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八字(贝多芬生辰)

追梦抓梦 2023-09-23 20:23:06 网友投稿

杨绛: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写道"婚姻是一座围城,进去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他在这本书中,道出了很多自己的婚姻观,爱情观。他对于婚姻爱情,看的是十分通透的。他有一个深爱着彼此的夫人,两人相濡以沫,令世人艳羡不已。钱钟书背后的那个女人名作杨绛。

(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我从不与人争,与谁争我都不屑",杨绛与丈夫一样都是活的很通透,很豁达之人。同时,她也被称呼为"先生",要知道这可是莫大的殊荣,表现了世人对她的尊重。

杨绛这个先生的名号可不是白得的,她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见解,比如"命运"。

当年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而杨绛先生的观点与他截然不同。杨绛曾写了一篇名为《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的文章,从很多角度论证了自己的人生观,命运观。很多人都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不信命,而杨绛先生却语重心长道:

"《论语》:"逝者如斯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人再倔强,也犟不过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曾国藩是实用主义者,据悉他不信天,只信命。多少人庸碌一生,郁郁不得志,老来叹口气说:"还是信命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在浩渺的宇宙中,人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又怎么能不自量力的去和命运斗争,那些愚蠢而又驽钝的人可以高高在上,四六不懂者可以一辈子欺世盗名,可很多德才兼备之人又饱受委屈,不断的吃苦受害。

所以人们把那些掌管命运的人看成是"黄口小儿"。这些人就和小孩子一样,异想天开想一出是一出。

可见,大家认为命运是不讲理的,因为掌管命运者就是不讲理的"人"。当然按照佛家的说法命运是很讲理的,这辈子发生什么事情都是因之前所造的诸善不善而又的业报。

前几世作的孽都要今生来偿还,如此看来它还是讲些道理的。不过未免也有失公平,即使有前世今生,这辈子也不知悉早年间做过什么错事。这辈子要遭受很多的无妄之灾,以至于很多人都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

(二)、时也,命也,运也

在很多的宗教中都认为命运是有因果关系的,当然也可以通过算命的方式来改变这种因果关系。杨绛先生在这方面还颇有些见地,她在文中写道"算命看的是"八字"。"子平八字"称造化,由造化推算出运途。

造化等同于西方人眼里的性格;运途也就是西方人所谓命运。很多占卜者把造化当成是船,而命运就是它的河。船仅能河里航行。十年一运,分两步走。命有好坏,运亦有好坏"。

须得命好,运好才能够走大运;若是命好而运不好可能才高八斗但是屡屡遭受排挤,这些即使预测到也无法改变。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这其实并不是封建迷信很多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诸如八字算命,按照农历出生的时辰,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一生大体的命运。

言归正传人的命运在大方向上看似是被把控住了,不过很多事情是可以由性格决定由时机决定。杨绛先生在文章中举出了好几个例子以用来说明。当年钱钟书的名号很响亮,国民政府的高官许之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位,可他一口回绝。

杨绛认为能够得到他人的赏识,这是命运使然。而只有具备钱钟书那样的智慧和品德才可以不假思索的拒绝。此外,她本人早年间很不想当校长。

可是碍于面子还是当了,这并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如同钱钟书回绝去联合国任职一样。

杨绛先生说:"世人眼中的命运是蛮不讲理的,爱开玩笑,还好捉弄人,调皮是它的特征"。这正是古人所反复强调的命运无常。杨绛先生肯定了命运的存在,也没有放弃反抗的能力。在她看来,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可以正确的看待命运。

将所有的不幸都归咎于命运捉弄这是不合理的,最起码应该自己去争取一下,说不定还会有翻盘的机会。

(三)、心怀敬畏,处之泰然

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达到杨绛先生的境界,她可以不争不抢,因为她不需要为了温饱而奔波。面对命运其实并不是束手无策,它只是人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倘若自己能够处理得当,完全也是可以改变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命运也从来都不是公正的。只有自己踮起脚来去争取,才能够尝试着改变。

杨绛先生说"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轻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轻心大意地否定。这样,我们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宫,在迷茫中怀疑、失望而绝望了"。可能很多人都会埋怨它的不公平,可天上人思想又岂是凡人能够理解的。

《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的这篇文章,杨绛先生先是通过几个例子来说它的不讲理来阐述它像一个孩童般不断的捉弄人,又通过例子来讲述命运是可以改变的,最后告诉世人应当理性思考,不该一昧的只知道抱怨。文章字字珠玑又满含道理,很有深度,值得人细细的品味。

其实不仅仅是杨绛,就连至圣先师孔夫子对命运都充满了敬畏之心,他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对于一切未知的事物,应当怀揣着敬畏之心。

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大言不惭的说自己不信命,那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无知者无畏罢了,等他们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才发现真的有命运存在。

碟荐 | 贝多芬的音乐是时代中永不消逝的光

碟荐,每天一张至美古典名盘

贝多芬是世界范围内耳熟能详的音乐家,被称为“乐圣”。他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作品有多么的丰富而是在于他将音乐套路模式不断地打破更新,将一个风格时期推动转变,让音乐历史从古典主义时期进入到浪漫主义时期。

12月17日是贝多芬的受洗日,“受洗”对每一位天主教徒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种仪式,代表着身心的新生。贝多芬的生辰虽然没有史料可以具体记载,但是以其受洗日作为生辰纪念也是对其诞生的重要纪念。

贝多芬的音乐内涵对于时代理想的憧憬,其音乐中带有的英雄性、戏剧性、抒情性等的特点都展示着贝多芬以音乐抒发着崇高的信念。贝多芬在器乐创作里取得了空前的成就,通过这些创作把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交响套曲形式推进到了最高峰,同时也对奏鸣曲式结构的成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的录音资源再次感受到贝多芬的音乐辉煌。贝多芬的作品可以说是演奏家们绕不过去的经典作品,每个演奏家对贝多芬的不同认识都能给我们听众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同来感受不同演奏家手下的传奇贝多芬吧~

01

贝多芬百分百精选

Best Beethoven 100

(6CD)

这套《贝多芬百分百精选》是华纳古典在贝多芬250周年冥诞之际发行的最佳100轨音乐选集,一共6CD,CD1交响曲、CD2协奏曲、CD3钢琴曲、CD4器乐奏鸣曲、CD5室内乐、CD6声乐,贝多芬优秀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通囊括其中。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第五号小提琴奏鸣曲《春》都是完整收录。

演奏阵容则有贝尔格弦乐四重奏、珍娜·贝克、杜普蕾、齐默尔曼、穆特、布赫宾德、费雪狄斯考、朱里尼、海因里希‧席夫等近几十位古典演奏界极为出色的人物,让爱乐者能够在这有限的的时间里,仍有机会纵观贝多芬的所有音乐风格展现。如果你喜欢贝多芬,那么你也一定会喜欢这套性价比极高的贝多芬精选辑。

02

“卡拉扬金装”系列之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1993-1995年,为了纪念卡拉扬以及他生前对数字唱片的贡献,DG公司使用了一种称为Original Image Bit Processing(原像比特处理技术)的先进数字处理技术,重新处理了25辑32张卡拉扬的经典录音,并以正价CD的形式再版发行,这就是著名的卡拉扬金装唱片系列。

这是卡拉扬生平第四次领导柏林爱乐乐团录制“贝九”,80年代的收音显然比前几次要好得多,颗粒感、层次都更分明了。晚年的大师倾向唯美主义,音色光亮细致,铜管放得比较开,与他以往刚硬统一的管弦形成对比。

都说《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对自己艺术生命的总结和回顾,先不论此种说法是否真正贴合作曲家本意,在83年的这版录音中,仿佛听到了一个正在自述的卡拉扬。

03

华纳贝多芬2020

诞辰250周年作品大全集

(80CD)

华纳有史以来第一个完整版的贝多芬作品集,是对作曲家令人敬畏但又极具人文精神的天才性所做的充分评价。整套唱片颇有见识地借鉴了该品牌丰富的产品目录,通过将整个系列分配给同一位艺术家、乐团或表演者团队来确保作品的完整性。LP时代的经典之作得到了CD时代最好作品以及大量鲜有人听到的作品新唱片的补充,而发掘这些新唱片的时机已经成熟。

这一盒装80张CD以物有所值的价格为人们带来了卓越的艺术与技术品质。从Warner Classics及Erato目录中精心挑选,并辅之以外部目录中已许可的唱片,此唱片集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作品非凡的广度、多样性与深度。这一版本中包括LP时代的经典唱片,但所选的大部分唱片尤其是完整作品系列(交响曲、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等),包括了能代表CD时代的最好唱片。

04

穆特&马友友&巴伦博伊姆

《贝多芬:第七交响曲

三重协奏曲》

这首《三重协奏曲》与《第七交响曲》收录在一起,由已经是著名古典音乐艺术家贝多芬的权威诠释者安妮-索菲·穆特、马友友和指挥大师兼钢琴大师巴伦博伊姆,与广受赞誉的,以青年音乐家组成的西东合集管弦乐团合作录制。

这张唱片分别取自2019年7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七交响曲)和10月柏林(三重协奏曲)的音乐会现场,以恭贺西东合集管弦乐团20岁生日。该乐团1999年由巴伦博伊姆与他人共同创立,现已成为多元文化理解的象征,是不懈奋斗实现的梦想、多样性社会的迷人缩影。

贝多芬的音乐具有深刻的存在感,能够与全人类对话,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仍然像它诞生那天一样,永远扣人心弦,与世人相连。正如安妮-索菲·穆特所观察到的:他明白,站出来支持同类是多么重要,“我们应生活在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中,这就是他的主要思想......所以说,他是来自过去、指向美好未来的使者。”

05

拿索斯

《贝多芬诞辰250周年纪念套装》

(90CD)

这套由拿索斯(Naxos)出品的贝多芬2020·诞辰250周年纪念珍藏套装,90张CD、1550首曲子的大容量,涵盖了管弦乐、协奏曲、键盘作品、室内乐、舞台音乐、合唱及声乐作品,涉及了贝多芬最为世人熟悉和最具代表性的杰作,是一套真正彻底而详尽的有关这位复杂天才之作的汇编。

艺术家及演奏团体的名单中包括一些贝多芬最伟大的当代大师,他们的演绎皆赢得了世界各方的公认好评。

其中还收录了一些闻所未闻的贝多芬作品及乐谱——大量的片段、草图、草稿、改编和重建之作,有一些更是从未被录音,揭示了贝多芬作为一名作曲家私密的内心世界。

霍尔斯伯格与制作人马克·齐默尔在一起,不遗余力地创建了一个来自好几个世纪的珍品、闻所未闻作品以及被遗忘的碎片之作组成的“贝多芬数据库”,并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套盒中有一本136页的详尽小册子亦是由他们策划和撰写的。

06

克莱伯&维也纳爱乐

《贝多芬第五、第七交响曲》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留声机杂志为纪念DG成立百年,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全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5份权威榜单。

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人称“黑色克莱伯”。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贝多芬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全曲的标题。作品将这一主题贯穿全曲,结构精炼简洁、曲式完整统一,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

短短的30几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升华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突显的了。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07

富特文格勒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

(5CD)

这一套《贝多芬九首交响曲》收录的是富特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1-7)、斯德哥尔摩爱乐(8)、拜鲁伊特节日合唱团(9)所演绎的版本。其中第三曲和第九曲堪称“典范级”名演绎,至今都是为众乐迷所称道的版本之一。

作为上世纪其中一位最伟大的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他演奏往往并不僵死于音符和标记本身,而是在深入地考察作品本身之后,将音符背后的音乐真意呈现出来。这样的演绎在顾及原作的风格和结构的基础上,同时有着鲜活的生命和内在统一的平衡。他的慢板细腻、镂刻尽至,爆发处则于几乎平静的神态中,忽然贝多芬的暴怒倾泻而出。

这套专辑以24/96技术重新制版,将这些年代稍微久远的珍贵录音尽力复原。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能充分欣赏到富特文格勒收放自如、极富贵族气质的演绎,更能在其麾下,聆听到整体性更强、细节更到位的贝多芬交响曲。

08

巴伦博伊姆2020全新录音

《贝多芬250周年纪念套装》

(13CD)

2020年年初,钢琴大师丹尼尔·巴伦博伊姆在柏林布列兹大厅为DG录制了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以纪念这位作曲家诞辰250周年,这也是巴伦博伊姆艺术生涯中的第五套贝多芬奏鸣曲录音。

有乐评认为,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去深入挖掘贝多芬作品中的人文哲学,他的贝多芬是“多维”的。这套唱片特别收录了年轻时的巴伦博伊姆为西敏寺唱片公司录制的贝多芬作品,包括《悲怆》、《月光》、《热情》、《华尔斯坦》、《槌子键琴》和第32号奏鸣曲。

专辑还附40页解说册,内容包含这位乐评人对巴伦博伊姆所进行的最新一次的访谈记录,以及小提琴家穆特谈论巴伦博伊姆与贝多芬作品的专文。

09

索尼SONY

《贝多芬250周年纪念·

传奇经典录音精选 》

(25CD)

索尼的这一套《贝多芬传奇经典录音》(25CD),个人认为是当中性价比拔尖的一套。近60场贝多芬作品的完整录音,囊括他笔下的全套交响曲、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弦乐三重奏、四重奏……

甚至连他并不那样广为人知的,生平唯一一部歌剧作品《列奥诺拉》的录音都收录在内,称得上是贝多芬生前音乐才华的全方位展现。这样“装备齐全”的套装,价格比起同期的其他纪念录音,绝对是亲和许多。

虽然价格相对平易近人,但当中的演奏家阵容却是实打实的豪华——伯恩斯坦、古尔德、霍洛维茨、鲁宾斯坦、海飞兹、马友友、里赫特……一个个在古典乐界响当当的名字,无疑是演奏水准与作品质量的保证。

这些录音大多来自20世纪古典乐黄金时期,即二战后的六七十年代。少部分在那个时代较少留有演出录音的作品,则采用了90年代至今途中的一些比较著名的版本。

以上唱片集权威录音、名家演绎、最全曲目和最高性价比于一身的贝多芬作品集,不论是贝多芬的狂热粉丝、资深古典乐迷还是对贝多芬或对古典音乐略有耳闻想要以此入门古典圈的朋友,都是上佳的选择,值得收藏。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众所周知,下一句是什么?学到了

对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人们断章取义了太久,现在,不妨从贝多芬的一句“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入手,去真正体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后半段所蕴含的珍贵哲理——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人常道中国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由此不难看出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之显赫。儒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论语》和《孟子》更是历久而弥新,其中先贤古哲之智慧力透纸背启人思考,教人前进。从为人道理到思想感悟,无不令人叹服。

“逝者如斯夫”让人懂得光阴易逝,应惜时进取;“舍生而取义者也”告诉人们何为大义何为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以最真诚的社交警言;“君子必慎其独也”使人们懂得德行之范围不只在人前,更在人后;“达则兼济天下”更是指出君子当为国为民!

如此道理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啊,学习之快乐常令人痴迷,学习之乐在于博,博采众长以善自家,学习之乐在于精,精事理学问之道以善其心。因此人们也常将一些至理名言放在嘴边以求时时鞭策,激励自己。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正是那众多至理名言中的沧海一粟,也是儒家文化的产物,然而,今天莫若说是“沧海半粟”。因人们对它的后半句知之甚少,便没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只道是“尽人事听天命”之意,实则不然,如此“断章取义”倒失了偏颇。

司马牛与子夏的故事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句出自《论语·颜渊》,其后半句为“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要知其全部含义需得从司马牛和孔子的门生子夏的一次对话讲起。

春秋战国,兵戎常相见,马革总裹尸,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司马牛忧叹道“人人都有兄弟陪着,我却要孤独的死去。”司马牛命途多舛,他原是宋国人,但兄弟犯上作乱他也就不得不来到了齐国,没有亲人的滋味并不好受,他有此感叹也是人之常情。

作为同窗的子夏便安慰他“死生际遇皆不由你我控制,但君子对要做之事严肃而认真,对交往之人谦恭而有理,那四海之内天下之中就都是兄弟友人,哪里还怕没有兄弟呢?”这让司马牛得到了些许宽慰,后来人们也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由此可见孔子对子夏的喜爱也是不无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人对这句话的断章取义已经让其本末倒置,子夏原意是说人生际遇生死疾病虽不由自己控制,但只要严以对事、谦以待人就不怕没有兄弟。很显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让步状态,意在引出后面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其所带来的收获,然人们常把前半句挂嘴边就略显寒酸了。

做好可控之事

一日,庄子在家中击鼓敲盆好不乐哉,其友惠子见状痛斥“妻子伴你助你许久,如今她去世了你竟一点不伤感还击鼓作乐,不觉得很过分吗!”庄子答到“起初我怎能不伤怀呢?然而细想来,她从未死,因为她从未生,我又何必为之感伤?”庄子认为人是由“气”所形成,自然不因妻子之离去而久久哀痛。

其中哲学道理暂且不谈,只庄子这豁达的生死观就很值得人们学习。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所说,既然生死是不可控的自然规律那人们大可不必为之劳神,因它不因人之劳神而改变,是以不妨把可控之事做好,比如同子夏所说对事以严待人以谦,再比如做一番事业,助两三穷人。个中意趣也只有做了才知道。

除生死外人的一生还有许多大事,结婚,生子,事业,理想,这些都是可以掌控的,只看你愿不愿意。想与优秀之人喜结连理便先要成为优秀之人,要梦想成真就得积跬步,至千里,改变与否进步与否全在个人,不以其他任何事为转移。因此做好可控之事便是面对不可控之事的最好办法。

我命由我不由天

霍去病十八岁战功封侯,孙权十八岁执掌江东,李世民十八岁抗击突厥,康熙十八岁擒鳌拜平三番,王希孟十八岁画下《千里江山图》,王勃十九岁写下《滕王阁序》……这其中无一人受生死之限制,只因这些成就在他们年轻时早已达成。更别提霍去病、王希孟和王勃是天妒英才的典型代表,英年早逝惹人叹惋。

怎么总是“天妒英才”,那是因为没人会关心一个普通人的生命长短。有人死,重于泰山,有人死,轻于鸿毛,然而是泰山之巍峨还是鸿毛之渺小全在其个人。生之时,进取奋发,为人类之发迹而活,这样的人很难如鸿毛般不遗寸金的走,生之时,碌碌无为,求蝇头之小利生存,去世了,也很难同泰山般令人铭记。

生,做某业者的青云梯,死,是无能者的上上签,生死之限制只能是借口。无论对人对事,只要用心尽力就很难落得常抱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地步,对人之谦恭、对事之严谨可让一个人长远而稳健的走下去,不做无畏之感叹,只行实际之作为。

命运常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大概是子夏想要表达的。古今中外无数名人伟人无不验证这一道理,贝多芬仅凭感受震动谱曲,韩信忍胯下之辱,法国赤字夫人被送上断头台……命运之捉弄,生活之磨难从不曾打败真正的强者,相反,即使出身豪门享荣华富贵之生活,如不克制同样难逃赤字夫人之命运。

小结

“我命由我不由天”只是一个让步条件,真正重要的是认清这一事实后的做法,如子夏所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便可四海之内皆兄弟,或是有利国利民之作为便可不受生命长度之限制,名垂青史。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人生之不可控固然多,可控之人生却也不少。

“作文常客”贝多芬,除了《命运》和失聪,你对他真的了解吗?

罗曼·罗兰说:“提起贝多芬,不能不提起上帝。贝多芬的力,不但要控制,控制感情,控制思想,控制作品,且竟与运命挑战,与上帝搏斗。”

一位老师在准备上课。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鼻子宽大短方,有着狮子般的相貌。约定的时间过去半小时了,他的贵族学生姗姗来到。老师怒斥道:“你可以把爵位分给任何人,他并不会因此有丝毫长进,你可以制造一个朝臣,一个枢密使,但你绝对造不出一个歌德、一个贝多芬……你得学着去尊敬能做到的人。”

贝多芬

这个老师是贝多芬。他的高傲和自信里带有启蒙主义的色彩,他启蒙学生的话语,两百多年后,仍可以用来启蒙我们。

250年间,贝多芬不仅是永恒的音乐主题,其影响力远超出音乐界,已成为一种人格力量和精神符号。

困苦的天才:“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大约)生于波恩,父亲是男高音歌手,祖父是乐队指挥,母亲是女仆。

父亲严厉而苛刻,逼他从小苦练洋琴和小提琴,想把儿子培养成为莫扎特第二。

了解贝多芬的童年教育,再看郎朗的父亲破釜沉舟式的教子方法,会有似曾相识感。两个父亲的成功之处都是发现了孩子的音乐天赋,那种教育方式并不因成功而值得效仿。教育专家顾晓鸣说:“如果当年郎朗不是在自己所喜爱的音乐道路上发展,可能就会毁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上!”贝多芬没厌恶这门艺术,也全赖天才。

母亲早逝,父亲酗酒,他17岁就主持一家生计——因父亲不靠谱,人家怕他浪费,把养老金交给儿子收领。11岁时,贝多芬跟随启蒙运动的参加者聂费学习,聂费在音乐创作方面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聂费说“我恨恶劣的侯爵比恨强盗更甚。”

1787年他到维也纳,莫扎特慧眼识才,预言他有朝一日将震动全世界。后来,他跟随海顿等学习。

贝多芬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很早就显露出来了。

他那个年代,音乐被视为手工劳动,音乐家也只是贵族仆人的地位。受启蒙思想影响的贝多芬无法接受这种身份,渴望自由的职业。因此他没有固定收入,常为生活的窘况煎熬,后来又因侄儿的监护权及侄儿的劣行饱受折磨。

1818年他写道“我差不多到了行乞的地步,而我还得装着日常生活并不艰窘的神气。”他常因靴子洞穿之故不能出门。在接近不名一文时他写信给伦敦音乐协会,请求替他举办一个音乐会筹款,音乐协会慷慨预支给他一百镑。他感动得大哭,令在场的人也都心碎。他答应他们要创作《第十交响曲》,复信后的第八天,他便病逝。

他生来具有热烈的性格与运动家般的骨骼,但很早被迫和世界分离,孤独地生活。

26岁时,他的听力开始出问题并每况愈下。普通人耳聋是失去了部分世界,而于他则是全部。他承受病痛还要想方设法隐瞒,“两年来我躲避一切交际,我不能对人说我是聋子。倘我干着别种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在社会上露面对他而言是冒险,怕人发觉他的病。走近人群,他的心就惨痛欲裂。最后几年,他的眼睛也出现了问题,风湿与胃肠病更是雪上加霜。

贫病之外,他还经受失恋的重创,他有“不朽的挚爱”,但终生未婚。身心的多重折磨让他感叹“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绝望一度把他逼到毁灭的边缘,1802年10月的10天之内,他先后写下两份遗书。

但受难与战斗是英雄的命运。经过生死抗争他又活了下来。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不断产生燃烧的内力,他说,“要不是我对音乐的热爱,我早就结束了生命。”“在我尚未把我感到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一个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贝多芬49岁时听觉全失,被迫用谈话册和外界沟通,他对音乐、艺术、哲学的思考都记录在11000页的谈话册里,今天保存于柏林国家图书馆。

傅雷致信罗曼·罗兰,表达他翻译的初衷:“偶读尊作《贝多芬传》,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

不屈的个性:“(个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杠杆,没有个性,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杰出,不可能有深度。”

不肯向命运低头的他,当然也不会向世俗低头。他服务贵族从而得到经济来源,贵族需要音乐家的才华装饰他们的文化修养,互利互惠中,双方的人格平等。在阶级关系之外的文化关系中,他们也确实心灵相契,真情互动,甚至成为莫逆之交。但这都以不侵犯贝多芬的尊严为前提。

亲王李希诺夫斯基是他的朋友和赞助人,一次亲王试图违背他的意愿,强迫他在一个社交活动上表演。贝多芬被激怒了,拂袖而去,留下一张字条:“亲王,您之为您,是靠了偶然的出身;我之为我,是靠了我自己。亲王们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至于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伟大的心灵间会天然产生感应。贝多芬读了歌德的悲剧《艾格蒙特》后,热血沸腾,激动中写下了十段配乐寄给了歌德。很快他收到了歌德的高赞回信。1812年,两个天才相约在波希米亚的浴场见面。但他们始于相互倾慕的见面,却终于不欢而散。

歌德

原来他们交谈欢洽时,迎面走来了皇族,贝多芬认为两个天才的相遇是超越庸俗的伟大,君侯贵胄也当有此同感。因为权力只能给人以头衔和勋章,却无力造就伟人。于是他昂然向人群走去,太子(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对他脱帽,皇后也和他打招呼。而歌德则挣脱贝多芬的手臂忙不迭地脱帽躬身,恭候着皇族人马通过。

贝多芬在歌德的诗作中,感受到诗人引领世人的崇高精神,无法接受他可笑的趋奉。事后,便毫不留情地数落了歌德的庸俗,歌德也因羞愧再无颜和他相见,只是“用惊愕的心情钦佩他”。

贝多芬怀有美好的社会理想,他反对封建专制,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一度非常崇拜拿破仑,无比期待他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他满怀热望为拿破仑谱写了《英雄交响曲》。当听说拿破仑背叛了革命称帝时,他大发雷霆:“他只不过是个凡夫俗子!”他愤而撕碎了写着“拿破仑”的乐谱封面。后来听说拿破仑被幽禁时,他说“十七年前我所写的音乐正适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

在对英雄的认识上,巴尔扎克曾说“彼(指拿破仑)以剑锋创其始者,我将以笔锋竟其业。”雨果盛赞:“当他站在时代上面去创造绝对价值,没有顾虑到去迎合同时代人的趣味时,巴尔扎克就到达最伟大的地步。”贝多芬也是这样。傅雷教诲傅聪:“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做艺术家首先要像贝多芬一样做人。

大胆的创新:“我只承认一种道德观,那就是能力。”

痛苦的人生经历使贝多芬的神经更加敏锐,英勇顽强、桀骜不驯屈的性格使他独立不羁。

贝多芬所受的正规教育很有限,但他广泛涉猎文学、戏剧、哲学等领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启蒙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洗礼,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共同孕育了他独特的生命感悟和独创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境界远超身处的时代。有人向他提起他的声名,他说:“无聊!我从未想到为声名和荣誉而写作。我心坎里的东西要出来,所以我才写作!”

人类博爱是席勒和贝多芬终生奋斗的目标。他一直想用音乐重塑席勒诗作《欢乐颂》中崇高的美学意义。22岁时就计划为这首诗谱曲,《第九交响曲》存世的最早手稿写于18l7年。他在悲苦中讴歌欢乐,作品从酝酿到完成,倾尽了他数十年的心血。

《第九交响曲》于1824年在维也纳首演,罗曼·罗兰描写当时的场面:“当贝多芬出现时,受到群众五次鼓掌欢迎。在如此讲究礼节的国家,对皇族的出场,习惯也只用三次的鼓掌礼。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 音乐家听不到任何声音,却被不寻常的热烈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

《第九交响曲》如今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是支持运动和自由的象征,对后世影响深远。冷战期间德国时,《欢乐颂》曾作为其奥运会联合队的队歌。1989年两德统一,美国指挥家伯恩斯坦指挥演奏《第九交响曲》,并将“欢乐颂”改名为“自由颂”,人们用音乐的形式一同祈祷和平。1993年欧盟成立,《欢乐颂》被定为“盟歌”。

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说:“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超越音乐而成了有史以来有关自由博爱的最豪迈的演讲。他借音乐表达的社会理想,至今仍在鼓舞我们勇往直前、探索未知,也让世界不断焕然致新、愈加美好。”

-END-

作者 | 芦苇虹

责编 | 邓茜

编辑 | 毛新雯

版权声明

本文系“读者·新语文”独家稿件,版权及解释权归“读者·新语文”所有。

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授权只针对“读者·新语文”原创文字内容。涉及非原创内容、图片、音视频等第三方合法权利的授权,请自行联系相关权利方单独授权。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