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财(无财不养道)

若即若离 2023-07-04 02:11:46 网络

关于缅北

偷渡出境不可取,预防电信,不要老想着挣快钱,弄不好就是家破人亡。我保证,你偷渡出去的每一天,绝对比你这辈子过得都精彩刺激。缅北,老挝,越南,柬埔寨,不是你们发财的地方。牛魔王去了都得耕田的地方,你们怎么就不信呢,千里送人头,最后连骨灰都不会剩下。以前我也说过很多,但是审核过不了。满清十大酷刑你们都听过吧,因为那时科技不发达,现在境外之前有上百酷刑,总有一款适合你,每一种都可以让你后悔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一种都可以抹去你在人世间的痕迹!

如果你不会存钱,强烈建议看看这篇文章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假如你有幸看到这篇文章,恭喜你,当你开始思考存钱时,你就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同龄人。

俗话说,“吃不穷,用不穷,不会盘算一世穷。”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商家大肆宣传“不要亏待自己”“生命短暂,要及时行乐”的这些口号,实质上这是一种强加给人们的心理暗示,这类商家不是蠢就是坏。

很多人都思考过:作为年轻人该不该存钱?

首先,如果一个年轻人的工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前期需要投入大量培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如果他只顾享受娱乐把钱花光了,拿不出提升自己的钱,那他只能看着机会被同事抢走,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其次,年轻人如果已经恋爱了,即使还没有建立小家庭,也可以制造一场浪漫的小惊喜,但是存款为零的你也许无法满足这个小心愿,你的恋人会不会感到难过?

最后,世事无常,假如亲人不幸在重症监护室抢救,医生冷冰冰的说需要及时缴费,可是没有积蓄的你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去找亲戚朋友借钱,你不得不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和拒绝,你说无不无奈?

年轻人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储蓄习惯呢?为此专家提出了两种高级的存钱方式。

阶梯存储法

有人抱怨自己无论怎么努力依然存不了钱,原因其实很简单:

存钱方式不对存钱效率低

比如:他们每月工资一到账,先吃吃喝喝、及时行乐,直到“月光”才幡然醒悟“该存钱了”。事实上,等他们大手大脚地消费完以后,钱早就所剩无几了,此时连基本生活开销都成为了问题。

所以说,想要存钱,第一点就是改变过去的存钱方式。最为简单的做法,就是强制储蓄。

每月工资到账,先把固定要存的钱留出来,剩余的钱用来娱乐消费。

强制储蓄的前提是:固定要存的钱,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不可以去动用。

而我们每个月需要存的钱,为存钱效率(每月存下的钱/每月可支配的收入)。

阶梯存储法的要点在于,一年过后,可以把到期的一年存期订单延期,并改为三年定期。当第二年过去后,再把到期的两年定期存单续存并改为五年定期,这样的话,三年后你的三张存单就都变成三年期的定期存单,我们每年都会有一张存单到期。

这种存储方式既简单好操作,同时还能够享受三年定期的高利息,无疑很适合年轻人的进行存款。

许多理财师曾说过,“阶梯存储法使储蓄到期额保持等量平衡,既能应对储蓄利率的调整,又可获取更长期限存款的较高利息。”

四环定位法

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

意思就是当你资产为零时,只能够依靠体力去赚钱,那么你必须要不断学习,积累工作经验,再追求升职加薪;如果你有一定资产,但还不足够时,你的智慧就是你赚钱的法宝。

比如,通过创意、想象力、资源,拓宽赚钱的渠道,创造更多的财富。

四环定位法,内容为以下四点:

热爱:只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人们才会愿意不顾一切投入,并拥有坚持的勇气和毅力,挫折反而能起到鼓励作用。

差异化:别人不会的,你会,并能够做得更好。

市场需求:市场上存在需求,若是很多人已经涉及了这个行业,说明市场需求很弱。

擅长:你做起来得心应手,耗时少、别人多来请教你的。

全球著名的投资商沃伦·巴菲特在一次财经采访中提到了给希望成功的人的一些建议: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对自己的投资是最可靠的。要学会更好地展现自己。人生只有一次,如果你五十岁才开始认真做决定可能为时已晚。

时代飞速发展,一日不学习便会掉队,这种现象在大城市尤为明显。

聪明的存钱方式,便是在合理储蓄的同时,不放弃对自己的投资。比如,购买课程,阅读书籍,逐渐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或者向专家请教,其次便是将个人价值品牌化,这会为你带来更大的收益。

对自己的投资是产生更多潜在收益的方式,你永远是自己最稳定的保护神,更强的能力才能让你看见更广阔的天空。

成年人要学会做两手准备,不存款就等于不给自己留后路,你的存款才是你遇到不公时能大胆说“NO”的勇气。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古代修仙要花很多钱?唐朝高官故事告诉你,对修仙者而言举手之劳

在古代的修仙者都渴望修炼成仙、超脱世俗,由此便有很多人修仙问道,但是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可谓是“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为此众多修仙者总结了修仙的的四大要素为“法财侣地”,通俗来说就是要有修行之法、财力支持、相互探索的道友和修行场所。

其中很多人都把“财”当作首位,不是修仙者贪财,而是“无财不养道”,一方面是修道需要无所牵挂,那就需要充足的财产来安置自己的父母家人,这样才能了无牵挂一心求道;另一方面修仙途中很多的饮食起居、炼丹物资都需要大量的钱财,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修仙者也是注重现实的。

古代有很多修仙者求财的例子,比如汉朝李少君,从安期生那里得到炼丹之法,但是生活拮据,于是投奔汉武帝,“以假涂求其财,道成而去”。张三丰最初修行时为什么被称为“张邋遢”,也是缺钱,曾经感叹“无钱难修炼,不敢对人言,恨只恨,我无钱,昼夜告苍天”。

其实我觉得这个“财”第一层意思是钱财,更深层的意思可能是天财地宝,不是普通钱财能得到的,而唐朝尚书唐若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修仙虽然耗费巨资,但是可能对于修仙者而言可能是举手之劳。

一、唐朝高官爱修仙

《仙传拾遗》记载:唐玄宗时期,有位高官出身鲁郡,叫唐若山,在开元年间,他出任润州刺史,治理一方安居乐业,很多人都称颂他。

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了最强,唐玄宗也是崇道,所以神仙传说很多。唐若山也是爱好修仙,他的弟弟唐若水是衡山的道士,懂得道家胎元、谷神等修炼要旨,所以唐若山也得到修仙的法门。

唐若山平时也是喜欢周游各地,遇到修道之人也是经常交流,自己的家财几乎都花费在修仙、炼丹、周游之上,特别是炼丹的费用,不计其数,自己的俸禄都不够用了。

可见修仙确实是耗费巨大。唐若山到了晚年,他对长生之道更加虔诚,担任了润州刺史,自己的俸禄不够,就挪用了府库里的公款来炼丹。客观说唐若山也算好的,不贪污受贿、治理一方也是安居乐业,就是挪用公款来修仙,让手下和家人们很担心,常常苦劝他不要这样做,但他全都不听。

有一天,有一个穿着破烂瘦弱的老头来拜见,说自己有长生不老之道。很多人都笑话这老头自己衰朽老迈快死了,还说自己有长生之道。

但唐若山见了这老头却非常尊敬,留他住了一个多月,经常遇老头论道,但老头却不谈论炼丹方面,对唐若山辛苦收集的炼丹口诀、图画都瞧不起。

这老头虽然很瘦,但是却是很能吃,一个人抵得上三四个人的饭量,有人就说这老头就是骗吃骗喝的,要赶他走,但唐若山却不同意,依然敬奉他。

二、虔诚之心得仙缘

这老头又住了几个月,一天晚上,老头忽然对唐若山说:“你家有一百多口人,平时开支已经有些不足,现在你贵为一方的长官,都有些入不敷出,难以修仙,一旦你被罢官闲居,恐怕吃饭穿衣都有困难了,更何况府库里的银两,你也侵用了许多,你难道不担心吗?”

看来这老头倒是真的为唐若山着想,把修仙者的困境也说了出来。

唐若山也有些羞愧地说:“我治理润州已经很久了,离任时必将要有个交代,我也常常为此发愁,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因此受惩罚,那也是我自作自受,只是担心一家人要跟着我挨饿受冻了。”

老头淡淡一笑,说道:“不要多虑,你招待了我这么久,我也要报答你。”老头让唐若山派人把两口铁锅拿到炼丹房里,然后陪着唐若山进了炼丹房。

唐若山就派仆人在炼丹房布置坐席,砌起炉灶。

老头说道:“把两口铁锅分为两处,锅底下放上燃烧的火炭,然后烧旺炉火后离开,千万不要偷看。”然后只见老头从腰间解下一个小葫芦,从葫芦里取出两丸丹药,往两口铁锅里各扔了一丸。

然后老头和唐若山关门出来,老头对唐若山说:“你有道骨,理应引渡你超脱人世,加上你诚实正直,生性不爱发怒,仙家特别器重这样的品行。我是太上真人,到人间来游观,顺便来超渡那些道骨之人。念你又勤奋又有毅力,所以就来超渡你。

我刚才在两口锅里分别变成了的黄金和白银,一部分用来留给你的子孙,也可以救济别的穷人;一部分用来补充你侵用的府库银两,你这样你就毫无牵挂,能够安心修仙了。明天我在江心等着你。”

说完,老头就忽然不见了。

三、了却尘缘去修仙

第二天早晨,唐若山打开药室一看,两口锅里果然堆满了黄金和白银,光灿灿地把屋子照得通亮。

唐若山就把钱财补充了亏空,又给了家人足够的金银,然后自己登船漂游在江面上,寻找老人。到了江心之后,江上的突然发起了大雾,船里有很多人,咫尺之间也看不清东西。

而只有唐若山看见那老头驾着一条渔船,直接来到唐若山的船旁,唐若山就跳到渔船上,超然而去。

过了一会,大雾散去,人们发现唐若山不见了。而在唐若山工作的几案之间,家人得到了唐若山诀别的书信,上面写的全都是如何处理家事。还有一份奏章,是向皇帝的辞职信。

唐若山手下的官员把奏章报送给唐玄宗,奏章的大意就是:自己生逢盛世,得到皇帝恩赐的爵位,也享受了荣华富贵,但是感叹人世间的富贵只是一瞬间,只有脱离世俗,成为神仙,才长生不老。自己发现真的有仙人能凭空制造黄金,一定也有长生之道,因此他从此安心修仙,向唐玄宗辞官告别。

唐玄宗看了奏章感到奇怪,难道唐若山真的遇到了神仙?于是唐玄宗一边丰厚地抚恤唐若山的家属,另一边把唐若山的道士弟弟唐若水找来,让唐若水和内臣们一起,去寻访唐若山,希望能找到神仙踪迹,但是杳无音信。

四、成就仙人显神迹

二十年后,有一个唐若山的旧部下去淮南的路上,在鱼市上见到唐若山在鱼肆里卖鱼,很是震惊,于是来相认。

唐若山见到了他的属下,他把属下请到了一条陋巷中,曲曲折折走了几百步,竟然进入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让属下吃饭休息。唐若山听说属下长期穷困潦倒,就让属下买了二十根铁棒拿给他。

第二天,唐若山把铁棒给属下的时候,铁棒竟然全部变成了黄金,属下千恩万谢,后来这个属下的子孙世代居住在金陵,也让子孙后代修道。

传说唐文宗时期的宰相李绅,就是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的那位唐朝诗人,在年轻时曾经遇见过唐若山。

李绅年轻时,曾在华山学习,一天,下了暴风雨,李绅躲在房间内,突然被敲门声惊到。开门看到一个老道士和一个青衣童子,手里拿着香炉。

老道士说自己是唐若山,这让李绅一惊,原来李绅也在《国史》里听说过唐若山得道成仙的故事。但是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

五、尘俗之心难成仙

唐若山说自己成仙以后就居住在北海之中,今天晚上,南海的群仙在罗浮山集会,我受邀将要到那里去,没想到经过华山这里的时候,遇到华山的两条龙在相互争斗,散了满天的雨。唐若山是吃药成仙的仙人,不想碰到龙散发的雨水,所以在这躲一下。

然后知道李绅也是有仙名的人,名字已经在天界的玉册之中了,所以顺便来拜访一下。这让李绅又惊又喜。然后唐若山就邀请李绅一起去罗浮山参加神仙聚会,三人就骑着竹简变成了仙船,一会就飞到了罗浮山。

罗浮山的神仙们看到李绅,就问李绅是否愿意留下修道成仙,但李绅当时还想着振兴家族、开枝散叶,神仙们只是叹息李绅俗尘心还重,这一生恐怕还要陷入尘世幻界,虽然不能成仙但是以后能做高官,就让他骑着神兽回去了。

后来李绅果然当了宰相,但是后来李绅变成了一个生活豪奢、为官酷暴、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李绅的故事可以在文章后面点击链接观看)

六、结束语——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局

唐若山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修仙者对财是非常看重的,而太上真人来点化唐若山时也是制出金银来让唐若山能够安顿家人,这样才能安心修道。

可见钱财是修仙的基本条件,对真正能修炼出神通的修仙者来说,可能钱财很容易获得,不仅是炼出金银,就是用神通来帮助降妖除魔、或在深山中寻找宝物贩卖都很容易,所以在神仙传记中,真正修仙有成的人不会为钱财发愁。

而李绅年轻的选择,也是为了想要振兴家族、安顿家里,但是后来深入官场之后,就陷入红尘之中,没有像唐若山这样心向仙道,自然最后满身罪孽,与仙道无缘。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

李绅的故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观看:

《写出悯农的李绅,竟然为了权势放弃了神仙之位,后来变成腐官酷吏》

道教的分别:上品道、中品道、下品道

以修行之人而论,天下万物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无非是“三生万物”同宗同祖同源于“道”,在“返本归元”思想的指导下,区别的越仔细必然是越背离大道的。而在修学之人看了,做学问的目的便是弄清楚万物之间的差异和关联,对于天下万物认识的越是透彻,便越能懂得“各得其一”的道理。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者是从“万物”往“一”逆推,后者是以“万物”为本,继续拓展到“天得一,地得一,侯王得一”。历史的实践证明这两途均是可行的。

对于《道教史》的研究,属于后者,是要以充分的认识道教的来龙去脉,并且正确的认识道教在历史中的客观存在,以及在当下的实际影响。把道教现状同历史发展结合起来看待,可以审视那些发展是符合祖师教诲的,那些发展是背离创教宗旨的,从而更好的面对未来。对道教的分类属于后期的学术行为,也就是说先有了道教不同派系的传承,再有学者开始对他们进行分别。

在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朝梁代的刘勰在《灭惑论》中提出“道三品”的说法,这种思想来源应是三国时期的陈群首创,将备选官员分为上中下三等,三等之中又有上品上等,上品中等,上品下等。这种三六九等的区分对后世影响很大,同样采取这种思想的还有《书品》,以及根据人的天分来区别的三六九等,根据人后天德行操守划分的人品等等。

刘勰将这种思想用于划分当时的道教派别,他认为同为道家,各派系旨趣不同,因而划分三品而做区分。即所谓的:“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上品阐述的是老子思想,即所谓的正统道家思想,其中又分为重视“有”的黄老学派,重视“无”的老庄学派,老庄学派在魏晋时期发展出玄学派。

中品讲述的是神仙事,在西汉时期为了忽悠汉武帝求仙,编造出了“黄帝且战且学仙”的典故来,长生不死是他们的最终诉求。《老子》讲的“长生久视之道”,前面跟的是“有国之母”,很显然“长久之道”是针对治理国家而言的,指的是政治上的长治久安。而神仙道认为,道是相通的,修身之法可以用来治国,为何治国之道不可以用来治身?天地可以长久,国家可以长久,为何人寿命不能长久?

下品论述的是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早起具体的名称无从考证,官方文件统称其为“米贼”。从称呼上来看,官方并不认可张道陵以符箓消灾解难的这个宗教团体。张道陵的道教依然没有放弃对长生的追求,其成仙的法子基本上有二,一是靠积功德,二是靠修法术。一个行善积德的好人,不通过法术是不能成仙的,一个法术高强但是不注重道德修养的人也是无法成仙的。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划分,到了宋代马端临有提出了“道家五说”,是对“道家三品”的补充阐述。道三品中的道祖是“老子”,“道五说”的道祖是“黄帝、老子”,道祖的基本教诲不变,仍旧推崇“清静无为”之说。按道家之术,杂而多端,先儒之论备矣。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一说也,符箓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此马端临《经籍考》中所论“道家五说”。

言清静者,略及炼养,黄帝、老子、列子、庄子等人如是。赤松子、魏伯阳言炼养,而不言清静。卢生、李少君、栾大言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寇谦言符箓,则炼养、服食具不言。杜光庭以下,黄冠者则依科演教。道家本着黄老教诲而谈清静修身,略论治国术,而神仙家赤松子、魏伯阳专事修炼以图成仙。卢生就是那个带回“灭秦者,胡也”谶言的术士,后来被秦始皇坑杀了,他们属于服食修炼者,认为吃丹药可得长生,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多信奉次术。

依科演教所依照的并非科学,而是科仪。是宗教礼乐文化的标准化,从仪式流程到具体规范,采用固定的形式规范下来,后人可征可循,不少仪式是援引佛教的。欧阳修说“老子之意,愈远愈失真”。欧阳修认为,古时有道而无神仙,后人不知无仙而妄学仙。生死是自然之理,圣贤应自然只理养自然之生,尽天年足以,后世歪门邪道,杜撰神仙之说,虚构全生之法,抓住贪生怕死的人性,敛财以求人间富贵,美其名曰“无财不养道”。后世道教在此五说中,并未发展出新的见解。全真道属于神仙方技之术,正义道则为符箓巫祝之术。

参考材料:许地山《道教史》

极简史:中国道教的来龙去脉

道教的分别:真正教、返俗教、训世教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http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