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2018年12月7日出生的宝宝生辰八字)

无药可救 2023-09-02 21:13:19 互联网

“醉驾是为了救老婆,坐牢我也认了!”法院:紧急避险,无罪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下“关注”,方便与您讨论分享,也能及时观看下一篇精彩文章。非常感谢您的关注!】【案例摘要】

冒着坐牢的风险去拯救心爱的人,还是遵纪守法却要看着爱人的生命流逝?大多数人肯定都觉得难以想象。然而,江苏江阴就有一位陈先生曾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被命运逼迫着做出唯一选择。

2018年12月7日,为了庆祝老婆的生日,陈某拿出早早准备好的名酒,和来赴约的朋友们喝了个痛快。

等将朋友们送走后,陈某一家人正准备收拾好残局去休息,却不料妻子刚踏上楼梯,就突然栽倒在地,口吐白沫、浑身抽搐,很快就不省人事。

陈某大惊失色,赶紧让女儿打电话叫救护车,同时把妻子抱起来,让她平躺在沙发上。

可天有不测风云,女儿攥着电话哭着说医院今晚没有空闲的救护车了,只能自己送过去。陈某心中慌乱,他喝了太多酒,这样的情况再去开车,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了。

陈某自然知道这样做的严重性,只好先让女儿看好妻子,自己出去找会开车的邻居。

但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好巧不巧,当晚附近会开车的邻居竟然也有事不在家,再跑远一点去找其他人只会耽误时间,在乡村里又打不到出租车。

管不了那么多了!就算是坐牢,把我一辈子搭进去,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婆出事!陈某在狂奔回家的路上下了这个决心。

在去医院的路上,陈某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清醒过,他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在路上出半点差错,一定要平安地将妻子尽快送到医院。可就在到达医院之前,还是被执勤的交警拦下了。

刚打开车窗,扑面而来的酒气一下子就引起了交警的警惕,立刻要对他进行酒精检测。陈某也供认不讳,直言自己确实喝了很多酒,但是妻子情况危急,恳请警察网开一面。

交警也并非不通人情,在确认陈某说的情况属实后,立刻安排人送他的妻子去了医院,同时也依法拘留了陈某。

【以案释法】

那就有人要问了,像陈某这种情况,难道让他就这样置妻子的生命于不顾,坐在家里干等吗?从人性和道德的层面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若是妻子在那晚因为救护不及时而失去生命,守法的代价未免也太惨痛了。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在践行正义时,也是在维护人类美好品质和尊重人性的过程。法院受理这个案件后,经过讨论,很快做出了裁决:陈某无罪释放。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心里松了一口气。但也有人提出质疑,法律不是过家家,不是谁惨就帮谁的,陈某醉酒驾车,知法犯法,罔顾法律还能被原谅?

这就涉及到一个法律上的专有名词:紧急避险。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保全一方的较大合法利益而不得不损害另一方相比之下较小的合法利益。

在本案中,陈某的妻子面临生命危险,而陈某在确认自己尚有足以开车的能力的情况下醉酒驾驶,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二者进行权衡比较,妻子的生命面临的危险是正在发生、十分紧迫的,而醉驾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是可能存在以及假想的。

虽然这也触碰到了法律,但法律从来都是支持生命的。紧急避险是迫不得已采取的行为,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当然,并不是只要事出有因就能被判定为紧急避险,如果这样的话那将有太多人以此来逃脱对自己的惩罚了。

紧急避险的认定条件十分严格,要求必须有实际存在且正在发生的危险,并且针对的是第三方的合法利益,而且还得是别无选择、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避险行为,避险行为也不得超出一定限度。

陈某当时的情况是医院安排不出救护车,周围找不到会开车的其他人,妻子的生命危在旦夕,冒险开车送妻子去医院是他唯一的选择。

法律尊重人性的选择,最终陈某无罪释放,妻子也因为得到了及时的救助而幸免于难。从这个案子中,可以看到真挚的感情和法律温柔的一面。人间自有真情,法律也并非无情。

其次,案件中陈某血液酒精含量达到了230mg/100ml,已经远远超过了醉酒驾驶认定标准的80mg/100ml,从法律角度看,已经完全符合醉酒驾驶的构成要件了,因此当地的检察院依法对陈某提起公诉。

看到这里就有人想问了,80mg/100ml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喝多少酒才会被判定为醉酒驾驶?

醉酒驾驶的这个认定标准,通常情况下等于喝了两瓶啤酒和三两白酒,但也因人而异。所以保险起见,外出时只要有开车的可能,绝对不要喝酒。如果喝了酒,除非迫不得已,也坚决不要开车。一旦出了什么交通事故,可就不是罚款拘留这么简单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来源:源于政法直度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内容不代表平台观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小编,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