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速成学会(八字速成学会教什么)

超甜的布丁 2023-08-22 11:25:19 网友分享

半月谈丨八字没一撇典型树起来,“速成典型”在冒头

工作中树立标杆,发挥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本是一件好事。但半月谈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工作刚开展就急于总结成绩、炮制典型,出现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歪风,不仅对开展基层工作毫无益处,反而恶化基层政治生态,对踏实肯干的干部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

“米刚下锅哪能就熟了?树刚种下怎能立马结果?简直太难为人。”

中部某县一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前两年该县开展一项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刚布置,工作刚启动,就凭借“漂亮”的材料,争取到与此主题相关的市级现场工作会举办资格,县委还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做出成果,总结经验,打造成“XX模式”,作为典型推广到全市全省甚至全国。

而具体实施的干部叫苦连天。

“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声势浩大,内心却战战兢兢,生怕别人看出问题和破绽。”

这名基层干部说,当地举全县之力,重点、重金打造了几个“盆景”,相关数据也掺了水分,总算完成任务。

近日南方某县级市组织了一场现场会,主办方安排参观一个脱贫典型村。从外表看,该村变化翻天覆地,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各项增收产业也带来不菲收入。但一些了解“内幕”的基层干部向半月谈记者透露,该村是市里的重点扶贫村,各种好政策、好项目都集中在这里,累计争取各类政策资金和产业资金已超过1亿元,大大小小的项目超过100多个,并无可复制性。

工作才开展、探索刚启动就急于打造典型;八字没一撇,先进典型材料已到位;甚至担心典型性不够,掺水造假……类似情况并非个案。

有的地方合作社刚成立党支部,就对外宣传合作社党支部已取得突出成绩;有的地方实施乡村振兴,把资源集中在条件较好的村,打造亮点典型工程,对其他地方不闻不顾;还有一些地方,因典型不够成熟,刚树立又被“下架”。

不少基层干部将此“树典型”的“套路”总结为“造几个盆景、写几篇材料,开几次会议、发几篇报道,来几批参观、留一堆烂摊”。

“干得好不好,要看材料报道;典型新不新,就看盆景精不精。”

一名乡镇党委书记担忧,这种现象不及时遏制,将带偏基层干部政绩观,滋生严重的浮夸之风。这样的“典型”一旦得到上级肯定,意味着投机取巧被鼓励,将对扎实工作、脚踏实地的基层干部造成“逆淘汰”,出现劣币淘汰良币现象。

考核走偏,出政绩有捷径?

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跑偏,为了谋求个人政绩,不惜花费重金打造“速成典型”“盆景典型”,甚至弄虚作假。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说,现在部分地方淡化GDP考核后,把经验效果作为出政绩的捷径,希望通过所谓的经验总结和工作亮点引起上级领导的关注。

上级考核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助长了基层搞“速成典型”的歪风。一些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级部门下达任务后,要求下级部门多出亮点多出成绩。但下头一根针,上面千条线,各种任务最终落实在县、乡镇两级,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下面有时只能树典型应付检查。

有基层干部举例:一项工作的推动,从省级发文下达到乡镇,层层传递下来,需要一段时间,乡镇准备的时间较少,甚至有时刚收到开展工作的通知,还没弄明白情况就要迎接检查,最后只能赶紧对付,走捷径造典型。

有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一项工作开展,如果地方搞得好,就会组织召开现场会推动,而举办了现场会的乡镇、县市,在考核中就会加分。在一些地方,炮制材料,造典型,琢磨如何争取到召开现场工作会的机会,就成了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树真典型,不能造盆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典型经验带动工作,是一种好的方法,但前提是要树立真典型。

多名基层干部呼吁,要引导和鼓励基层尊重实践效果,踏踏实实地探索,保证“典型经验”站得住、用得上。要在精准考核的制度设计上下功夫,要治形式主义,更要治官僚主义,提高督查、考核的科学性。

“要多到实地做调研者,少在办公室当统计师。”广东一位乡镇副镇长说,上级检查考核时应多关注老百姓的评价和呼声,多听听老百姓的意见。

庄德水建议,如果条件允许,考核时可以适度引进第三方评估,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反馈,沉下去,扎扎实实地搞检查。

(原题为《八字没一撇,典型树起来:“速成典型”“盆景典型”在冒头》)

从零开始学八字(一)--什么是八字预测,如何排八字

八字预测,也叫四柱预测,是中国传统预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根据人出生的时间,换算成相对应的天干和地支。比如今年2019年出生的,换算成天干地支就是己亥年,同理,月,日,时也是一样,这样下来,一共就有了八个字,所以叫八字预测。当然,也可以把年当成一柱,月当成一柱,这样就有了四个柱子,所以又叫四柱预测。

八字预测的重点,是要掌握天干地支之间生克制化,刑冲合害的复杂关系,然后基于此,做出对过去或未来事件发展吉凶的判定。那么如何定义事件的吉凶呢?标准不一,于是八字预测就分出了各种流派,如旺衰派,平衡派,用神派,盲派(这个目前比较火),传统派等等。其实什么派无非都是个噱头,记得我师傅说过,你只要精研古代命理五大神书,啥派不用学,你就是顶级高手。

最早先,我为了学八字,也是各种培训班都参加过,各种派都学过,到最后,还是回归到了研究命理的本质,重新打开尘封多年的古代典籍,再回过头看看自己的学易之路,都是泪啊。

天干地支的组合一共有60个,天干有10个,地支有12个,两两组合共有60。记得当初我第一次接触八字时,我就觉得奇怪,怎么会有60个?10*12不是有120种组合吗?为了找到甲丑,书都快翻烂了,后来才明白,人家这个组合是阳对阳,阴对阴的组合,天干1.3.5.7.9为阳,2.4.6.8.10为阴。同理,地支也是一样。甲木为天干第一位,所以为阳,子水为地支第一位,也为阳,所以甲可以和子配成甲子,但丑是地支第二位,为阴,不能相配,所以也就没有甲丑这一柱,唉,这个脑子,我也是服了我自己。

要想学习八字预测,首先你要学会排八字,如果你不想学,直接用手机排也可以。其实我们也经常这样,但这其中的道理你要知道。

首先,年的分界线不是公历的元月1号,也不是阴历的大年初一,而是农历24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比如你出生在公历2019年1月30号,如果排八字的话,你就是戊戌,也就是2018年的天干地支,因为你没有到立春,所以还是上一年的人。2019年立春的时间是公历2月4日11时14分14秒,也就是说,公历2019年2月4日11时14分14秒之前,你就是上一年出生的人,14秒之后,你就是2019年出生的人。

月份的分界线同样不是公历的每月1号,也不是阴历的每月初一。也是按24节气来分的。主要

用的是24节气中的节,如立春,惊蛰,而雨水,春分基本不用,所以只要记住12个节就可以了。12个节在公历上也有规律,一般比公历要推迟一个月,然后就是上半年基本是4,5,6号,下半年基本是7,8号。比如立夏是阴历四月,那么阳历就是5月,因为5月在上半年,所以大约是阳历的5月4,5,6号左右。再比如立秋是阴历七月,那么阳历推迟一个月就是8月,8月是下半年,所以立秋大约就是阳历8月7,8号左右。

这样记的好处就是,很多的求测者是不习惯记阴历的,所以你预测出了未来的结果,用阳历的方式告诉对方,对方可能更容易记住。

日子的分界线是0点,比如你出生在阳历2019年6月1号23点59分59秒,那么你就是6月1号的人,查干支是己巳,所以你是己土命人。但如果你出生在2019年6月1号晚上的0点0分0秒,因为到了0点,所以你实际上是6月2号的人,查干支是庚午,所以你是庚金命人。

最后就是时辰,每2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对应现代时间如下: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子时,因为这个子时分了一个夜子时和早子时,早子时是0点-1点,夜子时是23点-0点。这二个子时的排法是不一样的。

先说早子时,这个目前没有争论,比如你出生在公历2019年7月20日0点30分,查干支7月20日是戊午日,子时是壬子时,这个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出生在公历2019年7月19日23点30分,因为没有过0点,所以按19号的日子查干支是丁巳日,23点30分属于子时,丁巳日应该标配的子时是庚子,但因为是夜子时,所以要按第二天的干干来排,第二天也就是20号的天干是戊,所以应该配壬子时。

过去还有一种排法是按23点0分0秒,作为一天的分界线,理由是子时是一天的开始,23点已经进入子时,所以要按第二天的排,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出生在公历2019年7月19日23点30分,日子查干支就应该排成戊午而非丁巳日,以上两种关于夜子时四柱的排法,在命理学界争论了非常长的时间,但随着这几年八字技术的全面泄密,以及众多易学爱好者,命理名家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检验,基本认同第一种方法,即以当日的日柱为准,推时干时以第二天的日干为准来推算。

最后要说的就是时辰校对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用的时间是北京时间,北京时间和你当地的时间有个时差在里面,具体差多少,用手机现在都可以查出来。对于时辰校对,网上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过去由于交通不便 ,各地基本都以当地的时间做为作息时间,所以人会受到当地时间的约束,所以算命要以当地时间为准,而现在由于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你的工作,生活,休息都受到北京时间的约束,所以就用北京时间,不用进行校对。另外一种说法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所秉受天地之气和周围环境的五行之气影响,所以还是要用出生地的时间来进行计算。

这二种方法,目前没有什么结论,但在实际预测中,我们往往会根据命主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时辰进行校对,这样校对出来的时间,是最准确的,但也是最难的,需要你有极高的八字预测功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