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假伤官格(假伤官格集锦)

脾气很大 2023-07-18 01:19:28 网友分享

老十四大将军王一定是继位人?雍正亲弟为何成了八爷党的代言人?

#历史开讲#

我们今天要讲的人是康熙帝的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这期可能会比较长,因为老十四要想讲完整,就得多讲一些,才能让大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希望大家能看到最后。老十四是九子夺嫡中年纪最小的阿哥,但形象却相当复杂。在长期以来的政治传说中,人们经常说他才是康熙真正的继位人,到最后不但丢了皇位,还惨遭圈禁,是个典型的悲剧人物,而在影视剧《雍正王朝》中,老十四又显得颇有些胆大腹黑的阴谋家味道。

老十四胤禵

可是这些形象我其实是都不是很认同,因为我觉得历史上的老十四更像一个意外崛起,最终在一场夺嫡的迷梦中失去了自我的人。我们本期就将从“相向而行的兄弟”、“机缘巧合的崛起”与“迷梦破碎的晚年”三个阶段来给大家讲一讲老十四胤禵,这位清朝唯一的大将军王,这迷幻的一生。

相向而行的兄弟

众所周知,老十四胤禵和老四胤禛都是德妃乌雅氏的儿子,他们两个人是九子夺嫡中唯一的一对亲兄弟。可老十四最终却以八爷党的身份站到了亲哥哥的对立面,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乌雅氏

1688 年康熙二十七年,老十四胤禵出生了,他的母亲乌雅氏其实一共有三个儿子,其中乌雅氏和老十四之间的感情是最深的。乌雅氏的大儿子就是老四胤禛,但因为当时乌雅氏刚刚入宫,地位较低,所以老四刚满月的时候,就被送到了贵妃佟佳氏的宫中,由后者抚养长大。也因此老四同乌雅氏母子之间的感情很淡,而乌雅氏的第二个儿子是老六胤祚,结果 6岁时老六就夭折了,所以乌雅氏在感情上应该只是伤心与遗憾。

老四胤禛

在胤祚夭折三年后,老十四胤禵出生了。因此,老十四不但是乌雅氏经历了丧子之痛后一个全新的精神寄托,更是乌雅氏唯一亲自养大的孩子,所以老十四从小就享受了母亲无限的溺爱与偏心。之后与老四在一起生活的时候,以老四的“心胸开阔”,就这么看着母亲的偏心眼,心里是不可能不嫉妒的,尤其老四小时候还被康熙批评说是一个“喜怒不定”的孩子。老十四的童年记忆中多半是有一个温暖的母亲,有一个威严的父亲,还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四哥,所以,他们兄弟俩的关系注定是从小就会有隔阂的。可是老十四又是怎么和老八搅在一起呢?这就得说他们母辈的缘分妙不可言了。

老八胤禩

很多朋友可能不了解,老十四和老四的母亲乌雅氏是和老八的母亲卫氏,以及老十二的母亲万琉哈氏,三个人是同一天进宫的。这种特殊的缘分使得这三位女同志之间的关系非常好,而她们的孩子自然也会经常在一起活动。因此,假如你是老十四的话,你从小就应该经常能见到三位哥哥,一个是喜怒不定的老四,一个是素有贤明、待人和善的老八,还有一个是相对平庸的老十二,你会亲近谁呢?毫无疑问,肯定是老八,这就是胤禵童年时的兄弟关系。

卫氏

老十四胤禵的个人能力应该是很强的。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直接的史料来证明老十四的能力怎么样,但我们却有两项侧面的证据。一方面,老九胤禟曾经评价过老十四:“胤禵才德双全,我们弟兄皆不如。”另一方面,根据《清圣祖实录》的记载,从康熙三十八年开始,康熙外出时都会带着老十四,次数不但远超没有参与夺嫡的老五、老七和老十二,甚至超过了老九、老十,这两个夺嫡中的边缘人物。如果老十四能力不强的话,以老十四的年纪,他应该很难受到康熙如此大的宠爱,同时除了能力上,在母亲乌雅氏的溺爱下,胤禵在性格上养成了一种率真、愣头愣脑的直脾气,这种性格特别像满人传统的风格。聪明伶俐,心直口快,这就是老十四在历史上最初的样子。可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迈上了夺嫡之路的呢?

康熙

机缘巧合的崛起

老十四的崛起主要围绕着两件事情,一件是康熙四十七年的废太子风波,另一件是康熙 五十七年大将军王的选拔。第一,康熙四十七年时,胤禵 21 岁。当年废太子的事起初和老十四毫无关系,但老十四的一通操作后,却让他自己收获颇丰。我们梳理一下整个废太子的事件,可以分成三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就是老大举报老二半夜偷窥康熙的帐篷,直接导致了老二的太子之位被废;第二个节点是老大的过度亢奋,招致了康熙的警惕与打压,宣布不会立老大为太子;第三个节点就是老大发表了著名的蠢猪讲话,一边去保举老八为新太子,另一边表示自己可以出面杀了老二,最终导致老大老八双双获罪。

老大胤禔

老十四在听闻了老八获罪的消息后,他主动去找了老九,提议一起去担保老八无罪。老十四的这一大胆举动,甚至连老九都没有想到,直接感慨:“十四阿哥甚有义气。”于是,在康熙当众宣布要捉拿老八时,老十四和老九就出面顶撞康熙。史书记载比较简单,当时老十四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但实际情况一定远比这句话激烈得多,事后老九曾和人回忆过当时的情况:“十四阿哥立起誓来,言语举动甚是不好。”连老九都能觉得不好,可见当时老十四赌咒发誓的言辞一定是相当过分了,以至于康熙这位老父亲当场就要抽出配刀活劈了老十四,多亏一旁的老五胤祺一把跪下,抱住了康熙,其他阿哥在旁边磕头如捣蒜,才控制住了场面。最后,老十四是被康熙下令拖出去打了二十大板,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老十四胤禵

老十四的板子有白打吗?当然没有。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老十四被打的这顿板子,同年 十月,康熙就在下令抓捕老大胤禔后,将老大属下的上三旗佐领全部转交给了老十四,并在之后的第二年,康熙大封皇子时,将老十四册封为了贝子,当时老十四是受封年纪最小的阿哥。康熙褒奖老十四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理解。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同样是惹爸爸生气的儿子,老大想的是手足相残,老十四想的却是手足相亲。两相对比,这在一向重视亲情的康熙眼中,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因此,生气过后的康熙,事后回想起来,对自己这个小儿子多几分欣赏与欣慰也是很正常的。

康熙

除了获得爵位,受到康熙赏识之外,老十四还通过废太子风波,加深了他与老八之间的情谊。因为老八被抓,老十四挺身而出,这个画面其实挺感人的。今天也许有人喜欢阴谋论,说老十四当时挺身而出是为了拱火,踩老八一脚,但实际上,老十四当时年纪最小,在毫无夺嫡可能性的时候,他根本犯不上去踩一脚和他从小玩到大的老八,更何况天威难测,这要是弄巧成拙,被康熙视作结党谋逆,老十四是要前途尽毁的。所以,无论是在康熙,还是在老八这些当事人眼中,老十四当时的表现,他就是一个冲动且重感情的弟弟,根本就没有后来人解读的那么复杂。

我之所以说废太子风波后,老八和老十四的关系变近了,是因为有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老十四被封为贝子,四月份康熙巡幸塞外时只带了老八,没有带老十四。可老十四却一路打扮成商贩,尾随其后,甚至夜里还跑到了老八的帐下,整夜密语。通过这种罕见的行为,足见当时两个人的亲密程度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八爷党的夺嫡重心逐渐转向去支持老十四。而老十四自己也在有意地接触各类大臣,正式参与夺嫡。比如,老十四当时就曾热情款待了汉人官僚领袖李光地的门人程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朝堂上下也逐渐有了“十四王爷礼贤下士”的政治传言,此刻,积蓄力量的老十四只差一个机会来真正展示自己的才华与能力,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李光地

康熙五十四年的冬天,噶尔丹的侄子起兵反清,并入侵西藏。当时康熙紧急派出了西安将军额伦特领兵出征,结果却因为准备仓促,最后几乎全军覆没。于是,康熙调动了甘肃驻防八旗、川陕绿营以及蒙古部队合计十余万人齐聚西线,力争想要一举收复西藏。但因为军队来源复杂,为了避免各自为战,必须要有一位皇家宗室来当大将军,统筹各方才行。最终大将军的位置是如何落到老十四身上的呢?

现在我们一起数一下当时的候选人。当时康熙的皇子里面,老大、老二已经被圈禁了,老八、老十三双失宠,老五心善,老七拘谨,老九贪财,老十和老十二又相对平庸,老四军事才能有限,这些皇子都很难称得上是带兵之人。此时,老十四竞选大将军王的对手就只有他四十二岁的三哥胤祉,考虑到青藏高原的特殊气候,以及老三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老十四的胜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必然的。

老三胤祉

康熙五十七年,三十一岁的老十四被正式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享王爵礼仪,康熙亲口称其为“大将军王”。此时太子之位虚悬,老十四出任大将军就被很多人当成,这是要立老十四为太子的重要信号,而老十四自己也对此有很大的期待。毕竟这时明面上老十四深受康熙信任,手握重兵,背后里又有八爷党的支持,夺嫡的希望还是很大的,于是老十四就开始陷入到一种即将被立为太子的迷梦中了。

老十四一到西北,就派人找到了当地有名的算命先生张恺来给自己测算八字,张恺是提前拿到了八字,最初他的评价是说:“这个八字假伤官格,可惜身子弱了些。”但立刻被人提醒说:“这是十四王爷的八字,一会你见了王爷,你必须要说这是“元武当权,贵不可言”的命才行。”之后,张恺见到老十四时,不但说贵不可言,还奔着九五之尊吹嘘了一番。老十四听完之后很高兴,还赏了张恺 20 两银子,可见,当时老十四已经陷入到某种玄学幻想中了,并且十分自信自己能继承大统。那老十四到底是不是康熙晚年心中的继承人呢?

康熙

迷梦破碎的晚年

老十四领兵西征,这在军事上的难度其实是不太高的,因为清军这边囤了十万人,而在西藏的叛军总兵力连一万都不到,同时,老十四带兵也的确很有章法,赏罚分明。康熙五十八年,老十四抵达了西宁的前线,当时便杀伐决断,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整顿军纪,之后又统筹粮草运输,保障后勤,最终,在康熙五十九年四月份正式出兵,五个月便收复了西藏。自此,老十四大将军王的称号名震西北。康熙也是大喜,立即叫人撰写碑文来赞颂老十四的丰功伟绩。

大将军王老十四

可是这就能够说明康熙有意传位给老十四吗?我觉得并非如此,关键点就在于老十四其实曾在康熙六十年,有一次回京述职,而这次返京,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仔细推敲的。先交代一下老十四返京的背景,当时老十四在收复西藏之后,叛军的首领是逃回了新疆的伊犁,而当时如果进攻伊犁,补给线又过长。于是,清军是被迫暂停了军事行动的,康熙也下令召回老十四来商量下一步究竟应该怎么操作。最终在康熙六十年的十一月,老十四返回了京城,为什么我觉得这次返京体现了老十四并非康熙心中的继承人呢?理由有三个。

第一,康熙对老十四的态度并不坚定。比如九胤禟就对康熙召回老十四这件事的判断是:“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不管老九的判断对错与否,当他产生怀疑的那一刻起,就至少证明了在当时,康熙与老十四的父子关系并非许多人渲染的那样亲密。因为老九是老十四后期最为坚定的支持者之一,他从老十四那里获得的消息应该是相对比较全面的,所以他的怀疑非常有参考价值。

第二,收复西藏后,康熙并没有给老十四实质性的爵位封赏。我们要知道大将军王这个称号,只是一个“特例王”。整个清朝历史上也就老十四这一个案例,并不属于当时常规的正统爵位,而康熙年间正常皇子爵位的排序由高到低: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和固山贝子。老十四此时的爵位始终都是排在最末的固山贝子,排在他之前的至少有六个人,老三、老四、老五三个亲王,老七、老十两个郡王,老八贝勒。因此,假如康熙有意传位给老十四,凭借收复西藏的功劳,至少应该封个郡王。但很可惜,康熙连个贝勒都没给,老十四仍然是最低的贝子,年纪小,爵位还低,这就是老十四夺嫡时永远的硬伤。

第三,康熙叛军首领的最后处理意见是和平招抚,并非军事解决。可在和平招抚的前提下,康熙仍然要求老十四要返回前线。雍正后来也说:“父亲康熙当时年事已高,身体虚弱,如果真的有意立老十四为继承人,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派他去几千里外呢?”我觉得雍正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尽管有后世学者说:“康熙当时身体还不错,他应该是没想到自己那么快就会驾崩,才派老十四出去的。”但后世的学者能比当时的人判断的更准确吗?要知道,老十四这次离京前曾专门嘱咐过老九胤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意思很明显,连老十四当时都对康熙的身体状况是很不放心的。

老九胤禟

果然,康熙六十一年四月,老十四返回西部前线,当年十一月,康熙就驾崩了。最终雍正登基,成了新皇帝,老十四的皇帝迷梦就此彻底破碎。这一年他三十五岁,而此时手握重兵的他,也显然成为了新皇帝雍正心中的最大威胁,于是就在康熙驾崩的第二天,雍正就下诏书,让老十四交出大将军的印信,火速返回京城奔丧。也许有人会问:“老十四可以不交印,直接起兵造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军队是朝廷的军队,不是老十四的私人武装,打敌人,大家听你指挥,造反这种杀头的罪过,谁能跟你蹚这个浑水呢?尤其是当时负责粮饷的川陕总督年羹尧,此时已经明确支持了妹夫雍正,老十四造反可以说毫无胜算。最终,老十四交出了印信,返回了京城。只不过迷梦破碎的老十四返回京城后,实在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大闹灵堂”事件。

年羹尧

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的场面可能比《雍正王朝》中演的那段影视化的片段还要过分。据说当时老十四赶到灵堂,一眼就望见了远方的雍正,之后老十四不愿意向雍正行礼,就远远地跪下磕头,既不请安,也不祝贺。甚至大家也分不清他到底是在拜雍正还是在拜康熙,场面一度十分尴尬,最终,还是亲哥哥雍正在已经当了皇帝的情况下,先妥协,上前走了两步。可老十四呢?很不给面子,还是一动不动,这下就显得更尴尬了。旁边的侍卫拉锡就去打圆场,连忙过去拉老十四,劝他上前,结果一拉,老十四就火了,暴跳如雷说:“我是皇上的亲弟弟,拉锡这样下等的人也敢这么对我,要是我做的不对,请皇上立刻处分,我要是做的对,请皇上立刻降旨杀了拉锡,以正视听。”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等之后康熙安葬景陵的时候,老十四又闹了一出。当时他是先拒不接受雍正的圣旨训诫,恰好老八也在现场,等老八开口一劝,老十四啪嚓就给跪下了,意思是老八的话比雍正的圣旨都要好使,老十四这就是裸的挑衅。不过不得不说,面对自己的亲弟弟,雍正很难得的有了充足的耐心。

雍正元年,德妃乌雅氏去世后,雍正宣布要册封老十四为郡王,但老十四的反应却是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也许按照老十四内心中的逻辑,他本该是皇上,如今雍正只封一个郡王,那简直就是侮辱了。只不过政治游戏嘛,有时就是这样,你输了就要认,实在不行,你就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卷土重来。可是这样单纯的头铁,可以说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对老十四而言,他四哥什么心胸他又不是不了解,这也为老十四后面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乌雅氏

雍正四年,在雍正全面打击八爷党的同时,也以十四条罪行将老十四革除爵位,囚禁到景山去了,这一关整整十年,直到雍正驾崩,乾隆继位,才下令把老十四给放出来了。尽管乾隆之后也给老十四不少赏赐,甚至还把老十四的爵位又重新封到了郡王,但此时的老十四早已经是万念俱灰,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十分自闭,终日不与人来往,顶多偶尔同和尚道士聊聊天,参禅论道。最终,乾隆二十年,这位昔日的大将军王胤禵是寿终正寝,享年六十八岁,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高寿了。

乾隆

老十四这一辈子,我们仔细想想,其实某种程度上就是败给了自己的性格。母亲乌雅氏的溺爱,让他从小就养成了个直脾气,他早年也没怎么吃过亏,当面冲撞过一回康熙,反而趁机崛起,使得老十四更加学不会低头了。这种性格带兵打仗也许是个好事,但当皇帝,他就显得太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行为了。因此,即便他真的像历史传言中一样是康熙真正的继位人,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他在皇帝的位置上大概率也不会比雍正做得更好。

大家觉得老十四要是真当了皇上会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各抒己见,多多交流。这期很长,希望看到最后还觉得不错的朋友们多多点赞,转发,收藏。我们下期还要再讲一个不太起眼的阿哥,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论官见伤官

正官取格,伤官透干;正官取局,伤官藏支,均为官遇伤官。

正官吉星,最怕遇到伤官。因为伤官克官,而且是无情之克。古语云:伤官见官,为祸百端。正官被伤害克窃,主日主贵气减损,事业受挫折困顿,如同遇到小人,才是被制,难得施展。正官格局遇到伤官,深祸已经隐伏,岁运再行伤官,引动原命局,必将大祸难免。

伤官见官,如果伤官有合为有救,亦可以吉。比如命局中透正官、伤官和印绶,印制伤而护官,成正官透伤佩印格,则为吉。印不可遇财星,财能破印护伤,则凶;印遇财星,财如有制,又可化凶为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