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排名全国2021省份(gdp排名全国省份排名)

浮生若梦 2023-06-17 03:27:24 网友分享

政府透明度排名:北京、上海蝉联省级政府前二 广东区域优势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2022年中国各级政府透明度情况如何?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近日发布“法治蓝皮书”《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21(2023)》(以下简称《报告》),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项目组对各级政府政务公开情况进行了调研和评估。

据介绍,评估的对象为48家对外有行政管理权限的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9家较大的市政府、120家县(市、区)政府。

结果显示,国务院部门中排名靠前的分别为:国家税务总局、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民政部、财政部。

排名靠前的省级政府分别为: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广东省、山东省。

排名靠前的较大的市政府分别为:山东省青岛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淮南市、河南省郑州市。

排名靠前的县(市、区)政府分别为: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上海市普陀区、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金山区。

评估发现,各地方各部门虽然2022年政务公开工作成效显著,但仍面临一些问题,下一步仍需大力推动决策预公开、完善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机制、细化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

不少地方部门排名大幅提升

2022年政府透明度指数的一级指标主要包括科学决策、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政府管理、加强民生保障、平台与机制建设等。

结果显示,一些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进步明显。

在国务院部门中,文化和旅游部从去年的第27名提升至第8名,自然资源部从去年的第22名提升至第10名。

在省级政府中,福建省从去年的第23名提升至第9名。北京市、上海市、安徽省蝉联前3名。

在较大的市政府中,安徽省淮南市从去年的第23名提升至第4名,湖南省长沙市从去年的第28名提升至第9名。

在县(市、区)政府中,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从去年的第27名提升至第9名,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从去年的第36名提升至第10名。

此外,“较大的市和县(市、区)的排名分布呈现较大的地域集中性特点,表明当地省、市、县三级政府政务公开水平较高,省级政府对本地政务公开工作领导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吕艳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比如,排名前10的较大的市有3家位于广东省;排名前10的县(市、区)主要集中于上海市(3家)、浙江省(2家)、山东省(2家)、广东省(2家);县(市、区)排名前20集中分布的省份在省级政府排名中基本处于前5位。

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在省级政府排名中位居第4,省内排名前10的较大的市有深圳市(第2)、广州市(第3)、珠海市(第8),省内排名前10的县(市、区)有广州市越秀区(第6)、深圳市罗湖区(第8)。

决策预公开仍需大力推动落实

评估显示,2022年各地方各部门政务公开工作成效明显。

《报告》指出,决策预公开情况逐步向好。比如,77.5%的县(市、区)公开了2022年重大决策事项目录,95.2%的较大的市公开了近3年的规范性文件清理信息。

政策解读质量也有所提升。全国各级政府政策解读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有文字解读、图解、音视频解读、新闻发布解读、在线访谈等形式,还有H5解读、漫画解读、动漫解读、数字人解读、电子书解读等方式,增加了政策解读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有助于实现公众看得懂、易接受的目标。

不过,《报告》还指出,决策预公开仍需大力推动落实。评估发现,征集意见少于30天且没有说明理由的,有22家国务院部门,14家省级政府,36家较大的市政府,83家县(市、区)政府,分别占45.83%、45.16%、73.47%、69.17%。

“决策草案征集意见时间过短,易造成听取群众意见不充分,且会给人缺乏诚意、走过场的印象。”吕艳滨说。

此外,部分单位未公开对所征集意见不予采纳的理由。有7家国务院部门、2家省级政府、9家较大的市政府和10家县(市、区)政府虽然公开了意见征集的整体情况,但是没有公开对征集意见不予采纳的理由,有的反馈情况描述较为笼统。

公开各级政府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积极回应代表委员和人民群众关切的重要方面。评估显示,此类信息公开仍有提升空间。

在公开2022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复文、2022年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复文、2022年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总体情况、2022年政协委员提案办理总体情况方面,总体公开率均较上一年度下降。

政务服务信息公开需补齐短板

《报告》指出,各地各部门重视优化营商环境信息公开。

除了部分国务院部门没有政务服务事项外,其他所有评估对象的政务服务目录全面公开。此外,97.5%的县(市、区)在政务服务网开设了个人“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专栏,100%的县(市、区)开设了企业(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专栏。

不过,《报告》还指出,政务服务信息公开仍需补齐短板。

公开政务服务信息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需要,也是满足企业群众高效便捷办事的需要。评估显示,提升政务服务信息公开标准化程度仍然十分必要。

比如,办事指南规范性有待提高。66.67%的国务院部门办事指南中办理依据、申报条件、申报材料、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办理期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要素不明确、不完整。

此外,不动产登记办理集成度不高。35.83%的县(市、区)政府的政务服务网中未开设不动产登记集成办理栏目,且开设栏目的半数以上未明确集成办理时间。

再比如,证明事项清单公开情况较差。超过一半的县(市、区)政府未公开保留的证明事项清单。公开证明事项清单的评估对象中,30.61%的较大的市政府清单中未完整列明设定依据、索要单位、开具单位等要素。

此外,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和拖延农民工工资投诉渠道不明确。79.17%的县(市、区)政府未公开外商投资企业投诉工作规则、投诉方式、处理期限,79家县(市、区)政府未公开拖延农民工工资的举报投诉电话、网站。

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仍应细化

《报告》指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整体情况良好。

31家省级政府、47家较大的市政府、118家县(市、区)政府公开了2021年政府债务信息,分别占100% 、95.92% 、98.33%。

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决算情况公开较为全面。比如,27家省级政府公开了2021年全省、省本级以及所属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余额决算数,占87.10%。

政府债券发行、还本付息决算情况公开较为全面。比如,114家县(市、区)政府公开了2021年末政府债券还本、付息决算数,占95.00%。

此外,省级政府债务基本信息公开情况较好,31家省级政府均完整公开了2021年政府债务品种、期限、利率、偿还计划、偿债资金来源等信息。

不过,《报告》还指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公开仍应细化。

公开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有助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但评估显示,此类信息公开仍需加强。

一是省、市政府债券资金使用情况公开较差。分别有4家、6家省级政府未公开2021年全省、省本级政府债券资金使用安排决算情况;12家、10家市政府未公开2021年全市、市本级政府债券资金使用安排决算情况;部分评估对象公开资金使用安排决算情况仅披露了使用方式,未明确到具体项目。

二是市、县政府债务基本信息公开有待加强。比如,21家较大的市政府、42家县(市、区)政府未公开2021年政府债务期限,22家较大的市政府、44家县(市、区)政府未公开2021年政府债务利率,45家较大的市政府、111家县(市、区)政府未公开2021年政府债务偿还计划,41家较大的市政府、112家县(市、区)政府未公开2021年政府债务偿债资金来源。

吕艳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政务公开是有效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的“牛鼻子”。要面向公众需求,不断查找政务公开问题和短板,逐个领域推进相关政务活动和政务信息的公开。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31省份GDP成绩单:中部崛起,新旧能源大省增速领跑

安徽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合肥贡献最大。图为合肥包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视觉中国/图)

癸卯兔年钟声响起,中国31省直辖市自治区陆续公布2022年全年的经济运行成绩单。

2022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达到121万亿元,GDP增速为3%。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按年均汇率计算,120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31省份中,广东以129118.58亿元居GDP总量榜首,安徽超越上海首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这意味着中部省份又添一席,几乎与东部平分秋色。

其中,16省份的GDP增速跑赢全国,江西与福建并列第一,GDP增速同为4.7%,高出全国1.7个百分点。增速前十的省份中,中部省份占四席,西部省份占五席。

制造业压舱

中部六省中,河南、湖北和湖南长期稳居GDP前十。2022年,安徽以392.2亿元的微弱优势超越上海,成为全国GDP前十名中的第四个中部省份,经济增速高出全国增速0.5个百分点。

中国按照经济分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区域。中部指的是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6省;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省份;西部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和广西12省份;东北则是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安徽位于长江、淮河中下游,素有“江南粮仓”之称。2022年,安徽粮食产量居全国第四。

2018年,安徽GDP排名位于全国第13名,同年11月,安徽全省划入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2019年,安徽GDP已逼近上海,距离全国十强仅一步之遥。

从地市数据来看,对安徽GDP总量贡献最大的是省会合肥。

头顶“风投之城”光环的合肥多次踩中时代风口,不仅投资了京东方(000725.SZ)、长鑫、蔚来汽车(09866.HK),还培育了科大讯飞(002230.SZ)等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加上越来越多“国字号”科创中心落户合肥,合肥已形成从家电、面板到芯片、人工智能和新能源产业等工业产业集群。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安徽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此次迈入全国经济十强有迹可循。一方面是安徽积极布局科技前沿领域,如智能语音、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产业,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现落地转化。

同时,安徽也善于抓住发展机遇,承接了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陈耀表示,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城市而言,安徽的相对优势体现在交通方便、有较多的土地指标、能耗指标充足、用工成本较低等。

2022年,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21年增长6.1%,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增速居长三角第一。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14.2%和35.2%。

在工业培育上,安徽的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4.8%。工业新产品,光纤产量增长23.6倍,新能源汽车和太阳能电池分别增长67.5%和33.6%。

“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2023年1月13日,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由此可以说明安徽已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工业强省”。

搭上新能源快车

江西在中部六省中的GDP总量排在第五,却以4.7%的GDP增速跃升至全国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江西近五年来维持GDP增速前十,除了2020年和2021年外,其GDP增速均居中部省份第一。

江西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周红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江西GDP增长背后,第二产业贡献突出。全省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59.6亿元,同比增长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9%,较2021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

陈耀介绍,与安徽类似,江西主要承接长珠闽等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外溢。加上江西拥有丰富的金属矿产,新能源、新材料相关产业顺理成章地在江西生根发芽,成为江西工业增长的支撑力量。

以锂资源为例,2021年以来,江西先后吸引大量锂电行业头部企业落户江西。国轩高科(002074.SZ)、赣锋锂业(002460.SZ)、大唐发电(601991.SH)等一批新能源上市公司奔赴有着“亚洲锂都”之称的江西宜春,争相“抢锂”。

2022年,宜春GDP总量在江西11个地市中排在全省第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8%,排在全省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排在全省第二。除了宜春,上饶、赣州也吸引到不少新能源整车企业和汽车零部件企业落户。

整体来看,江西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可观。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6%,排在全国第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3%,排全国第二;进出口总值增长34.9%,排全国第三。

数据显示,江西省重点监测的4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76种实现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22.8%、285.8%、68.4%。

新能源相关产品在消费和进出口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比如,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增长125.1%;从产业看,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1746.6亿元,增长28.8%;锂电产业进出口396.8亿元,增长2.5倍;光伏产业进出口263.3亿元,增长67.7%。

由于经济体量大和疫情影响,东部省份普遍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不过,福建作为全国经济总量十强的东部省份,在2022年经济增速与江西并列第一。

分地市来看,宁德和漳州是拉动福建GDP增速的主要力量。福建九地市中,宁德GDP增速最高,为10.7%;漳州次之,为6.9%。余下七地市的GDP增速在3%—5%之间。

宁德GDP高增长同样依靠新能源产业。

位于福建东北部的宁德,依托动力锂电池巨头宁德时代(300750.SZ)和消费电子锂电龙头ATL,吸引一大批锂电池原材料、核心主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等产业链企业,由此建立起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宁德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增加值最高,增速也最高。宁德市统计局一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宁德增速第一主要原因在于工业中的四大主导产业贡献突出,分别是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和铜材料。

宁德经济运行数据显示,锂电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44.3%,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3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长33.0%。

陈耀表示,福建传统的制造业在泉州,宁德快速发展意味着福建产业结构在发生变化。尽管宁德有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但缺少金属矿产资源,这也让企业选择到邻省开展资源性合作,例如江西,或者去海外获取矿产资源。

(梁淑怡/图)

(梁淑怡/图)

受益能源保供

2022年有五个西部省份进入全国GDP增速前十,分别是甘肃、云南、陕西、内蒙古和宁夏。增速分别为4.5%、4.3%、4.3%、4.2%和4%。

对于西部省份而言,高增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基数小,一两个大项目就能把增速拉高。陕西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处于中游,经济总量刚突破三万亿,内蒙古和云南经济总量超过两万亿,甘肃2021年刚迈入一万亿的行列,宁夏至今还未达到一万亿。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引导下的产业转移,如锂电池行业由东南飞向西南,有“锂电西南飞”之称。

2023年初,云南落地两个电池大项目,分别是亿纬锂能(300014.SZ)拟投建曲靖年产23GWh圆柱磷酸铁锂储能动力电池项目、在大理开工的埃克森新能源(祥云)电池产业园项目。截至目前,云南拥有锂电池产业基地二十多个,并以曲靖、昆明、玉溪为重点集聚。

2022年,云南产业投资增长42.5%,占全部投资比重的40.6%,首次超过房地产与交通投资之和,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支撑。其中,能源工业投资增长79.8%。

与云南一样,上榜的西部省份都是资源能源富集省份,GDP增速主要靠工业增长拉动。

内蒙古统计局核算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内蒙古2022年的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在51.7%,占到半数以上。重点产业起到有力支撑,能源工业、冶金建材工业、装备制造业分别比2021年增加7.6%、10.3%、43.3%,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长6.9个百分点。仅能源工业一项就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54.4%。

她补充说,2022年能源工业增速明显主要原因是受益于国家的能源保供政策。在38个工业大类中,25个行业实现增长,尤其是规上原煤产量、发电量和规上新能源发电量。

从各地市来看,包头是内蒙古12盟市中经济增速最高的,为7.2%,其次为鄂尔多斯。这两个盟市是拉动内蒙古GDP增速的关键。两盟市加起来,贡献全区经济增长率近一半。

包头市统计局一位工作人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包头全区增速第一主要靠工业拉动,比如重点产业的钢铁、铝业、装备制造业、稀土、电力和光伏制造业。这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比2021年增长2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2.6%,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3.9%

对于这些资源集中的地区,陈耀也有些许担忧。在能源、资源需求旺、市场形势好的时候,更要注意结构调整和转型,不能长期依赖资源。“着重培育一些非资源依赖型的产业,是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南方周末记者 周小铃

31省市前三季度GDP出炉:广东、江苏、山东居总量前三,山西、福建、江西居增速前三

央广网北京11月2日消息 (记者 金龙)11月2日,陕西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501.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至此,全国已经有31个省市发布了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情况,其中广东经济总量达91723.22亿元,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江苏、山东分别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

18省市GDP增速跑赢全国

中西部增速领跑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70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上海、河北等12省市GDP超3万亿元。其中,广东(91723.22亿元)、江苏(88652.7亿元)、山东(64409亿元)、浙江(55750亿元)前三季度GDP超过5万亿元。从增量来看,山东以3969.8亿元的增量,位居增量榜第一位。

前三季度GDP总量在3万亿元到5万亿元之间的有8个省份,分别为河南(47022.73亿元)、四川(40432.8亿元)、福建(37793.71亿元)、湖北(37298.90亿元)、湖南(35332.63亿元)、安徽(33702.9亿元)、上海(30956.65亿元)、河北(30591.1亿元)。

从经济增速来看,31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前三季度GDP增速跑赢全国(3.0%),分别为山西(5.3%)、福建(5.2%)、江西(5.0%)、内蒙古(5.0%)、宁夏(4.9%)、陕西(4.8%)、湖南(4.8%)、湖北(4.7%)、甘肃(4.1%)、山东(4.0%)、新疆(3.9%)、云南(3.8%)、河南(3.7%)、河北(3.7%)、安徽(3.3%)、浙江(3.1%)、重庆(3.1%)、广西(3.1%)。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1个省市中,有21个省市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相比上半年有所上升,显示三季度经济恢复向好态势。尤其是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10的经济大省,基本上前三季度增速都比上半年加快。

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福建、湖北、湖南和安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相较于上半年增速分别加快了0.3、0.7、0.4、0.6、0.6、0.6、0.2、0.5和0.3个百分点。经济大省的回稳对于全国经济恢复向好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河北、北京、陕西、江西、云南、辽宁、广西、山西、内蒙古等GDP过1.5万亿省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相较于上半年增速也分别加快了0.3、0.1、0.6、0.1、0.3、0.6、0.4、0.1和0.7个百分点。

综合经济总量和GDP增速来看,东部地区省份前三季度GDP总量上依然领先,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上海、河北等省份前三季度GDP总量均在3万亿元以上。而在经济增速方面,中西部地区省份总体上要快一些。前三季度GDP增速高于全国的18个省份中,有8个西部地区省份(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云南、重庆、广西),6个中部地区省份(山西、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其中,山西以5.3%的实际增速位列全国第一。

能源大省表现亮眼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涨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2469.6亿元,同比增长76.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3712.5亿元,增长4.9%。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2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88.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5.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

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新疆等能源大省GDP增速亮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涨显著,这五个省份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7%、8.7%、8.9%、8.8%、7.7%,均快于全国(3.9%)水平。

山西经济中工业贡献大,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分三大门类看,前三季度,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制造业增长1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3.4%。前三季度山西省能源生产量增速也很可观,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原煤产量97791.0万吨,增产9301.0万吨,增长10.5%;非常规天然气产量82.4亿立方米,增长13.8%。

前三季度,陕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9784.54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增速2.0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规上采矿业同比增长10.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0.1%,制造业增长6.6%。从产品产量看,前三季度,原煤产量同比增长7.1%,原油加工量增长3.6%,发电量增长1.8%,天然气增长0.9%。

内蒙古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0.5%,排名全国前列。从门类看:1-9月份,全区规模以上采矿业实现利润总额1950.0亿元;同比增长65.1%;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931.7亿元,下降1.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总额251.8亿元;增长147.6%。重点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同比增长73.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51.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1.1%。

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力地支撑了新疆的经济发展。前三季度,新疆地区生产总值13023.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9%,增速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8.08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79.61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906.13亿元,同比增长2.6%。三次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1.7%、53.7%和34.6%,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个、2.1个和1.3个百分点。

31省份去年GDP出炉:江苏广东差距缩小,陕西江西突破3万亿

2022年,我国经济总量突破120万亿元。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公布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从人均水平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85698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2741美元,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

在2022年全国GDP数据发布后,各地也陆续发布了去年的GDP数据。截至目前,全国31省区市2022年的GDP数据已全部出炉。

江苏与广东差距缩小,陕西江西GDP破3万亿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多重超预期的挑战,2022年中国经济承压,但也有亮点。

2022年31省区市GDP数据。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及政府工作报告

制表 澎湃新闻 彭艳秋

2022年31省区市GDP数据。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

制图 澎湃新闻 彭艳秋

GDP总量方面,广东在2021年成为国内首个GDP超12万亿元的省份后,2022年逼近13万亿,达129118.58亿元。广东连续34年稳坐全国第一。江苏“紧随其后”,2022年江苏省GDP突破12万亿元,为122875.6亿元。山东为87435亿元,排在第三位。浙江排在第四位,为77715亿元。河南2022年GDP突破6万亿、达61345.05亿元,同比增长3.1%。从2013年起,每三年河南全省经济就迈上一个台阶,一连突破3万亿、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

2022年,福建正式迈入“5万亿俱乐部”。作为直辖市的北京、上海GDP继续保持超4万亿元。陕西、江西两省GDP突破3万亿。山西省继2021年迈上“2万亿”新台阶后,2022年首次突破2.5万亿。贵州进入“2万亿梯队”。

广东和江苏为中国两个GDP超十万亿的经济大省,山东与浙江分别在8万亿和7万亿的阵营。河南超6万亿,四川、湖北、福建处于5万亿梯队。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为4万亿梯队,陕西和江西为3万亿阵营。GDP在2万亿-3万亿这一区间的省份最多,包括:重庆(29129.03亿元)、辽宁(28975.1亿元)、云南(28954.2亿元)、广西(26300.87亿元)、山西(25642.59亿元)、内蒙古(23159亿元)、贵州(20164.58亿元)。

16省份2022年GDP增速超全国水平

2022年GDP增速超过全国水平(3%)的省份有16个。从2022年各省区市经济增速来看,大部分处于2%-5%这一区间。超过(或等于)4%的有10个省份,分别为福建(4.7%)、江西(4.7%)、湖南(4.5%)、甘肃(4.5%)、山西(4.4%)、湖北(4.3%)、陕西(4.3%)、云南(4.3%)、内蒙古(4.2%)、宁夏(4%)。其中,福建、江西、湖南、甘肃4个省份增速超4.5%。福建在GDP超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中增速排名第一。

2023年各省经济增长预期目标:4%-9.5%之间

此前,31个省份已披露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数值范围在4%至9.5%。

其中,最高的是海南,提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9.5%左右。西藏紧随其后,为8%左右。江西、新疆均为7%左右,安徽、湖北、湖南、宁夏为6.5%左右,重庆为6%以上。9个省份目标增速为6%左右,分别是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河南、甘肃为6%,上海为5.5%以上,广西、陕西为5.5%左右,辽宁、浙江、山东、广东为5%以上,江苏、青海为5%左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