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八字起于何时(阴阳八字是什么)

浮生若梦 2023-09-27 01:56:31 用户分享

揭秘算命术的起源和发展,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你的命运前程?

大家好,我是雅风,上一期我们讲到天干地支和生辰八字。然后很多朋友就在评论区留言或者是私信我,想让我帮忙看一下八字。有要算命的,有要看运程的,还有想合婚的,但这些信息我都没有回复,为什么呢?看完本文您就明白答案了。

算命呢其实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的专业称谓叫做预测或测算,中国的算命术源远流长,而且种类繁多,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易经八卦,系统繁杂而深奥,狭义的算命即指的是对人的生辰八字进行批解和推断,并预测命主的六亲,性格,婚姻,事业,财运等是非与优劣。广义的算命则包含了紫薇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等,那么算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演变的呢?

算命一般是指根据个人的生辰八字,面部,五官和手纹的特定规律来推断命运的一种特别的行业,原始算命的产生和流行主要是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生产力和认知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结果,在人类社会的初期,畜牧业和农业高度依赖于自然条件,那个时候没有天气预报、也没有饲料化肥、更没有现代的一些防病抗灾的手段,人们把风霜,雨露、干旱、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天地的意志或是当作某种神灵的指示,所以就产生了对大自然的极端崇拜,认为是上天安排着人类的一切,为了不让自身遭受灾难,古人就开始使用人为的方法来祈祷上天,比如祭祀、巫师、还有宗教,而巫师的占卜之术就是算命这个行业的雏形,在我国古代或者西方中世纪时,巫师以及宗教首领的地位可以说相当于今天的科学院院士,早在商周时期,天命这种说法就已经在一些人的心里扎根了。

孔夫子就是一个相信天命的人;然而像孔子这种知识渊博的圣人,按说是不应该相信命运的,而且孔子也说过君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同时孔子也说过五十而知天命这种话,为什么孔子也会相信命运呢?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可以找到答案,我们知道孔子是单亲家庭,从小受尽磨难,命运多舛;但这同时养成了他好学习不服输的性格;最后在民间办学,形成了一股很有影响力的团体,并且后来成功地由在野党变成了执政党,进入统治集团,官居大司寇,行摄相事;相当于代理总理。

相传他在40岁的时候考虑要不要入仕做官,结果占了一个贲卦,以后我们会讲,山火贲,意思看起来光鲜,实际只是装饰而已;虽然孔子很有能力,但做官也不可能做到太高,国君不会给你实权的;所以孔子没有入仕,而是继续教书,到了孔子五十岁的时候,鲁国国君己被三桓架空,也就是鲁国三家最有势力的卿大夫,而三桓也被自己的家臣架空,由于国君需要新的政治力量来制约三桓,而三桓也需要孔子来制约家臣,所以邀请孔子入仕做官,于是入朝为官,行摄宰相之权,算是做到顶了;但是由于国君和三桓惧怕孔子做大做强,最后还是变相收回了权力,这时孔子又占得一卦,为火山旅,于是孔子离开了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在长达十四年的周游期间,运气好的时候被卫灵公奉为上宾,粟6万石,但还是山火贲、没有实权,而运气差的时候,在宋国被司马桓魋追杀;更惨的是在去楚国的路上占得一卦,为泽水困,结果被军队围困于陈蔡之间,断粮七日,险些饿死;在回鲁国之前被人称作累累若丧家之狗。

我们以后会讲到六爻之中初难知、上易知,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五十岁以后不用算也知道了;踌躇满志的孔子带领弟子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四处推广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却四处碰壁,后来才深深醒悟到,个人无论怎样优秀也无法改变冥冥之中左右他人生的手,他把这个看不见的手归结为命运,他不仅知天命,而且是一个畏天命的人。孔子为了宣扬伦理道德,还表达了: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所以孔子后来和弟子们在周易中加进了注解性质的十篇文章,统称为十翼,也就是易传;几乎与此同时、齐国大夫邹衍创立了五行学说,与易经的阴阳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致汉代再有董仲舒、京房等人的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理论有方法的卜卦算命系统,这里有一大批学问家的参与和倡导,可以说盘根错节,阵容强大。

我国算命术的兴起大致于两汉,主要见于班固的《白虎通义》和王充的《论衡》,两部著作里提到有人利用干支推究命理,此后三国时的管辂lu,东晋的郭璞,南北朝时的竹陶、弘景等人都对算命术有所研究和补充,但理论粗糙,方法简单,范围也比较狭窄;到了唐朝,李虚中粗通阴阳五行,基本确定了以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的干支,推断其一生的富贵寿夭和吉凶祸福;经五代宋初的徐子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演化为以出生的年月日时、四柱八字算命法;算命术进入了成熟和完善阶段,可见八字算术从萌生到定型,始终依赖干支计时这个因素,这种算命术,适应了人类预知和掌握命运的心理愿望,自产生以来就受到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推崇,再加上历代文人学士的大力倡导推动,致使八字算命术不断得到加工整理,丰富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极为复杂的算命系统。

明清两代,八字算命术,更加普及,风靡朝野,并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难以把握,因此就很自然的信奉起那些大知识分子的观点了,而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乐意接受这一套理论,并且不断地加以推广利用,从此以后那些时运不济的人,则习惯于乐天知命,而不是怨天尤人了。天命观经过大批学者的倡导,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之风,非常盛行。

算命学的出现是易经文化的一个派生,也使易经的太极阴阳文化与人的生老病死现象紧密结合起来,八字干支算命术,其实就是易经八卦,阴阳五行的具体应用,在当今社会、大家提到易经、周易,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算命,提起算命,很多人就等同于周易,其实两者并不是划等号的,从发展历史来看,周易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演算体系,而算命学真正意义上的出现是在唐朝中晚期,理论体系完备则是在北宋时期。而算命术,是以易经的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来推算的,但它只是易经术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层次,也可以说是创新应用,但并不是易经的全部。总结起来就是说易经包括算命学,而算命学只是易经文化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

算命术是人类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它之所以深入一些人心中,并且长达千年之久,是因为它迎合了一些人的心理,人们期望能从算命先生那里得到自己未来的答案,即使不如人意,也希望算命先生可以告诉化解的办法,而真正化解的方法就在易经当中,易经其实就是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模拟天地万物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周易本身就是古人对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于是古人就慢慢根据这些规律,总结出了最淳朴的经验预测方法,根据经验去判断接下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对于未来做出一个简单的预测,并参照以往的经验教训来尽可能地化解灾祸;

但为什么后世的算命就慢慢变了味道、传得神乎其神,而被认为是迷信呢,因为本身就是一个预测类的学术,很容易会发展成骗术,因为人们对变化莫测的浩瀚宇宙充满着恐惧和好奇、对自身的前途命运和吉凶祸福又充满了期待和担心,人们害怕灾难,希望自己一生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希望自己拥有更多金钱和权力等等,只要是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总是希望自己长寿,能够享受荣华富贵;当然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人们需要一个心理寄托。现实生活中的磨难和挫折非常打击人们脆弱的心灵,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控制,于是就想把精神寄托在什么东西上,以求自己获得好运,而那些骗子正是利用了人内心的弱点进行行骗的,所以说易经这些知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和生活智慧,在好人手中就是宝贝,在坏人手中就是骗术。

算命只能是在确实无能为力,无法抉择时的一种精神寄托,而真正想做的事,或者必须要做的事,又岂能因为凶祸而放弃呢?同样那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事,违背法律和原则的事,又怎么能因为有好处而肆意妄为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孔子周游列国14年,虽然受尽磨难,但他后来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不正说明了他乐天知命的伟大格局吗?

讲到这里,朋友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我没有回复一些粉丝和网友的留言了,八字测算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有很多,甚至包括很多双胞胎在内,八字相同,但命运并不相同,因为除了年月日时这四柱八字之外,有时还需要精确到分和秒,另外在地方时辰上,中原和边疆地区又有所不同,在季节上,冬令时和夏令时也有所不同,很可能父母有时也会记错时辰,还有就是性别以及兄弟姐妹当中的排行,甚至母亲怀孕时的地理位置、也就是先天风水,都是影响八字命理的关键因素,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在内,那么八字测算无疑是一项大数据工程,恐怕只有现在大型云计算才能处理这些数据了,况且,在你找人算命的时候,如果这个先生说你是好命,而另外一个先生说你是烂命,你又该相信谁呢?所以最重要的不是算先天的命,而是改后天的命,

《礼记·经解》篇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易传·文言传·》中也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见,先天的命运虽然存在,但人们后天的种种修为,才是改变命运的必由之路;修善积德的个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庆,作恶坏德的个人和家庭,也必然会有更多的祸殃。所谓的趋吉避凶,趋福避祸,不是那些算命大师所能带给你的,而是通过你自己积德行善而改变的;我们之前讲过,易经的流派有道家易,儒家易和术家易,但无论哪一派,都离不开易经的阴阳变化,也都逃不开世事的因果轮回。所以说易经最大的功用不是算命,而是易理,阴阳相互转化,祸福相互依存,吉能转变为凶,凶也能转化为吉,所以把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经验以及教训上升为处世理论,归入哲学范畴,从而指导人们积德向善,要远比迷信吉凶的预测更能让人心安理得。

好,这里是雅风国学,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敬请关注点赞评论和转发,谢谢大家!

阴阳两纲,制定辨诀:寒温之争的试金石,八字箴言,辨认阴火

阴阳两纲,制定辨诀

既然“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那么,临床辨认阴阳就是头等大事了。郑氏在《医理真传》自序中开宗明义,就强调阴阳辨证的地位和作用:“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证。亦不难于识证,而难于识阴阳。”他认为,“识阴阳”是诊病最重要的课题。 但是,“阴虚与阳虚,俱有相似处,学者每多不识,以致杀人”(《医理真传·卷一》)。那就应该制定、掌握判别阴阳的标准,郑钦安又称之为“阴阳实据”。

那么“阴阳实据”在哪儿呢?“三阴与三阳,病形各殊,三阳不足之证,所现纯是阴色,为其阳不足而阴有余也;三阴不足之证,所现全是阳色,为其阴不足而阳有余也,此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也。”(《医理真传·卷三》)这是区分阴阳的纲领,简单说来,阴证所现“纯是阴色”,郑氏经常又称为“阴象”“寒形”;阳证所现“全是阳色”,郑氏又称为“火形”“热象”。为此,郑钦安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作为辨认阴证、阳证的纲领,简明扼要而颇切实用。

哪些是判断阳虚证的“阴色”“阴象”?在“辨认一切阳虚证法”中,他指出:“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蜷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应该指出,郑氏所谓阳虚,既指虚寒,也包括实寒。

哪些是判断阴虚证的“热象”“火形”呢?在“辨认一切阴虚证法”时说:“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多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两相对比,“阴色”“阴象”与“热象”“火形”,确如郑氏所说,“阴阳二证,判若眉列”。同样应该指出,郑氏所谓阴虚,既指虚热,也包括实热。

为简明起见,作者综合郑氏论述,按“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为纲,将其归纳如下:

阳虚:

舌——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强调舌润滑不燥;

脉——脉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目瞑蜷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

口气——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

二便——二便必自利。

阴虚:

舌——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

脉——脉息有神,六脉长大有力;

神——其人烦躁,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

色——面目唇口红色;

口气——口臭气粗,口渴饮冷,饮水不休;

二便——尿黄便秘,二便不利。

郑钦安是如何凭着“阴阳辨诀”来判分各种病症的阴阳属性呢?在《医理真传》卷

二、卷三中,他分别列举3l条阳虚病症、29条阴虚病症,采取问答形式,一症一解,详加论证,“以便学者参究”。下面举例证明之: 比如眩晕:“眩晕一症,有上实下虚者,有上虚下实者,有清阳不升者,有浊阴上干者,有夹虚风者,有夹虚火者,有脏腑偏盛而致者,种种不一。括其旨归,总不出阴阳二字……其人面白无神,饮食减少,二便自利,困倦欲卧,喜热畏冷……脉浮无力而空,诸如此类,都属阳虚……察其人精神不衰,舌黄喜冷,饮食易消,二便短少……脉实有力而长,诸如此类,都属阴虚火旺上干所作。”(《医理真传·卷三》) 论眼科诸症:“目症有云七十二症,有云

三百六十种,名目愈多,旨归即晦。今为之总其大纲,括以阴阳两字为主,余不足录。阳症两目红肿,羞明,眵翳障雾,赤脉贯睛,目泪痛甚,小便短,大使结,喜冷饮是也;阴症两目微红,而不羞明,即红丝缕缕,翳雾障生而不觉痛甚,二便如常,喜饮热汤者是也。”(《医理真传·卷四》)

阴阳辨诀,意义重大

郑钦安制定的阴阳辨诀,等于给了我们衡量阴阳的两把尺子。即使用高校讲义衡量,阴阳辨诀都没有出格的地方,阴证什么样,阳证什么样,舌、脉如何,气色如何,哪本讲义都这么讲,绝非郑钦安标新立异,更未离经叛道,我们说它是“中医正统正脉”,也正因为这一点,下面的立论就有了基础。

那么,这一阴阳辨诀有什么意义?它是郑氏对阴阳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非常重视这个辨诀,称之为“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强调“学者先要学此手眼”,“阴虚、阳虚辨认不可不澈,上卷辨认法(指阴阳辨诀),切切熟记”(《医理真传·卷四》)。

掌握阴阳辨诀,治病“便可超人上乘,臻于神化”(《医法圆通·卷三》);“握定阴阳辨诀治之,决然不错”(《医法圆通·卷二》);“挈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医法圆通·卷一》)。“发无不中”“决然不错”,说得何等坚定!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称赞郑氏“阳虚阴虚辨证纲要……最切实用”,确为心得之语!

作者体会,学习郑钦安学说,首先分清阴阳,辨明了真假,才有登堂入室之感,深感阴阳辨诀确实“最切实用”,也是学习中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八字箴言,辨认阴火

临床上见到“满身纯阴”之证,证候单纯,辨识并不困难。

关键是阳虚之证有很多变化,引发诸多假热之象,甚至“肿痛火形”,如口疮、牙痛、咽炎、发热、皮肤病等,“多有与外感阳证同形”,“往往称为阴虚火旺”,极易惑人。明·陶节庵称:“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伤寒六书》)他说的“自然阴证”当指纯阴之证,“及至反常”则指见有阴火之象。刘渡舟教授亦说:“少阴寒盛之极则有格阳之变,而见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难以辨认。”总之,是“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变证百出”,致人迷惑。郑钦安勘破阴霾,辨伪存真,称之为阴火。这才是其学术经验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后面我们将详加论述。 《医理真传·卷四》

“钦安用药金针”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这段话堪称郑钦安全部著作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段论述,在其著作的标题中冠以“钦安”字体者,仅此一例。

它归纳了郑氏对阴阳辨诀的精辟认识,其玄机在于:在阴证前提下(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不被这些假热、假象所迷惑,一律专主扶阳;反之,专主益阴。

病人的整体表现是“阴象”“阴色”“寒形”,局部表现的若干火热之症,属假象、假火。形象些说,就像万绿丛中一点红或几点红,大背景是阴暗之象,局部有点“肿痛火形”,要“一切诸症,一概不究”。不能因为这一点红或几点红,就说整个大草原都是红色的。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很多人都在犯这种以偏概全、以假乱真的错误。 这里“一切诸症,一概不究”,是勘破阴火的八字箴言,也是贯彻阴阳辨诀的心法。照此用药,无论阴证阳证,疗效都是“百发百中”,说得何等自信!此老这一“考究多年”的“用药真机”,就是建立在阴阳辨诀、八字箴言的基础上。

举例为证:

■五官阴火:作者曾治李某,男,55岁,干部。口腔、舌边、嘴唇溃疡反复发作三1年,此起彼伏。伴有鼻腔燎灼感,咽痛色红,偶有耳鸣时胀或目赤,胃时胀痛,便黏,尿黄,舌淡胖润,脉浮滑无力寸弱。患者系中医“票友”,早年患过肺结核,素来研究中医,自以滋阴之品多方治之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告以舌脉所示乃是阳虚而非阴虚,所现五官肿痛火形皆系假火,阴盛逼阳上浮所致,滋阴治法是南辕北辙。当以温潜治之,处以潜阳封髓丹加味: 砂仁25g,附子30g(先煎1小时),龟板10g,黄柏15g,肉桂10g,炮姜20g,牛膝15g,磁石30g,麦芽30g,茯神30g,炙甘草30g。 7剂后,口舌、嘴唇溃疡及咽痛均消失,余症亦减,自觉精力增加。患者述称,战战兢兢地服用热药,未料效果这样好,守方调理半月,诸症若失,以附子理中丸善后。

■口苦:一般都按心火论治,五味中苦味属心,亦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多从少阳证用柴胡剂,或清心泻火之剂。作者曾治侯某,男,40岁。口苦半个月,没精神,容易发怒,余无异常。形瘦,自幼手足发凉,畏冷,经营鲜蘑,需要出入冷库。舌淡胖润,苔略黄,脉左沉关浮,右弦滑寸弱。按阴阳辨诀判为阴盛阳浮,处以大回阳饮:附子30g(先煎1小时),炮姜30g,炙甘草60g,肉桂10g,7剂。 复诊:口苦显减,手足凉已温,精神转旺。附子增为45g,另加红参10g,生麦芽30g,10剂。 3个月后,其妻因病来求治,谈及侯患口苦未发。 形象些说,阴阳辨诀是判认阴火的照妖镜。

寒温之争的试金石 金元以来,寒温之争一直持续不休,直至今天仍然如此。所谓寒温之争,是指用药以寒凉为主,还是以温热为主的不同观点,其前提则是主张火热病多发,还是虚寒病多发,由此才引发用药寒热的分歧。亦即疾病发生的大多数、大趋势究竟是什么?这才是寒温之争的关键。虽然见仁见智,互不相让,但孰是孰非,终归应该有一个真相。 寒凉派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滋阴派朱丹溪倡导“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加上温病学派的影响,都强调火热病症的多发性、普遍性,甚至宣扬“万病皆火”论,至今仍有很大市场;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火神派则主张“阳常不足,阴常有余”,“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两派针锋相对,争得难以开交。

试看:

吴天士曾治族弟坦公之尊堂40岁,患呕吐,“以证论,不过一停饮耳”。然“医家万病皆云是火,一见呕吐,更云有火,动以黄连投之”。吴氏前后至少与十个名医过招,“有议附子大毒,不宜服者……甚至全不知医者,亦随声附和,戒其勿用附子”,争得“几欲呕出心肝”。“其中证变多端,费尽苦心,竭尽精力,而且担惊受恐,为彼救活,渐次收功。忽又惑于前之名医,几复杀之。且三杀之,而余三救之”。

关键在于寒温之争,“每投药之际,辄如此辩论一番,几欲呕出心肝”。足见当时争论何等激烈。 又治“潜口一仆人,患伤寒已半月余矣。初起发热,历两医皆用发表药,共五六剂,热总不退。继更一名医,见其胸膈胀闷,有一块作痛,云前药俱错,此是伤食,日用枳壳、厚朴、神曲、山楂、麦芽、柴胡之类,已服十余剂,更剧。

今则唇紫燥裂出血,又有两医人各出主见,其一要用石膏五钱、黄连一钱。又一医人云,不如大黄五钱,一下而愈”。“历数医,服半月药,未曾错撞着一味对证药,所谓药伤更难医也”。吴氏认为:“证乃寒中太阴脾经,亦甚易认。计二十日前,曾经历五医,俱是表表著名者,不知何故,绝无一人认得是阴证,医至将死,而后待余以峻剂参、附救之。既救活,又群议余好用参、附,独不识诸君绝不好用桂、附,而单好人死也耶?”(《吴天士医话医案集》)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火神派名家都曾有过这种与温病派激烈争辩的经历,在吴门温病学派占据主导地位的江浙一带,吴天士、郑重光(素圃)理所当然的显得“不合时宜”,大多时候处于少数派地位,试看《吴天士医话医案集》、郑重光《素圃医案》即知,乃至吴天士发出“曲高者和必寡,道高者谤偏多”的感慨。

究竟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现在郑钦安提供了阴阳判定的标准,用阴阳辨诀衡量一下,问题自然可以解决。我们也可以看出,吴门温病派之所以倾向寒凉,很多时候是因为误认假热、阴火为实火、阳证,自然“万病皆火”了,其源盖出于不识阴阳辨诀之义。郑钦安曾经大声疾呼:此“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关于寒温之争又想到一段公案,沪上名医陈苏生(1909—1999年),早年拜钟符卿等名医为师,“向守其师承轻淡之术”,亦即吴门轻清学派,悬壶不久已有声名。但其34岁时,姨丈家中先后三人罹患伤寒,陈氏自己先以“轻淡之术”“挡了一个头阵”,毫无寸功。后遍请中西“大名医”,结果皆以病亡告终。

一年之内,“经历了三次教训”,他深感负疚,决计再访名师。后结识祝味菊,“听得许多闻所未闻的见解”,茅塞大开,遂以35岁之年执弟子礼于祝氏门下,每晚到祝师家,质疑问难,并将师生问答整理成《伤寒质难》一书,成为祝氏入门传人。按说,陈老先生为祝氏入门传人,应该对阴阳至理认识得不错。

谁想到此老晚年竟然说出:“重阴重阳只是一种宗教观念,始终是一场糊涂官司。擅用温补者自然强调阳重,擅用滋阴者自然强调阴重。”(《陈苏生医集纂要》)这话未免糊涂,似乎阴阳可以随性而定,全无客观标准了。关键恐怕还是没掌握好阴阳辨诀的真谛,自然分不清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了。

阴阳辨诀可以说是寒温之争的试金石。

作者学习钦安学说之后,首先分清阴阳,方觉真正会看病了,“此处下手,便是高一招法”,这要归功于对阴阳辨诀的感悟,《灵枢》中提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确实感同身受,辨病认证如同增加了一双慧眼。

生辰八字知多少

八字 即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八字在中国民俗信仰中占有地位,年干和年支组成年柱,月干和月支组成月柱,日干和日支组成日柱,时干和时支组成时柱;一共四柱,四个干和四个支共八个字,故又称四柱八字。八字一词命理界无所不知,但是八字到底有多少种?大部分人认为八字总共有一百一拾二万三千二百种。其实这是没有掌握当代完整预测模式的误会;因为深入到四柱或六柱太阳律月亮律,自古到今包括今后都不可能出现完全相同的八字。

八字合婚是指婚前男女双方交换庚帖,以卜八字是否相配,谓之【八字合婚】。

所谓合婚,就是把男女双方八字配在一起,对双方八字之间的五行是否和谐,双方所行的各种运气节律有无严重的冲克等信息详加研究,由此推导出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吉凶,并对此提出合理化建议,防患不幸的婚姻于未然之际,从而提高婚姻质量。那么八字合婚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传统上一般重视年柱,原则是不与大6岁的人配婚,比如如果女方是属马的,就不能与属鼠的相配,因为在属相中,马就是午火,鼠就是子水,缘于子午相冲也;当然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体生物节律学》表明,年柱属于祖辈宫,日柱才是夫妻宫,由于夫妻是婚姻的基本元素。

合婚男女双方太阳律日柱或月亮律日柱之间不能犯天克地冲仅仅是最起码的要求。此外,还需要根据双方命局的喜忌进行匹配。比如女方的四柱缺金,那么,就可以找属猴、属鸡的或者生于申月或者酉月的男士婚配就比较合适。其它以此类推。

折叠步骤

一、依命式表分男命(乾造)、女命(坤造),填注出生之年月日时。再立四柱太阳律、月亮律。

二、依\"日主天干及地支十神表\"以日干对照四柱天干及地支取配十神。

三、四柱干支排列:1.年柱、日柱。2.月柱:依\"五虎遁年起月表\",由年干、生月对照取之。或参阅万年历。3.时柱:依\"五鼠遁日起时表\",由日干、生时对照取之。

四、依生月、日、时,对照该月之节入,计算相隔日时数,决定藏干深浅,以知其藏干含气:正气、或中气、或余气。再以日干对照藏干,而取配藏干十神。

五、空亡:以年柱、日柱干支,分别对照旬中所属空亡之支字,再观四柱地支是否逢之。

六、日干十二运:以日干对照四柱地支取配。参阅\"日干十二运表\"。以知各住运势兴替旺衰。

七、命带神煞:以日干、年支、月支、日支,或其他神煞表,分别取配神煞,以为论命佐证。

八、小儿关煞:分别以年干、月支、日干取之,以为幼童养育之注意事项。九、干支生克:依四柱天干、地支之阴阳、五行,分别论干合、干生、干克,及支三会、三合、半三合、六合、六冲、相刑、相破、相害、自刑等,合会成化与否亦一并以含气数注明,以为推判日主强弱旺衰、吉凶祸福之佐。

十、流年干支:以生年干支为一岁,依序顺位排列,于\"六甲空亡及流年干支对照表\"内分别注记,以利查阅。

十一、辩格局:依命局五行、十神配置,先从变格(外格,或特殊格局)斟酌,是否入格?入格则取变格为格局。不入格,则以日干对照月支:1.以透月支藏干取格。2.以月支藏干深浅取格。

十二、日主强弱旺衰:以四柱干支阴阳五行之含气数增减,配合月支加权计算,以论日主强弱旺衰。

折叠验证方法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出生时辰,遇到这样的情况,传统八字由于预测方法不完善就无法验证。只有利用四柱太阳律月亮律预测方法,根据5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就可以验证。这也是预测的进步的体现。

折叠作用法则

八字分折归根到底只有四个字的一句话:

隔不作用。

它们的作用法则是:

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

年干年支首先与月干月支发生作用,日干日支与时干时支首先作用,此两方面的作用关系在拿到八字的最初必须同时考虑,这两步作用关系分折完,再看月干月支与日干日支是否有作用。

年干与日干相隔月支,不作用,年支与日支相隔月支,不作用,月干与时干相隔日干,不作用,月支与时支相隔日支,不作用,自然,年干与时干绝不作用,年支与时支绝不作用,此外,一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稍有作用力,如年干为庚,年支为寅,庚盖寅木头,寅受伤,但寅木之力并非尽失。年干庚,月干子水,庚绝不生子水。

折叠天干地支

八字算命术又叫\"子平术\"。这是因为徐子平对前人的算命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写出了第一本八字的专著--《渊海子平》(《渊海》和《渊源》的合集),使得八字得以快速的发展,所以后人又称八字算命术为\"子平术\"。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折叠天干化合

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天干化合主事:

干合者,有早婚之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