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八字(蔡澜八字格局)

凉话刺骨 2023-07-25 10:02:10 网友分享

跟着蔡澜,吃出人生新境界

人生是一个过程,光溜溜地来,又光溜溜地走,名利财富都是浮云,只有吃过的美食、看过的美景、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才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我觉得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吃喝是人生存的需要,不能吃饱喝足,何谈人生理想?其次,如果吃喝这种享受能成为职业,那真是两全其美了呀。

蔡澜就是这样幸福的人。他是邵氏、嘉禾等制片厂的电影监制,也是著名的专栏作家。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美食家。他14岁在《星洲日报》发表影评《疯人院》,开始在影视业崭露头角,为他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一拿到稿费他就带着一帮同学去吃喝玩乐。他既爱吃也会吃,吃成了职业,更吃出了高度。

《吃出仪式 活出欢喜》是蔡澜关于吃的全记录。他为什么爱吃,吃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中国有哪些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什么特色,除了美食还有什么美酒等等,在书里会一一呈现。

1.想吃就吃,遗传赋予的特殊才能

蔡澜的父亲是诗人、书法家,还兼职电影发行及宣传。他身为文人两袖清风,但是把才气和人生阅历传给了子女们。他的母亲虽然是小学校长,却有着极为灵活的商业头脑,投资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大赚一笔,为蔡家的兄弟姐妹创造了优渥的生活环境,要让他从小就能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

除了父母的影响,他的吃喝还和生辰八字有关系。他的朋友李居明说蔡澜是“戊”土生于“申”月,天生好吃命,属土的人需要火。“抽烟、喝酒、吃辣”,蔡澜无火不欢,但他从未喉咙痛过,吸烟也没得肺癌,身体构造每个人都不同,也是命中注定啊。之前还说父亲爱烟、母亲喜酒,他的名字蔡澜,读起来像“菜篮”。没办法,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美食家,你羡慕嫉妒恨,也没办法。

2. 吃遍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

蔡澜长期生活在香港,他觉得香港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天堂。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出产,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台北小吃、青岛大包、重访成都、大食中原等等,分别介绍了不同地方的美食。

在《十大省宴》中,他将传统的八大菜系逐一分析,让现在的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同时,他又与时俱进,根据不同菜系的发展,重新以省份冠名了十大省宴。已经归入的继续欢喜,没有纳入的可能会不服气,那就只能靠实力说话了。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又会有新的变化哦。

3. 走遍世界,边走边吃的生活让人羡慕

作为一个美食家,只在国内吃,那就太局限了。蔡澜真是做到了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自己去游玩,一定要吃当地的风味。受邀去品评,反而不一定能尽情发挥,但是不好的东西,他不会违心地说好。带团去旅游,会联络旧友,尽可能地让游客品尝到特色美食。

越懂吃就越懂活,年逾八旬的蔡澜也不惧死亡,活的每一天都好好享受就够了。在《死前必食》中,列出了17种最经典的食物,非常值得有钱有闲的人一试。比如河豚,说那种甜美,不能以文字形容。曾经有个出名的日本歌舞剧演员词河豚被毒死了,但死时是笑着的。能这样去追求美食,真是达到了无上的境界了。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让你读着读着就会笑出声。特别是前面蔡先生的朋友说他喜火忌金,“金”乃寒冷,不能吃猪肺。但是不知道雪糕属什么,蔡先生超级喜欢吃雪糕。所以食物,只要你喜欢吃,就是对你有用的,前提是不会损害健康。

让我们跟着蔡先生,吃本地,吃新奇,也吃自己喜欢,让吃喝成为一种享受,也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跟着蔡澜,吃出人生新境界

人生是一个过程,光溜溜地来,又光溜溜地走,名利财富都是浮云,只有吃过的美食、看过的美景、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才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是一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我觉得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首先,吃喝是人生存的需要,不能吃饱喝足,何谈人生理想?其次,如果吃喝这种享受能成为职业,那真是两全其美了呀。

蔡澜就是这样幸福的人。他是邵氏、嘉禾等制片厂的电影监制,也是著名的专栏作家。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美食家。他14岁在《星洲日报》发表影评《疯人院》,开始在影视业崭露头角,为他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一拿到稿费他就带着一帮同学去吃喝玩乐。他既爱吃也会吃,吃成了职业,更吃出了高度。

《吃出仪式 活出欢喜》是蔡澜关于吃的全记录。他为什么爱吃,吃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中国有哪些美食,世界各地都有什么特色,除了美食还有什么美酒等等,在书里会一一呈现。

1.想吃就吃,遗传赋予的特殊才能

蔡澜的父亲是诗人、书法家,还兼职电影发行及宣传。他身为文人两袖清风,但是把才气和人生阅历传给了子女们。他的母亲虽然是小学校长,却有着极为灵活的商业头脑,投资马来西亚的橡胶园,大赚一笔,为蔡家的兄弟姐妹创造了优渥的生活环境,要让他从小就能吃到很多好吃的东西。

除了父母的影响,他的吃喝还和生辰八字有关系。他的朋友李居明说蔡澜是“戊”土生于“申”月,天生好吃命,属土的人需要火。“抽烟、喝酒、吃辣”,蔡澜无火不欢,但他从未喉咙痛过,吸烟也没得肺癌,身体构造每个人都不同,也是命中注定啊。之前还说父亲爱烟、母亲喜酒,他的名字蔡澜,读起来像“菜篮”。没办法,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美食家,你羡慕嫉妒恨,也没办法。

2. 吃遍中国,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美

蔡澜长期生活在香港,他觉得香港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天堂。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出产,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台北小吃、青岛大包、重访成都、大食中原等等,分别介绍了不同地方的美食。

在《十大省宴》中,他将传统的八大菜系逐一分析,让现在的读者能够全面了解。同时,他又与时俱进,根据不同菜系的发展,重新以省份冠名了十大省宴。已经归入的继续欢喜,没有纳入的可能会不服气,那就只能靠实力说话了。说不定再过几十年,又会有新的变化哦。

3. 走遍世界,边走边吃的生活让人羡慕

作为一个美食家,只在国内吃,那就太局限了。蔡澜真是做到了走到哪里吃到哪里。自己去游玩,一定要吃当地的风味。受邀去品评,反而不一定能尽情发挥,但是不好的东西,他不会违心地说好。带团去旅游,会联络旧友,尽可能地让游客品尝到特色美食。

越懂吃就越懂活,年逾八旬的蔡澜也不惧死亡,活的每一天都好好享受就够了。在《死前必食》中,列出了17种最经典的食物,非常值得有钱有闲的人一试。比如河豚,说那种甜美,不能以文字形容。曾经有个出名的日本歌舞剧演员词河豚被毒死了,但死时是笑着的。能这样去追求美食,真是达到了无上的境界了。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让你读着读着就会笑出声。特别是前面蔡先生的朋友说他喜火忌金,“金”乃寒冷,不能吃猪肺。但是不知道雪糕属什么,蔡先生超级喜欢吃雪糕。所以食物,只要你喜欢吃,就是对你有用的,前提是不会损害健康。

让我们跟着蔡先生,吃本地,吃新奇,也吃自己喜欢,让吃喝成为一种享受,也成为一种人生态度。

金庸的财富

摘要:一路走好,武林有独尊,世上再无笑傲江湖

撰文|张银银&编辑|欣欣然

中国武侠小说泰斗级作家、传媒人查良镛(笔名金庸),10月30日于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无数人都多么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

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他的人生梦想本是成为一名外交官,中学毕业后,选择的是西南联大外文系。

本来已经被录取,但时逢家国危难。日军的入侵,让大户人家查家家道中落,没钱去昆明读书。最后选择了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文系。

大学期间,因对一些事情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抗战胜利后走上了记者之路。

最终,变成一名集武侠小说作家、传媒人、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传奇。

金庸老先生因此有很多头衔和第一。

他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武侠小说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代宗师”和“泰山北斗”,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

他与黄沾、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他还享有三个“第一”。即:香江第一才子(才华)、香港第一健行(社评)、世界第一侠笔(武侠)。

他还是香港老牌中文报纸《明报》的创办人。作为著名记者、社论作家,为报社撰写社论20余年。不仅如此,他领导的明报集团1991年在港上市。

对了,他曾经或许还是华人作家首富,也或许今天依旧是。金庸的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很多财富,有金钱,也有其他。

1、巨贾金庸

很多年前,杠杆游戏还是小朋友时,我就听说,金庸是华人作家首富。

这些年,他也上榜过内地文化企业家制作的作家富豪榜。杠杆游戏的主创多年前曾和作家富豪榜的制作者聊过,在这个时代,他的收入显得不再那么耀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

金庸的厉害在于,他的作品被无数次翻拍成电影电视,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而今天的很多富豪作家,可能当下无限荣光,但没几个人能获得这一殊荣。

因为很多原因,金庸的小说出版很多可能没有给他带来回报。

但是即便如此,他绝对也是超级有钱的。

知乎上有人粗略计算过,金庸小说发行上亿册,可能仅次于毛选。实际上,如果算上盗版和海外华人群体中的一些发行,这个数字远不止这么多。

如果按照10%的版税,平均一本收入1块钱,这些收入可能也是上亿。

而按照香港1992年的数据,当年香港百富榜,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百富榜第64位。

而90年代初期,《明报》盈利高达亿元。明报集团1990年代初上市时,市值近9亿港币,金庸股份占60%左右。

不像巴菲特、比尔盖茨,背后都是上市公司,财富数据比较好计算。金庸后来他把明报公司也卖了,退隐江湖后,他的收入实际更难统计了。

但是江湖上还是有他很多的传说。比如捐赠,有人统计过:

他曾给香港中文大学捐款1000万港币,当时可以折合人民币1200万。

2007年8月,他向北京大学一次性捐款1004万元人民币。

1995年,他出资120万在浙大设立“金庸奖学金”和“浙大金庸人文基金”。

1993年,金庸捐赠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北大国学研究院”的启动资金。

他还曾拿出310万人民币给家乡嘉兴的一所中学盖了座图书馆,花费1400万人民币在杭州建造“云松书舍”,没住,捐出去了。

1992年,以明报董事会的名义,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万港币,看金庸当时所占股份,金庸为此失去的约有1000万港币。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品牌策划师李光斗曾撰文说,周星驰当年拍《功夫》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小龙女”的人物名,仅仅用一下这个名字,周星驰就付给了金庸6万元的知识版权费。

据说小龙女的原型是金庸梦中情人夏梦。夏梦那个时候是一个很有名的女明星,金庸为了接近夏梦,不惜到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金庸在向夏梦表白后,遭到了夏梦的拒绝。

金庸这个阶段的心境从《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可以看出来,从欢喜到绝望,金庸将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全部融入了这两本小说里。

这是趣闻了。

毫无疑问,金庸不仅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个有钱人,一个财商极高的文人、作家。

2、超级IP金庸

金庸在我国香港一开始混得并不算很好。

甚至他没有想到写武侠小说,可以给自己带来无限的荣耀和财富。杠杆游戏曾看到有博主打趣说,用今天的俗话,写武侠小说其实是金庸为了KPI的不得已。

1950年代末,金庸和朋友一起创办《明报》。可是那个时候,文化业当中最吃香的不是报纸。

甚至那会儿有句话说,“假若和你有仇,最好劝你拍电影,假若和你有三世仇,最好劝你办报纸”。

一开始。《明报》也是八卦小报,各种香艳、裸露、暴力、……日子不好过。

运气好的是,金庸一开始就连载自己小说《神雕侠侣》,那个套路,后来我们无数的都市报都学习过。

连载火了,《明报》开始出名。

接着,金庸和《明报》开始发表大量的时事评论,和一些媒体不时笔战。论战让《明报》获得大名,并受到北京相关方面的重视。

从此,金庸开始了著名报人、社论作家、知名武侠小说作家的生涯。

1970年代初,邓先生找人买了一些金庸的小说,成为他的忠实读者。改革开放后,金庸访问北京,“粉丝”见到了大作家。

两人的对话、交流,《明报月刊》进行了报道,轰动我国香港。据说一时洛阳纸贵,加印。

国家需要在港的著名文化人,从此金庸不仅是报人、家喻户晓的武侠小说作家,也成为了社会活动家。1985年起,历任我国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等职位……

2000年,他获得大紫荆勋章。

2009年9月,他还被聘为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同年荣获2008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荣誉等身的同时,他的武侠作品在我国港台、大陆地区无数次被翻拍成影视剧。绝代超级IP金庸。

3、文化精神财富

金庸先生成就很高,是超级IP,也获得了很多的财富。说金庸有多少钱,虽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但并不是他人生的最重要价值。

金庸的武侠小说及年轻时候的办报,为我们华人社会留下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远超金钱那些数字。

众所周知,金庸在我们特殊年代写的武侠小说中,不仅小说本身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还有对当时一些事情的讽刺。

在当时资本主义的我国香港,金庸做到了一个文人通俗和严肃、家国情怀的很好混合。

优秀的人,往往不仅仅是一个人优秀。

公开资料显示,金庸祖籍为江西省婺源县,1924年出生在浙江海宁。查家为当地名门望族,有“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之誉。

历史上查家最鼎盛时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林,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

到了金庸之后,他的亲和戚依旧无比闪耀。

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钱学森是金庸的表姐夫(表姐蒋英,钱学森夫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

金庸祖父查沧珊是“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清末秀才、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是金庸姑父。

对了,还有表外甥女琼瑶。

所以,查良镛可以成为金庸确实不是偶然。杠杆游戏毫不掩饰,我也是他的粉丝。

我非常认同一些评论所言,他的武侠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武侠小说之精华,又开创了形式独特、情节曲折、描写细腻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侠义的新派武侠小说先河。

因为他良好的家世和教育,他在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电影等都有研究,所以他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奇门遁甲、儒道佛学均有涉猎。

作为一名优秀学者,这或许没什么了不起,但作为一个武侠小说作家,这就厉害了,所以才成就了超级IP。

政论家、报人,这方面的成就也自不用说。

因为是超级复合型人才,金庸在我国大陆受到了邓先生等多位领导人的厚爱。仅1980年代,邓先生就多次见金庸。因此,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曾专程赴港约见他。

最后,杠杆还想说,《明报》的成功,让这份报纸成为了香港乃至东南亚一带,家喻户晓的刊物,并拓展了很多出版物和其他业务。

一个文化人,在那个年代实现了商业和文化出版的完美结合。有人甚至说,他相当于那时中国版的默多克。

一路走好,武林有独尊,世上再无笑傲江湖。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系杠杆游戏创作,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获取授权。另,授权转载时还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谢谢!杠杆游戏任何文章之观点,皆为学习交流探讨用,非投资建议。用户据此进行的一切投资,请自负责任。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