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意思(使的意思)

旧人陌兮 2023-06-18 02:44:03 互联网

孔子讲的“仁”是什么意思?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呢?这是个大问题,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很多种解释。今天我们就依孔子自己的解释探讨一下。在《论语.颜渊》中,第一句就是关于仁的问题,颜渊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是这么回答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就是孔子为他推崇的“仁”下的定义,“克己复礼”就是“仁”。“克”就是克制、约束。“克己”就是克制、约束自己的心念、言行,用大家常讲的话就是净化心灵、发扬正能量。“复礼”什么意思呢?只要能做到克己,然后我们的言行就会符合礼仪,符合自然规则了。这样就是“仁”的境界。

这个“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我们的妄想杂念,因为我们一切的言行,无论恶的善的,都是因为先有了这个念头,想法,才会付诸言行,其次才是克制言语行动。

但我们每时每刻,脑海里都有数不清的念头,此起彼伏。有时候我们想停下来,但你“想停下来”这又是一个念头,越想停下来,反而就越停不下来,这还是粗念,佛教讲的见思烦恼,其他微细的念头,就更无量无边,我们连觉察都觉察不到,就已经有无数个念头过去了。所以,有时候,还必须从克制自己的言行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念头,这就是“克己”。

这就和佛家讲的“戒定慧”三学是一样的道理,用什么“克己”呢?那就是“戒”,用戒约束自己,就是“克己”;能够做到“克己”,那就能生“定”,“定”了以后,那就生“慧”,有了“慧”,你的言行自然也就合乎礼仪,合乎天道规律了,这就是“复礼”。

所以孔子的讲的这个“仁”,其实就是佛家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后的境界。孔子接着阐述这个“仁”的境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旦大彻大悟后,就会明白,这个世界根本就无我无他,万物本是一体的,整个世界,整个宇宙都是我们自己,没有别人,就像我们梦中的境界一样,里面的任何情节、人物、环境,其实都我自己。所以一旦大彻大悟后,看任何人都是好的,没有不好的,都是自己嘛!这就“天下归仁”了。

“克己复礼”的境界,只能靠自己,要自己身体力行,不断的修行才有可能达到。它不是从外面来的,不是老师能给的,所以孔子最后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修行是自己的事,跟别人没有关系。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虽然就用了这三句话,其实讲的已经很透彻了,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后的境界,其实自古圣贤的理论都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言语名称不同罢了。

成语故事 仁人志士(第1157集)

仁人志士这个成语故事出自于《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人志士,原来的意思是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那些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人。

《论语》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大约成书于战国前期。《论语》是儒家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义以为质,礼以行之”等。

孔子说:“那些仁人志士,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成语仁人志士就是人们从该文的“志士仁人”句改造而来的。

每天学习一个成语故事, 读史明智,长知识。

熬夜费灯,码字不易,请读者加个关注吧!

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哦! 发现错别字请在评论区留言或私信给我!

孔乙己:瓦窑堡(bǎo),瓦窑堡(pù),还是瓦窑堡(bǔ)?

参加党史学习教育,不但了解党史,更加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而且还能纠正自己多年读错的字。

比如瓦窑堡,鲜哥就一直读作瓦窑堡(bǎo),从来没觉得读错了。

直到前几天看央视一套播出的《山河岁月》,听到解说员念出瓦窑堡(bǔ),鲜哥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念错了。

这一错,一错就是几十年。

是啊,自己那样念,也没有人指出来,可能是当面不好意思吧。

赶紧查《现代汉语词典》,进一步知道,“堡”这个字有三个读音。

一个读音是“bǎo”,堡垒的意思,如碉堡、桥头堡等。

一个读音是“bǔ”,堡子,多用于地名如吴堡、柴沟堡、瓦窑堡。堡子,有两个意思:围有土墙的城镇或者乡村。泛指村庄。

还有一个读音是“pù”,多用于地名,如五里铺、十里铺的铺,也写作堡。

咱临沂市兰山区五里堡、十里堡、二十里里堡,都念“pù”,还有沂水的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等。

有些地名的读音,是约定俗成的,或者是历史传统,如这几天热议的安徽省“六安”,应当读作“lù'ān”。

前些天,鲜哥当着人家的面,又把“闵行háng区”读成了“闵行xíng区”,幸亏有人当面指出来,知道的人不多,要不又丢大发了。

其实,读错字写错字是个很正常的事情,知道错了改正就行了。

今天早晨看微博,有人公布了116个一读就错的字,鲜哥一看的确如此,不是调不准就是音不准,这些字还都是常见字,不是地名。

随着年龄的增长,鲜哥发现,有很多字,已经读错了很多年。很多词,已经误用了很多年。

年龄越大,越不自信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恐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鲜哥以为,这都是平时不认真不仔细造成的。

就像俗话说的:“山东秀才念半边”,好多字的读音全凭想当然,或者自以为然。

其实,遇到生偏字或者自己拿不准读音的字,只要查查字典或者问问别人,就能知道。

孔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鲜哥觉得,后面还得加上一句:人之满在自以为“师”。

意思就是,人有时候很高傲、骄傲,浅尝辄止,忽视深入学习,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天活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或者系统里,人们长期不与外界交流互动,就容易产生这种情绪,不知不觉、恍恍惚惚中,自以为就是“老师”“大师”。

很多职业是相通的,无非就是管人管事、做人做事。

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互通有无,有利于开阔视野,有利于自我提高和完善。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