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免费算八字(瓷都八字算命免费排盘)

误到人间 2023-08-27 08:43:44 网友整理

四川夹江:绿色发展让“西部瓷都”更有文化自信

四川发布客户端消息 走进乐山夹江世遗广场,漫步青衣江畔,古色古香的望峨楼让人眼前一亮。而今,“行走青衣江”又新增了一份雅俗共赏之惬意──举行于1月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夹江县“行走青衣江·滨江生态廊道”中国传统文化展示长廊第一期竣工投用。

青衣江畔

千米元代画卷融入夹江陶瓷

有别于“大众化”的文化长廊,这条与青衣江交相辉映的元代书画长廊并不一般。约1150米的长廊,除了呈现180余幅元代经典书画作品,还采用夹江本土陶瓷“嘉州瓷艺”釉中彩瓷板画整砖烧制,并配以其它色砖切割加工,画面及表现形式融入夹江书画纸、陶瓷等元素。

“长廊甄选中国元代经典书画作品,高清扫描,经后期修、挖、填、补,分色、调色、施釉、喷墨,历经1200度90分钟高温慢烧,再抛光、磨边,共十多道工序。呈现出精致细腻、晶莹剔透奢华质感。”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工艺可让作品历经千年风雨洗礼而不褪色、腐坏,市民在休闲运动之余,可欣赏千年艺术名家画作与十里青衣江水天一色绝美景象。

然而,元代书画长廊只是“行走青衣江·滨江生态廊道”中国传统文化展示长廊的一期项目。夹江县住建局局长徐建新介绍,青衣江文化长廊全长12.8公里,总投资1500余万元,分元代、唐宋、明清3期建设,预计全部工程将于2021年建成。

“在青衣江畔,用夹江独特的陶瓷技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将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吸引更多游客到夹江游玩。”徐建新表示,这与夹江打造“景城一体”“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绿色转型

西部瓷都走出创新发展之路

青衣江文化长廊,彰显着夹江人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也展示出“中国西部瓷都”陶瓷产业绿色发展的重大成果。

夹江因瓷而兴、因瓷而盛、因瓷而名。自1987年夹江陶瓷点燃第一把炉火,陶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历经30年的市场磨砺,建成了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并驾齐驱的全国四大建陶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企业60家,生产线92条,年产能4.5亿平方米,产能占省内的77%、西部的38%、全国的7%。

而与此同时,一条集“特色经济、集群经济、双创经济、富民经济”于一体的富民强县之路也徐徐铺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2016年以来,夹江县开展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升级闯关,以“减量、提质、增效、入园”八字发展方针,重点实施了陶瓷企业煤改气、创新驱动、“退城入园”、环保治理等工作。

2016年底,夹江启动陶瓷企业“煤改气”工作,一次性彻底完成了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改革任务。到2019年,PM2.5均值浓度较2017年下降31.1微克/立方米,降幅39.7%;优良天数295天,较2017年增加70天。在实施“退城入园”方面,自2017以来已有38家企业实现入园或转型发展,全县工业集中度达80%。

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夹江大力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人。碳纤维地暖陶瓷、石墨烯地暖陶瓷、大规格超薄陶瓷外挂板……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纷纷研发推出。目前,全县陶瓷行业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建立校企、院企合作企业3家,挂牌成立了安德盖姆石墨烯院士(专家)工作站。

艺术为魂

夹江陶瓷谱写文化自信新篇

夹江还为陶瓷注入艺术活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年画、传统书画、雕刻艺术融入建筑陶瓷,开发出了复澄壁画、山水画、篆刻等系列艺术陶瓷产品。

1月3日,位于四川夹江经济开发区特色陶瓷产业园,盛世东方建筑陶瓷艺术中正式揭牌。这一中国西部首家展示建筑陶瓷历史、文化、科技、工艺、品牌等的专业艺术中心,开启了夹江陶瓷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占地40余亩的艺术中心内,集瓷、纸、茶、年画等文创产品的特色礼品部以及陶艺体验馆等魅力尽显,颠覆着大众对陶瓷的认知。

“我们表达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对传统夹江陶瓷的一种自信,其实也代表了整个夹江陶瓷的一种心声。”夹江县盛世东方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文杰讲述了建立艺术中心的初衷,“我们的陶瓷可以用优美的词汇去修饰它,所以这个艺术中心是用科技和文化来表达我们对传统的自信和修饰。”

当天,乐山师范学院为盛世东方授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盛世东方基地牌匾,同时还为夹江县委宣传部授乐山师范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四川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夹江基地牌匾。校企、校地合作又一次在夹江落地开花,势必为“中国西部瓷都”陶瓷产业、文化旅游等领域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大美夹江,千年纸乡,西部瓷都,未来可期!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李举涛

走遍江西100县

小编说

《当代江西》2019年第2期“本刊特稿”栏目刊发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朱虹署名文章《走遍江西100县》,与大家一起领略美丽江西,欢迎转发!

走遍江西100县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朱虹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古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它东邻福建、浙江,南连广东,西毗湖南,北接湖北和安徽,全省国土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有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切了解一个地方,最好莫过于亲身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我到江西工作后,为尽快摸清旅游资源情况,用了1年的时间走遍了全省100个县。以后,又因工作需要,2次、3次到同一个县,最多的达10余次。随着对江西历史人文、自然资源逐步深入地了解,越来越感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并非虚言,越来越惊叹造化神奇、风物独绝非此莫属,也越来越觉得江西发展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江西旅游事业大有可为。

说到走遍江西,不能不提起古已有之的“走江湖”,这里的“江”指的其实就是江西。据记载,唐宋之际,禅风日盛,尤以江西和湖南禅僧修为最高。禅门行者寻师参方,必来往于江西和湖南,否则不能得禅宗之要。抹去“走江湖”尘封的历史面纱,我们今天仿佛还能看到唐宋年间江西“万僧来朝”的盛景,感知江西多次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引领地位。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历史上三家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江西自汉以后,尤其是唐宋时期,儒释道三家多有在此开宗立派,俨然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中心。论佛教,早在魏晋时期,江西庐山就成为南方佛学研究和活动的中心,东晋高僧慧远在东林寺结白莲社创立净土宗,结合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思想,提出“形尽神不灭论”,佛教中国化进程在江西逐渐完成。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高僧马祖道一在江西创立“丛林”,解决了佛教发展史上的硬件问题,使和尚住有所居;其弟子怀海在奉新百丈山制定清规戒律,解决了佛教发展中的软件问题,确保了佛教的神秘性、庄严性与崇高性,使其能持续、稳定地发展。佛教禅宗“五家七宗”,其中“三家五宗”源于江西,并远播海外。近现代永修云居山影响广大,产生了多位一流高僧。论道教,其正一派天师道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以画符念咒、请神驱鬼为特色,持续传播于民间。元世祖命张天师“主领江南道教”,使之成为江南道教首领。论儒学,宋代江西,大哲继起,理学肇兴,以理学昌明为标志的儒家思想哲学化进程在江西完成。婺源人朱熹、金溪人陆九渊为理学双峰,他们的鹅湖之辩,首创学术自由争辩之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与此相关联,江西古代书院蓬勃发展,足有千所之多,位居华夏之冠。白鹿洞书院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世书院遵行的准绳。

江西,又是华夏名贤的荟萃之地。“区区彼江西,所产多材贤。”历史上江西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晋代陶渊明一改玄学清谈文风,寄情田园景物,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之祖。北宋王安石品高学博,坚持政治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唐宋八大家有三家在江西,其中欧阳修列宋代六家之首,是“天下翕然而师尊之”的文坛领袖。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其书法成就更是高山仰止,书法《砥柱铭》卷创中国艺术品拍卖价世界纪录,总成交价达4.368亿元。明代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此外还有千古忠臣文天祥、《永乐大典》总编纂解缙、一代画圣八大山人、科学家宋应星和领衔设计建造故宫太和殿、圆明园、颐和园和天坛的永修“样式雷”家族等江西先贤均是名家巨擘,贤才大德。德安义门陈累世义聚300余年不分家,是中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先驱,比英国思想家莫尔提出的“乌托邦”设想还早600多年。据统计,自唐至清,江西产生进士1.05万人,占全国的10.67%;文科鼎甲(状元、榜眼、探花)107人,其中状元48人。江西籍历代宰辅近100人。有着“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一门九进士”“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实际上成为宋明两朝中央政府的主要人才库。此外,江西还吸引许多外地文化名人辐辏而至,在此成就功业,留下千古名篇。理学先驱周敦颐、宋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一生主要活动和重要思想形成均在江西;南昌滕王阁,王勃惊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赣州郁孤台,辛弃疾写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庐山,李白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苏轼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西,也是民族艺术的扛鼎之地。江西素有“瓷国明珠”之誉,古窑址、古陶瓷遍及全省。景德镇瓷艺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蜚名四海,享有“千年瓷都”的美誉。郭沫若诗云:“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在此都”。元末明初产生于弋阳的南戏“弋阳腔”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位居中国四大声腔之首,对京剧、川剧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江西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活化石——傩舞的发祥地之一,萍乡、南丰、临川、乐安、宜黄、万载、德安傩尤为突出。堪舆学在中国流传已久,被广泛运用于房屋建筑、墓穴选址等诸多领域。江西“形势派”堪舆学,唐后期以来流传社会、风行朝野。兴国县三僚村被称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明代三僚地师廖均卿勘择明十三陵,被奉为皇家御用风水师。

江西,还是中国工农业生产的滥觞之地。江西以水稻为核心的农耕文明已有1万多年历史。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两处遗址发现的距今1.2万年前的栽培水稻植硅石,实际解决了水稻从野生到人类种植的转变,把世界栽培水稻历史推前了5000年,成为现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栽培稻遗存。铜开采和冶炼是中国工业的最早表现之一。瑞昌市铜岭铜矿采冶遗址距今约3300年,是中国发现的矿冶遗址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一处大型铜矿遗存,也是世界发现迄今最早用木支护技术采矿的遗址。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出土青铜器数量之多、造型之美、铸式之精,为中国东南地区所仅见,与殷墟青铜器群、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群并称为中国青铜文明的三大发现。到现在,江西仍然保持着粮食生产和铜工业的领先地位,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铜产品生产基地,德兴铜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铜矿。

清代以后,江西的地位逐渐式微。一方面,因为海洋文明的兴起,江西失去了交通要冲之利,偏离了政治经济中心;另一方面,因为数次大的战争,尤其是太平军与清军在江西激战经年,致使江西饱受摧残,耗尽实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以来,江西又遭多次军事“围剿”和侵略,人口锐减,元气大伤。但与此同时,江西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再一次挺立潮头,开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成为著名的“红色摇篮”,为民族独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穿行在江西省域,从南至北,从东到西,一个个地名,一串串光辉的足迹,记录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多个第一或者之最,见证着中国的光辉历程。井冈山,是领导下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由此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的道路。南昌,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在此领导发动起义,从此诞生了中国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为1949年诞生的新中国进行了伟大预演。安源,、李立三、等在此领导和指挥了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这一切最早也发源于江西一条平凡的小道。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受到错误批判的和夫人卓琳被“疏散”到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他们每天往返于从住地到工厂一条长满杂草的田间小道上,这条小路就是著名的“小平小道”。卓琳后来在回忆中深情地说,通过3年的思考,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改革开放等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影响。从“小平小道”上延伸出去的,是一条通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回头仔细审示养育着世世代代江西人的沃土,这是一个三面环山向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地势南高北低。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基本没有大的自然灾害。这里大江与大湖襟连,绿水与青山相伴,市市有名山大川,县县有旅游景点,山河竞秀,如诗如歌,不能不感叹大自然对这方生灵的特别眷顾。

山,雄奇险秀,鬼斧神工。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各具特色,早已名闻天下。云中草原武功山,在其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脊线两侧,密布着10万亩连绵不绝“春夏绿油油、秋天金灿灿、冬天白皑皑”的高山草甸,依山势起伏划出优美曲线,美不胜收。千峰之首黄岗山,雄踞东南之巅,不仅是江西第一高峰,也是东南大陆十省的最高峰。奇峰险壑、山花古树、飞鸟走兽、流泉飞瀑让人目不暇接,迷人的近月、壮美的日出、奇幻的云海、宏伟的峡谷、古朴的关隘更让人惊艳不已。月亮之都明月山,情月相融、泉月相映、禅月相通、农月相趣,其浪漫多姿的月亮情之旅给人以无限遐想。还有龟峰、三百山、大茅山、大觉山、灵山、汉仙岩、铜钹山等,精彩纷呈,令人流连忘返。

水,苍茫浩渺,千回百转。长江从江西北部贴境而过,留下152公里黄金岸线。无数条清泉小溪,汇成2400多条河流,流入赣江、抚河、信江、修河、饶河等主要河道,最后向北注入鄱阳湖,形成了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以丰富的鱼虾、无污染的水质吸引着包括白鹤、东方白鹳、天鹅等在内的世界大批珍禽到此过冬,“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石钟山、鞋山、落星墩、吴城古镇、南矶山、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老爷庙等众多景点散布在鄱阳湖湖心湖岸,似颗颗明珠,点缀其间。九江庐山西海,碧波万顷,分布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1600多座岛屿;新余仙女湖,《搜神记》记述了这里“仙女下凡”的美好传说,风光绮丽,景色迷人;上犹陡水湖深邃清澈,四岸青峰绵延,群峦拱翠。还有大余丫山瀑布群、三百山东江第一瀑、庐山三叠泉、井冈山水口彩虹瀑等飞流直下,似银河跌落人间。此外,江西温泉遍布,不仅数量多、流量大,而且品质高。全省已发现100多处天然出露的温泉,宜春温汤富硒温泉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少数可与法国埃克斯温泉相媲美的优质温泉,庐山富氡温泉素有“江南第一温泉”之美誉,樟树盐温泉能使人不泳而浮,美容功效独具特色。

山连水,水连山,山水相连,相得益彰,造就了江西一流的生态、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1%,境内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Ⅰ-Ⅲ类水质常年保持在80%以上,11个设区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更有崇义阳岭,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值高达每立方厘米9.2万个单位,最高处为19.2万个单位,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评为“空气负离子浓度值最高风景旅游区”,是名副其实的大氧吧。

城市,或日新月异,或韵味绵长。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省会南昌,一城香樟半城湖,既是享誉中外的英雄城,又是环境优美的中国水都,开放大气,诚信图强。九江,集名江、名湖、名山、名城于一身,融生态与人文于一体,妩媚多姿,和谐自然。江南宋城赣州,控五岭之要冲,扼粤闽之咽喉,至今流传“南方丝绸之路”之美名。吉安之庐陵故郡,抚州之才子故里,上饶之四省通衢,宜春江山多胜游,景德镇之御窑瓷都,鹰潭之道教祖庭,新余之九天瑶池,萍乡之萍水相逢,城城天生丽质,竞写辉煌。

乡村,或田园如画,或古道老宅。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绿水青山,鲜花烂漫,优美的田园风光,间以粉墙黛瓦、翘角飞檐的古建筑群和浓郁的乡风民情,“小桥,流水,人家”,恰似一幅幅绝美山水画。赣南客家围屋,高耸的炮楼、森严的炮口、厚实的城墙,铭刻着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吉安渼陂、钓源、燕坊、锦源、潭头古村,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古风古韵自然流露,恬淡豁达,蕴意深远,俨然一部浓缩的古庐陵文化史。“千古一村”乐安流坑村,不仅有大片古老的樟树群,还有明清建筑和遗址260多处,祠堂50座,宫观庙宇8处,文馆、戏台各1座,古居之多,全国罕见。

曾在江西感叹,“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述说历史辉煌不为炫耀掩饰,展示山光水色亦非墨守成规。保护好、开发好、永续利用好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当代江西人的历史责任,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好方式,也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完美结合。党的以来,江西省旅游业以平均20%~30%的增长率高速发展。下一步,将向着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江西风景独好”的覆盖面,积极引进外来投资,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和点线面相结合的力度,丰富旅游产业体系,打造旅游创意精品,提高旅游商品、旅游演艺等消费比重,不断促进红色旅游、山水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等多业态全面发展,为海内外游客提供最称心、最安心、最暖心的江西之旅。

刊发于《当代江西》2019年第2期

江西省委当代江西杂志社

瓷都赏瓷 玲珑万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外观。

宋代青白釉刻花堆塑龙虎盖瓶。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 (本文图片均由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提供)

江西景德镇,古称昌南,素有“瓷都”之美誉。碧绿的昌江穿城而过,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昌江区紫晶路上,依山而建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大气恢宏。

前身为1954年开馆的景德镇陶瓷馆,是新中国第一家陶瓷专题博物馆。2015年10月,改造完成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新馆总占地面积近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馆内收藏新石器时代陶器和汉唐以来各个时期的陶瓷佳作共5万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1641件(套),涵盖了景德镇陶瓷史中各时期的代表品种。

千年窑火传承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主体建筑共有7层,其建筑设计蕴含不少陶瓷元素:玻璃幕墙的花纹宛如瓷器表面的“冰裂纹”,一层大厅形似窑炉的炉膛,各层之间由长长的通廊连接,其造型仿照古代烧瓷用的龙窑。

博物馆基本陈列“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瓷器、瓷业与城市发展史陈列”分为5个单元:“水土宜陶、天赐景德”“技术创新、体系完备”“千年窑火、举世闻名”“名家辈出、传承跨越”“国瓷时代、铸魂塑形”。又软又黏的泥土,如何成为光滑如玉的瓷器?景德镇何以成为闻名世界的瓷都?瓷都有哪些独特的风俗文化?这些问题都能在展览中找到答案。

景德镇从汉始生产陶瓷,有着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窑史、600多年的御窑史。陶瓷生产在这里兴盛不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矿产资源得天独厚。展厅里陈列着几种不同的瓷土原料,其中,高岭土堪称瓷都“秘宝”。高岭土洁白细腻,非常松软,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是制瓷的绝佳原料,因其产地在景德镇高岭而得名。除此之外,景德镇水系发达,交通便利,便于将制成的瓷器运输到全国各地。

陶瓷是泥与火的艺术。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了繁琐的瓷器制作工艺:“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一件瓷器诞生,所需工序达72道以上。在所有工序中,入窑烧造至关重要。博物馆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的窑炉,从土坑筑烧到龙窑、馒头窑、葫芦窑、蛋形窑再到煤窑、气窑等,不同形状的窑炉有不同的特点:始见于商代的龙窑,体积大,装烧量多,但由于窑身长,窑室温度与气氛不易控制;首创于元代的葫芦窑,由龙窑演变而来,中部内折,分前后两个窑室,较龙窑更易控制温度和气氛,窑形的变化体现了制瓷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在长期的瓷业生产进程中,景德镇逐渐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瓷业习俗。祭窑神就是景德镇传承数百年的民间祭祀习俗,窑神的故事要从馆藏明代正统年间青花大龙缸说起。

大龙缸是皇帝御用之器,主要有储水防火等作用。因其体型巨大,烧制极为困难,耗时长,成功率低。据记载,明万历年间,景德镇奉命烧制大龙缸,久烧不成。一个叫童宾的窑工心急之下投身窑火,以身殉窑,终于烧成了大龙缸。风与火是烧造瓷器的关键,窑工们为纪念童宾,尊称其为“风火仙师”,即窑神,每年都会举行祭祀窑神的活动。

历代名瓷荟萃

“雨过天青翠欲流,不须大邑向人求。出新柴汝官哥后,玉色郎窑仿定州。”清代诗人吴铭道的《景德镇》将景德镇瓷器与历史上的名窑相比,盛赞其佳绝天下。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观众可以饱览从古至今的名瓷佳作。

景德镇湘湖镇汪澈墓出土的宋代青白釉刻花堆塑龙虎盖瓶引人注目。青白釉的釉色介于青白二者之间,是景德镇工匠在北宋年间创烧而成。此瓶分盖、罐两部分,罐直口,丰肩,圆腹,圈足。盖顶呈斗笠状,中部为莲瓣托起的4个支柱,下方盖呈圆饼状,造型精巧绝伦。胎质坚硬,胎色偏白。口、颈部及内壁施青白釉,釉色清润透亮,余地为素胎。肩部堆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兽,盖面、颈部及腹部刻各式花卉纹,刀工犀利流畅,刻画生动自然。这一作品结合多种装饰手法,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堪称“镇馆之宝”之一。其胎骨细腻坚致,釉色明净莹澈,白中微闪青色,造型端庄,纹饰华丽。元青花如今存世极少,像这样精美、完整的作品尤为珍贵。此瓶使用波斯苏麻离青绘制,烧成后,形成较明显的铁锈斑,其纹饰之美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纹饰从上到下分为5层:第一层是杂宝纹,来源于佛教密宗法器;第二层为缠枝莲纹,又名“万寿藤”,寓意吉庆;第三层为缠枝牡丹纹,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第四层为卷草纹;第五层是仰莲瓣纹。多层次的装饰手法、蓝白色调的灵活运用,表现出与前朝迥然不同的风格,在构图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这件元青花梅瓶器形比宋代梅瓶更加硕大,烧制方法为“二元配方法”,在瓷石中加入高岭土,提高了烧成温度,降低了器物变形的风险。这种方法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制瓷史上烧制大件瓷器的新篇章。元青花瓷器的造型、使用功能与蒙古族和西亚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康熙天蓝釉云耳梅瓶颜色淡雅素净,造型简约流畅,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梅瓶颈间起弦纹一道,丰肩,肩下两侧凸起如意云状装饰,肩下腹渐收。通体施天蓝釉,釉质莹润,釉色素雅。天蓝釉是康熙时期创烧的一种高温色釉,属于蓝釉范畴,由天青演变而来,其钴含量稍低,所以釉色浅淡,呈天空之色,故名天蓝釉。这件梅瓶是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宫廷用瓷,传世甚少,也是康熙天蓝釉瓷器的代表作。

古代瓷器装饰讲究“画必有意,意必吉祥”。清乾隆青花蝙蝠葫芦纹葫芦瓶,取葫芦之造型,主体纹饰为葫芦纹与蝙蝠纹,因葫芦与“福禄”谐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清光绪五彩堆雕莲纹竹节帽筒,外形像竹子,寓意节节高升;筒身绘有3支戟和莲花,寓意连升3级;底部绘有祥云,象征平步青云。

续写瓷都辉煌

“珠山八友”曾是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个陶瓷画家群体,原为1928年由王琦倡导组织的艺术社团。他们农历每月十五在一起聚会,称为“月圆会”,每人都交出新作,互相观摩评论,探讨陶瓷绘画心得,从而使景德镇陶瓷艺术有了新发展。虽然名为“八友”,但实际上先后有10位画家参加过“月圆会”。“珠山八友”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绘画技巧,用于改良传统粉彩,把粉彩创作推向新的高峰。馆藏的粉彩钟馗除邪降福图瓷板为王琦所绘,生动明丽。王琦捏过人物塑像、画过瓷像,吸收了西洋画阴阳彩瓷技法,形成了用西洋画明暗技法画人物头像、以写意笔法画衣纹的画风。

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础上组建成立10余家陶瓷生产企业,逐步形成完备的陶瓷工业体系,能够烧制各种日用瓷、陈设瓷以及纪念瓷,续写了千年制瓷业辉煌。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建国、人民、宇宙、艺术、光明、红星、红旗、为民等大型国营瓷厂,人们习惯称之为“十大瓷厂”。“十大瓷厂”生产的瓷器,设计独特、制作精良。展厅里可以看到人民瓷厂的青花瓷、光明瓷厂的玲珑瓷、建国瓷厂的颜色釉瓷、艺术瓷厂的粉彩瓷等,被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涩胎瓷龙舟瓷雕创作于1959年,是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而制作的献礼瓷。船体呈龙形,甲板上有3层宫殿,十分气派,船上装饰的铃铛、灯笼、锁链等全都可以活动。作品中雕有150多个人物,形态各异,载歌载舞,栩栩如生。

时至今日,景德镇陶瓷产业已发展出艺术陶瓷、日用陶瓷、工业用瓷、高技术陶瓷等多种类型,既有大型瓷厂,又有个人艺术工作室;既有本地传承的手工艺人,也有来自海外的“洋景漂”。2019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获批。2021年景德镇陶瓷总产值达516.2亿元,其中,文化创意陶瓷产值为112.6亿元。

博物馆中展示了以精制高纯、人工合成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设备烧制而成的新一代高技术陶瓷,包括结构陶瓷、功能陶瓷、蜂窝陶瓷等,它们具有远胜传统陶瓷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机械、航空航天等领域。

新技术也为博物馆文化传播带来更多机遇。今年初,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建立藏品信息管理数据库。博物馆一层大厅设有大型智能触摸屏和12块电子显示屏,详细展示了300件馆藏珍贵文物信息。屏幕上的文物可以进行360度旋转,就像把文物放在手上把玩,从不同角度欣赏。博物馆还将10个临时展览制作成AR线上展览,让更多人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观展。

“今年上半年,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线下接待观众8.7万余人次。而通过云直播、云展览、短视频等线上方式,综合观看量高达近1400万人次。”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馆长彭国红说,希望借助数字技术,将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得更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