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的意思(劲的意思和组词)

追梦抓梦 2023-06-15 00:14:13 网友整理

锻炼必备知识-力与劲的理解

前言

中华的文字,博大精深;中华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信息含量太大,稍不走心,沟通的双方就明白不了对方的意思。这里研究思考一下力与劲的字源和含义,个人锻炼过程中为了避免落坑,应该注意什么要点。

关于力:

我们先追溯下力字的历史:

大部人认为,甲骨文力字像个干农活耕地翻地时候用的工具—耒从。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不过也有人对“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林义光先生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这里我赞成林义光老师的看法,甲骨文本意不是翻地农具,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用力的手臂。(感兴趣可以查下和手有关的甲骨文:又,爪,手,殳等等)

越看越觉得力的甲骨文像一个正在做肱二头肌弯举用力的手臂。不过即使像农具也不重要,工具也是人手臂力量的延伸。

关于劲:

我们再追溯下劲字的历史

字典是这么解释的:

劲字形从力巠(jīng)声。“劲”本义指强有力的,引申指强烈、猛烈。又用作名词,指力量、力气;引申指精神、神情;又引申为兴致、趣味、效力、作用等。“劲”用作名词时今读为jìn。

劲是个形声字,形声字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根据同类事情造字,选取一个同音字来譬喻读音)。举几个带“巠”的字词: 茎, 路径,经纶,脖颈,泾河。

发现没?带“巠”的字都有纵向细长的线的那个意思。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人理解偏差,字意的发展在开枝散叶同时偶尔偏离了它最初的本意。

字典也记录和解释不了所有的字意发展过程。

不过意思偶尔还散落在口语间,比如说打太极拳时候有螺旋劲之说。

个人理解所谓劲就是力的路径,比如内经中说力发于脊,力从身体的中心发出,走到末端就是劲。也可以说力线。

力与劲的关系:

前面说这么多不是学孔乙己瞎显摆,而是觉得,对事情和各种关系要理解透彻,须有一个简单到复杂(过脑),复杂到简单(走心)的一个过程。

力与劲谁都知道,但到锻炼时候好多人只是知道做照猫画虎做几组动作,有几个人知道力从哪里发(怎么发力)?劲从何处走(哪些地方发力)?

想练胸肌拼命推胸,越推越胸闷气短胳膊酸

想练屁股使劲臀桥,屁股没练大腰越来越疼

没有天赋身体功能不好,不动脑子不走心,只能嘲讽一句活该了。

下面再复杂一点点:

古代物理达人墨子的《墨经》把力这个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

力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上一脉相承。下面开始简单一点:

用左脑总结下三个关键词,形变、作用、运动;

用右脑想象一下一下画面,你和敌人过招,你用力推了他一掌他没倒,结果你使劲推了他一掌,他倒了你赢了。

问问自己:

我为啥用力推不倒,使劲能推倒敌人?

我哪里形变了,哪里作用了,哪里运了,哪里又动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唤醒您对劲力区别的重视,每次锻炼时候发对力用对劲。

题外:

好的动作一次顶过N次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甚至会给身体带来伤痛。

张拉结构的特性符合人体运动模式整体特性,也符合传统武术中

“一动皆动,周身相随,如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的理念。

锻炼过程如何“用力” “用劲”至关重要,结合前面写的张拉结构模型的概念,是否若有所悟看机缘。

原创不易,费眼耗神,期望点赞评论加关注,鼓励鼓励继续创作。

锻炼必备知识-力与劲的理解

前言

中华的文字,博大精深;中华的语言,交流过程中信息含量太大,稍不走心,沟通的双方就明白不了对方的意思。这里研究思考一下力与劲的字源和含义,个人锻炼过程中为了避免落坑,应该注意什么要点。

关于力:

我们先追溯下力字的历史:

大部人认为,甲骨文力字像个干农活耕地翻地时候用的工具—耒从。字形看,上端像长柄,下端弯曲的部分像用来铲土的犁头,中间加一竖杠是用来踏脚的。不过也有人对“力”字的字形提出不同看法。林义光先生认为力象奋臂(运动手臂)之形,释力为气力。马叙伦认为力为筋字初文,借用为力气之力。这里我赞成林义光老师的看法,甲骨文本意不是翻地农具,描绘的是一个正在用力的手臂。(感兴趣可以查下和手有关的甲骨文:又,爪,手,殳等等)

越看越觉得力的甲骨文像一个正在做肱二头肌弯举用力的手臂。不过即使像农具也不重要,工具也是人手臂力量的延伸。

关于劲:

我们再追溯下劲字的历史

字典是这么解释的:

劲字形从力巠(jīng)声。“劲”本义指强有力的,引申指强烈、猛烈。又用作名词,指力量、力气;引申指精神、神情;又引申为兴致、趣味、效力、作用等。“劲”用作名词时今读为jìn。

劲是个形声字,形声字是“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根据同类事情造字,选取一个同音字来譬喻读音)。举几个带“巠”的字词: 茎, 路径,经纶,脖颈,泾河。

发现没?带“巠”的字都有纵向细长的线的那个意思。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人理解偏差,字意的发展在开枝散叶同时偶尔偏离了它最初的本意。

字典也记录和解释不了所有的字意发展过程。

不过意思偶尔还散落在口语间,比如说打太极拳时候有螺旋劲之说。

个人理解所谓劲就是力的路径,比如内经中说力发于脊,力从身体的中心发出,走到末端就是劲。也可以说力线。

力与劲的关系:

前面说这么多不是学孔乙己瞎显摆,而是觉得,对事情和各种关系要理解透彻,须有一个简单到复杂(过脑),复杂到简单(走心)的一个过程。

力与劲谁都知道,但到锻炼时候好多人只是知道做照猫画虎做几组动作,有几个人知道力从哪里发(怎么发力)?劲从何处走(哪些地方发力)?

想练胸肌拼命推胸,越推越胸闷气短胳膊酸

想练屁股使劲臀桥,屁股没练大腰越来越疼

没有天赋身体功能不好,不动脑子不走心,只能嘲讽一句活该了。

下面再复杂一点点:

古代物理达人墨子的《墨经》把力这个概念总结为“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力是使物体奋起运动的原因。

力也是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或形变的根本原因。

基本上一脉相承。下面开始简单一点:

用左脑总结下三个关键词,形变、作用、运动;

用右脑想象一下一下画面,你和敌人过招,你用力推了他一掌他没倒,结果你使劲推了他一掌,他倒了你赢了。

问问自己:

我为啥用力推不倒,使劲能推倒敌人?

我哪里形变了,哪里作用了,哪里运了,哪里又动了?

希望这篇文章能唤醒您对劲力区别的重视,每次锻炼时候发对力用对劲。

题外:

好的动作一次顶过N次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甚至会给身体带来伤痛。

张拉结构的特性符合人体运动模式整体特性,也符合传统武术中

“一动皆动,周身相随,如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的理念。

锻炼过程如何“用力” “用劲”至关重要,结合前面写的张拉结构模型的概念,是否若有所悟看机缘。

原创不易,费眼耗神,期望点赞评论加关注,鼓励鼓励继续创作。

跟着中医学养生(七)想要颈椎好,多抬头看云看星空

撰稿 戴氏经方医学流派第四代传人 胡亚光 编辑 徐敏

说起颈椎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近年来,它的发病率大幅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西医认为,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项部的僵硬酸痛、活动不利,手指麻木,颈性眩晕,血压升高等等。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颈,指的是脖子的两侧。项,指的是后脖梗(项韧带)处。春天到了,木气生发,如果肝木疏泄不畅,就会表现为颈项不适。因为颈项部筋膜韧带很多,中医认为肝藏血,肝主筋,肝血不能濡养经筋,就会出现韧带老化,弹性下降,甚至钙化,颈部活动弹响,出现各种僵硬酸痛。气血不畅,还会上肢无力、手指麻木。

《黄帝内经》讲病机十九条,“诸痉项强,皆属于湿”。除了肝气疏泄不畅,血脉不通的内因,外感湿邪,阻滞经络是一个重要外因。两因相加,就导致了上述症状,这就是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还讲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椎动脉型的颈椎病,颈部活动影响椎基底动脉对于小脑的供血,小脑主管人体运动平衡,它的短暂性缺血,会引起几秒钟的眩晕。

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病,因为颈椎骨质增生刺激了交感神经节,会引起血压升高,头昏头痛,心慌胸闷,这个在中医看来也跟肝气郁滞、肝阳上亢有关。

由此可见,现代人颈椎病多发,和肝脏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肝五行属木,主气机疏泄,《尚书·洪范》讲“木曰曲直”,《易经》讲“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形象地描述出,如果工作生活压力太大,所欲不遂,就如同枝条弯曲不能伸直,虫子屈身不能前行,就是肝气郁结之象。

要想保养好颈椎,日常生活中多做一个动作——伸直颈部,似昂首挺胸,扬眉吐气,同时呼喊出声就更好。《内经》说“肝,在声为呼。”这样做既可放松颈部肌肉,还可以疏泄肝气。所以,不要忙于低头赶路,还是得时常看看白云与星空,对颈椎好,对开阔心胸也好。

脖子是头痛的“隐形开关”,这样护颈不再连累其他器官

日本神经外科专家松井孝嘉说过:全身疾病的根源在于颈部。脖子虽然是身体最细的部位,却是连接头颅与躯干的“生命线”。

同时,它也十分脆弱,颈椎病、外伤等都可牵连头部疼痛。

《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告诉你脖子和头痛间的联系,并教你一套“护脖大法”。

受访专家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科主任医师 李金学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 张洪美

脖子,全身健康的“主干道”

从人的后脑勺到锁骨之间,都是脖子的领地。脖子里有颈椎、淋巴结、气管、食管、动脉和分布密集的神经,并非很多人认为的“结构简单”。

脖子上布满各种神经

8对脊神经支配人体的运动和感觉;4对脑神经负责调整血压、呼吸和控制胃肠蠕动;交感神经能使人心跳加快,肢体血管收缩,让人出汗等;副交感神经兴奋则能使人心跳减慢、变弱。

脖子是全身经络的贯穿之处

人体的督脉、膀胱经、小肠经、胆经以及三焦经等5条重要经络,都从后颈及肩部通过。

经络无法通畅,其所主的功能就会受影响。

八成脑供血由脖子输送

心脏向大脑输送氧气和血液主要通过4条管道,即一对颈动脉和一对椎动脉。

颈动脉为脑组织提供80%以上的供血,人们可以在喉咙突出部分两侧大约5厘米的地方,触摸到它的跳动。

脖子上的淋巴是人体第一道防线

病毒、细菌侵犯的首要通道,就是呼吸道和口腔,受到感染的淋巴液回流时,第一站就是脖子。

因此,脖子上的淋巴结也是最容易肿大的部位,随后才迁延到腋下和腹股沟。

咽喉是呼吸道的“总阀门”

人们常用“咽喉要塞”来形容重要的地理位置,作为脖子前部重要的器官,咽喉承担着吞咽食物和发音的重要功能,它还是人体吸入氧气的必经之路,保持咽喉的畅通和健康至关重要。

颈椎七块骨头支撑头部

只有七块骨头组成的颈椎,与肩膀构成一个沉重的十字架,支撑着分量不轻的脑袋。

如果颈椎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产生慢性劳损、变形,一旦压迫到神经,会连带着肩部、上肢疼痛僵硬,活动受限。

脖子是其他疾病的“信号灯”

美国专业睡眠协会年会发布研究显示,脖子粗的人容易出现睡眠呼吸暂停。

美国MRC临床科学中心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学会调查了3300名平均年龄为51岁的志愿者后指出,脖子越粗,患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风险越高。

5个“脖子问题”引发头痛

脖子如此重要,却很娇气,它受了伤,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健康。

日本神经外科专家松井孝嘉指出,约70%的头痛跟脖子有关,被称为颈源性头痛。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枕部、耳后闷胀或酸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眼胀以及嗅觉和味觉改变,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诊。

以下这些不良习惯,往往会诱发颈源性头痛。

1、长时间低头或久坐

这是造成颈椎病年轻化的重要原因。颈椎与肩膀构成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就像一个吊塔,后方肌肉就是吊索。

如果长期低头,肌肉长时间劳损,易引起颈椎间盘突出、颈椎不稳等,严重时会诱发颈源性头痛。

建议:养成良好坐立姿势,减少长期低头时间,如看手机可放在与视线相平行的方向。

另外,在工作中每45分钟“自我打断”一次,并放松5分钟,是预防颈椎病的一大法宝。

2、不睡枕头或枕头过高

许多颈源性头痛患者认为不睡枕头或者是枕头低点可以缓解症状。其实,这反而会打破颈椎的正常弧度,加重颈椎疾病。

同样,枕头过高也不利于颈部健康。

建议:合适的枕头高度应将颈椎和躯干交界的部位维持正常的生理位置,而不是过屈、过仰或者左右偏斜。

如果一觉睡醒,觉得颈部不舒服,头昏昏沉沉的,那就应更换枕头了。

3、常坐软沙发

不少人下班后喜欢窝在软沙发上看手机、看电视,觉得劳累了一天,这样做很放松惬意。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越是劳累的时候,越要保持颈椎甚至整个脊柱的生理弧度,窝在沙发上只会加重脖子的隐形损伤。

建议:应尽可能少坐软沙发,即便要坐,也要尽量坐直了,中国人流传几千年的“坐如钟”是有科学性的。

如果实在太累,宁可躺着也别窝着。站立或坐立不能维持脊柱生理位置,那么抵御重力的最好办法就是躺着。

4、趴桌子上补觉

不少人午睡时都是直接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种姿势使颈部前倾,造成与正常生理弯曲相反的变化,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颈椎变形,颈部肌肉疲劳,并引发颈椎病等。

建议:需要补觉时,最好能躺下。如不能,就在胸前垫一个柔软的靠垫或枕头作为缓冲,而不要把头直接枕在胳膊上。

5、头颈受凉

穿衣太少、空调直吹、开窗睡觉等,都可能使颈部受到冷刺激,导致局部血管收缩,颈部和肩膀血液循环受影响。

时间长了可能使颈部肌肉持续痉挛、收缩,加重血流循环障碍,甚至导致脑供血不足,产生头痛、头晕、眼花等。

建议:经期、产后、更年期女性及长期在空调房伏案工作的人,随身的包里带一小块围巾,以便早晚天凉时保护颈部;

尽量避免在午夜、凌晨洗澡,以防受潮受风;低头工作1~2小时后习惯性抬抬头,或起身走走,让颈肩部放松5~10分钟。

3个动作给脖子减减压

要确保脖子这条“生命线”畅通无阻,就要从生活细节做起,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站立或行走时抬头挺胸,两眼平视前方,切忌低头弓背;长期低头的工作族,养成每15分钟抬头后仰一次的习惯,适当扩胸、耸肩等;久坐时戴好护颈枕;防止外伤,回头转颈不要过急、过猛;开车或坐车系好安全带,防止急刹车或颠簸时因惯性发生颈部脱位性损伤;不要用脖子夹着电话。

平时还可做做颈部操:

耸肩

保持一个良好的站姿,躯干正直,肩胛自然下沉,吐气的时候两个肩膀向上提,颈椎微微前屈,这时应该能感觉到颈椎两侧的肌肉收紧。

保持两秒,慢慢放下肩膀回到原始的位置。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20次,但每做完一组要伸展两侧的上斜方肌,就是将脖子向两侧弯曲伸拉。

仰颈

仰颈运动与“低头”这类慢性损伤的姿势相反,可放松颈椎后方肌群,拉伸颈椎前方肌群并恢复其弹性。

每个动作重复3次,可以利用运动的惯性增加运动幅度,同时又不会增加肌肉拉伤风险。

头手较劲

这个动作能增强肌肉力量,减轻疼痛、恢复肌肉功能,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后伸较力:两手手指交叉置于头后,手臂用力向前,颈部用力向后,头手较劲。(如下图)

侧方较力:一手掌置于头侧面,手臂与颈部用力较劲,作等长收缩。前屈较力:双手置于额部,手臂与颈屈肌肉群用力较劲。

抗重力肌肉力量的训练:分别侧卧、仰卧或俯卧于床边,分别做侧屈、前屈、前后拉伸的动作。

以上运动每天坚持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坚持10秒钟,刚开始每次6秒,循序渐进;

间隔10秒,每组10次,在适应之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至15秒,以运动后肌肉有轻微酸胀感为宜。

本期编辑:张宇 动作示范:张一迪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