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1987(农历1987年属兔算命)

误到人间 2023-09-15 23:27:50 网络

12月26日出生的名人伟人大全

你知道12月26日出生的名人伟人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吧!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

封至模(1893年12月26日-1974年8月8日),字挺楷,生于咸宁景龙池(今属西安市碑林区)。著名戏剧活动家、教育家、导演、戏曲作家。是我国话剧运动早期开拓者之一,同时对京剧、豫剧、特别是秦腔艺术,在理论、教育、创作、实践和革新诸多方面,卓有建树。

万国鼎(1897年12月26日~1963年11月15日),字孟周,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小新桥乡。农史学家,中国农史学科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首届主任,终生致力于农史资料汇集和整理,农业古籍和农业历史的研究。他主持汇集和整理、分类辑成的中国农史资料共613册,4000余万字,并创办我国最早的农史刊物《农业遗产研究集刊》、《农史研究集刊》,在国内外农史和科技史学界颇具影响。

张德粹(1900年12月26日-1987),字敬之,出生于湖南省攸县东乡田村。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毕生从事农业经济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对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运销造诣尤深,是我国农业经济学奠基人之一,他编写出版的农业经济学专著、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共达800多万字。后期以台湾为背景,深入研究台糖及其他农产品的合理价格等问题,对台湾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重大贡献。

浦江清(1904年12月26日-1957年8月31日),江苏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人,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曾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曾任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编辑,《国文月刊》创办人之一。浦江清与朱自清合称"清华双清"。治学严谨,从不轻易下笔。

陆星垣(1905年12月26日-1991年3月24日),江苏省江阴县人。蚕业教育家,蚕的遗传育种学家。在蚕的良种繁育,培养优良蚕品种,蚕的生态、生理、遗传和育种理论的研究,以及培养蚕业高级科技人才等方面,成果累累,为发展我国蚕丝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经昌(1910年12月26日-),出生于武昌。城市规划学家、摄影艺术家,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事业,培养了几代城市规划人才,在教育工作中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倡城市规划工作者应"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推动和发展了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

谢胜坤(1911年12月26日-2005年4月),江西省万载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参加了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及陕北反击战、东征等战役战斗。抗战时期,参加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反"扫荡"、反摩擦和巩固豫皖抗日根据地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丁铁石(1915年12月26日-1996年5月31日),原名丁武明,辽宁省本溪第三区大堡村(今本溪市溪湖区)人,我军装甲兵奠基人之一。1937年9月率队到山西太原参加八路军,1938年2月加入中国。他与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转战华北,曾令日寇闻风丧胆;他受命创办我军第一所坦克学校,并率领战车团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他曾率部参加和平解放北平入城式和新中国开国大典,接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检阅。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章。

沈玉昌(1916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地貌学家,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1942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负责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地貌研究室。完成了若干流域规划与大型水利枢纽建设中的地貌研究,进行了中国地貌区划、地貌分类与制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对动力地貌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具有开创性。

葛宝丰(1919年12月26日一2014年7月10日),河北省乐亭县人,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西北地区骨科专业的开拓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专业组奠基人之一。1951年即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带血管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术。对四肢、脊柱和骨盆骨折的发生机制、骨牵引、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修复骨缺损、合并症的防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创新20余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钮经义(1920年12月16日-1995年12月16日),生物化学家,江苏兴化人。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应用部分肼解和酶解的方法解决了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C端排列中存在的问题。在人工合成胰岛素的研究中,对制订合成方案,直到胰岛素B链的合成作出了贡献在氨基酸的制取、合成方案的设计、肽段合成以及最终产物的分离、处理都作出了贡献,并取得了合成胰岛素原C肽的新方法与成果。

汪祖华(1924年12月26日-1988年9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县,中国现代桃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之一。毕生致力于桃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主持育成特早熟水蜜桃雨花露,鲜食加工兼用品种朝霞、朝晖,罐藏黄桃金橙等新品种,为中国桃树发展及其品种改良作出了贡献。

龚育之(1929年12月26日~2007年6月12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原籍湖南长沙,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主义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中国科学技术哲学和相关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曾参与《选集》和《文选》的编辑工作,参与党的"十一大"至"十五大"文件的起草工作。

王礼恒,1938年12月26日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导弹动力技术和航天工程管理专家。主持中国第一个海防导弹固体发动机的研制,成功用于反舰导弹,取得重大技术跨越。实现了首次一年发射5颗卫星全部成功,领导和组织试验飞船、运载火箭的研制与试验,完成了神舟一号、二号的发射和回收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从一大到二十大:见证党百年奋斗光辉历程

中国自成立以来,已经召开了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二十大也正在胜利召开。通过对历史上党代会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应运而生。1921年7月23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早期组织的代表共有12人,代表了全国50余名党员。另有国际的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以及陈独秀派遣的包惠僧——亦出席了会议。党的一大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组党的问题。会议确定以中国作为党名,中国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神经中枢。党的一大的召开,宣告中国的正式成立。中国产生了,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党的二大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党的二大制定了党在革命时期的纲领。大会通过的宣言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建立劳农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主义的社会。现阶段的最低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共和国。党的二大指出,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必须组成“的联合战线”,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统一战线问题。大会通过了《中国章程》,这是党的历史上的第一部党章。

党的三大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党的三大作出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实行国共合作的决定。同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党的四大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党的四大对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的政治态度作了分析,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由此,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四大还提出了工农联盟的问题,认为必须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才能取得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革命成功。

党的五大于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党的五大是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召开的,虽然再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但对于如何改造国民政府,改造,掌握、党权,建立和扩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等紧要问题,均未作出切实的回答。一些问题陷入了空谈,一些问题继续了过去的右倾错误。五大的历史遗憾在于:它虽然已经意识到右倾错误的危害,却拿不出纠正这种错误的具体办法。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纪律检查监督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

党的六大于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这也是党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代表共有142人,其中有选举权的代表84人,六大召开时没有准确的党员统计数字。党的六大正确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性质,强调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现时的形势,一般说来是没有广泛的群众的革命高潮,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不是进攻,不是普遍地组织起义,而是争取群众,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党的六大虽然存在一些不足和缺点,但总体来说,它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左”倾盲动错误,在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上,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对中国革命的复兴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党的七大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着全国121万名党员。党的七大制定了新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纲领,并在党的文件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一个政党的历史作用。党的七大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这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七大对的历史地位作了高度评价,并且指出:我们的党,已经是一个有了自己伟大领袖的党。这个领袖,就是我们党和现代中国革命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同志。党的七大将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七大是党在新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二)

党的八大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候补代表107人,代表着全国1073万名党员。这次大会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党的八大强调: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有创造精神的。

党的九大于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党的九大使“”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系统化、合法化,提高了、等人在的地位。这次会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在党的历史上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党的十大于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名党员。从总的方面看,党的十大不论是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还是组织路线上,都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党的十一大于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党的十一大在揭批“”和动员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次大会没有承担起纠正“”的错误、为实现历史转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三)

党的十二大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600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着全国3900多万名党员。在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这一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党的十二大在提出经济建设目标的同时,还提出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自这次大会起,按照党章的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实现了制度化。

党的十三大于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着全国4600多万名党员。党的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作出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三大另一个重大贡献,是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党的十四大于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1989人,特邀代表46人,代表着全国5100多万名党员。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大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本原因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于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048人,特邀代表60人,代表着全国5800多万名党员。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大会强调,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党的十五大将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党的十五大规定了我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114人,特邀代表40人,代表着全国6600多万名党员。大会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的奋斗历程与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会一致同意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党的强调: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在这个时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13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着全国7300多万名党员。大会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根本问题作出明确回答。党的十七大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四)

党的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68人,特邀代表57人,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党的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党的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努力实现的新要求,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新的部署。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而载入史册。

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正式代表2280人,特邀代表74人,代表全国8900多万名党员。大会高度评价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次党代会都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大会后的一中全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党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的组成人选,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新的理论观点和新论断的提出,对党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党的七大、十五大、、和十九大,分别将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使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史教研部,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