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出生几钱八字(18年出生的孩子什么命五行缺什么)

听梦的风尘女 2023-08-26 20:26:17 用户分享

明洪武十八年浙江平陽籍进士略考

明洪武十八年平陽籍进士略考

--平阳本科举进士8人最多,却命运多舛,史料失载为多

2023-01-18

温州平阳科名盛于南宋时期,文武科进士计有700余人,时誉称“东南小邹鲁”。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相当完善的时期,有明一代276年(公元1368-1644),是继南宋之后,平阳在科甲方面成就方面又出现了一次小高潮(高于北宋、元、清)。据历代的《平阳县志》及现有各种文献资料记载,明代平阳共有进士31人(文、武科进士俱计入内,目前考据籍贯为平阳26人,其他五人籍贯有争论或有异议),举人共有70余人。

明朝是科举取士的鼎盛期,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1385,其中洪武四年开科后罢停十四年)到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共开科89榜,取进士24595人。明代的平阳科举,前期从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颇为兴盛,举进士有25人。特别是明洪武十八年,平阳县共有8人考取进士,是平阳历科成绩最好的一次,接近总数的三分之一强,但是遗憾的是,这八位进士却在平阳历史中几乎默默无闻,成就不高、无人知晓。到底是何缘故?下面笔者收集史料就此展开探讨。

题名碑被毁坏 进士命运多舛

研究明代科举人士都知道,洪武十八题名碑是被明成祖朱棣下令毁坏的。在洪武十八年参加赴殿试者共四百七十二人。 按照明朝科举制度,会试中试入赴殿试不黜落。即除了会试中式后因病等突发原因“殿举”外,一般皆成进士。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的殿试总人数是“廷对者四百七十二人,擢丁显为第一人”。既此科四百七十二名廷对进士经殿试全部录取,第一甲第一名状元为丁显,第二名榜眼为练子宁,第三名探花为黄子澄,史称“丁显榜”。

“神龙之后,过宴后,皆期集于慈恩寺塔下题名处”,从唐中宗神龙年间起,新科进士有于慈恩寺塔下题名的习俗出现。到了宋代,由政府牵头财政斥资,立碑贡院。元代效仿,立进士题名碑于北京孔庙。明代亦沿元代之制立进士题名碑于南京、北京国子监。

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显榜”即立有《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但在“靖难之役”朱棣登上帝位后便予以毁坏,致使该榜进士名录至今残缺不全。人们不禁要问,明成祖朱棣为何要下令毁坏《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呢?

在明人俞宪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刊刻《皇明进士登科考》中猜测说 “上(明太祖朱元璋)命立题名碑与国子监。革除间,子宁、子澄皆柄用,侵削藩王,靖难师起,以奸党戳之,仆碑削籍,故部奉不恃”。这一猜测靠谱,但不全面。

俞宪说的没有错,练子宁、黄子澄是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榜的榜眼和探花郎,他们为建文帝削藩出谋划策,朱棣上位后把练子宁、黄子澄等乙丑科进士视为奸党戮之,并恨屋及乌命毁坏该榜进士题名碑,予以“仆碑削籍”惩处。

但是提倡削藩,并且主张先拿燕王朱棣开刀的是“顾命大臣”兵部尚书齐泰,朱棣成功登顶后对齐泰的处罚相当严酷,“籍九族”,诛灭了其九族。齐泰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进士,大家说朱棣恨练子宁、黄子澄,因此毁坏了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那他更恨齐泰?为什么不同时毁坏明洪武二十一年进士碑呢? 这里还有两个原因,是俞宪没有考虑到。

第一、与洪武21年的进士相比,洪武18年的进士名声比较“臭”根据《明大诰峻令考》载,洪武十八年大明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郭桓案”的查处。该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实际上,折算赃粮两千四百万担,“恐民不信,但略写七百万耳”。

此后,明太祖朱元璋借此案为契机,连续数年扫荡全国贪污官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洪武十八年榜472名进士中,居然有149名被查出有贪污问题,其中的王本道、罗师贡被处决。所以朱棣以此为由挟私报复,把洪武十八年榜视为“藏污纳垢榜”,把472名进士的人品全部给否决了。

其次、明初开国第一大将徐达病故于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底。徐达是朱棣的岳父,大明开国元勋,镇守北平。徐达一死,对朱棣而言,仿似遮天大树倾倒。偏偏,震惊史册的“郭桓案”就是从北平府掀起的。当时的监察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北平左布政使李或、提刑按察使赵全德与明廷中央的户部侍郎郭桓、户部主事胡益、王道亨等相互勾结,吞盗官粮,数目巨大,可想而知,徐徐展开反贪风暴对燕王朱棣是如何的惊心动魄影响?而国子监的学生在风暴到来之际举行游行高举反贪旗帜,大呼要严查北平。

此事导致既朱棣当时与国子监的学生算是结下了个“大粱子”。而在事实上,这洪武十八年乙丑科“丁显榜”的472名进士中就有三分之二名单来自国子监。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冤无故的恨,此上是前人总结的三点缘由便是朱棣必欲毁坏《洪武十八年榜进士题名碑》而后快的原因。

平阳本科进士:命运多舛 失载为多

洪武十八年丁显榜进士平阳共有8人举进士,这是明代平阳科举中进士人士最多的一次,这八人在科举史料记载的名单是缪均,林同,郑能,徐诚(@),黄达,潘侃,陈郁,彭修,这八位浙江平阳县人在各种史料中名单均有据可查。

但是这洪武十八年丁显榜进士八位平阳进士,在其后的仕途上命运各异,有的为官清正,留名青史,非常遗憾的是,这里面有一半的进士为官不正,命运多舛,甚至走向歧途末路,下面笔者根据史料记载,逐个叙述如下。

在上段叙述中,洪武十八年榜472名进士中,居然有149名被查出有贪污问题,而非常遗憾的是,这里面居然有平阳籍进士在里。根据清代法学家沈家本著作《明大浩峻令考》记载,林同、陈郁、徐诚因为违规与贪墨被朝廷查处。沈家本言道:“明祖当元代法纪废弛之后,人多狗私灭公,因严刑以惩戒之,盖欲风俗之移易也。其峻令之著于大谐者,多出于律外......新犯大辟者且即至。”

沈家本(1840―1913),字子,号寄移。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末修律的主要主持人之一。同治三年(1864),“援例”进京入刑部任职郎中。次年参加浙江乡试中举,光绪九年(1883)参加礼部会试成进士。后主要在刑部任职,官至大理院正卿、法部侍郎兼修订法律大臣、资政院副总裁。其法学著述多部,《沈寄移先生遗书・甲编》的《明律目筹》、《明大浩峻令考》《历代刑官考》《寄移文存》等。

林 同,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三甲25名)。明代书法家。博学,工诗,善书。任刑部主事。以事得罪,戴罪还职。据《明大诰峻令考》载:戴罪还职:“一犯斩者二十二人:刑部主事王进、林同、邓伟奇。俱受五十贯,朦胧奏准。”

陈 郁,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明代书法家。登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第(二甲70名),任刑部主事。以事得罪,戴流罪还职。在《明大诰峻令考》载:一斩一流者一人:刑部主事陈郁。一次穿黄色衣服。一次变乱成法,为从减等。皇权时代,黄色为皇家服饰颜色,这是明知故犯被戴流罪还职。

徐 诚,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一说平阳县)人,洪武18年乙丑科(1385)丁显榜进士,任刑部主事。《明大诰峻令考》载:“一徒一绞者二人:刑部主事徐诚。一三十七贯五百文、理衫一领。十两,计前赃。”“1次受钞37.5,戴徒罪还职;1次受赃银第2次犯死罪,还职10两,戴绞罪还职。”又按:徐诚先受钞三十七贯五百文、毡衫一领,徒罪;后受银十两,计前赃,绞罪。大约银一两作钞五贯,计在八十贯以上,故合得绞罪。前后两犯,并赃计枉法,律如是也。

缪 均,字秉中,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明代书法家。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三甲53名)。以工书法见称。官至刑部主事。德性严直,为上所许。据《缪氏族谱》所载,后因直言敢谏而引来杀身之祸被害。但此事地方志上无载。

以上四位进士三位因为贪墨或违规均被以事得罪,戴罪还职。一位因为直言敢谏而被触怒了洪武皇帝,遂以乱政之罪被其处死,下场结局悲惨。今是为尊者讳,故历代《平志》不载其事也是为正常。下面是另外三位进士笔者查找资料如下。

郑 能,一作郑让,浙江温州府平阳县人。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历官河南道监察御史。潘 侃,字刚直,明代书法家,浙江温州府平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历官虞城知县,以书法见称于时。黄 达:明代书法家。浙江温州府平阳人,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擅长书法。这三位进士仅仅是记载以上短短几句,其后史料再也无考。

彭修:持身廉洁 监察御史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载,从本科(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起,通常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考选度吉士者,皆为翰林官。其他或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太常、国子博士,或授府推官、知州、知县等官。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

上述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七位平阳进士中,四人出事,三人事迹无载。结果令人颇为遗憾。笔者搜索史料,其中唯有彭修其人履历丰富,为官清正、持身廉洁,有所作为,留名青史。可补上这洪武十八年乙丑科平阳进士缺憾。彭修,浙江平阳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洪武十八年登进士第,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据《南雁荡山志》载,彭修为平阳县金舟乡彭(家)堡人(今天属苍南县金乡镇)。洪武时温州府学岁贡,洪武三年(1371)举人,后授官福建沙县丞。任上其持身廉洁,为政务先爱民,自奉甚薄,无异布衣时。寻召为监察御史。据(明)叶联芳编著《嘉靖重修沙县志》职官志-县丞-载:“国朝彭修,洪武五年任。自奉甚俭,无异寒素时,常禄之外,一毫不取于民。寻召为监察御史。”

[明]黄仲昭著《八闽通志》载:“彭修,洪武间为沙县丞。持身廉洁,为政务先爱民,自奉甚薄,无异布衣时。寻召为监察御史。”清《道光.沙县志》职官志-县丞-载“彭修,洪武间任沙县承,政先爱义,持身廉薄,无异布衣,寻升浙江道监察御史(通志郡志有者谓美宫力能得之)”

在上述史料中看出,彭修于洪武五年(1373)出任福建沙县县丞,其任上勤政爱民、廉洁奉公、与其同为老百姓也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沙县的老百姓中口碑很好,官声俱佳,留名青史。载其后升任浙江道监察御史。这里面有个时间差的问题,暨彭修是在出任福建沙县县丞后考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进士,按古代职官三年一任,彭修是离任后才考取进士,后才出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彭修其人其他资料无多,笔者仅在清末民初平阳乡贤周喟先生《南雁荡山志》中查据留存有《明王峰》诗一首,弥足珍贵,附诗如下:

《明王峰》

明王高倚碧霄间,俯视游云脚底看。

莫道仙都遗迹杳,去天尺五到何难。

--陈、郑志,县志。

@(注)徐 诚在明、弘治《温州府志》和清、乾隆《温州府志》选举榜里记载为永嘉人,但是在明、隆庆《平阳县志》和清、乾隆《温州府志》选举志举人名单注为平阳人,是否其先为平阳籍贯,后移居温州郡城(永嘉)现无考。

参考文献:

01、《元明科举与文学考论》余来明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M] 2015.

02、《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陈文新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M]2009.

03、《嘉靖-沙县志》明.叶联芳纂修-明嘉靖24年刻本[M]

04、《大明风云系列之洪武运动》马渭源,东南大学出版社[M]2019

05、《明史》卷七十《选举志》二 网络版[M].

06、《明大浩峻令考》 清.沈家本著版 [M].

07、《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沛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M]1979

08、《八闽通志》黄仲昭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M].2006

09、《明洪武十八年进士发覆:兼质疑《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龚延明[M]2007

10、《平阳县志》隆庆、顺治、康熙、乾隆、版[M].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