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张謇简介资料)

浮生如梦 2023-08-10 02:19:27 网络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张謇留给我们哪些启示?

11月12日,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专程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称赞他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月后,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关注?他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的《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我们一起来听张謇的故事。

△点击收听本期《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音频

状元办厂,实业救国赤子心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祖上几代都是以农商为生。为了改变家庭命运,张謇从小被送入私塾学习,父亲希望他走出一条由读书进入仕途的道路。1894年,41岁的张謇终于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

△位于南通博物苑的濠南别业是张謇先生的故居,建于1914年,主楼是英式建筑。(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正是在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在日记中沉痛写到:“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面对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外国资本的侵入。中国士大夫一向耻于经商,“状元办厂”在当时更是新鲜事。但张謇毅然放弃功名仕途,回到家乡创办了大生纱厂。他这样表明心志:“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

△大生纱厂钟楼是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此后的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都是根源于此。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今年7月21日,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党的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群谈到“爱国”。总书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大兴实业,办好一流企业

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爱国的标准是什么呢?总书记说:“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看过张謇的故事就会发现,他正是这方面的榜样。

在立志从商之后,张謇仔细研究了光绪、宣统两朝各年海关贸易册。他发现,中国输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纺织品和钢铁。他意识到,棉纺织业关系人民生活,制铁事业关系国家生存,发展棉、铁两业,“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于是他大力倡导并践行“棉铁主义”。

1895年,张謇依靠南通手工棉纺织业较为发达的基础,选址唐家闸创办了大生纱厂。“大生”二字源自《易经》:“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

△张謇先生雕像(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张謇还投资或参股设立了榨油厂、肥皂厂、冶铁厂、造纸厂、印刷厂等,构建了以棉纺织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并进一步发展了运输、仓储、电力、通讯、食品、金融、地产等产业,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经历一百多年的商海沉浮,大生纱厂已经发展为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至今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纺织产业始终是大生的根与魂。

△这是大生纺纱车间的细纱工序(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实体经济是国之命脉,是民生之本。去年期间,总书记说:“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这是本分。”对于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曾经这样强调:“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规划建议还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言商向儒,“父教育而母实业”

在南通博物苑,总书记重点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张謇进军工商领域并取得成功,但他始终没有摆脱儒家知识分子的烙印。他言商仍向儒,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认为“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他倡导通过实业壮大国力,又通过教育来为国育才。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张謇运用积累的资金着手创办新式学校。1903年,中国第一所民办师范——通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05年,张謇还办起了中国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博物苑隶属通州师范学校。张謇专门作了一副楹联,介绍办博物苑的初衷——“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副楹联至今仍然悬挂在博物苑南馆的月台上。

△博物苑中的这副楹联(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张謇为南通教育总计投资257万两白银,独自创办或参与创办师范、纺织、医学、农业等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近400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不少南通人的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生涯都是在张謇创办的学校里度过的。

先是兴办实业,而后倾资兴学、以商养学,张謇把他从商的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和地方公益经费。有人总结说,张謇一生所获财富,皆为社会服务。

在今年7月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也重点谈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他说:“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

△张謇为通州师范学校所写的校训。(总台央视记者段德文拍摄)

走近优秀人物 追寻一种精神

回望一个人,回顾一种精神,笃定一条前行的道路,获取一份前行的力量。党的十九大以来,总书记曾多次在国内考察中前往名人故居或纪念馆。

在云南和顺,总书记走进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纪念馆,提出要培养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云南和顺古镇的艾思奇雕像

在甘肃张掖,参观国际主义战士、新西兰著名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故居和其创办的职业学院,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在天津梁启超旧居,在辽宁雷锋纪念馆,也都留下了总书记的凝望和思考……

鉴往事,知来者。“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从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的精神养分,将转化为我们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无穷力量。

监制丨申勇 赵雪花

主笔丨侯艳

播讲丨黎春

音频制作丨周天纵

视觉丨陈括

编辑丨王继阳

张謇:晚清状元弃政从商,近代第一实业家,创办企业20+学校370+

1853年7月1日,张謇出生在江苏南通,他排行第四,有三个哥哥。

4岁的时候开始,他的父亲张彭年开始教他《千字文》,5岁的时候,张謇就已经能全文背诵了。

看到老四这么聪明,张彭年就让张謇和三个哥哥一起去读私塾。到10岁的时候,张謇已经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论语》等启蒙书籍。

1868年,15岁的张謇准备去考秀才,但按照当时的科举习俗,如果祖上三代没有人得过功名,就叫“冷籍”。那时候冷籍的考上,要多交不少考试费。

为了省下这笔钱,张謇的私塾老师宋琳,介绍张謇认识了隔壁如皋县的张驹。张驹同意张謇冒充他的孙子,用张育才的名义报名参加考试。

第二年,16岁的张謇在如皋县考中秀才。

但从此以后,张驹一家就开始要挟张謇,三番五次索要财物,否则就威胁要告他冒名顶替。

张驹甚至一度软禁了张謇,还到公堂告他“忤逆”,要革去他的秀才身份。

幸亏张謇的老师们四处斡旋,南通知州孙云锦也出面调解,上报到江苏学政,后来又上报到礼部。

直到张謇20岁时,这个案子才得到解决,张謇改了履历,恢复了通州的原籍。

1874年,21岁的秀才张謇,为了改变家里生活困难的窘境,接受了孙云锦的邀请,开始了他的幕僚生涯。

两年后,张謇又做了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的幕僚,吴长庆后来,一度做到了浙江提督。

在做吴长庆幕僚的时期,张謇撰写了《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文章,主张强硬政策,受到了潘祖荫、翁同龢的赏识。

李鸿章和张之洞,抢着邀请张謇做幕僚,都被张謇婉拒。

1884年,吴长庆因病去世。31岁的张謇回到南通老家,准备参加考试。

第二年,32岁的张謇到北京参加乡试,考了第二名,也就是所谓的“南元”。

好事多磨。

从32岁到41岁,整整十年,张謇回回都去参加会试,却屡战屡败,每每名落孙山。

1894年,因为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特设了恩科考试。

已经备受打击、心灰意冷的张謇,本来不愿再去考试,但无奈父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第五次进京赴考。

这一次会试,张謇考中第六十名,复试的时候考了第十名。殿试的时候,终于考中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状元”。

据说,这里边还有一段小插曲。

当时的规矩是,前十名的考生,由各个主考官来提名。

然后,地位最高的主考官,决定谁当状元;地位第二高的主考官,决定谁当榜眼;地位第三高的主考官,决定谁当探花。

当时的主考官是张之万、爱新觉罗·麟书、李鸿藻和翁同龢。

张之万是张之洞的堂兄,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状元,还是四朝元老。

麟书,姓爱新觉罗,皇室成员。

李鸿藻,是同治皇帝的老师。

翁同龢,是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老师。

四位主考官里,地位最高的就是状元出身的四朝元老,张之万。地位第二高的,就是爱新觉罗·麟书。

他们四个看好的考生分别是:郑沅、尹铭绶、沈卫、张謇。

如果按照这个顺序,张謇既不是状元,也不是榜眼或探花,只能是二甲第一名,和状元无缘了。

但传说中,翁同龢联合李鸿藻,硬生生逼着张之万把状元让了出来,所以最后的顺序是:张謇、尹铭绶、郑沅、沈卫。

这个新名单还真是有意思。

当时是光绪二十一年,翁同龢在四位考官里虽然地位最低,但毕竟是两朝帝师,是当朝光绪皇帝的老师,还真是县官不如现管。

啊,不对,他们比县官大多了!

另外,别管他们怎么改,麟书提名的人始终是排名第二的榜眼,看来还是爱新觉罗四个字有实力。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张謇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弃政从商。

受张之洞的委派,张謇在南通办了纱厂。

张謇认为经济才是根本,还很重视新工艺、新技术。

从大生纱厂开始,张謇陆续兴办了几十个企业,也正因此,有人说他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

巅峰时期,张謇家族的企业,资产总额有3300多万。

除了投身实业,张謇也非常重视教育。

1902年,他用办纱厂赚到的钱,筹办了通州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

1905年,张謇和马相伯床板了复旦公学,也就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

后来,张謇又创办了很多学校。比如现在的上海海事大学的前身吴凇商船专科学校,比如上海海洋大学的前身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比如河海大学前身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等。

根据统计,张謇一生一共床板了20多家企业,370多家学校。无论在工业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1926年,张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岁。

弃政从商的张謇,从晚清状元到成为实业救国的企业家,甚至被称为近代第一实业家,也充满了传奇。

凭吊张謇遗迹和墓园

中国江苏网讯 (束有春)近代实业家“张謇”的名字,很容易让人与汉武帝时代那位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相混淆。张骞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是“东方的哥伦布”,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骞”读“qiān”音,“謇”读“jiǎn”音,二者虽然声母不同,但在声母“j、q、x”“g、k、h”不分的扬州方言中,很容易读成一个音,尤其是没有普通话基本功的人更是如此。张謇、张骞,二人隔空相距2000多年,他们都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杰出贡献,最大的区别仅在于古代和近代而已。

说实在的,我的原先知识结构或敬仰的人物形象中并没有张謇及他所从事的事业,有的只是《诗经》《楚辞》、“四书”“五经”,有的只是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关汉卿,有的只是夏商周、秦皇汉武。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走上文化战线,确切地说是1990年进入南京博物院、1996年进入全省文物博物馆管理工作者岗位后,我开始接触到了张謇的相关史料和史迹。起初对他将“别墅”称为“别业”甚是觉得有趣,当人们向我讲起张謇的“濠南别业”时,我脑子里要立即转换成“濠南别墅”;再就是“南通博物苑”之“苑”字,张謇不用“博物馆”之“馆”字,也不用“博物院”之“院”字,这让我对博物馆的理解及功能定位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博物馆不仅是那些硬性的馆舍建筑物,还可以包括花草树木、鸟禽虫鱼之类的大千世界,露天公园也可以是博物馆的组成部分!

我曾因南通市要对城隍庙异地搬迁保护、南通博物苑和张謇墓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通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通市图书馆与文化馆建设等工作需要,数度走进南通,认识南通,了解南通。从而知道了南通可以用“一城”“一河”“一人”来宏观认知。“一城”就是南通城及三镇,“一河”就是南通的护城河濠河,“一人”就是让南通在近代崛起的张謇先生。

从而知道了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朝廷特增加一次开科取士、“恩科”会试机会,张謇在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提携下,以优异成绩获得一甲第一名恩科状元。按官场惯例,蟾宫折桂后的他被朝廷授以六品翰林院修撰官职。此时的他已经41岁了。

从而知道了张謇也曾遭遇生不逢时。他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海门市长乐镇。虽自幼天资聪颖,但因世代寒门“冷籍”,早年饱尝冷眼歧视、求学艰辛、无缘博取功名之苦。过了不惑之年,终于考中了状元,第二年即1895年就遇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山河蒙难,官场斗角,仕途暗淡,张謇遂回归桑梓,在南通招商集股,筹建纱厂,立志“实业救国”。历经4年磨砺,终于在1899年5月建成纱厂,取《易经·系辞》之“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将工厂命名为“大生纱厂”。

从而知道了他前后只是建了四个纱厂,但却把最后一个厂的序号定为“八”,即1895年的大生纱厂一厂、1904年的大生纱厂二厂、1915年的大生纱厂三厂、1920年的大生纱厂八厂。在对工厂数量做加法的同时,张謇有时也做减法。如1907年建成了大生纱厂码头牌坊,张謇亲自题写牌额,但“码头”的“码”字却少了“石”字傍,成了“马头”,关键是“马”字的繁体字下面四点只写了三点。这位状元郎实业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大生纱厂是一匹活马,不能让石头给羁绊了;繁体字“马”字少一点,寓意大生纱厂是一匹卧槽马,马有一只脚被隐藏在身体下面,寓意大生纱厂财富永驻,跑不掉。古老的汉字让这位状元郎给用“活”了。

从而知道了他利用纱厂作为原动力,围绕生产、运输、交通、电力、民生、金融等领域,逐步衍生形成为一个庞大的企业系统和企业生产链。建成了许多工厂,如广生油厂、复新面厂、资生铁厂、颐生酒厂、通燧火柴厂、翰墨林印刷厂;诞生了许多公司,如阜生蚕染织公司、大达内河小司、大达外江轮船公司、南通长途汽车公司、通明电气公司、大生电厂、通海垦牧公司;在金融方面,建有淮海银行。

从而知道了他在做好实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是实业家,更是教育家、慈善家、公益活动家。在教育方面,张謇建成了南通大学、通州师范、南通女子师范、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唐闸小学;在文化建设方面,张謇建成了南通更俗剧场、南通公共体育场、南通图书馆、南通博物苑;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方面:张謇建成了孀居贫民工厂、盲哑学校、老老院、养老院、残废堂、育婴堂等。1905年在濠河岸边建成的南通博物苑,竟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从而知道了他是南通这座城市的总规划师,“一城三镇”空间布局把中国城市建设的理念推向新的时代。“一城”就是南通城,“三镇”就是唐闸镇、天生镇、狼山镇。南通城如“香炉”居中,三镇分布在外围,酷似三只“鼎”拱护着香炉,“卫星城”的概念早在1920年南通城建设时即已显现。正是在这种空间布局中,南通这方土地孕育诞生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七个中国第一: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博物馆、第一所纺织学校、第一所刺绣学校、第一所戏剧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所气象站。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先生曾一锤定音:“张謇先生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张謇在自己的家乡终于建立起了一个理想王国,范围主要涉及到今天的南通地区、盐城地区及沿海沿江的江海交汇地带。惜当时国内时局动荡不安,封建王朝顽固余孽尚存,西方列强已经打开了中国大门,舶来纱布纷至进入,民族工商业发展处境日渐窘迫,张謇的王国面临着严峻挑战。到了1925年,大生纱厂已负债累累,最后被上海银行团控制管理。1926年8月24日,这位1853年出生的“啬庵”老人,终因疲劳过度,走完了他74岁的灿烂人生。

张謇逝世,举国悲哀,挽函唁电如雪片纷至濠河边,每天到濠南别业拜祭追悼者络绎不绝,全国许多地方自发举行追悼会。两个多月后的11月1日,南通各界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出殡仪式,有上万人步行执绋,陪伴这位老人走最后一程。灵柩所经之地,沿途驻足屏息嗟叹落泪者有数十万人之多。当时南通人民还专门创作了一首《南通各界追悼张啬公歌》,表达极度哀悼之情。歌词若曰:凄风拂拂兮秋云飞,骖螭乘虯公西归。公西归,不可回!薄海悲嗥震悼如惊雷!江淮黯黯明星失,波澜訇訇砥柱摧!吾乡各界积哀满怀,涌泪溢涕兮,望天阊而徘徊。唉!唉!德业常辉兮亘万祀,精灵飙举兮扬九垓。绍公志,励方来,视彼南山之崔嵬。

早在1924年,张謇就将自己的墓地选在了市南郊这块直对长江沿岸五山的风水宝地,并已提前栽种了不少树木。南通五山,坐落在长江沿岸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内,分别为军山、剑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张謇墓地正对剑山,剑山顶上的文殊院犹如一只供奉的大香炉,剑山左右两侧的军山上的气象台、狼山上的支云塔,犹如一对蜡烛台高插云端,寓意香火不断,与天地同在。张謇生前曾有遗言:墓上不铭不志,仅在石阙上题刻“南通张先生墓阙”。他生前还为墓门预作过一副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长伴五山灵”。张謇的随葬品也很简单:一根晚年用的拐杖、一副眼镜、一个满是缺口的茶杯、一个胎发球。

2001年6月,张謇墓与南通博物苑同时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謇有字有号,字“季直”,号“啬庵”,也自谦“啬翁”,故他的墓园又被当地人称为“啬园”并对外开放。如果不知道张謇的号中有“啬”这个字,外地人来到这里,是根本不会将这个啬园与张謇连在一起的。

初冬时节的11月18日上午,我们江苏省博物馆学会专家组一行6人与南通博物苑副苑长金艳女士和常州博物馆馆长林健女士一道,利用在南通参加2019年度全省博物馆学会年会之机,怀揣敬仰之情,先后来到位于南通唐闸地带的大生纱厂、广生油厂等旧址遗迹和位于啬园内的张謇墓地所在,凭吊张謇这位实业救国先驱和中国博物馆事业先驱。同行的专家有:常州博物馆原馆长陈丽华女士、南京市博物馆原馆长白宁女士、苏州博物馆原馆长张欣先生、淮安市博物馆原馆长孙玉军先生、扬州博物馆原书记副馆长袁淮先生。

刚踏进啬园的海棠大道,正当大家惊奇初冬的暖阳竟然使园中的海棠花枝头绽放出许多粉红色花朵时,天空突然飘起了小雨,并且是愈下愈大了。略带寒意的风雨并没有阻挡得住我们前行的步伐。在墓园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冒雨穿过一条条林荫小道,终于来到了墓园中的“张氏飨堂”面前。“飨堂”专用于祭奠张謇先生,于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即1927年建成。建筑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由南通博物苑的设计者孙支厦先生担纲设计。离开飨堂,我们又冒雨辗转来到张謇墓茔及铜像前。大家仔细端详瞻仰,不由自主地站成一排,深深地向墓茔和铜像三躹躬,接着又绕墓一周。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一切都是那么地发自内心深处。作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后来人,我们深切缅怀张謇这位伟大的实业救国先驱,缅怀这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需要固定在某个季节时段的。

啬园占地500多亩,已经成为国家4旅游景区,并且是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南通市义务植树基地。这里环境雅静,草木丰茂,有珙桐、日本柳杉、红豆杉、柞针、杜仲、璎珞柏、大龙柏、赤松、枸骨以及桂花等珍稀树种200多种,树木总数达万余株。啬园已经成为南通市规模最大的植物观赏园,是空气质量最好、负离子含量最高的生态园林,有“城市氧吧”之称。啬园内,除有张謇墓、张氏飨堂外,还有荷风莲韵、临溪鹤影等景点。当地为了吸引人们前来,据说还设置了烧烤乐园、环溪观鱼、勇者之路、田园风物等娱乐项目,美其名曰:把自然与历史、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这种把墓园与公园混为一谈的做法是否恰当,我不得而知,想必长眠于此的张謇先生真的是不感寂寞了?

又有谁曾料想,1926年11月1日长眠于此的张謇先生,在经过了半个世纪风雨后,在1976年那场到来时,竟然使他不得长眠而遭受人世间的。原先的张謇铜像曾被抬到大街上去游行示众,然后“再砸他个稀巴烂”;张謇的尸体也被从坟茔中挖出,被抛野后仅残存!我们现在看到的张謇墓茔,已近乎“衣冠塚”了;张謇铜像也是1985年重新塑造。张謇先生当年曾精心选择南通城南的五山风水宝地来作为自己的肉身归宿,但历史还是与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并没有让他的灵魂得到完全安息。

又是过去了将近半个世纪,2019年的今天,张謇墓前走来了我们这批新中国博物馆界的晚辈后生。我们是来膜拜凭吊的,我们是来由衷致敬的,我们是来深切缅怀的。初冬的小雨虽然还在不停地下着,大家的衣服头发都有些淋湿了,但全然没有当回事。风雨中,当你回首墓茔前那条并不太长的神道时,棂星门横额中央镶嵌着的篆书“南通张先生墓阙”汉白玉条石,愈发显得醒目了。

我们开始离开墓园了,说来也真是奇妙,雨竟然也开始停了下来。不知老天爷是否真的有知,代替我们洒下了虔诚的泪水,亦或是老天爷被我们对张謇先生的精诚膜拜所感动而洒下泪雨?亦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

我们姑且不论天地人之间是否真的会有感应,但我们可以告慰于张謇先生在天之灵的是:经过11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经过新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江苏的博物馆事业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全省博物馆已经由1905年的南通博物苑1家,发展到今天2019年的305家,其中民办博物馆达82家。就全国而言,到2018年年底,博物馆总数已经达5354家。中国的博物馆正在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文化强国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张謇先生当年开拓的中国博物馆事业,已经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长成了一片片茂密的森林!有道是:

清末状元张啬翁,

济世兴邦旺南通。

大生码头千舟泊,

通明复兴百机隆。

开启民智重庠序,

营造馆苑特立宗。

九泉难测人间事,

五山依旧香火浓。

百年林立五千馆,

濠河流韵一脉东。

而今迈步新时代,

博物馆业期未穷。

戮力同心一茬茬,

不负先贤慰民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