,一方面寓意宝宝知书达礼、才华横溢,另一方面饱含父母希望宝宝能够心怀梦想,梦想成真的祝愿。

本文由江南易林宝宝起名原创

菲如

出处:烟雨依前时候,霜丛如旧芳菲-临江仙-全宋词

“菲如”选自宋词,这句词的意思是:时届深秋,烟雨风霜依旧,又是采莲时候。荷花已然结成莲蓬,池塘经霜以后,只剩下了一片霜打的叶片。“菲如”结合词意可以理解为如芳菲一样清香宜人、花开灿烂,作为宝宝名字,很适合可爱又文静的女孩,寓意宝宝性格温柔、如芳似菲。

明忆

出处:句忆湘南,渌池明月夜-齐天乐(令狐佥迁新廨)-全宋词

“明忆”选自宋词,这句词的意思是:以诗词来记录回忆湘南的时光,清澈的池塘与明朗的月光点缀着清冷的夜晚。“明忆”结合诗意可以理解为记忆中的明亮月光,作为宝宝名字,仿佛入了诗画一般,有一种清新悠扬的意境之美,寓意宝宝率真纯洁、正直磊落。

延松

出处:醉白垂杨低掠水,延松高桧老参天-安阳好(九之五)-全宋词

“延松”选自宋词,这句词写垂柳的低垂掠水,写高松、柏树的高耸入云,表达出万物各有其美、各有其长的特点。“延松”结合词意可以理解为具有松树一样的坚韧正直、不畏严寒的特点,作为宝宝名字,更符合男孩的气质,寓意宝宝如松柏一样能够朝气蓬勃、自信自立、长寿多福。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饱含着爱意的名字,在父母的期许中健康成长。

你对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议吗?欢迎在文章下方评论交流。

《诫子书》单字解析47:遂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今天,继续解析《诫子书》:“遂”

遂 suì

上部两个点笔呈合抱之势,左低右高,互相呼应;横画露锋,向右大抗肩,收笔勿长;撇画从横画里面起笔,撇身稍直,勿重;弧弯钩与撇画虚接,弯度稍大,向下略重,勿长,到位后稍压笔毫然后向左挑笔出锋,钩身勿大;两个撇画从弧弯钩里实接起笔,行笔指向与上面撇画各不相同;右边小撇起笔稍高,角度稍立;“长点”写法与“反捺”类似,注意长度;“走之”点笔勿重,以右点的笔法落笔,随即向左下出锋收笔,出锋勿长;“横折弯钩”横画不要写长,整笔小巧灵活却不失力度;最后平捺逆锋起笔,然后稍向右下行,边行笔边慢慢加重,到捺角处稍顿,然后向右缓提笔锋平收。

《战国策》中“遂定蜀”中的“遂”字用法

今天重读完了“司马错论伐蜀”一文。每次重读,都觉得大有收获,一些字词的用法也从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这次,我觉得我大约真的掌握了“遂”这个虚词的用法了。以前,我虽然知道“遂”字作副词,主要有两个义项,其一是“到底”、“终于”,其二是“于是”、“就”。但在实际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种用法经常搞混,似乎两种意思都对,致使我很长时间看到它就有点犯怵。

今天读到文章末尾时,又碰到“遂”字了。

原文是: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其中,“遂定蜀”一句,上古版译为“于是平定了蜀国”,中华版译为“接着平定了蜀国”,岳麓版译为“于是平定了蜀地”。

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句译为“最终平定了蜀国”,似乎文义也是通顺的,并没有什么不妥。那到底什么情况下该译为“于是”、“就”,什么情况下该译为“终于”、“到底”呢?

这次,我把每一本虚词字典的解释都仔细读了一遍,用自己的话总结起来就是:

1、如果“遂”字前后是紧接着的两件事,则译为“于是”、“就”。

2、如果“遂”字后是表示前者的结果,则译为“终于”、“到底”。

3、如果“遂”字后表示结果,但这个结果比较出人意料,则译为“竟然”。

考之于原文,“遂”字后的“定蜀”是“遂”字前“十月取之”的结果,而不是两件事,因此,应译为“终于”。

如果原文改为“十月取之,遂弃蜀”,则“遂”字应译为“竟然”。

原文: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试译:(秦国)最终出兵攻打蜀国,十个月后占领了它,终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更改名号叫作侯,而且派陈庄去作蜀相。蜀国归属之后,秦国更加强盛富庶广大,看不起各诸侯国(了)。

其中,“秦益强富厚”句,诸版本皆译为“秦国更加富强”,或“秦国更加富裕强大”,或“秦国更加强盛富裕”。皆认为“富厚”为同义连文,然姚氏本以为“厚,大也”。是否可以认为这一句是说,秦国把蜀国收入囊中以后,国力更加强盛,百姓更加富庶,国土更加广大呢?

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