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萧红的作品)

心软是病 2023-07-30 18:38:48 互联网

才女萧红:只活了不到32岁,经历了哪些令人酸楚的磨难?

作者:李大奎

(右一位萧红,中图为萧军)

才女萧红,才华横溢,为文坛注入最可贵的活力,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是鲁迅先生极看重的\"鲁门弟子\"之一。

然,萧红只活了不到32岁,她短暂坎坷的一生经历了哪些令人酸楚的磨难?

(一)不快乐的童年

萧红于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的张家大院,童年生活过得并不快乐。

尽管萧红来自于地主家庭,衣食无忧,但母亲姜玉兰在她8岁时早逝,小小年纪就缺乏母爱;父亲张廷举虽说是公职人员,先后任过小学校长、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秘书等职务,但思想守旧,对萧红疏于管教;兼之继母梁亚兰又不喜欢她。

以致萧红小时候很叛逆,经常逃离家庭。

萧红的父亲曾给她订了一门婚事,要萧红小学一毕业就与之完婚。

懂得反抗的萧红反对包办婚姻,对父亲的安排采取了消极抗争,表示要去哈尔滨上中学,若不同意就去呼兰天主堂当洋姑子。

父亲张廷举还算不固执,妥协之下,便同意17岁的萧红去哈尔滨就读东特女中。

(以下为一组汤唯版萧红)

(二)被第一任未婚夫汪恩甲抛弃

在哈尔滨读书期间,萧红展露了文学天分,步入特立独行的文学创作之路。

期间,萧红结识哈尔滨三育小学的教师汪恩甲,与之恋爱,订下婚约。

由于表哥陆哲舜的鼓励,不想放弃学业的萧红在哈尔滨念完初中后,转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继续读书深造。但家里坚决不赞同,表示:如果萧红去北平读高中,在经济上就不再给予支持。

狭隘的未婚夫汪恩甲也不愿意萧红去北平念书,随之追到北平,20岁的萧红只好又陪同汪恩甲返回哈尔滨。不久,萧红在其安排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夜校学习。

悲催的是,萧红与汪恩甲同居后,不久怀孕,未婚夫汪恩甲竟玩起失踪把戏,把萧红仍在东兴顺旅馆后,悄然而去。

(三)与第二任未婚夫萧军无奈分手

因欠旅馆房租,旅馆老板声称要把萧红卖到抵债。无奈之下,挺着大肚子的萧红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求救,得到编辑箫军的帮助。萧军救出萧红后,两人互生好感,开始共同生活。

在萧军的支持下,22岁的萧红文学之路渐入佳境,发表了小说《弃儿》,与萧军合著小说散文集《跋涉》,好评不断。后又蒙鲁迅先生的器重,邀请她与萧军二人去上海深造。

去上海后,作为\"鲁门弟子\",萧红得到鲁迅先生的用心培养。期间,萧红发表了一系列很有影响力的小说,著名的中篇小说《生死场》是代表作之一。

《生死场》以东北乡村的荒凉为背景,逼真地描绘了底层艰辛、黑暗的生存状态。这篇小说发表后,反响很大,鲁迅将其收录到《奴隶丛书》,从而奠定了萧红在文坛上的地位,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后来继续创作了《呼兰河传》,反响也很好,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一。

遗憾的是,萧红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却在感情上再度失败,她与第二任未婚夫萧军因琐事失和,感情上渐渐出现裂痕,二人渐行渐远。

1936年7月,25岁的萧红正式与萧军分手,只身到日本东京疗伤。

期间,萧红惊悉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逝世,悲痛不已,写下《海外的悲悼》等多篇文章怀念。1937年1月回国,去上海万国公墓拜谒鲁迅先生墓,后又写下《拜墓诗一一为鲁迅先生》,与萧军合作,一道编辑《鲁迅先生纪念集》。

(四)与端木蕻良结婚,不久患上肺结核而逝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萧红在萧军的陪同下,撤往武汉,与流亡到此的蒋锡金、舒群、白朗、孔罗荪、罗烽等青年作家组建了东北作家群,共同投身于抗战文艺活动。

期间,26岁的萧红结识了东北籍青年作家端木蕻良,互生好感,随之相恋相爱。次年,两人在武汉结婚。

不幸的是,萧红在武汉没有觉察到自己已患上肺结核,仍忘我地投身于革命活动,失去了最宝贵的医治时间。

当年年底,萧红赶赴重庆,应邀写下一系列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1939年,与端木蕻良又飞抵香港,参加香港分会、纪念鲁迅先生六十岁诞辰等一系列活动。

不期肺病突袭,很快恶化,在香港医治无疗,萧红最终英年而逝,死时不到32岁。

临死前,萧红写下令人潸然泪下的绝笔: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作者简介】李大奎,男,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努尔哈赤嫡妻哈哈纳扎青失踪之谜

贾迎春被嫌弃被漠视的一生给我们什么启迪?

比青杏还酸的命运: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中国现代十大女作家的作品你都读过吗?

文 | 河西

今天,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诞生102周年。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女作家以特有的细腻、勇敢,打破了时代的牢笼,留下不朽的文学经典,值得反复阅读。

这里的十位女作家,有的名字你可能已经很熟悉,有的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她们的著作有的已经成为了销量长年不减的经典文学作品,成为学习的典范,有的还比较小众,还在等待着更多的读者去发现她们,去阅读她们写下的那些优美的文字。

中国现代十大女作家的作品你都读过吗?

01. 萧红

萧红凭借其惊世骇俗的中篇小说《生死场》就足以在世界文学之林稳居一席之地。近些年来,张爱玲的风头明显压过了萧红,但并不妨碍一个读者在翻开萧红的小说后,被她像大榔头一样敲打你的心灵的文字所震撼,所感动。

许鞍华以萧红人生故事为蓝本拍摄的电影《黄金时代》明显好过她执导的张爱玲小说《第一炉香》,似乎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萧红的苦痛是一个时代女性的缩影,这些缩影也浓缩在她的文字中,令人为之动容。

02. 张爱玲

张爱玲已经不用多说了,这个名字现在几乎等同于“小资教母”,其实,在小资之外,张爱玲细腻的文笔文学性也是很高的。

张爱玲在中国内地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就像是一次文学考古,张爱玲的被发现在当时迅速刮起了一股“张爱玲热”,至今30年来,这股“张爱玲热”热度不减,使得张爱玲拥有了大量的粉丝。

张爱玲的作品,你也可以看到,她深受《红楼梦》的影响,比如《金锁记》的语言风格。但同时,她关注的,又是现代女性的命运,《金锁记》对侵蚀下的曹七巧的心理描写,以及《第二炉香》写同性恋,都是如此。

她的小说是一个苍凉的手势,是一声重重的叹息。

不过她也不是每篇小说都写得好,比如李安拍成电影的《色戒》,就其小说原著来说,我个人以为,是非常简单的一篇作品,是李安赋予了它丰富性和灵魂。

03. 林徽因

一部《人间四月天》让林徽因进入大众的视野。林徽因是绝美的,她的容貌、她的文字以及她献身中国建筑事业的杰出成就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她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是她的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她的中篇小说《九十九度中》是早期运用现代派手法的名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特殊的位置。

04. 丁玲

丁玲原名蒋伟,字冰之,丁玲是她的笔名。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女作家,早年她在上海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等作品,就曾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轰动文坛。

1930年她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主编及左联党团书记,当时她只有26岁。1933年她被特务绑架,后逃离南京转赴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县。在陕北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团长、《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等职。在陕北,她创作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反映土改的重要作品。

05. 冰心

冰心奶奶以99岁高龄去世,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长寿的几位之一。

不过她出道却很早,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当时她只有19岁。可见她有多资深。

她的诗集《繁星》是中国现代诗早期的重要成果。

在英国,冰心就与意识流小说重要作家伍尔夫就文学和中国的问题进行了长谈。当时她29岁。

她很早就开始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晚年关心儿童,为儿童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她有一颗真正的童心。

06. 苏青

她是曾经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女作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浣锦集》《饮食男女》《结婚十年》等。

张爱玲曾说:“即使从纯粹自私的观点看来,我也愿意有苏青这么一个人存在,愿意她多写,愿意有许多人知道她的好处,因为,低估了苏青的文章的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在的文化水准。如果必需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07. 凌叔华

凌叔华即陈西滢的妻子。

虽然凌叔华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绘画上,但她的文学创作也获得极高的评价。

她的《花之寺》《酒后》等作品,以描写细腻著称,由于凌叔华长于表现女性,善于心理写实、细腻的心理刻画,所以沈从文、苏雪林等作家把她比作“中国的曼殊斐儿”。

1989年,凌叔华从英国伦敦飞回故乡北京,住进景山医院。1990年5月22日,凌叔华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

08. 庐隐

庐隐是中国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

1925年她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而获得文坛声誉。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即现在的华东师范大学)教书。

1934年5月13日,庐隐因难产去世,年仅36岁,她和石评梅一样是英年早逝的女作家。

09. 石评梅

石评梅是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去世时尚不满27岁。

石评梅原名石汝璧,她因爱慕梅花自取笔名石评梅。她的创作生涯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年,却在《语丝》《晨报副刊》《文学旬刊》《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诗歌、小说和剧本。

1925年3月,她的恋人高君宇因过度劳累,一病不起,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高君宇的死,使石评梅悲痛交加,自此,石评梅便常在孤寂凄苦中,前来高君宇墓畔,抱着墓碑悲悼泣诉。

1928年9月18日,石评梅猝患脑膜炎,医治无效,于9月30日去世。她死后,友人们根据其生前曾表示的与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将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

10. 苏雪林

苏雪林是一位勤奋的作家,也是重要的学者。她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戏剧、文艺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其执笔时间之长,可谓著作等身,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也是少有的。她的作品有小说、散文、剧本、诗词、现代作家作品研究及多种学术著作。形式多样、内容广泛,天文、地理、科学、历史、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山川河流、月夜星空,全部囊括其中。

她是最早提出屈原与西方典籍有关联的学者,认为屈原《天问》中的神话与《旧约》和印度古籍《吠陀颂·曼荼罗》颇有相近之处,提供了研究屈原的一个崭新的视角。

1999年,苏雪林以104岁高龄去世,是和冰心一样的世纪老人,也被誉为文坛常青树。

读懂萧红,就读懂了整个的悲伤

文 | 李晓木 · 主播 | 应犹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在她很小的时候,看到隔壁的男人娶亲,发现男人处处欺负那个新娘。

她就气哄哄的对家里人说: “假如换做是我,我才不会那样被欺负呢!”

这话被他大伯听到了。

大伯眼睛一瞪,反讥她说:“你倒是说说看,是你,你能怎样?我看你比人家还不如。”

她当时被大伯气得直哆嗦,却连她自己都没有料到,大伯的话,一语成谶。

命运于她而言,仿佛一直都围绕“苦难”这个命题,一再摩挲她的生活,令她应接不暇。

可做为四大才女之一,文学“洛神”,她笔下的世界和自身的哀痛合而为一,化为一面镜子,来照应这人世间的苦浊。

她的生命短暂如烟火,她的作品却得以永生。

她就是萧红。

被嫌弃的长女,注定孤独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1日农历端午,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富庶的家庭。

父亲张廷举是位官员,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是长女。

旧时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是萧红童年阴影的根基所在。

萧红出生之后虽然是件喜事,但对于包括他的父母在内的家长而言,那欢喜实在有限。

唯独祖父张维祯不同,他珍视萧红为明珠。

8岁时,母亲病故。不久,父亲娶了后母。

萧红与后母的关系,用她的话说是“生人”,父亲更似忘记了有这个女儿一般。

大多时候,她和祖父一起生活,还好,还有祖父疼爱。

在她人生最重要的那几年,祖父给了她温暖而真善的影响。

他是第一个教萧红识字读书的人,想来,萧红与文字的缘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8岁那年,萧红被送入小学,那时的萧红,最热爱的就是古诗词。

从“桃花潭水深千尺”到“锦瑟无端五十弦”,每一天都沁入其中,美到无法自拔。

第一次和父亲发生重大的冲突,是为升中学。

父亲希望女儿能够遵循俗世传统,为嫁人做准备,放弃读书。

萧红断然不能同意,读书给她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美好,她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祖父懂她,为她在家族中,可是沟通无果。

最后萧红心一横,威胁父亲,如果不让她读书,她就当修女,父亲只好同意。

这才有了萧红以后的人生。

萧红离开了呼兰,考入了哈尔滨第一女子中学,在这座学校里,萧红方有机会接触到包括鲁迅在内的新时期文学大师,阅读成了她最重要的事情。

读书多了,自然会有内心涌动的浮起和呼之欲出的想法,她开始慢慢给报纸杂志投稿。

“悄吟”这个笔名,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然而,静好的岁月没过多久,他接到了祖父病危的消息。

生老病死虽则正常,可是他不是别人,他是萧红一生最重要的人,他走了,也把这个家里唯一的爱和温暖带走了。

父母纵然对她万般漠然和刻薄,在那一刻,也抵不过萧红心中疼痛的万分之一。

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最爱自己的那个人不在了,永永远远地,再也看不到了。

依附男人的女人,会活得很辛苦

祖父去世的那一年,萧红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出现了,汪恩甲。

这是父亲早前,瞒着萧红为她保媒,张罗的一门亲事。汪家家境殷实,世代富商,是父亲眼中的良媒贤婿。

但他毕竟是富家公子,纨绔气很重,而且还有抽大烟的恶习。

她是那样心高气傲的女孩子,便萌生了退婚的念头。

之后逃避婚约,和表哥去了北平。

表哥家里震怒,断了他的经济来源,不久表哥妥协了,回到了家中。

一时间,萧红经济困顿,茫然无措。

这个时候汪恩甲又出现了,他就像一束微弱的光芒,一根细瘦的稻草,虽然心里无爱,为了活着,萧红不得不死死抓住,可是这样的女人注定是要受伤的。

他们在北平生活了一段时间,决定一起回到呼兰。

这时汪家再也无法接受这个“忤逆不孝、放荡不羁、和别人私奔”的准儿媳,萧红也被父母软禁半年之久。

直到后来时局动荡,她才有逃跑的机会,回到了哈尔滨,而汪恩甲一路追随。

不久萧红怀孕,可汪恩甲终是负了萧红,以回家要钱为由,只身离开了旅店,留下了几百块的债务,一去不返。

旅店老板威胁她,要将她卖去抵债。

绝望之际,她写信给《国际协报》求助。

这时,作家萧军出现了。

世界上最玄密、最没有道理的莫过于一见钟情吧。

那一日,他们聊了很多,谁也不愿意停下来,谁也不愿意浪费片刻。

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生活,体尝殆尽人间之苦

在一场暴雨之中,旅店杂役怜悯萧红,让她趁乱逃出去,就这样她离开了囚禁她数月的旅店。

她去找了萧军,认识不久的两个人,却已经开始共患难了。

那一天萧红好满足,她重获了自由,也拥有了萧军。

8月,萧红临产,两个人没有钱住院,军人出身的萧军为了不让萧红再次受到折磨,在医院里犯横,扬言如果医生不收,马上杀人。

就像卡夫卡说的一样,女人是通过男人才有存在感的。

萧军给了她满满的存在感和被珍惜感。

也是在那时,她正式冠以萧姓,只想贴他更近,当时他对于萧红的重要,即使为他付出生命,也是愿意的。

孩子出生后,由于实在无力抚养,萧红把孩子送人了。

在两个大人都朝不保夕的情形下,这也许是最好的安排吧。

他们找了一处住所,喝几口稀饭过一天,吃几口列巴蘸盐过一天,喝点水,饿一天。

才20岁,极饿、至贫、放弃孩子、众叛亲离,这人间悲苦,萧红体尝殆尽。

而老天就像故意让她尝尽人间疾苦一般,这样才能为她的妙笔积累素材,让她的文字得以长存,不惧火炼。

聪明的女人,有自己的事业

很快萧军发现了萧红的写作才华,并带领她走上文学创作之路。

23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就得到了出版主编的大力赞赏,萧红知道,她这一生,注定离不开写作了。

写作是她一生支离破碎的版图,最有效的粘合剂,让生命终于葆有完整。

萧红和萧军都给《国际协报》投稿,主编和报馆商议后,每月给他们每人二十块钱,他们的日子,总算好过起来了。

在战乱时期,她和萧军合作写出了抗日小说《跋涉》。这本书出版以后,轰动了整个东北文坛。

但是,萧红和萧军很快引起了特务机关的“关注”,他们被迫离开了哈尔滨,开始了流亡生涯,但也从没有就此懈怠文艺革命工作。

也因此,他们有幸和鲁迅相识相知。

萧红出版《生死场》时,鲁迅先生在序言中给予萧红很高的评价,他说: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鲜艳。

这本书成为萧红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有鲁迅的保驾护航,和自身强大的创作能力,小说《生死场》一经发表,萧红在文坛彻底火了。

这是无以伦比的幸福和成就。

萧红不是一个心浮气躁的女子,历经了世事的艰难,她把这种荣誉,当成前进的动力。

之后更是佳作频出,笔耕不辍。

不适合的爱人,要懂得放手

事业上成功了,感情却发生了些许变化。

萧军开始有了萧红以外的情人,萧红想离开,却又离不开,除了委曲求全,她想不到更好的出路。

萧军对她好一点,她就觉得自己在天堂,萧军对她坏一点,她就觉得自己身在地狱,她完全处于萧军的支配之下,其结果可想而知,她时常陷入心情的“地狱”。

为了缓解感情中的伤害,她有了一段长达半年的旅日生活。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爱不是恨,而是熟悉的人渐渐变得陌生,有些事,不管你如何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了。

在回国后的一天,相爱了六年的萧红和萧军,心照不宣地分手了。

离开萧军之后,萧红的心里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豁然,以前总以为他是水,是空气,是生命之所系。

总是在焦灼和失望中折磨自己,也似乎惯性的觉得理应忍耐下去,也好过离开。

其实并非如此,真的离开了。

方知道人生,还有别的选择。

1937年的9月在一次创刊会议上,萧红认识了生命中另一个至为重要的男人端木蕻良。

会议期间,两个人聊得十分投机,较之萧军的粗糙,端木蕻良显得儒雅许多,在文艺的审美方面,两个人也相互认同。

他和她的故事有了开始。

端木蕻良的感情虽不是萧军那般迅速猛烈,而是极其缓慢的发生,他们的感情是日久生情的结果。

讽刺的是,当她与端木蕻良确定关系之时,她发现自己怀孕了,怀了萧军的孩子。

可所有走进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身怀六甲、生命垂危,她身上就是具有一种超越这个时代的,真实之美。

端木蕻良没有嫌弃她一分,并给了萧红一生中惟一的一场婚礼。

在婚礼上,二人的好友提议新人谈恋爱经过,萧红说:“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

她选择在一份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有一个相依为命的的伴侣。

虽然心里还是深爱着萧军。

有些人,在烈火中死去,在大海中重生

1940年,萧红和端木蕻良到了香港,在那里写出了举世巨著《呼兰河传》。

文学创作的成绩,让萧红得到了某种慰藉,只是,身体每况愈下。最糟糕的是,她又被庸医误诊为喉癌,手术后病情急剧恶化。

正如友人曾经的预感:“萧红这个人不能长寿。”在一个寒冷的冬日,萧红悄然绝别了这波谲云诡的人世间。

终年三十一岁。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写到: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

如此,她终于真正地自由了。

在临死前,她写下这样一段话:“我将与蓝天碧水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也好,留一些悬念,让整个世界,从此无法忘记你。

▼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十点读书App

搜索“萧红传”离线免费听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 中村由利子《美しき日々”~愿い》

图片来源 | 《黄金时代》剧照

-作者-

李晓木,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白天职场,晚上写作,愿我有文,疗愈你心。已出版《千万不要看低自己,没人喜欢尘埃中的你》。欢迎关注公众号:李晓木,也许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28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应犹,十点读书签约主播,爱摄影的主播一枚。微信公众号:枕边经典,聚听。个人微信号:z67021248,新浪微博:@应犹uull,喜马拉雅电台:枕边经典。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10天陪你读完《傲慢与偏见》

好的爱情,是灵魂的门当户对

☟下载十点读书App,与520万人一起打卡共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