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7八字(1990年4月17日生算命)
如何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
要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确认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这些信息可以从户口本、出生证明等地方获取)。
将出生年月日时依次排列起来,比如:1990年3月10日早上9点,则八字为:乙巳、辛卯、庚申、己巳。
根据排列好的生辰八字,可以找到相应的五行属性。其中,天干有十个字,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字,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天干和地支都对应一个五行属性,具体如下:
天干 | 五行属性 | 地支 | 五行属性
---|---|---|---
甲、乙 | 木 | 子、丑 | 土
丙、丁 | 火 | 寅、卯 | 木
戊、己 | 土 | 辰、巳 | 火
庚、辛 | 金 | 午、未 | 土
壬、癸 | 水 | 申、酉 | 金
| | 戌、亥 | 水
找到自己八字中每个天干、地支所对应的五行属性,并统计每种五行属性的数量。注意,一个人的五行属性并不一定只有一个,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
根据统计所得到的五行属性数量,确定自己的五行属性。在中国传统的五行理论中,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东方、南方、中央、西方和北方,每个五行属性都有特定的意义和象征含义。
通过上述步骤,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属性了。对于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桓英丨为了世间再无麻风病
人物介绍PROFILE
李桓英
1921年8月21日出生于北京
祖籍山西襄垣
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78年至今任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潜心麻风病科学研究,为麻风病防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和奖项,2021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时代楷模”,2022年被评为“最美巾帼奋斗者”。
2021年8月17日,李桓英度过了百岁生日。这位与同龄的老人,至今孑然一身,将毕生精力奉献给麻风病防治事业。
“我的目标,是彻底消除麻风瘟神,事业未竟我不会退休。”20世纪80年代,在云贵川麻风病高发地区,她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着麻风病防治战线的长度,为患者带去福祉;期颐之年,仍心系麻防,奋战在研究一线。她是麻风病患者眼里的“李妈妈”,也是毕生求索的“抗麻战士”。
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1921年,李桓英出生于北京一个仕宦家庭,其家族在当时颇具声望。父亲李法瑞早年留学德国。归国后,先后在杭州电机厂和政府部门任职,致力于实业报国。祖父李庆芳是清政府公派的最后一批留日学生,中华成立后,李庆芳在国会参议院担任要职,主办《民宪日报》和《宪法新闻》,呼吁法制,是中华宪法草案正文的起草者之一。
1937年日军侵华,为解救30余名八路军战士,李庆芳被日军囚禁40多天,拒不做亡国奴,在悲愤中逝世。1940年4月27日,中国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刊载了李庆芳被日军掳获40日拒不屈从的事迹,盛赞其“劲节可风”。
从小受到祖父和父亲的言传身教,家国之情便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刻在李桓英的骨子里。
18岁那年,李桓英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彼时上海沦陷,学校迁至昆明,后又移至四川李庄。烽火岁月,这个不到4000人口的古朴小镇,向艰难求知的学子们张开怀抱,接纳了包括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等在内的一万两千余名外来文化学者,李桓英正在其中。
“那时我们的宿舍是很简陋的,四处漏风,吃的是掺了沙子的碎米,读书点的是煤油灯。”在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极为艰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成了李桓英一生难忘的记忆。
1946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李桓英前往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公共卫生与细菌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勤奋好学,门门功课优秀,李桓英深受导师特内教授的青睐。入学仅4个月,就被聘为导师助手。在3年多的学习生涯里,李桓英完成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频频得到特内教授的肯定。
1950年7月,在特内教授的引荐下,年仅29岁的李桓英成为世界卫生组织的首批官员之一。
她被世卫组织派往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地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与当地专家针对热带病、性病等进行实地研究,为防治传染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做出了努力。
在世卫组织工作期间,李桓英被派往亚非地区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锻炼出因地制宜开展医学研究的能力。1954年,李桓英(左一)在缅甸伊洛瓦底江畔与缅甸工作人员合影。
“在缅甸时,我与祖国仅隔着一条河。每当夕阳西下,我总会情不自禁地眺望远方,想念北京。”在世卫组织工作的7年,李桓英时刻都在回望自己的来处。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种种阻挠,回国投身国家建设的新闻,让李桓英深受触动。她想起这些年走访过的亚非国家,因贫困导致疾病肆虐,而祖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个愿望在她心里愈发强烈:“我是中国人,我的归属就是我的国家,我要把最好的年华献给祖国。”
1958年,工作期满,李桓英婉拒了世卫组织的续约邀请和年薪9000美元的丰厚报酬,瞒着家人,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多年后,回忆起当初的选择,李桓英说:“联合国待遇再高,美国的生活再好,人,不是靠金钱活着的。”
从实验室走到“麻风村”
根据专业特长,李桓英被安排在中央皮肤病性病研究所工作。她接手的第一项任务便极为艰巨——配合国家彻底消灭性病的计划,完成“梅毒螺旋体制动实验”。
当时,实验室的简陋程度令人难以置信,连最基础的紫外线消毒设备都没有,更不具备在体外培养螺旋体的条件。而且,李桓英在国外也并未做过相关实验。
“没有想太多,就觉得回到祖国,一定要做出些有价值的事情。”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她硬是承担了这项任务。没有消毒设备,李桓英因陋就简,用石碳酸的喷雾水来消毒。考虑到梅毒螺旋体只能在5%的二氧化碳环境下才能存活,她带领研究人员自制出二氧化碳孵箱,为螺旋体提供培养基。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实验实现了突破性的成功,李桓英为中国有效治疗并控制梅毒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后,李桓英又在国内首先完成荧光抗体试验,使中国将免疫荧光技术应用于梅毒血清诊断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利用灰黄霉菌株将农副产品成功研制成灰黄丸,为大量头癣患儿摘掉了“头盔”,这项成果获得了1972年全国科技进步奖。
她甚至“以身试药”。在开展麻风抗原检测,成功提取麻风菌脂质抗原后,李桓英决定在自己身上验证药物效果。“这在当时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举动,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如果不幸感染,会陷入极危险的境地。”为了研究,李桓英甘愿冒险,至今,她的双臂还留有清晰可见的疤痕。
“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与选择,许是李桓英年少时受祖辈熏陶的结果。为民济世的道路上,用医术疗愈人间,成为她的报国信念。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被下放到江苏泰州。在这所历史古城,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麻风病患者。
据史料记载,麻风病是一种有着3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疾病,最早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的非洲,与梅毒、结核并称为世界三大慢性传染病。在现代医学中,患者因感染麻风杆菌,致使神经系统受损,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会出现鼻塌眼陷、断手断脚和肢体畸形等症状。由于数千年来没有针对麻风病的有效办法且患者样貌骇人,人人对它避犹不及。一旦不幸患上麻风病,患者在忍受肉体痛苦的同时,往往还要承受被社会歧视的精神折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麻风病患者仍有50多万。在苏北“麻风村”,李桓英看到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场景。医务人员给麻风病患者治疗时,头戴着防护巾,身上穿隔离衣,手上戴着橡胶手套,外露部分只剩下两只眼睛。发药时,许多医生只敢站在一米开外,用一根木棍把药送到患者身边。
“作为医务人员,面对麻风病都要退避三舍,这种态度怎么可能治好患者呢?”她迫切地想要改变这样的现实。1978年,年近花甲的李桓英被调到北京友谊医院热带医学研究所工作。从此,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麻风病防治研究事业。
北京来的女“摩雅”不惧麻风
改革开放初期,在世卫组织的资助下,李桓英作为访问学者考察了美国、英国、印度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当时,世卫组织提倡对麻风病患者实施多药物联合化疗,药物已经研制完成,但因为缺少临床试验,尚未开展推广。
改革开放初期,李桓英(右一)作为访问学者考察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卡维尔麻风中心,与麻风病专家讨论工作。
李桓英敏锐地意识到,麻风菌不能培养,没有疫苗,只能靠联合有效药物进行治疗。她立即向世卫组织申请了大量药物和医疗资源,并将国外先进疗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服药24个月即可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法”。尽管遭到许多医学专家的反对,“他们普遍认为,一旦停药,麻风病就会复发。”李桓英回忆道,“但吃药不能终身吃,总要有个停药的时候。”
在李桓英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中国云贵川地图,上面插着20多张三角旗,那是她的足迹所到之处。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云贵川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村落,村民患病后自发远离家乡,形成与世隔绝的麻风寨。
1983年春节刚过,在云南省勐腊县,李桓英带着团队开展了全国第一个麻风病联合化疗试点。
然而,万事开头难。由于长期被病痛折磨和社会歧视,许多麻风病患者不相信治疗效果,也难以适应定时定量服药的要求,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把李桓英送来的药物丢掉。多年来,无数的医生来过,最终都是失望而回。面对眼前口口声声说“要为大家治病”的李桓英,他们又自卑又冷漠地抵触。
眼见患者的质疑和不配合,李桓英在夜里暗自崩溃过许多次,可到了白天,她又披甲上阵。在李桓英眼里,医者仁心,从来不是说说而已。
为消除患者的顾虑,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李桓英走村串户做检查。她不穿隔离衣,不戴橡胶手套,口渴了舀起患者家的水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看到手足畸形、眼鼻歪斜的患者,她二话不说走上前去,握住患者的手,与他们拥抱。为患者检查伤口时,她直接把手伸进患者的鞋里,摸摸有没有沙子和钉子,告诉他们要注意清理鞋中的异物。
20世纪80年代,在深入中国云贵川地区麻风寨的过程中,为打破社会对于麻风病的偏见,李桓英不穿隔离衣,不戴橡胶手套,亲自为患者做检查。
患者们从未见过这样的医生:“北京来的女摩雅(傣语意为医生),竟然不怕麻风!”李桓英说:“作为医生当然不能怕!就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一样往前冲?我甚至巴不得自己得上麻风病,正好做个范本,这样让患者能亲眼看到,我能治好它!”
自信的背后,来源于李桓英对麻风病的科学认知。“麻风病传染性有限,可防、可治,不可怕,95%的人对这种病有免疫能力,引起人们恐惧的原因主要是它能致残。”李桓英认为,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工作的关键。
治疗麻风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1983年开始,李桓英每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往返于北京和麻风寨,和患者们一同居住,亲自督促他们吃药,记录下翔实的病情变化。
在深入麻风寨的途中,由于地处偏僻,山路崎岖,李桓英多次陷入险境。坐独木舟过河时不小心翻船,被捞上岸却仰天大笑:“我胖得像个皮球,哪里沉得下去!”她遭遇过数次翻车,最严重的一次从车里被甩出去10多米,昏躺在皑皑白雪的山坡上,被送到医院后发现7根肋骨骨裂,双侧锁骨骨折,头部缝7针。即便如此,李桓英依然打趣说:“按我坐车的频率,也该翻车了。”
云贵川地区的每一个麻风寨,几乎都留下了李桓英的足迹。这些艰险的经历,李桓英说得云淡风轻:“只要你喜欢这份工作,就不觉得它难了。”
经过27个月的治疗,勐腊县麻风寨的全部患者得以治愈,“短程联合化疗”完全达到预期效果。后来,李桓英将这个方法扩大到全国范围内应用,麻风病患者从全国十几万人降至不足万人。10年后监测显示,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1%的标准。这一巨大成功引起了世卫组织的注意,并于1994年向全世界推广。
1990年4月17日泼水节,是勐腊县村民最难忘的日子。当地政府举行了麻风寨摘帽大会,数百名村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敲起锣,打起象脚鼓,泼水联欢,向为他们治好病的“李妈妈”表示崇高的敬意。这一天,勐腊县麻风寨正式改名为“曼喃醒”村,傣语意为“新生之地”。
一位鲐背之年的员
短短十几年,疯狂肆虐数千年的麻风病被彻底驯服,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为全世界的麻风病患者带去福音,李桓英功不可没。
1996年,李桓英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治疗行动”。
1998年,为肯定中国在麻风病防治领域做出的贡献,国际麻风大会首次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被推选担任此次大会的轮值执行主席。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诺丁博士紧握着李桓英的手说:“全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你是做得最好的!”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等众多荣誉和奖项纷纷涌向李桓英,她始终没有自满和懈怠,也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步入期颐之年,李桓英依然每天按时走进实验室,关注着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进展。
“中国虽然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说,麻风病的疫苗至今还是空白,自然疫源也不清楚,从基因水平揭示麻风病的发病机制还没人研究。“作为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我们面对国家和人民必须肩负的责任。”李桓英多次深切嘱咐前来探望的学生和后辈。
201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上,李桓英获得了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这之后,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为什么在90多岁的高龄才入党?“我还不够资格,离一名合格党员还差得远呢。”李桓英以前总是这么说。她一生用严格缜密的态度对待医学研究,对于入党,同样自我要求严苛。
“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我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身!”2016年12月27日,满头银发的李桓英站在一群青年党员中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为全身心投入热爱的事业,李桓英一生未婚,无儿无女,可她毫无怨言。“这样就可以放手工作,没有后顾之忧,能治好患者的病就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来源丨中国残疾人杂志社(ID:zgcjrzzs)
文丨刘晔
编辑丨郝一铭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