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的意思(桑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意思)

脾气很大 2023-07-06 05:36:41 网友上传

“3种花”有争议,有人说它不吉利,有人说它好寓意,你觉得呢?

咱们很多人养花,是为了能够图个吉利,希望能讨个好彩头。于是人们就将很多花卉给划分到喜庆吉祥这一波里。但是有些花,因为名字的原因,很多人觉得不吉利,但是这些花可都是非常好看的花,喜欢养的人也有不少。

其实花花觉得,咱们养花就以自己喜好最重要了,那些有好寓意的花卉当然很好,但是有些名字谐音不太好的花依旧也有可取之处,今天咱们就来看看那些被名字“害惨”的花卉。

1、菊花

菊花一直是很有争议的一种花卉,古人喜欢菊花的高洁孤傲,现代人喜欢菊花的富贵满堂,但是有些人会觉得菊花是“祭祀”用的花卉,在家里养不吉利。其实菊花还有富贵、吉祥的好兆头,很多农村的壁画上面还会画菊花,菊花又是我们国家十大名花之一,也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地位还是非常高的。其实不用纠结菊花的意义,自己喜欢才最重要了。

要想养好菊花,我们还是得将菊花的特点弄清楚。菊花是短日照植物,日照时间越短,就会越早开花,所以要保证菊花的光照时间最好别超过8小时。咱们可以通过套塑料袋的方法来催花。

2、扶桑花

扶桑花是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一种花卉,开花漂亮,颜色鲜艳,看起来很喜庆。但是有些人就不喜欢,觉得扶桑花的桑字和“丧”是同音字,因此觉得扶桑花不吉利。

其实大可不必想这么多,扶桑花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朱槿花,朱在我们的文化里又是“红色”的意思,这么一想朱槿花不光是从名字还是寓意都是非常好的一种家庭花卉。

朱槿比较喜欢光照充足的环境,光照越充足,就更容易开花,所以花友们要是想在家里面养护朱槿的话,尽量就养在南边的窗台上,光照越充足越好。

3、茉莉花

一说到茉莉花,很多花友都非常喜欢。茉莉花又香又白,看起来素净质朴,是老少皆宜的一种花卉,但是有些花友觉得有“不吉利”的嫌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茉莉花开花是白色的,有些地方的人比较忌讳白色,觉得不太吉利,不如红色喜庆。

其实茉莉花的白色看起来温润典雅,而且咱们还有以茉莉花为基调谱写的歌曲,传唱度也非常高。茉莉花本身还能泡茶,有养人的效果,是一种特别吉利的花。家里面摆一盆还能净化空气。

养茉莉花也比较简单, 茉莉花比较喜欢微酸性的土壤环境,平时浇水的时候可适当滴一点醋,能够改善土壤的酸碱性。或者直接浇腐熟好的淘米水也是可以的。

这三种花,咱们不要被哪些不好的印象影响,这些花开花的时候,也是非常漂亮并且对人的身体也是很好的哦。花友们还知道哪些花被名字给“耽误”了的,可以在评论里面告诉大家。其实呀,养花最重要是为了开心,只要自己开心,养什么花都能养的不错。

小满:小得圆满 人生佳境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

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满”,有“充满”“饱和”“足够”之意。“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尚书·虞书·大禹谟》云:“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红楼梦》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有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向记者介绍,“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有关。《三礼义宗》曰:“小满为中者,物之生长小得并满,故以小满为名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萧放解释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夏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称之为“小满”。

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总结说,清明和谷雨时节往往是一年之中风最大的时候,而到了立夏和小满时节,春风便渐渐停止,恼人的杨花和柳絮也不再四处飘飞,大自然沉静下来,夏日的鸟语替代了春天的风声。

萧放告诉记者,小满时节,除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以外,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真正进入了物候意义上的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麦浪泛金,榴花似火,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初夏风光。《淮南子》曰:“满,冒也。音比太蔟。太蔟,正月律也。蔟之言阴衰阳发,万物蔟地而生。”

萧放说,小满时节,农田管理十分重要,既要防旱,也要防大风雨。大旱则插秧困难,大风雨则易使夏收作物泡汤。

南方地区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这里的“满”形容的是雨水的盈缺。农人认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

从立夏到小满是作物种植时节,俗语有云:“立夏到小满,种啥都不晚。”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因此很需要雨水,又有俗语说:“立夏要下,小满要满。”

江南蚕乡还有“小满动三车”的民谚,小满时节蚕茧成熟,油菜籽丰收,水田管理等农事一起上手,缫丝车、榨油车、水车齐动,小满生产繁忙可见一斑。因此在小满时,人们不欢迎亲戚来访,湖北地区就有“立夏到小满,亲家来了都不管”的民谚。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丝业发达,往往要演戏酬神,谓之“小满戏”。兴建于道光年间的江南盛泽丝业的先蚕祠内尤其热闹非凡,祠内筑有戏楼,可容万人观戏,各大戏班轮番登台,连演三天。但这戏也是有讲究的,不可语“私”,不可语“死”,既是怕神灵怪罪,也为了给自己讨个祥瑞的兆头。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宋英杰在《二十四节气志》中介绍,“小满会”在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这天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糖葫芦……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会”是乡情乡味的大卖场。有种子,有农具,有牲口,也有即将派上用场的消夏用品。规模大一点的“小满会”,还搭戏台、请戏班,可以热热闹闹看大戏。“小满会”也似乎是麦收之际的一次“战前”总动员。割麦子、捆麦子、囤麦子用的木耙、镰刀、篮筐、簸箕、麻绳、卷席纷纷登场。

虽然现今大型收割机陆续取代了传统的麦收农具,“小满会”也逐渐失去了置办农具、备战麦收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

小满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萧放介绍,小满之际,正是苦菜枝繁叶茂之时。《颜氏家训·书证》中记载:苦菜生于寒秋,经冬历春,得夏乃成。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所在有之。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时节。《周书》有“小满之日苦菜秀”,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苦菜味甘中略带苦,可炒食或凉拌,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本草纲目》记曰:“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在明代的《救荒本草》中,苦菜的吃法是采苗叶炸熟,用水浸去苦味,淘洗净,油盐调食。

二候靡草死,意思是,细软的草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礼记·月令》曰:“草之枝叶而靡细者。”方悫在《礼记集解》中曰:“凡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

三候麦秋至。陈澔在《礼记集说》中写道:“秋者,百穀成熟之期。此于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也称初夏为麦秋。宋代寇准有一首《夏日》写道:“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古人认为,小满三候有着象征意义。《逸周书·时训解》曰:“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麦秋不至,是谓阴慝。”意思是,如果苦菜不开花,则贤人潜伏不出;如果靡草不枯死,则国内盗贼泛滥;如果气候不变热,则阴气太凶恶。

在宋英杰看来,古人以五谷为养,且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于是便将这种心情寄托于节气。因此,小满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此时正是乐享生活“小满足”“小确幸”的好时节。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舌尖上的彬州之老鸹颡

彬州人对面食爱得不得了,所以,变着花样来做以面为主的美食。其中,一种做法简单,又能搭配许多配菜的食物,被称老鸹颡。

​不过,要说的是,可别冒冒失失叫其名字,否则,极有可能被彬州人笑话。因为,老鸹颡中第二个及第三个字,绝非字典中的那个音。“鸹”字不读gua(一声),而读wa(四声,彬州方言语气重,好多字读成四声)。“颡”不读sang(三声),而读作sa(二声)。

美食以某种动植物或其某个特点称之,往往取其外形,像凉鱼、搅团等,老鸹颡也一样。那什么是老鸹?它的颡又是怎样的呢?其实,说出来并不神秘。

​彬州人把乌鸦叫作老鸹。因为,乌鸦一身黑羽,叫声嘶哑难听,所以,在过去被当作不吉的鸟;有调侃或骂人皮肤黑,又不勤于洗澡,就说:黑哩着老鸹样!

颡是什么?颡就是头。彬州有一句骂人的话:你大个颡(意即你爸爸个头)!

古诗中也有关于“颡”的文字。

《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

唐代 卢纶

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

前林有兽未识名,将军促骑无人声。

潜形踠伏草不动,双雕旋转群鸦鸣。

阴方质子才三十,译语受词蕃语揖。

舍鞍解甲疾如风,人忽虎蹲兽人立。

欻然扼颡批其颐,爪牙委地涎淋漓。

既苏复吼拗仍怒,果协英谋生致之。

拖自深丛目如电,万夫失容千马战。

传呼贺拜声相连,杀气腾凌阴满川。

始知缚虎如缚鼠,败虏降羌生眼前。

祝尔嘉词尔无苦,献尔将随犀象舞。

苑中流水禁中山,期尔攫搏开天颜。

非熊之兆庆无极,愿纪雄名传百蛮。

你看这个字就会明白一点:中国的汉字中,有一种字叫形声字,构成时分为形旁和声旁。声旁表示音,形旁表示意。其中形旁为“页”,就多跟头有关,比如“额”,比如“颡”等。

那么老鸹颡,其实就是乌鸦头。乌鸦头是什么样的?凡见过的都知道:其头一边大一边小,一边圆一边尖;大的部分圆而长着眼睛等,覆盖毛;小的部分尖而长硬,其为嘴。所以,给人整体感觉:不圆也不对称,有点像长一点瘦一点的葵花籽。

老鸹颡是怎样被想到,而后做出来,其背后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呢!

相传西汉时期,飞将军李广骁勇善战,又富有谋略。有一次,为击败匈奴而采用佯攻之计。他命将士且逃且弃兵甲,连做饭的锅釜也所剩无几,匈奴信以为真,穷追不舍。李广见时机成熟,准备痛击匈奴人,可做饭时犯愁,无锅无筷,于是,命将士以盔为釜,取草木为筷,将面团拔入盔中,加入野蔬烹制,三军饱餐后精神大振,一举歼灭匈奴人。王昌龄有诗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班师回朝后,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命御厨模仿该法精心制做,来犒赏三军。又有人说,匈奴把乌鸦当作吉祥鸟,而此美食又酷似乌鸦头,关中人把“乌鸦”叫“老鸹”,将“头”叫做“颡”,所以,汉武帝赐其名叫“老鸹颡”。也有江山永固,匈好不得再打扰的意思。从此后,“老鸹颡”便风行宫廷,唐时传入民间,盛行关中。所以,“老鸹颡”这道美食历史悠久,从西汉流传到了今天已2000余年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从做法上而言,老鸹颡是“懒人饭”,做法简单,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技术。但是,人懒饭不懒,一碗可口的老鸹颡,也不啻于一顿美食。

老鸹颡,可以烩着吃,油泼着吃,凉调着吃,炒着吃,做法有差异,但无一例外的是好吃,用彬州方言描述就是:美日蹋了!

​我常常回想在饭馆看到的,自己吃老鸹颡的场景:彬州人吃的最多的是烩老鸹颡。常常是饭未好,便口齿生香,不断地咽着唾沫,喉咙一鼓一鼓的,还不时的搓着午。待到饭好上桌,就迫不及待地先用扇扇气,粗一点的就直接在碗上面闻一下,看着感觉着那享受的样子,不吃已醉了。不等热气散开,也不嫌吃起来烫,总之,一边搅动,一边往口里刨。乃至入口之后,因烫而在嘴中左边倒右边,右边倒左边,直至“咕”的一声下咽。但仍“记吃不记烫”,一口完了,另一口又接上。如此反复,吃得冒汗,不停吸溜,不断擦额头之汗,不一会就碗空人饱。咂咂嘴,拍拍肚,迈着“胜利”的步伐起开。

实打实,一点都不虚。那老鸹颡怎么做呢?

简单一点的:取一大碗盛上面粉,放少许盐,慢慢加水顺一个方向搅拌,待面团成合适的糊状后盖住醒半小时,使面团充分上劲。做“老鸹颡”关键在和面,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太稀了夹不住,太稠了夹不动,这是熟能生巧的技艺。吃时,用筷子将醒好的面团快速加入锅中,煮熟捞出。一种加入盐、油泼辣子、醋、酱等,拌匀即可开吃;另一种是,老鸹颡上放盐、干辣面、调和面等,用热油一泼,调上醋、酱等,拌匀就行。

​复杂一点的:先准备配菜,如葱、西红柿、土豆、豆角、切成小块的豆腐,木耳、黄花、粉条、海带等用温水泡开备用。锅里倒油,将豆腐炸至金黄色,倒入葱花和西红柿炒出汁,加少许水,再倒入其余配菜大火翻炒,并依次加入适量食盐、十三香、鸡精,再加入适量凉水后盖锅,待水快烧开时用筷子将醒好的面团快速夹入锅中,煮熟后倒入蛋液,再下点青菜和香菜,一锅香喷喷的“老鸹颡”就做好了。

​如今,物质越来越丰富,吃得越来越精,讲究“味、意、形、养”,所以,除了白白的高筋面,还有许多食材,都能做老鸹颡的配菜。

因此,可以说,一碗老鸹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幸福。

文/

编辑/公刘雅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