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郝蕾的体重)

谁为谁伤 2023-06-26 15:34:14 网友上传

只三场戏!坐实了郝蕾“姐圈顶流”咖位

民政局门口,倪伟强接过张春梅递过来的一个大煎饼,心情复杂地低头不语。而张春梅一边自顾自啃煎饼,一边叨唠着10多年点点滴滴。

这场“干饭式”的离婚戏惹来观众网友疯狂心疼。弹幕里有位网友说的逗——

“别叫《熟年》了,改叫《婚姻凭啥让张春梅如此卑微》吧”。

细想一下,这话有道理。

一个中年女人究竟要经过多少种的生活毒打呢?

这个问题抛给郝蕾,一个出了名难采访的女演员,她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回答:

“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我觉得这句话太精辟了。这个世界是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有白天就会有黑夜,有男人就有女人。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演戏还是生活,要用‘华美袍子’的心态,去处理一个又一个虱子。”

这是一次没有拐棍和支点的创作

人到中年,尤其是45岁以后,生活和工作都平稳了,却发现自己不禁折腾了。有时候一件莫名其妙的小事,都会如多米诺骨牌的最后一张一样,瞬间让平静的生活呼啦一下崩盘。

《熟年》里,郝蕾饰演的张春梅就这样。

在倪家妈妈寿宴上,二儿子倪伟强莫名其妙缺席了,二儿媳张春梅已经整整一天没有联系上丈夫了,为了不让老太太担心,她还是故作平静努力遮掩。一眼看穿的大儿媳吴二琥打破沙锅问到底,搞得寿宴不欢而散。直到第二天,张春梅才在修车厂找到了撅屁股趴着修车的丈夫。

张春梅咆哮着:“你一个大学教授怎么来修摩托车,你是不是生病了?”

倪伟强同样歇斯底里:“你能不能让我喘口气,让我一个人待会儿?”

……

很显然两人的婚姻出现了大问题。

在外人看来,张春梅的中年生活堪称完美:

她是杂志社的副主编,事业上有望再上一步;

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儿子;

有身为大学教授、博导的老公……

妥妥的人生赢家啊。

但实际上,她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危机,或者说,每个中年人都有可能遭遇的这些危机,让原本如此有文化涵养、重视亲情的张春梅也变得卑微惶恐。

当然,卑微不等于消沉。中年人也没有理由消沉下去。如同剧中的张春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寻求一种应对种种压力的办法,去平衡工作和家庭。

“出了名的挑剔剧本”是郝蕾的一个标签。最终能够出演《熟年》中的张春梅,更多的是她自己人生阶段的感悟。

“过去,我也喜欢挑战刺激,喜欢演和自己距离远的角色。但从40岁之后,我开始想演普通人,没有支点,没有拐棍,但是要真实的。我从来没演过张春梅这样的角色。她的追求很简单,就是一家人都要在一起吃饭。但不是所有人的想法都一致。她的追求在别人看来就是无趣。所以才产生了后面的剧情。张春梅很贴近现实,观众看到她就会联想到生活中自己也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或邻居。她在生活中遭遇了很多中年人都会有的问题,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哪里那么好过呢!放在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很重的压力,谁也不例外。”

过去我想演传奇,现在我想演平常

郝蕾是公认的演技派,却也是公认的“无奖户”。中国电视剧三大奖项始终与她无缘。

然而,在《熟年》中,在一众实力派演员均值很高的演技比拼中,郝蕾显然拉高了平均分。

演技派能够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和清汤寡水的剧情演出彩,这才是本事!

《熟年》中有不少场戏都是碎碎念,没有那么多大呼小叫,更没有血淋淋的你死我活,你猜怎么着!观众反而看得津津有味。

有一场戏是倪伟强和张春梅的对话,他铁了心要把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妈妈送去养老院。春梅多年来和婆婆亲如母女,怎么舍得眼睁睁看着重病婆婆被儿子送走。她说了这么一段话让观众泪目:

“阿尔兹海默症的人最怕陌生环境,病情会加重。妈永远是我妈,不管我们俩发展到哪一步,我必须要照顾她。”

在这三场戏中,坐实了她在“姐圈”中的顶流地位。其中蔓延的真实感让观众误以为闯进别人家里。这种戏剧洪流中涌动着的真实质感,让郝蕾非常着迷。

“年轻时我就想演传奇,但现在我就想演真实。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大的,很戏剧化的剧情支撑,角色是很难建立的。或者说‘演平常’是最难的。但我认为,非常有趣。演普通人也要演出层次感,也要让观众喜欢,这对我来说是新的尝试。就像生活一样,没有惊涛骇浪,没有大起大落。更多的人面对的还是茶米油盐。生命走到不同阶段,要应对不同的问题。但是没关系,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熟年》中,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张春梅不卑不亢,始终保持着成熟女性的风度。她身上既有中年人的无可奈何,也有把生活这道选择题转换成应用题的智慧。因为被生活毒打的中年人都知道一个道理:

生活就是不断平衡不断妥协,一步步求解,急不得的。

这一点上,郝蕾和张春梅是相通的。

来源:北京广播电视报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