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八字全阳(高手解析曾国藩的八字)

若即若离 2023-09-24 10:35:55 互联网

曾国藩:读书八字真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曾国藩在《谕纪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中,针对儿子学业遇到的瓶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帮助儿子尽快度过读书的瓶颈和难关。这对我们现代人而言,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01朱熹读书八字真言

曾国藩人儿子纪泽在读书时遇到了瓶颈,虽然能够看懂书中的内容,但是却没有什么心得,于是向父亲求教。

曾国藩在信中指出:“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曾国藩用朱熹所说的读书方法来教导儿子,并且用亲切、通俗、顺畅的语言进行了深入地解释。

“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这是曾国藩对朱熹教人读书方法的肯定,也是他始终坚持实践和使用的一种读书方法。

02虚心涵泳

“虚心”就是心里没有成见,谦虚地学习知识。这个比较容易理解。虚心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态度,只有抱着虚心的态度,真正拜书本为师,才能从书本中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点毋庸置疑。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对于“涵泳”二字,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于是曾国藩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对此进行了解释。

“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

曾国藩说,“涵”字就好比春雨滋润花朵,清渠灌溉稻田,一定要适度,如果不足就起不到效果,如果过度则会适得其反。

“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泳”字,就好像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玩,安然自得,十分畅快。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善于读书的人,一定要把书看作是水,而把读书的心当成花朵、稻田、鱼和濯足。这样,涵泳二字,就可以很好地理解了。

对于“涵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读书时,一方面要欣然接受书中的内容,就好像花朵和稻田接受雨水的滋润一样;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沉浸其中,反复思考,仔细体会,认真揣摩,时间长了,慢慢就会有所领悟,就能够像鱼儿在水中游泳一样熟练自在,应付自如。

03 切己体察

“切己体察”,就是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来体会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关于这一点,曾国藩举了自己读书的例子来说明。

曾国藩在读《孟子·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时说:“如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以前年轻时没有太多的体会,读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后来到地方操办军务之后,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含义。“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

孟子的这段话,强调了仁政和法规的重要性。曾国藩结合自身实践后认为,在上面做领导的必须以“道”为准则来制定法规,下面的人则需要按照法规来办事,如果人人都维护自己心中的“道”,而不遵守法规的话,就会天下大乱。

另外一个例子:曾国藩在读“爱人不亲”一章时,也有如此的感觉。

“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过去读它的时候,没有感觉到有多么亲切。近几年随着阅历的增加,才知道管理者如果管不住人,是因为自己的智力不足。

这就是“切己体察之一端也。”这就是结合自身的感受认真体会的结果。

可见,读书时,一定要把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和感受,这样才能理解得更深,感受得更亲切,真切。

04 坚持八字读书法,能从中不断受益

利用“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八字读书方法,可以使自己很快地融入到书本中,并真切地体会到文章的真实含义,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这样的读书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起到滋养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

这八字读书方法,值得任何时代的读书人学习和掌握,我们也能不断地从中受益。

曾国藩成功之八字秘诀

儒家先圣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标准(五常),和修养自身所应具备的“温、良、恭、俭、让”五种品德(五德)。沿化至宋成为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范仲淹《家训》言:“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告诫后辈修身处世要尊祖宗之教,要依八德而行。

晚清中兴之臣曾国藩,用平生之经验也总结了修身“八德”,他说:“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並时用这八个字自省自惕,“八德”乃先生一生成就之根基。

1.勤•俭

曾文正公一生谨练“勤”字功夫。他于自己及家中男丁,要求“看读写作”(注1)缺一不可;于家中女眷,要求“衣食粗细”(注2)缺一不可;督促自己及家人日日躬行。並建立“日課”制度,勤加修行不敢懈怠。

于“俭”之一字,先生常叹自家太过奢华,深恐享受太过,足以折福。时时告诫:“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告诉儿子“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哪怕官至两江总督,也穿自家人亲手做的衣服,吃自己家里种的菜,衣食住行非常俭朴。

2.刚•明

先生专门写过《刚柔篇》,阐述刚柔处世之大智慧。他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又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柔”都要把握好度,他说自己:素有忿很不顾习气,偏于“刚恶”。要求自己“务使力求主静”,达到“如日之升,如鼎之镇”的境界。为公办事,就应该尽心尽力;見到名利,就应当谦抑退守。开创事业,就应该奋发进取;守业安乐,就应该谦逊平和。

"明"有“聪明”之意,北宋刘炳言“明辩事理谓之`聪明'”。先生之《明强篇》言:“明有二端:一曰高明,二曰精明。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高明由天而生,而精明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实践获得。

先生强调:“担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又借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即明,我们要想做到“明”,既要“知人”又要“自知”,心中极明而后可断。如何做到“明”,就全靠我们多学和多问了!

3.忠•恕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恕”是一以贯之的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内容。《论语·里仁篇第四》云:“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云:“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孔子所说的“恕”是讲的人己统一的情操,它要求人们在立身处世的时候要推己及人,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在别人身上。古人还告诫我们:“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多宽恕他人,朋友多,事好办,路好走;君子责己,小人责人,责己寡过,责人积怨。孔子在谈论“恕”的时候还常常把它和“忠”联系在一起。此种情境下的“忠”,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求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应该那样对待别人。可见,“忠”是对“恕”的补充,当它和“恕”联系在一起时,便使原先在态度上比较消极的“恕”具有了积极的色彩。“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是指我们能否对得起天地、国家、朋友、家人。先生用其一生践行“忠”字美德,他忠于国家,忠于家人和朋友,最后也因此成就了一番伟业。《说文解字》中讲:“忠,敬也,尽心曰忠”,我们若能做到尽心尽力便可谓是“忠”,这样也可以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4.谦•浑

先生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因为物极必反,骄傲使人失衡,甚至招致大祸患,所以“治心”首先要去掉“傲”之心毒,而保持一颗谦虚、谦卑的心。清朝名臣张英给为一尺之地而争得不可开交的家人囬信言:“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先生亦曾让家人谦让邻居,主动后退围墙三尺,继而化解了一场家人和邻里之间的房屋宅基地纠纷。一争两丑,一让两有,谦让自古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我们也要时刻牢记。

先生常检讨自己生性“偏激”,偏者心胸狹窄也,激者言行过激也。偏激之人因为器量不大,容不得物,每听到不顺耳的话,每見到不顺心的事便会立时发作,形之于声色。鉴于此,先生以"忍浑"二字痛加针砭,要求自己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与委屈,坚韧地做自己的事;待人要“谦卑含容”,这里的“含容”即是“浑”,“浑”不是糊涂,而是精明不外露,“劲气常抱于胸而百折不挫,是非了然于心而一毫不露”,与人相处則致浑然一体。

以上八德,我们若能体会一二,定会受益匪浅!其中,“勤、俭、刚、明”四字乃是自修之道,强调的是内在功夫;“忠、恕、谦、浑”四字俱是外施之法;更加偏重外在功夫。

注1.:看读写作

看:即博览群书。

读:即反复诵读经典。

写:即写字熟练。

作:即习练作文。

注2:衣食粗细

衣:即纺纱绩麻。

食:即做小菜、点心、酒酱。

粗:即指粗工,做鞋缝衣等。

细:即细工,针线刺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