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地面积排名(全国土地面积排名省份)

浮生如梦 2023-06-14 09:14:07 用户分享

疆域雄图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有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中国陆地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从尧舜禹的部落时代到“中国”概念形成再到封建王朝,中国领土从小到大,最大时候北到北海,东至库页岛,西抵帕米尔高原,南达南海诸岛。

到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占据全世界1/15的土地。上下五千年,无数战士、将领和帝王为国开疆拓土,比如战国时楚国南平百越、西汉攻取西域、唐灭薛延陀攻取漠北。960万平方公里象征着华夏民族的进取和韧性。

为此军武次位面将全新打造一档栏目:疆域雄图,聚焦于华夏领土的每一次“成长”,记录让中国版图扩大每一次进程。

今天就是疆域雄图的第一次更新——“中国”的形成。

农耕,华夏文明的起源DNA

恐怕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说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农耕”听起来司空见惯,但这两个字却是华夏文明的底层逻辑。军武菌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理工科更喜欢从数字等客观角度理解世界,所以我们不妨从能量的角度看看,农耕给华夏文明带来了什么。

对于刚刚诞生的人类种群来说,如何让自己饿不着肚子,可以说是咱们老祖宗一天24小时都在思考的终极难题。

人类是一种非常耗能的生物,同样是一平方米的皮肤,马每小时平均出汗100克,骆驼平均出汗250克,而人类皮肤平均每小时出汗500克,峰值能达到2000克。高出汗量给人类带来的恒温功能,让人类在烈日下也能追逐猎物,但也带来了极高的耗能,这种出汗率相当于一台550-625W机器的热量耗散率。

▲每个人的热量耗散率相当于一块4090显卡

所以老祖宗们每天只办三件事:狂吃,狂吃,还是狂吃。所以各位吃货就不要苛责自己了,对高碳水、高油、高盐没有抵抗力那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技能,是刻在DNA里的,所以请不要和DNA对抗,现代的健身达人们穿越到原始部落那一定会营养不良。

▲高油、高盐、高碳水,人类DNA至高无上的追求

话说回来,叨叨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原始部落时代想养活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如果是一个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种群,是很难维持高人口密度的。有人对全球340多种文化进行过研究,发现在采集时代,低的每平方千米只能养活1个人,最高的有几百人,平均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5人左右。这样的人口密度根本无法支撑分工越来越明确、层级越来越高的复杂文明社会。

而农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老祖宗的能量来源问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对农耕最贴切的解释。

先明确一个概念——能量回报率。

能量回报率的意思是去获得食物用掉的能量对比获得的食物的总能量。对于史前文明来说,能量回报率必须大于1,不然干半天获得的能量还不及消耗的能量。就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至少能推得动自己才可能装到火箭上。

而从采集食物变成通过耕种获得食物,在史前就属于是给电风扇战斗机换上了歼20发动机,推重比(能量回报率)直接起飞。

历史教科书上写过,中国最早发现种植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稻文化起源》里写:“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到1974年第一次挖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发现400平方米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最厚处达70-80厘米。”

在距今7000-10000年左右,各地文明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比如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中国的小米和水稻,墨西哥的南瓜玉米,北美洲的马铃薯。

祖先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农作物,就是能量回报率太高了。一个人的耕种平均耗能在每小时700KJ左右,那么种植水稻的能量回报率是15-20倍,小米的回报率是10-20倍,玉米的回报率则能达到25-30倍。

这样一来,农耕文明就可以获得非常稳定的食物来源,不仅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喂饱自己的同时还能有结余,造起人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同时新生儿长大后又是新的劳动力,再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如此循环往复,稳定的产业模式就搭建起来了。

而且对于农耕生产,肥沃的土地是最宝贵的不动产,依附土地资源生存的人群也是非常稳定的,同时稳定增长的人口也对更加复杂的分工劳作和阶级提供了基础操作系统。

天时还要地利

大家肯定听过“游牧”民族,游牧关键就是“游”起来。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叫逐水草而居。草的生长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牛羊吃草速度的,所以吃完一块就得搬家去另一块吃,夏天转夏场,冬天转东场,居无定所,一年总得转好几次。

早期的农耕生产一样也有“游耕”。所谓游耕,也像游牧一样属于一种打游击式的耕种方式。一开始,先人会先找一片布满荆棘的荒地,一把火烧掉原始植被。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后的草木灰又是天然的肥料,然后直接在这块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至于收成多少全看命。

而且这样的土地不是年年都能种植的,一般要隔个1-2年才可以种下一茬。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人口是流动的。一户人家今年在山这边生活,可能明年就到山另一边,后年就跑没影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产生的。

和刀耕火种相对应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则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付出更多的能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用完全靠天吃饭了。在耕种过程中,用上了犁、耕牛、肥料,让一块土地的能量生产率提高,单块土地的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为中华文明的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精耕细作是最早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

大家要牢记一点,华夏文明是 一个纯正的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的看法有且只有两种:能种地的,不能种地的。这个基本法则将在未来五千年里时刻左右着中国人对领土的认知。

话说回来,我们这节讲地利。

中国的精耕自作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夏之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精耕细作的萌芽。为什么精耕细作偏偏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者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地利。

以夏朝二里头文化为例,从地形图上观察就会发现几乎都出现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个弯里,黄河从三门峡夺路而出,冲向豫东平原一带。

黄河流过上游黄土高原,裹挟着土壤淤泥从三门峡奔涌而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对于上古农耕文明,肥沃的土地就是最强生产力,约等于那个时代的Chat GPT。

同时这片区域在中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之处,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到这里部分被西边的山脉阻挡,所以这里还有一定降水量。同时虽然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总体上属于半干旱草原,但在黄河两岸还是形成了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一块这样的土地在文明发展初期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周军武菌玩文明6就非常有体会,我开局在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岛屿上,更可怕的是岛中间有一座火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文明的头上。火山时不时爆发,我的文明就会遭受一次次灭顶之灾,当对手的火枪兵踏上我的领土时,我的战士们还在用弓箭。

在这个天胡开局点上,中华文明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为了解决排水洗碱、把土地改造良田的难题,发展出了垄作、等先进的耕种技术,在精耕细作中,土地、人力、气候的协调牢牢种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里,是国家领土观念出现的基础动力。

“中国”概念和领土观的形成

对现代国家来说,领土是最基本的国家的特征,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层和上空,但对于古代的领土观,主要针对国家所管辖的陆地部分。要说古人什么时候有的领土概念,先得搞清楚“中国”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武王时,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尊周成王时代青铜器上刻着周武王攻灭商的事儿,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后,给老天爷祭(hui)祀(bao):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中国这里,治理天下民众。”

这的的“中国”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实际上说是“京师”更加贴切。商的都城叫大邑商,是商王直接通知的区域,又被称为中心区,都城周围的领土则被称为是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大邑商居于四方之中,“中国”表达的就是这种天下之中的意思。

同时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更加广义的用法,代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尚书·梓材中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周武王,中国就代指商的领土了,这种广义上,“中国”和九州、四海等称呼是一个意思。

夏商时代的国家概念不同于咱们现代的理解,在中央理论上管辖的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地方,这些地方诸侯国被称为万邦,万邦指的就是在“中国”范围里众多的诸侯小国。

在夏商时代,人们对于国家的领土观念已经有了基本认知,他们把中国的领土范围称为天下、四海、九州,包括了中原地区以及东西南北各族人居住的广大地区,构成了“初代”中国的领土范围。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东周时代,由于四周少数民族的逐渐强大和内迁,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强调中原这的正统性,他们把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统称为“华夏”,这里的“华夏”和“中国”是一样的概念。

中国(中原诸侯国)之外的土地就被叫做夷、蛮、戎、狄四夷之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称呼是为了和四夷对举的,古人把中国和四夷合称为“五方”,比如南方的蛮、北方的狄、东方的夷、西方的戎和中间的华夏诸侯国。

秦始皇结束诸侯混战,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概念有了新的体现。在用法上基本摒弃了原来那种代指京畿地区的概念,同时把代指“天下”的用法大力发扬,同时废除从前的分封制,在领土范围内普遍施行郡县制,由此“中国”的国家概念和领土观念逐渐成熟。

秦统一六国以后,御史称当时的形式是:“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中国第一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同时国家主权观念、领土观念也随之形成和成熟,“中国”作为国家通用名称的概念自秦开始深入人心,和“天下”“四海”同等概念,互相通用,中国的领土自秦以后包括了中原和“是四夷之地”,国家观念和领土观念基本成型,“大一统”成为每个人最执着的追求,堪称古代版“一点都不能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时期西方也出现过大帝国,而历史上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大一统国家,非常像中国前秦时诸侯的状态,到现在尽管有欧盟,但也离心离德。

中国从到大一统,中间的分水岭是秦国,那么这个从统一六国到亡国不过14年的王朝,到底做了什么,办成了欧洲两千多年没做到的事?咱们下期疆域雄图,将聚焦于这个问题。

疆域雄图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

《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

有句俏皮话是这么说的:中国陆地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没有一寸是充话费送的。从尧舜禹的部落时代到“中国”概念形成再到封建王朝,中国领土从小到大,最大时候北到北海,东至库页岛,西抵帕米尔高原,南达南海诸岛。

到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领土占据全世界1/15的土地。上下五千年,无数战士、将领和帝王为国开疆拓土,比如战国时楚国南平百越、西汉攻取西域、唐灭薛延陀攻取漠北。960万平方公里象征着华夏民族的进取和韧性。

为此军武次位面将全新打造一档栏目:疆域雄图,聚焦于华夏领土的每一次“成长”,记录让中国版图扩大每一次进程。

今天就是疆域雄图的第一次更新——“中国”的形成。

农耕,华夏文明的起源DNA

恐怕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听过,说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农耕”听起来司空见惯,但这两个字却是华夏文明的底层逻辑。军武菌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理工科更喜欢从数字等客观角度理解世界,所以我们不妨从能量的角度看看,农耕给华夏文明带来了什么。

对于刚刚诞生的人类种群来说,如何让自己饿不着肚子,可以说是咱们老祖宗一天24小时都在思考的终极难题。

人类是一种非常耗能的生物,同样是一平方米的皮肤,马每小时平均出汗100克,骆驼平均出汗250克,而人类皮肤平均每小时出汗500克,峰值能达到2000克。高出汗量给人类带来的恒温功能,让人类在烈日下也能追逐猎物,但也带来了极高的耗能,这种出汗率相当于一台550-625W机器的热量耗散率。

▲每个人的热量耗散率相当于一块4090显卡

所以老祖宗们每天只办三件事:狂吃,狂吃,还是狂吃。所以各位吃货就不要苛责自己了,对高碳水、高油、高盐没有抵抗力那是老祖宗赖以生存的技能,是刻在DNA里的,所以请不要和DNA对抗,现代的健身达人们穿越到原始部落那一定会营养不良。

▲高油、高盐、高碳水,人类DNA至高无上的追求

话说回来,叨叨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在原始部落时代想养活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如果是一个以采集为主要食物来源的种群,是很难维持高人口密度的。有人对全球340多种文化进行过研究,发现在采集时代,低的每平方千米只能养活1个人,最高的有几百人,平均水平是每平方公里25人左右。这样的人口密度根本无法支撑分工越来越明确、层级越来越高的复杂文明社会。

而农耕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们老祖宗的能量来源问题,“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是对农耕最贴切的解释。

先明确一个概念——能量回报率。

能量回报率的意思是去获得食物用掉的能量对比获得的食物的总能量。对于史前文明来说,能量回报率必须大于1,不然干半天获得的能量还不及消耗的能量。就像一台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至少能推得动自己才可能装到火箭上。

而从采集食物变成通过耕种获得食物,在史前就属于是给电风扇战斗机换上了歼20发动机,推重比(能量回报率)直接起飞。

历史教科书上写过,中国最早发现种植水稻是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稻文化起源》里写:“这里发现的稻谷遗存极为丰富,单是1973年到1974年第一次挖掘时,就在第四文化层发现400平方米稻谷、稻壳和稻草堆积其厚度最厚处达70-80厘米。”

在距今7000-10000年左右,各地文明开始驯化野生动植物,比如中东的小麦和大麦,中国的小米和水稻,墨西哥的南瓜玉米,北美洲的马铃薯。

祖先们之所以选择这些农作物,就是能量回报率太高了。一个人的耕种平均耗能在每小时700KJ左右,那么种植水稻的能量回报率是15-20倍,小米的回报率是10-20倍,玉米的回报率则能达到25-30倍。

这样一来,农耕文明就可以获得非常稳定的食物来源,不仅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喂饱自己的同时还能有结余,造起人来就没有心理压力了。同时新生儿长大后又是新的劳动力,再种出更多的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如此循环往复,稳定的产业模式就搭建起来了。

而且对于农耕生产,肥沃的土地是最宝贵的不动产,依附土地资源生存的人群也是非常稳定的,同时稳定增长的人口也对更加复杂的分工劳作和阶级提供了基础操作系统。

天时还要地利

大家肯定听过“游牧”民族,游牧关键就是“游”起来。游牧民族有个特点,叫逐水草而居。草的生长速度是远远赶不上牛羊吃草速度的,所以吃完一块就得搬家去另一块吃,夏天转夏场,冬天转东场,居无定所,一年总得转好几次。

早期的农耕生产一样也有“游耕”。所谓游耕,也像游牧一样属于一种打游击式的耕种方式。一开始,先人会先找一片布满荆棘的荒地,一把火烧掉原始植被。火烧后的土地变得松软,焚烧后的草木灰又是天然的肥料,然后直接在这块地撒上种子就不管了,至于收成多少全看命。

而且这样的土地不是年年都能种植的,一般要隔个1-2年才可以种下一茬。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人口是流动的。一户人家今年在山这边生活,可能明年就到山另一边,后年就跑没影了,这样的生产模式是不利于人口的聚集和文化产生的。

和刀耕火种相对应的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则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付出更多的能量,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不用完全靠天吃饭了。在耕种过程中,用上了犁、耕牛、肥料,让一块土地的能量生产率提高,单块土地的能够养活的人口增多,为中华文明的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动力和基础。

毫不夸张的说,精耕细作是最早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基因,是联结中国自然条件和中国社会的中轴。

大家要牢记一点,华夏文明是 一个纯正的农耕文明,对于土地的看法有且只有两种:能种地的,不能种地的。这个基本法则将在未来五千年里时刻左右着中国人对领土的认知。

话说回来,我们这节讲地利。

中国的精耕自作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夏之前的部落时代就已经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精耕细作的萌芽。为什么精耕细作偏偏出现在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者南方,这就是我们要讲的地利。

以夏朝二里头文化为例,从地形图上观察就会发现几乎都出现在黄河“几”字弯的最后一个弯里,黄河从三门峡夺路而出,冲向豫东平原一带。

黄河流过上游黄土高原,裹挟着土壤淤泥从三门峡奔涌而出,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对于上古农耕文明,肥沃的土地就是最强生产力,约等于那个时代的Chat GPT。

同时这片区域在中国第二、三级阶梯交汇之处,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到这里部分被西边的山脉阻挡,所以这里还有一定降水量。同时虽然上古时代黄河流域总体上属于半干旱草原,但在黄河两岸还是形成了气候相对温湿、植被相对丰富的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地球知识局

一块这样的土地在文明发展初期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周军武菌玩文明6就非常有体会,我开局在一块只有巴掌大的岛屿上,更可怕的是岛中间有一座火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我文明的头上。火山时不时爆发,我的文明就会遭受一次次灭顶之灾,当对手的火枪兵踏上我的领土时,我的战士们还在用弓箭。

在这个天胡开局点上,中华文明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为了解决排水洗碱、把土地改造良田的难题,发展出了垄作、等先进的耕种技术,在精耕细作中,土地、人力、气候的协调牢牢种在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里,是国家领土观念出现的基础动力。

“中国”概念和领土观的形成

对现代国家来说,领土是最基本的国家的特征,包括陆地、水域以及地下层和上空,但对于古代的领土观,主要针对国家所管辖的陆地部分。要说古人什么时候有的领土概念,先得搞清楚“中国”概念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武王时,1963年陕西出土的一尊周成王时代青铜器上刻着周武王攻灭商的事儿,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后,给老天爷祭(hui)祀(bao):从今天开始,我就住在中国这里,治理天下民众。”

这的的“中国”意思是天下的中心,实际上说是“京师”更加贴切。商的都城叫大邑商,是商王直接通知的区域,又被称为中心区,都城周围的领土则被称为是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大邑商居于四方之中,“中国”表达的就是这种天下之中的意思。

同时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更加广义的用法,代指整个国家的领土。尚书·梓材中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周武王,中国就代指商的领土了,这种广义上,“中国”和九州、四海等称呼是一个意思。

夏商时代的国家概念不同于咱们现代的理解,在中央理论上管辖的区域内存在着许许多多地方,这些地方诸侯国被称为万邦,万邦指的就是在“中国”范围里众多的诸侯小国。

在夏商时代,人们对于国家的领土观念已经有了基本认知,他们把中国的领土范围称为天下、四海、九州,包括了中原地区以及东西南北各族人居住的广大地区,构成了“初代”中国的领土范围。

当历史的车轮滚到东周时代,由于四周少数民族的逐渐强大和内迁,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了强调中原这的正统性,他们把中原地区的诸侯国统称为“华夏”,这里的“华夏”和“中国”是一样的概念。

中国(中原诸侯国)之外的土地就被叫做夷、蛮、戎、狄四夷之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称呼是为了和四夷对举的,古人把中国和四夷合称为“五方”,比如南方的蛮、北方的狄、东方的夷、西方的戎和中间的华夏诸侯国。

秦始皇结束诸侯混战,一统天下后,中国的概念有了新的体现。在用法上基本摒弃了原来那种代指京畿地区的概念,同时把代指“天下”的用法大力发扬,同时废除从前的分封制,在领土范围内普遍施行郡县制,由此“中国”的国家概念和领土观念逐渐成熟。

秦统一六国以后,御史称当时的形式是:“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中国第一次进入大一统时代。

同时国家主权观念、领土观念也随之形成和成熟,“中国”作为国家通用名称的概念自秦开始深入人心,和“天下”“四海”同等概念,互相通用,中国的领土自秦以后包括了中原和“是四夷之地”,国家观念和领土观念基本成型,“大一统”成为每个人最执着的追求,堪称古代版“一点都不能少”。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时期西方也出现过大帝国,而历史上欧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大一统国家,非常像中国前秦时诸侯的状态,到现在尽管有欧盟,但也离心离德。

中国从到大一统,中间的分水岭是秦国,那么这个从统一六国到亡国不过14年的王朝,到底做了什么,办成了欧洲两千多年没做到的事?咱们下期疆域雄图,将聚焦于这个问题。

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都是哪些省?最值得表扬的是贵州和陕西

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各省森林覆盖率的数据,不过这些数据基本都是10年之前的,甚至20年、30年之前的。最近几十年,由于中国各省都非常重视生态,中国北方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黄土高原治理工程,南方有退耕还林工程,使得各省的森林覆盖率都在不断提高。那么截止2022年,中国各省的森林覆盖率是多少呢?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福建是沿海地区少有的以山地为主的地区,山地和丘陵的总面积大约占据了全省面积的80%,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而福建的降水量十分丰富,年均可以达到1400多毫米。加上福建历史上开发时间晚,经济上主要发展海洋经济,因此对森林的破坏非常少。总体而言,福建的森林覆盖率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在2022年的数据为65.1%。需要注意的是,福建在前几年的森林覆盖率都达到了66%,为什么2022年出现了下降呢?我推测,这是受到“退林还耕”政策影响。未来,福建的森林覆盖率很有可能被云南超越。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这里气候温暖,地形崎岖,是森林生长的理想场所。从地形上看,云南东部属于云贵高原,西部属于横断山区,山地面积33.1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4%。其中滇西地区山高顾深,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拥有中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过去,由于开垦土地,导致森林遭到了很大破坏,直到90年代也才40%。近几十年,云南的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到2022年已经达到了65.04%,超越江西位居中国第二。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三面环山,东北部有怀玉山,东部有武夷山,南部有大庾岭和九连山,西部有罗霄山脉,西北部有幕阜山和九岭山,山地山地占全省面积的36%,丘陵占42%,平原只占12%。因此,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长期都是中国第二。2022年,江西省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3.35%,仅次于福建和云南。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全省基本处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地形崎岖不平,千沟万壑。山地和丘陵占据了全省的97%,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中喀斯特面积占据了全省面积的60%,是全国喀斯特面积最大的省份。历史上,贵州全省都是森林覆盖的地区,但是由于过度开发,导致了石漠化日渐严重。在上个世纪,贵州的森林覆盖率仅仅只有12%。后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贵州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到2022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2.81%,位居全国第四。

广西,位于中国岭南地区,靠近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富,森林生长速度很快。境内的山地占据40%,丘陵占据10%,也就是一半的土地是山地丘陵。广西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按理说森林覆盖率也不会太高,但是广西的森林覆盖率从80年代的22%提高到了2022年的62.55%,位居全国第五,这的确令人惊讶。当然,广西的森林覆盖率和大量种植桉树有关,这是一种经济林。从2006年开始,广西木材产量就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桉树木材占据了四分之三。当然,桉树的广泛种植,也可能带来一些环境问题,这是需要注意的。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全岛位于热带,降水量丰富,热量充足,岛上有大量的热带雨林区。不过在90年代,海南的森林覆盖率不到50%。后来不断恢复生态,使得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到2022年,海南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62.1%,位居全国第六。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有浙西丘陵、浙东丘陵、浙南山地等,山地和丘陵占74.63%,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受此影响,浙江的森林覆盖率一直都比较高。2022年,浙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1.24%,位居全国第七。

湖南省,位于中国华中地区,其地形和江西相似,也是三面环山。湖南山地面积占据全史的51%,丘陵面积占据全省15%,岗地面积占据全省13%,也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省份。湖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粮食产区,因此森林覆盖率不可能太高。过去,许多山区都被开垦为了土地,后来逐渐又恢复为了森林。2022年,湖南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9.98%,位居全国第八,预计2023年会突破60%。

广东省,位于中国华南地区,靠近热带,因此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历史上,广东的开发要晚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因此长期瘴疠未开,有大量的热带雨林。随着大量的移民进入广东,广东最终在明清时期被开发出来,当然森林覆盖率也急剧下降。曾经广东省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0%,后来随着工业的崛起,经济重心转变,森林又得以恢复。到2022年,广东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8.66%,突破60%也不远了。

台湾省,位于中国东南地区,由于中部地形崎岖,降水丰富,热量充足,台湾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地区。2022年,台湾的森林覆盖率为58.5%,位居全国第10。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东部。重庆地形崎岖,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山地占76%,是著名的“山城”。因此,重庆的森林覆盖率是比较高的。2022年,重庆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5.04%,位居中国第十一。

重庆往下,各省的森林覆盖率都没有超过50%,因此算是森林覆盖率比较低的地区。当然,这和每个省的地形、气候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气候温暖,降水丰富和地形崎岖的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而地形平坦,降水稀少的森林森林覆盖率比较低。因此,中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10个省份都位于南方地区。

森林覆盖率介于40%—49%的,有黑龙江、陕西、吉林、北京、辽宁、湖北和四川。其中黑龙江、吉林位于东北地区,这里有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等山脉,林木资源十分丰富。同时,两省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因此40%多的森林覆盖率也比较合适。

而陕西省则比较特殊。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其中汉水谷地位于南方地区,是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其中商洛为67%,安康为65%,汉中为59%。而关中平原,是陕西省的农业产区和工业产区,因此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例如西安只有48%,咸阳只有35%。陕北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历史上这里森林密布,但是人类的破坏导致这里的森林消失了,变得千沟万壑,一片黄土。不过,由于最近几十年来的植树造林,使得陕北的森林覆盖率得以大幅度提高。2022年,延安的森林覆盖率到达了53%,榆林则达到了34%。当然,这里的森林覆盖率并非是森林面积的覆盖率,而是树林面积的占比,目前陕北的树林还远没有发展为森林,绿化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森林覆盖率处于30%到39%的省份有河北、安徽二省,处于20%到29%的有河南、江苏、山西、内蒙古。其中河北、安徽、河南、江苏都是中国平原较多的地区,也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森林覆盖率低那是非常正常。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气候干旱,境内的沙漠、草原广布,大片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也非常正常。

山西省,地理条件和陕北类似,同处于黄土高原,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历史上,山西省是森林广泛分布的地区,后来因为农业开发和宫殿建设,使得森林大量消失,目前仅仅存在于太行山等地区。而现代,山西省的经济严重依赖于煤炭,因此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大规模开采煤炭,导致地下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地表的植被得不到水的供应,森林也就无法生长。目前,山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3.57%,远低于陕北,甚至远低于干旱的榆林。

森林覆盖率在20%以下的有上海、宁夏、山东、西藏、天津、甘肃、青海和新疆。这些地区,上海和天津是直辖市,主要发展工业,森林覆盖率低很正常。而宁夏,山东地形平坦,以发展农业为主。当然,山东中部有大量的丘陵,按理说森林覆盖率不应该低于河南、江苏。而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地处于大西北或者高寒地带,森林覆盖率也自然很低。

总体而言,中国各省区都在森林恢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南方以贵州为代表,北方以陕西为代表。这些省份大规模植树造林,使得长江、黄河等上游的生态得以恢复,是值得表扬的。而山西等地区则在生态恢复上表现得不尽人意,需要努力努力才行。而最近几年,个别地区打着“退林还耕”的旗号大搞形象工程,破坏森林,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不能开历史的倒车,更不能重蹈覆辙。

中国46城面积排名:重庆相当于11个广州,昆明比3个上海大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拥有3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1300余个县级及以上县(市)。而在这些城市中,他们的面积大小各不相同,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以及人口数量等也大不相同。

城市面积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面积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城市的人口数量和居住密度,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较大的城市面积有更多的商业和工业空间,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市场潜力。同时,较大的城市也有更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可以为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当然,以上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根据中国46个主要城市面积榜单,以城市的陆地面积进行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重庆、哈尔滨、拉萨、长春和南宁。

01

重庆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相当于11个广州!

重庆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目前最年轻的直辖市,拥有26个市辖区和12个县。

从全国来看,重庆的面积并没有排名前列,还有那曲市、呼伦贝尔市、酒泉市等城市面积比他大。但是从我国主要城市的面积来看,重庆却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重庆市面积为82402平方千米,广州面积为7434平方千米,重庆面积是广州市的11倍以上,但是经济发展却有一定的差距。

在2022年,重庆市的GDP首次超过了广州。于是,有人大力鼓吹重庆的经济超越广州,实力超越广州。但是这些都是不可靠的,GDP只是狭义上的经济指标。

根据经济规模、人口数量与结构、城市吸引力等十大指标,有网友对重庆和广州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对比。结果表明,除了人文环境、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之外,广州其他方面均优于重庆。

当然,重庆要想全面赶超广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全面的对比中,重庆与广州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居民生活、城市吸引力和企业对比等方面。

02

昆明比三个上海还大,是我国面积较大的城市。

昆明市是著名的春城花都,也是我国高原上的一个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往旅游打卡。

直到2023年,昆明辖有7个区和7个县,看似不多,但是面积却排名全国前六,达到了21473平方千米。

说到昆明的陆地面积,就不得不提昆明这么多年吞并了周边的曲靖、玉溪和楚雄的多个县市。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昆明由原来的主城四区,扩展到7区7县,周边的兄弟出力不少!

在昆明的扩张下,其面积也在迅速增加,已经比3个上海市的面积还大。但是在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上,昆明的增长有所放缓,在全国排名30位之后。

昆明的经济与上海是没有可比性的,这些只能证明城市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等没有断然的关系!

03

城市面积与经济发展不成正比,但与资源环境有一定关系。

纵观全国各大城市的面积排名榜单可以发现,东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主要城市面积都不小。东北地区的沈阳、大连、哈尔滨和长春四大城市都排名前20,西南地区的昆明、拉萨、重庆更是在前十名内!

面积较大的城市确实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也有更多的面积可以扩张。但是在西部高原山地上的这些大城市,很多只是“夹缝中求生存”,可利用的城市土地极少。

相对来说,上海、北京等处于平原地区的大城市,虽然面积较小,但是城区面积可扩张的范围大,相应的发展限制也会比较小。

而西部城市的扩张和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等均受到地形的限制。因此,本文的结论为,城市土地面积大,可扩张的面积不一定大,与经济发展更是没有太大的相关性!

04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有从东部向西部、北部向南部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城市面积更大是否会有更多机遇,有待考证!

对此,你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