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8.午时(2018年8月1日午时出生的男孩)

未及挽留 2023-07-18 05:50:23 网友上传

《天津往事忆》

《天津往事忆》

三(小王庄自由市场)

天津河北区,有一条小王庄大街,连着楊桥街。五十年代初这里的自由市场,令人难忘,至今记忆犹新。

一进市场门口,有一米多高的木架子,上边悬吊着一个大秤(十六两)上有一木牌,写着两个大字‘公平秤’。两边各挂着两块水牌(黑板)上边写着,今日价格,下边是明细表。

一进市场那叫一个热闹,卖的吆喝,买的穿行,你来我往,川流不息。

市场口是鱼市儿,门口摆着大小木桶,长腰形的木盆,鱼货都是新开河船上现送的,活鱼先倒进大木盆里,伙计拿一长把儿笊篱,捞分大小,分捡到小木盆里,各卖各的价。(这就苏文茂相声《钧鱼》里姥姥说的,鱼一般大的原因)青灰色大螃蟹倒进带盖的木桶里,有人买就逮出来用麻绳一个个拴成串儿过秤。伙计一边分鱼一边吆喝‘买活的呗!您啦’(天津话念尼拉)。

油铺,酒铺紧挨着。油铺是一个黄铜板罩面矮柜台,下边是油缸,小木架上挂着油提溜儿,现买现打油。

酒铺两张桌子,八个凳子,两口大酒缸上罩着木条案,摆着三角酒壶,小酒盅,酒提溜放在漏斗上。来人就打酒。(下酒菜自带)。

煎饼馃子,卷圈儿(春卷),锅贴儿,大饼、包子丶茶汤,锅巴菜,买熟食的,都是露天锅灶,紧挨着。

卖馃子(油条)的最有特色,一口油锅上罩着半圆的半尺高的,铁丝儿编的小栅栏(油条出锅控油用的),这个喊:“掌柜的,来个蒌儿”(面做成小口袋儿里边打个鸡蛋,再炸),那个喊:“来个糖盖儿(面上放一块红糖面炸),您啦!”,那边叫:“来个大馃子!”,“炸个锅簏儿”“来两棒槌(油条)”。

卖锅贴儿的紧吆喝“锅贴儿,贴儿,二分一个”。

卖包子的也不示弱“大馅包子!富強面的,二分!(个)”刚出锅的用干荷叶打包,近前能闻到包子香,和荷叶的淡淡清香。

最招小孩的是卖茶汤的,那把大大的龙嘴紫铜壶,壶嘴上立着两个带弹簧的红绒球儿,掌柜的一手操壶,一手端着面茶碗,壶一倾斜,开水一准进碗,不多不少刚好一碗,水嘎然而止,壶嘴上的绒球,悠悠打颤儿。

卖杂粮的一溜圆笸箩,各种豆类五颜六色。卖菜的,各种时令鲜菜,都洗的干干净事的,鲜灵,爱人儿。(天津话念耐仁)。

到了冬天这市场,也热闹,喊的最欢是卖柿子的“喝来呗!您啦!冰糖的罐吔!”。卖萝卜的也吆喝“豆瓣绿的青萝卜(天津话念罗贝)萝卜赛梨吔!”卖糖堆儿(糖葫芦)喊的最简单“糖堆儿!堆儿!”吹糖人的敲着铜锣。声音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市场最里边是扎彩匠铺。就是专为亡人扎各种纸活儿的,纸人,纸马牛、楼台亭阁、金山银山、轿子,聚宝盒,扎的惟妙惟肖。还有一个活儿,和天津风俗有关,洗娃娃哥。天津风俗,婚后无子,去娘娘宫拴娃娃,就是一个小泥人。此后如有孕,娃娃哥就排行老大。这娃娃哥是终生摆放的,每年到彩匠铺,重新粉画,更换衣服。就叫洗娃娃哥。

(娃娃哥图片)

还有两个不起眼的小买卖,值得一提,卖挖耳勺的。用细竹竿扎的一个方架子,分三层,上边吊挂着挖耳勺,都是竹子制作的,一个掏耳勺,一个小白绒球带着小细棍儿(掏完耳朵,清理耳道用的)叫耳净,还有牙签,三件装在一个带盖儿的小竹筒里。架上还有,钥匙链,腿卡子(骑自行车卡裤腿用的)。

再一个是卖核雕的,就是橄榄核雕刻。中学课本里以前有一篇文章《核舟记》。他也和卖挖耳勺的一样,用竹作的架子,上边吊满了,各种核雕,有橄榄核,桃核雕,人物,动物,小舟,亭台小楼,纯手工雕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种工艺品,现在稀有而且价格昂贵,当时却沦为哄小孩的玩艺儿,才二分钱一个。

这就是记忆中的小王庄,自由市场大概情景,简单,古朴,民气儿十足。如今的市场已今非昔比,门窗整齐,牌匾划一,看上去也挺热闹,但总觉得有些呆板,生硬,少了五十年代的人气儿,活气儿。时代在发展在前进,过去的总要过去。让那些过去的往事存在记忆里吧!

原创作者宇宙空

2020年11月18日午时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