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5月20日出生的八字(2002年5月20日出生的人命运)

凉话刺骨 2023-11-05 19:31:39 网络

正厅级的他,直到被带进留置室,才从前一晚宿醉中惊醒过来

23日,讲述江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斗争真实故事的4集电视专题片《“赶考”路上》开播。

在第一集《有腐必反》中,披露了江西省公安厅原常务副厅长叶国兵案件详情。

叶国兵。图片来源:《有腐必反》视频截图

据报道,2021年4月11日,叶国兵被江西省纪委监委办案人员带走。他一路上浑浑噩噩,直到走进留置室的那一刻,才从前一天晚上的宿醉中惊醒过来,自己一直担惊受怕的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

叶国兵的落马,起因是九江以严某某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被查。该团伙盘踞九江20余年,在当地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纪检监察机关在核查该案问题线索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时隐时现的身影,他就是叶国兵。

图片来源:《有腐必反》视频截图

九江市政法系统原副处级干部魏凌,是严某某团伙骨干成员。身为国家工作人员,魏凌正道不走走邪道,甘当黑恶势力“马前卒”,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拉拢腐蚀了一批党员领导干部,他们盯上的重点目标就是叶国兵。

据办案人员介绍,叶国兵嗜酒如命,特别喜欢喝洋酒,魏凌时不时拉上三五个“酒友”陪叶国兵过酒瘾,还成箱成箱地送上高档洋酒,很快就取得了叶国兵的信任,成为他吃喝圈里的常客。

叶国兵把大部分时间耗费在酒桌上,对工作却提不起劲头。他带着魏凌出席各种酒局、饭局,介绍领导干部和民警给他认识,为黑恶势力团伙的采砂等业务提供帮助。在这期间,叶国兵和魏凌的关系也逐渐演变成了裸的金钱和利益关系。

叶国兵说,“开始有这种超大幅度的年节的礼金、红包,习惯性收下,后来大家知道我喜欢字画、瓷器,就会送上这些东西与我‘交流’、‘切磋’,让我欣赏欣赏”。

从收受艺术品到收受巨额现金,叶国兵将自己与黑恶势力紧紧捆绑在一起。在叶国兵等人的站台撑腰下,有的公安机关对严某某团伙盗采砂石、强迫交易、欺行霸市、放等违法行为,以及违规经营歌舞厅、麻将馆和桑拿洗浴场所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致使该团伙成了影响九江发展的“大毒瘤”,叶国兵充当其“保护伞”,严重损害了政法队伍公信力和党员干部形象,践踏了社会公平正义。

据报道,截至目前,已有53名涉严某某黑社会性质组织“保护伞”,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

叶国兵出生于1961年2月,在公安系统任职超过40年,2000年39岁时任职上饶市公安局局长,其后历任:九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江西省国家安全厅副厅长,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等职。

2017年9月,叶国兵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江西警察学院党委书记,2019年8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2021年1月任江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2021年4月被查。

2021年10月,叶国兵被“双开”

通报称,叶国兵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违反组织纪律,隐瞒不报个人有关事项,在组织进行函询时不如实说明问题,在干部职务晋升调整中利用职权或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利并收受财物;违反廉洁纪律,通过民间借贷违规获取大额回报,利用职务影响违规购买团购房;违反群众纪律,纵容涉黑涉恶活动,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违反工作纪律,违规干预插手司法活动;违反生活纪律;违法律法规,利用职务便利或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财物,涉嫌受贿犯罪。

叶国兵身为党员领导干部,长期在政法机关工作,却背离初心使命,丧失理想信念,毫无纪法底线,对组织不忠诚、不老实,没有党性修养,只讲江湖义气,热衷吃喝,甘于被“围猎”,有求必应,送礼必收,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利用手中权力大肆敛财,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违规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仍顶风违纪,以身试法,不知收敛。叶国兵严重违的纪律,违法律法规,并涉嫌受贿犯罪,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且在党的、十九大后仍不收敛、不收手,性质严重,影响恶劣,应予以严肃处理。

叶国兵简历

叶国兵,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江西进贤人,本科学历,1976年12月参加工作,1979年12月加入中国。

1989年12月至2000年12月,历任奉新县公安局副政委等职务;

2000年12月至2002年5月,任上饶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局长;

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任九江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2006年12月至2011年3月,任九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任江西省国家安全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

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江西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委员,江西警察学院党委书记;

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任江西省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3月,任江西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2021年4月被查。

(简历来源: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转自:人民网福建频道 综合江西省纪委省监委网站 政事儿等

来源: 观八闽微信公号

这所高校缘何成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养重镇?

从1993年到2002年,全国先后有64支考古队前往三峡,对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进行抢救性保护。当年全程参与其中的吉林大学考古队领队赵宾福发现,60多支队伍中有超过半数的领队是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的毕业生。

20多年后,已担任吉大考古学院院长的赵宾福回忆起这一幕,感慨这只是“吉大考古人遍天下”的冰山一角。

今年是吉大考古学科创立50周年,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近3000名毕业生。他们几乎参与了国家所有重大考古工程、项目,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许多人成为中国考古界的栋梁,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良渚古城的发现者……

50年间,从一个小专业到建系、建院,从初创的籍籍无名到今天桃李天下,成为中国“考古人才培养”重镇。这是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从白手起家到世界一流的故事,也是中国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故事。

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学生在田野考古实践教学与遗址保护研究中写考古日记。(资料图片)

一条学脉 在接续传承中形成考古发展的中国特色

1977年,当23岁的王巍坐在张忠培先生的课堂上,搜肠刮肚地思考如何提出让老师满意的问题时,他可能想不到,多年以后,他会以校友代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的身份,跟2022级的新生们分享这段经历。

那是王巍考古生涯的起点,也是吉大考古学脉的草创时期。学科创立者张忠培先生以“严”著称,要求考古学“一切从材料出发”。王巍多次回忆,在张忠培讲授的《新石器时古》专业课上,先生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堂上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靠谱才算听懂”。

要求你看的书没看,不准发表意见;田野考古没做,必须回去挖一次;论文语法标点有错误,打回去重写……同样师从张忠培的赵宾福对此记忆犹新。“我们的学生时代,张忠培先生要求的是做学问必须一丝不苟,犯错误被骂哭是常事。”他说,“50岁时再见老师也很是忐忑,不知有没有学术上做得不妥之处。”

这种做学问的严格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下来,养成了吉大考古“求真务实”的学风。

“直到现在,我对我的学生们要求也一样严格,拿来主义、学术轻浮,学生们是不敢触碰的。”赵宾福说。

1972年吉大考古创建时,曾面临七门课程只有两位教师的难题,因此,张忠培等老一辈教师采取了联合培养、请人代培等方式。他将朱泓送到中科院,将杨建华送到东北师大,将陈全家送到北大,将魏存成介绍给自己的老师宿白……当这些学生成长为大师后,他们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无私地培养学生。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段天璟曾是赵宾福的硕士生,毕业后在赵宾福的推荐下考取了张忠培的博士生。从“师徒”变“师兄弟”,在一些人眼中是辈分乱了的笑谈,但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一种学脉的传承。“只要把事业延续下去,就是我们的光荣。”

一项传统 在扎根田野中塑造考古群体的中国风格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古是一门重在实践的学科。

50年的耕耘中,吉大考古不断拓展学科外延,不断进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但“田野考古”这门课程的地位从未被削弱。

“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问才知道是捡陶片的。”既是考古人曾自我调侃的一句话,也是过去他们长期野外工作的真实写照。

1996年入学的段天璟还记得,田野实习时住在老乡家里,每天步行两个小时到野外的工地。女同学住在条件稍好的老乡家里,男生们则有啥住啥。他甚至住过村委会的马棚。那是一座土坯房子,老乡怕他们冷,还特地在墙上糊上了报纸。但一到秋冬雨季,土坯房返潮严重,报纸一片片地往下掉。同学们躺在行军床上,把能盖的都盖在身上,还是会觉得很冷。

这样的经历是一道天然的“分水岭”,更像一把筛子。有的学生畏于条件的艰苦,“这辈子都不干这行了”,有的学生反而痴迷于在自然中探索未知的乐趣,“一辈子就干这个了”。

良渚古城发现者刘斌正是后者。“在河北蔚县的三关遗址,长时间的田野实习,师生们在艰苦的乡村一起劳动、一起生活、同甘共苦,不仅学习了知识,磨炼了意志,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友情、亲情,培养了务实的风格。”

50年来,这样的培养方式延续至今。“从学科创立之初就定下每个学生都需经过两次田野实习,到后来规定田野实习课占两门课的学分。而且实习地点多选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冀北、晋北等农村地区。一方面,这些地方当时是考古能有关键性突破的地区;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是锻炼学生艰苦奋斗好作风的理想地区。”吉大考古资深教授林沄说。

对学生而言,一次田野考古实习,也是他们重新认识老师的机会。平时严格严厉的老师在长期野外实践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师生之间变得亲密无间,从学术到生活到成长,无所不谈,像父亲、像兄长、像“哥们儿”。

距离感的消失,让学生们能够从一言一行中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老师们想要传递的知识和品格。因此,在50年不间断的田野考古实习中,一代人影响一代人,属于中国考古人的那种朴素、务实、求真的特质得以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

“它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气质,无论是老教授还是年轻教师,朝夕相处中,你都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它。”20岁的大三学生曹雪妍说,“你会心生敬畏和敬仰,并想成为那样的人。”

一种担当 在不断创新中打造考古新军的中国气派

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吉林大学考古学科位列全球第44位,中国第2位。

很多人奇怪,地处北疆的吉林大学是如何建成世界一流学科的?赵宾福说,从学科建立的第一天,吉大考古就没有将自身定位为在东北一隅搞东北考古,而是立足东北,放眼全国,走向世界,培养一流的考古人才。从张忠培到林沄,从魏存成到朱泓,再到赵宾福,考古学科的负责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以中国考古为担当,以全球视野办学的理念始终未变。

吉大考古在创立时期就开设了“西伯利亚考古”课程,并在20世纪9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外国考古的研究,推出了中国第一部外国考古著作。

如今,吉大考古在西亚考古、欧亚草原考古、东北亚地区考古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学术体系,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拓展学科,吉大考古早在1998年就与吉大生命科学学院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考古DNA实验室。时至今日,实验室已有超过万例的古人类、古动植物样本组成古代DNA基因库,成为国内科技考古研究的前沿阵地。

全国唯一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唯一的教育部考古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唯一的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专业、国家文物局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重点科研基地……

脚步不停,吉大考古在田野考古上也率先做起了新文章。

2020年10月10日,在中国古代文明考古的重要区域——运城盆地上,吉林大学山西运城夏县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正式启用,这是一个全新的、在国内高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和里程碑意义的考古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们田野实习的生活从“老乡家”搬到了“基地”里。有铃声、有课堂、有各类实验室,每个寝室还配有空调和24小时的热水,教学资源丰富、设备齐全、管理先进。

“我们要改变中国田野考古教学的现状,考古人不是专门找苦吃,而是为了科研不怕吃苦。”赵宾福说。

在这座最新式的田野考古基地里,像曹雪妍一样的“00后”新人成了“主力军”,一系列新技术、新手段被应用到他们的考古挖掘和教学当中。

“无人机遥感、三维扫描建模等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考古工具。”基地负责人、吉大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介绍,“我们还在测试无人驾驶运输车,每个学生在探方中挖出来的渣土不用再靠人力推,用手机App一键呼叫,无人车就可以自动运走渣土,自动倾倒到指定地点。”

在这里,考古学在不断迸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的考古不仅仅与化学、生物学等理科相结合,还要探索与民族学、社会学甚至哲学等文科进行交叉研究,更好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项目服务。”赵宾福说。

在这里,学生们不必再体会老师们年轻时那种艰苦的考古条件,但艰苦奋斗已融入他们的学脉里。年轻人们可以肆意将汗水播撒在田野里,书写属于新一古人的故事。(本报记者郎秋红、张博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