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算命1963年2月初五(八字算命1963年2月初五是几号)

气宇轩昂 2023-08-23 16:43:08 网友整理

老舍与京戏结缘:听戏、唱戏、写戏,还点戏,得戏之神韵

今年是老舍先生“双甲”之年。要想品咂出老舍的京味儿,就不妨多听点儿京戏;多听点京戏,或许会更容易走近老舍。

我爱老舍先生,为什么?我说不出。我爱老舍先生的文章,为什么?我说不出。倘若非要让我说出个子丑寅卯,我最爱怹(tān,北京人对第三人称——也就是“他”的敬称。)那地道的京味儿。怹的文章京味儿扑脸,醇厚自然。我总琢磨,为什么很多人再怎么模仿老舍先生的文章,却都不是那么回事儿。总觉得少点什么,少什么?少京戏味儿。老舍先生不是一般地喜欢京戏,怹是把自己泡在了京戏里。不信,你可以从老舍先生的文字里听出锣鼓点,闻到油彩味:戏味儿十足。

▌1966年8月24日,中国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北京逝世,享年67岁。他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龙须沟》《四世同堂》《正红旗下》等。供图:新华/TAKEFOTO

爱唱京戏

老舍先生可不是一般的戏迷,怹是京戏超级发烧友,爱听、爱唱。怹能唱花脸、老生、老旦。

著名戏曲编剧翁偶虹曾在北京郎家胡同京师第一中学读书,当时,他的国文老师就是老舍先生。据翁先生回忆,有一次,老舍先生教授诸葛亮的《出师表》,把文章讲透之后,又谈起京剧里的诸葛亮来。老舍先生逸兴遄飞地大讲谭鑫培演《失街亭》如何传神,当念到“……悔不听先帝之言,错用马谡,乃亮之罪也”时,怹分析谭先生如何从神色苍郁、字音沉重的表演上体现了诸葛亮内疚自责的痛悔之情。怹说:“你们听戏,不要只听那些劲儿味儿,要看有益于身心的感人之处。诸葛亮这几句念白,感情何等真挚,胸襟何等开阔,知过认过嘛!”说着,怹又模仿了谭鑫培这出戏的一段念白,学生们听得异常欣喜。

老舍先生是真爱京戏——爱听,爱唱。怹在课上由读文而演戏,由演戏而析文,将文与戏融会贯通,最终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老舍先生的教学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文,还懂得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终身受益!

老舍先生为母亲庆祝八十岁生日,大宴宾客,怹还请了京戏“堂会”,怹自己也在席前清唱助兴。1953年,老舍先生随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怹给战士们唱了一段京剧《钓金龟》,这出戏是老旦的应工戏,怹唱得韵味十足,当时在场的梅兰芳、马连良对其演唱称赞不已。

会写京戏

作为剧作家的老舍先生以话剧享誉文坛,怹的话剧《龙须沟》《茶馆》可谓家喻户晓,其实怹还写了不少京剧剧本。早在抗战期间,怹就创作了抗战京剧:《新刺虎》《忠烈图》《薛二娘》《王家镇》。新中国成立后,怹又创作了京剧《十五贯》《青霞丹雪》《王宝钏》。

▌老舍在创作中。

我曾祖父的著作《徐兰沅操琴生活》中有许多老照片,由于印刷质量不好,书中的照片都不甚清晰,但我还是从一张影像模糊的照片中辨认出了老舍先生。照片上老舍先生的左边是我的曾祖父徐兰沅,右边是身穿戏装的马连良。这张照片是何时拍摄的,又是缘何而拍摄的呢?1959年3月8日《北京日报》的《演出广告》写着:“1959年3月9日晚,由老舍改编的京剧《青霞丹雪》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首次演出。主要演员: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周和桐;导演:王雁;音乐设计:徐兰沅、唐吉、李慕良;舞台美术设计:张雪峰、安振山、赵金声。” 这段文字道出了这张老照片的身世。这张老照片既记录了老舍先生和我曾祖父的友情,又见证了他们的艺术合作。

《青霞丹雪》是一出新编历史戏,剧本根据《今古奇观》第十三回《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改编而成。京剧剧本的创作对编剧的要求很高,编剧既要有文笔,更要精通京剧。因为老舍先生会唱京戏,所以在创作剧本时,怹用手有板有眼地敲着桌沿,一边闭目凝神唱着自编的戏词,一边不断修改自己的戏词。怹既把自己当编剧,又拿自己当演员。怹的创作很符合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李渔所说的“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怹编的戏词里有动作身段,有表情神态,因为怹最知道演员需要什么样的唱词和念白。怹除了把自己当编剧、演员之外,还从观众的立场出发进行创作,因为怹最懂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戏。

广交戏友

京戏是角儿的艺术,爱戏的老舍先生自然结交了不少京剧界的朋友。梅兰芳、尚小云、萧长华、郝寿臣、马连良……都是老舍的好友。老舍爱他们的艺术,更欣赏他们的人品,在创作京剧剧本时还会向他们请教,跟他们交流。

1963年1月29日(农历大年初五),老舍先生到我们家给我曾祖父拜年。我曾祖父送给老舍先生一件特殊的礼物。老舍先生甚是喜爱,怹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此事。老舍先生在《戏剧漫谈》一文中写道:“首先说一个故事。今年的春节,徐兰沅老先生(徐老给梅兰芳大师伴奏了几十年)送给我一个礼物。那是梅先生画的一张扇面。这样的扇面,是梅大师当年唱《晴雯撕扇》时候用过的。”

我曾祖父为什么会送给老舍先生一个撕碎了的扇面?老舍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喜爱这个特殊的礼物?或许这就是朋友间的默契。我曾祖父知道老舍先生喜好书画,更了解老舍先生的为人。老舍先生虽深知梅先生的绘画造诣极高,但绝不会以朋友的身份主动向梅先生索画。况且这个扇面是梅先生在舞台上使用过的道具,又是梅先生亲手绘制的,这个扇面既有艺术,又含故事,实乃不可多得。老舍先生不仅从这个小小的扇面中读出了梅先生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更读懂了我曾祖父的心意。最好的礼物不见得有多贵,而一定要可心。

旧时京剧名伶虽然没有什么学历,但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擅长翰墨丹青。我曾祖父最喜书法,有“梨园第一书家”之美誉。老舍先生曾经送给我曾祖父一把折扇,折扇的一面是老舍先生手书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七律《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下款题:兰老书家正字,老舍录瓯北句。另一面是老舍的夫人胡絜青先生画的一幅《竹石水仙图》,上款题:养寿,徐老正教,絜青。很可惜,这把扇子如今不知流落何处。作为“清风纸半张”的折扇,既承载了书画雅趣,又记录了人情过往。诗画相赠的情谊是清风明月,清而不浅,淡而有味。

老舍先生在《戏剧漫谈》一文中写道:“我刚才说的徐兰沅老先生,他知道的戏很多。他原来就是演员,正因为他会唱,所以就帮助梅先生创造了很多好腔儿。演员也应懂得音乐,多数的大师是精通音乐的。” 1962年2月怹给我曾祖父写了一首诗《赠徐兰沅》:“胸如乐海手如波,春水春风尽唱歌。晚岁勤载桃与李,管弦交响壮山河。” 这首诗表达了老舍先生对我曾祖父的敬佩之情。怹知道我曾祖父是“六场通透”,亦知道我曾祖父对梅派艺术的巨大贡献,更知道我曾祖父培养出了很多京剧人才。

人生中有很多人不是我们可以随便选择的,比如父母、兄弟、儿女。而朋友却是我们可以因个人喜好自由结交的。如今有些人因利交友,利尽则友散。老舍先生是因志趣交友,怹愿意和那些有情有趣、有才有德的人成为朋友。

文中有戏

老舍先生听戏,唱戏,写戏,还点戏。《老舍点戏》一书首次全文公开了老舍先生68篇介绍传统京剧剧目的文字手稿。老舍先生为这68出京剧每出写了一段介绍(或也可称为剧目提纲)。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说:“父亲爱京戏,他不仅学过京戏、唱过京戏,而且也很懂戏。”京戏为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老舍先生又用文字将京戏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老舍遇到了京戏,不知是老舍之幸,还是京戏之幸?

老舍先生在短篇小说集《赶集》的序文中说:“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可是自从沪战后,刊物增多,各处找我写文章;既蒙赏脸,怎好不捧场?同时写几个长篇,自然是作不到的,于是由靠背戏改唱短打。”老舍先生把长篇小说比作“靠背戏”,把短篇小说比作“短打”,“靠背戏”“短打”都是京戏里的行话,怹在这里用得自然且恰到好处。

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有不少都会唱几句京戏。《赵子曰》中的赵子曰是个一心想出风头的大学生票友,他跟他那帮瞎捧场的朋友上演了一出真正的滑稽剧;《兔》中的小陈是个很有天分的票友,他受到歹人的引诱走上了不归之路;《四世同堂》中的小文夫妇,丈夫小文拉琴,妻子若霞唱戏,老舍先生说他们夫妇美得像并蒂莲;《正红旗下》中的金四叔嗓子很好,会唱几句《三娘教子》,一张嘴便唱“小东人”……老舍先生懂得台上京戏的妙处,了解台下艺人的生活,怹把自己最熟悉的京戏很自然地融进了笔下人物的血脉里。

赵景深写信向老舍催稿,在信笺上写了一个大大的“赵”字,并用红笔圈起来,旁边写了一行小字:“老赵被围,速发救兵!”老舍接到信一看,就在他的信上画了一杆枪,直刺红圈,也在旁边写了一行字:“元帅休慌,末将来也!”在寄稿的同时,附了一封带有戏曲味的答催稿信:“元帅发来紧急令,内无粮草外无兵!小将提枪上了马,《青年界》上走一程。呔!马来!参见元帅,带来多少人马?两千来个字,还都是老弱残兵!后帐休息!得令!正是:旌旗明日月,杀气满山头!”爱戏的老舍化戏为文,将日常琐事用京戏的味道写得意趣盎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这样的文字自然天成,不是写出来的,是流淌出来的。老舍不是将京戏语言机械地搬挪,而是得了京戏的神韵。

得戏神韵

我们可以对应着京戏行当去读老舍先生小说中的人物。这样更能咂摸出人物的味道。在《四世同堂》中,祁老太爷、祁天佑、祁瑞宣如果按京戏行当划分,都应当算是老生,祁老太爷戴白三,祁天佑戴黪三,祁瑞宣戴黑三;祁瑞宣的妻子韵梅应该算是大青衣,祁瑞丰算是小花脸,祁瑞全算是小生,冠晓荷算是大丑,冠晓荷的二女儿冠招弟算是花旦,胖菊子算是彩婆子,李四爷算是花脸。最特别的是大赤包,她是个女的,但她完全是花脸的做派。蓝东阳身上没有一点优点,大奸大恶,就像京剧舞台上勾着歪脸的坏人,老舍先生用京戏脸谱化的方式塑造他。

老舍先生的幽默是京戏小花脸式的冷幽默,按北京话说就是蔫哏。小花脸在台上绷着脸逗哏,他没觉得自己是在开玩笑,可已经把台底下的观众逗得不行了。老舍先生的幽默就是这种幽默,很高级,不是去胳肢人让人乐。比如:“小唐铁嘴: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这是话剧《茶馆》中小唐铁嘴和王利发的一段对话。王利发说这句话不是在开玩笑,事实上他真的死了,但观众听了这句话会有一种想要苦笑的感觉。老舍先生的幽默不是让人嘎嘎乐,而是笑后给人留下更多的思考与回味。

老舍先生爱京戏,但不是溺爱,而是一种深沉的大爱。老舍先生把爱京戏、爱家乡、爱祖国融为一体,怹认为如果因为喜爱京戏而玩物丧志,耽误了国家大事,那么宁可不要京戏。爱之深则忧之切,忧之切则虑之远。老舍先生对以京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四世同堂》中,祁瑞宣很喜欢安静的老式点心铺,那里面伙计干净,有礼貌,不会向顾客推销什么。其实,老舍先生很喜欢这样的店铺,但在短篇小说《老字号》中,老舍先生安排这样一家老式店铺被一家会推销的新式店铺挤兑倒闭了,怹对这家老式店铺的感情是复杂的。老舍先生很明白,有些东西即便再喜欢,但对时代来说已经不大适合了。

(作者:徐淳)

为何为一位22岁的战士题词

1963年2月22日,同志应《中国青年》编辑部请求题词:向雷学习。

1963年《中国青年》第五、六期合刊“学习雷专辑”封面。

《中国青年》编辑部原思想教育组副组长王江云

《中国青年》编辑部原编辑赵青

《中国青年》编辑部原机要通讯员刘全聚

1963年2月22日,中国青年社(现称中国青年杂志社)的机要通讯员刘全聚骑着摩托车,从西门取回主席的题词:向雷学习。从此,7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推动了浩浩荡荡、跨越世纪的学雷锋运动,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六十载春秋,“雷锋精神”历久弥坚,跨越历史长河,成为一面永不褪色、光芒永存的精神旗帜。

总书记曾多次就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作出重要指示,言之谆谆,期望殷殷。

2023年2月23日,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题词六十周年”座谈会上,宣读了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

为什么毛主席会应《中国青年》编辑部的请求,为一位22岁的年轻战士题词?

为何总书记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作为毛主席题词首发期刊《中国青年》的编辑记者,怀着还原真实历史的责任感,2023年2月19日,我们走进当年向同志请求题词的倡议者和亲历者——王江云、赵青夫妇家中看望、采访。

王江云于1954年进入中国青年社工作,1982年调入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至退休。赵青于1958年入中国青年社,1992年退休。“将最好的青春献给了杂志社”是两位老人最真实的人生写照。

“接到你们要来看望的电话后,当年取回毛主席题词的盛况;创刊40周年时,我和周总理跳的第一支舞、邓颖超大姐拉着我的手合影……60年前的片段仿若活了过来,在夜晚不断地在我脑中闪现,我激动得一夜都没有睡着,血压都飙升到一百七八了。今天就让我老伴儿王江云主讲吧,他是当时请毛主席题词的倡议者,当年的细节,他最清楚了。”88岁的赵青老人紧紧握着《中国青年》记者的手说。

今年已94岁高龄的王江云老人,起身郑重地从桌边柜上取出助听器,塞进两耳,并反复调整、检查,方才安心坐定。

“开始吧,我年纪大了,耳朵和眼睛都不好了,讲得慢些。”

60年过去,随着老人的讲述,一幅真切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一个大胆的请求

1962年8月15日,22岁的雷锋在辽宁抚顺因公殉职,结束了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

他的事迹经由军营,在辽宁省内传扬开来。1963年2月初,首都各大报刊刊登了雷锋的日记摘抄,那些朴素简短的语言,无处不闪耀着主义的光辉。

1963年2月15日,《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正式印发。《中国青年》杂志是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编委会领导和编辑部的同志们思考怎么才能把雷锋这个典型向全国青少年宣传好。

“当时,《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编辑也大都是青年,大家同样被雷锋的精神所感染,并认为雷锋这样突出的一个人物,即使其他报纸已经宣传过了,我们仍然有必要将他更全面、更完整地介绍给读者,让他的精神在更大范围内给人们以教育和启迪。”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由此,《中国青年》编辑部决议以出版一期专辑的形式缅怀、宣传雷。

当时国家还没有完全渡过困难时期,纸张非常紧张,此前的《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缩减为24页。而24页篇幅做一本“学习雷专辑”,显得分量太“轻”,《中国青年》编委会于是决定将1963年第5期、第6期两期合刊,出一本48页的专辑。并从各编辑组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学习雷专辑”编辑组,时任思想教育组组长黎勤、副组长王江云等被抽调进来。

篇幅页码定好了,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报道的基础上,“如何打好第二点”,做到后来居上?

“当时,大家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在会上我们最终商定出几个方向:一是派出一队人马前往雷锋生前所在部队了解其生平事迹,并摘抄补录一些未经宣传报道、不被人所熟知的雷锋日记的内容。二是撰写长篇通讯,讲述雷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正在这时,我突然想到:正是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知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期的先进典型,如果毛主席能题词,那将会有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策划、讨论专辑的过程在王江云老人的讲述中徐徐展开,“大家一听都很兴奋地表示赞同,但一想到毛主席工作那么忙,大家又有些犹豫了。这时有位同志说:‘毛主席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

就这样,一群敢闯敢干的年轻编辑,怀着希望和忐忑的心情,向毛主席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信件由黎勤起草,大约三四百字,内容主要是说雷的事迹非常感人,是一个伟大出于平凡的好榜样,值得当代青年学习,《中国青年》准备出版“学习雷专辑”,向青年们推荐这个典型,因此贸然给主席写信,请予以题词。

起草好的稿件,再交由毛笔字写得比较好的编辑丁有和誊写。丁有和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接受这个任务,我感到光荣,很用心地给抄了出来,是用中国老式的竖行信纸写的,总共也不过两页。”其后,信封上写上“,呈毛主席”几个字,便寄了出去。

信件约于1963年2月16或17日发出,由《中国青年》编辑部思想修养组的朱伯颖负责联系对接同志办公室。之后,同志们开始了忐忑的等待。

一幅苍劲的题词

时任同志秘书的林克收到《中国青年》寄来的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丰泽园里的菊香书屋院内。

当天林克接到警卫员通知主席醒了的电话后,便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主席批示和阅处的文件、资料,其中便有《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送至主席寝室。

“这时,只见他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我走进屋来,他把报纸随手放在左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我把文件资料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和资料。我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我便离开他的寝室。”林克回忆道。

信寄出两天后,朱伯颖向毛主席办公室去电询问,“是否收到信件?主席是否看了?准不准备题词?”

电话是林克接的。当时他明确主席已看过信件,但未作什么表示,便如实转告:“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并未表态。”

“未表态”便意味着“未拒绝”,编辑部全员忐忑的同时又平添了一分幸福的希望。

朱伯颖随即说道:“杂志将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

林克将《中国青年》编辑部的请求报告了毛主席,主席请其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林克于办公室内思索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他。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勤奋好学的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在纸上用毛笔写了‘向雷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一个也没用。这时,他还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习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林克在一篇文章中详细记录了同志应《中国青年》之邀为《中国青年》专辑题词的全过程。

1963年2月22日下午3点多,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中国青年》编辑部接到来电:“我是主席办公室的林克,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派人到西门来取。”

听到这一消息,整个《中国青年》编辑部都沸腾了,社领导立即派当时的机要通讯员刘全聚骑着摩托车去取。

刘全聚拿到一个牛皮纸信封,林克在信封上面写着:请交中国青年杂志社朱柏(应为伯)颖同志亲收 林寄。

“当时团中央和《中国青年》编辑部在正义路的一个办公楼内办公,编辑部的办公区处在五楼的中间位置。主席题词的消息传到了团中央,刘全聚拿着题词回来的时候,整个楼梯上、走廊内到处站满了人,甚至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都跑了过来。大家欢呼雀跃、沸腾久久不息。”

忆及当时,今年已94岁高龄的王江云老人,脸上浮现出兴奋又满足的神情,眼神仿若早已穿过云烟,隔着时光又重历了当日盛况。

2023年2月20日下午,当《中国青年》记者探望正在住院的刘全聚老人时,虽然他因病已经讲不出话,意识有些模糊,但当记者跟他说道他当年骑着摩托车从西门取回毛主席的题词时,看到他的眼睛湿润了。

应《中国青年》编辑部请求为雷锋题词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新闻界,各报社纷纷要求刊登这一题词手迹。

《解放军报》得知毛主席给雷锋题词以后,“直接派出两位大校前往印刷厂,想要取得毛主席手迹。当时我正好在印刷厂盯着下印,刚好和他们有一个面对面的。我思索之后认为手迹不能贸然提供给对方,一是这是毛主席受我们之邀特意题写,理应由我们首发;二是因其为报纸,出版周期比杂志要短,一旦提供给他们,我们便处于被动了。”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一本火爆的专辑

在《中国青年》编辑部去信请求毛主席题词的同时,编辑部同时兵分两路,一队向时任总理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中央领导发去了请求题词或约写文章的信,一队前往辽宁省实地采访。

“周恩来对《中国青年》几乎一贯是有求必应的。”王江云说。

周总理接到信后,很快就为《中国青年》挥笔写下了“雷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的题词。

不久,周总理又接到了《解放军报》请求为雷题词的信,此时他已得知毛主席为《中国青年》题词的事,便打来电话询问主席题词的具体内容,《中国青年》编辑部向他作了详细汇报。

于是,周总理又一次题词:“向雷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后来,《中国青年》编辑部的同志拜访邓颖超大姐时,邓大姐谈到总理为雷锋第二次题词的情景时说:“已经是深夜了,他又一次翻看了雷锋日记摘抄,然后在房间里来回踱步,沉思了近1个小时,才坐下来题词。”显然,周总理是根据毛主席的题词,经过深思熟虑,对应该向雷锋学习什么作了高度概括。

与此同时,王江云所在小队于1963年2月12日抵达沈阳,通过多方了解,得知雷锋生前所在团的俱乐部主任陈广生对雷锋的事迹了解最多。其时他正在大连宣讲雷锋事迹,王江云及同事立即奔赴大连,当天下午听了陈广生所作报告后,晚上与陈广生商议如何改写长篇通讯,“一直聊到夜里12点多”。

第二天,编辑小队参观了正在大连巡回展览的雷锋事迹,并一本一本地仔细看了雷锋日记的原作——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青春呵,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九六〇年一月十八日

雷:愿你作暴风雨中的松柏,不愿你作温室中的弱苗。”(自题)

“一九六一年十月十日

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

“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我认为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像细胞和人的整个身体的关系一样。当人的身体受到损害的时候,身上的细胞就不可避免也要受到损害。同样的,我们每个人的幸福也依赖于祖国的繁荣,如果损害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人就得不到幸福!”

……

在雷锋日记的原作中,编辑们还发现了雷锋记录自己阅读《中国青年》杂志的感受:

“一九六二年二月三日

今天我一口气看完了《中国青年》杂志上徐老(特立)写给晚辈的几封家信。越看越感到浑身是劲,越看越觉得亲切,越看越想看。特别是徐老说的:‘一个员应当什么都知,什么都能,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人都交,什么生活都过得下去。’这些话对我来说,是有很大启发和教育的,也是我应当知道的,必须要做的。我要永远牢记徐老这些有益的话,并且要贯串于一切言论和行动之中,决心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员,为人类作出贡献。”

“我们对照报纸已发表的日记摘抄,作了补充,增加了一些新的段落,使之更加充实。”王江云老人回忆道。

经过几天忙碌紧张的工作,王江云等人于1963年2月18日、19日返回北京。

在专辑的紧张筹备阶段,谢老(觉哉)生病正在住院休养,《中国青年》编辑部同志前往医院探望。谢老对《中国青年》的出版工作一直十分关心,编辑同志便向他汇报了准备出版“学习雷专辑”一事,并于当日下午送去一份雷锋日记摘抄。谢老当即问了“专辑”出版的时间,在病榻上阅读了雷锋日记后,赶在1963年2月25日之前写就了一篇散文《读雷的日记摘抄》和一首《学雷锋》诗。

“那时,我们和谢老很熟,经常去他家看他。”王江云告诉《中国青年》记者。

与此同时,专辑还刊登了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所作的《歌咏雷》,郭沫若所写就的长诗《一把劈断昆仑的宝剑》,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罗瑞卿撰写的特稿《学习雷锋——写给<中国青年>》,共青团中央下发的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本刊社论《用雷锋的学习态度学习雷锋》,陈广生、崔家骏撰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主义战士——雷锋》,雷锋日记摘抄,雷锋的遗诗《南来的燕子啊!》,歌唱雷锋等歌曲和北京大学学生等撰写的学习雷锋的诗歌等。

1963年3月2日,刊登有等领导人题词、重要文章和雷锋日记的《中国青年》第五、六期合刊“学习雷专辑”正式出版发行。

中国青年杂志社原美术编辑方浩然告诉《中国青年》记者:“当时的《中国青年》除了北京印点外,还在上海、 沈阳、西安、长沙、重庆设了5个分印点,出版的这本‘学习雷专辑’,由5个分印点印刷。此外,仍有各地人民出版社、共青团组织翻版印刷,有些地方还多次印刷。譬如,内蒙古自治区除团区委翻印外,仅包头市一地就曾两次翻印。”

几经重印,当期累计印数高达800多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真可谓“洛阳纸贵”。

《解放军报》后又向、周恩来、等发出信件,请求题词。几位领导人先后于3月初题了词。

团中央觉得同志给《中国青年》专辑题词的事甚大,于是上报了中央书记处。中央书记处为此专门开会研究,为了使毛主席的题词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的题词集中发表,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中央决定于1963年3月4日由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首都各大报纸3月5日集中刊发。《人民日报》使用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是:《〈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 毛主席题词向雷学习 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题词和诗文同时发表》

由此,1963年3月5日便成了同志“向雷学习”题词纪念日,成为学雷锋日。1993年12月,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正式开展,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3月5日还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

一个伟大的时代

专辑的出版在当时的社会引起巨大反响,中国青年们奔走相告、互相传阅……

不久,《中国青年》编辑部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

信中,这位青年炊事员称自己四处奔走,仍未能买到一本《中国青年》,于是他只好借阅一本,一个字一个字誊抄下来。足足把一本16开48页几万字的《中国青年》手抄了一遍。编辑部立即为其寄去了几本杂志,并请求他将手抄版寄来编辑部留存。

1963年10月,《中国青年》杂志举办创刊40周年展览,这本手抄本在展览上展出。

《中国青年》邀请周恩来总理来看看这个展览。一日下班后,周恩来总理真的来到了杂志社。他参观展览时,看到这本手抄本,详细询问了它的来历,并指示有关部门要增加给《中国青年》的纸张供应,以扩大发行。

晚上回到家后,周总理对邓颖超说:“《中国青年》杂志办的展览很不错,可以去看看。”

翌日,邓颖超大姐也来到了中国青年杂志社。她不仅观看了展览,还挨个办公室慰问大家,并在台阶上与大家亲切合影。

就这样,由部队培养发掘,经党和国家领导人倡导支持,由共青团中央等广泛发动,《中国青年》杂志大力宣传,以及各大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报道,向雷学习的群众性运动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雷锋精神从此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社会飞速发展,无数的人与事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化作沧海一粟。但雷锋作为中国青年的时代楷模却始终屹立不倒,雷锋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国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采访快结束时,王江云老人已然疲累,他伸出瘦弱的手指紧紧地抓着沙发旁的藤椅扶手,勉力维持端坐,但话语并未停止。

对新时代中国青年,王江云老人徐徐说道:“雷锋确实是个好人,也真实地做了很多好事,他称得上是所有年轻人的榜样。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雷锋精神还是应该继续发扬、继续学习。不是仅要你们学习他做好事,而是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并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雷锋传人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总书记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志愿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总书记在给“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勉励青年志愿者:“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2018年9月28日,总书记在辽宁省抚顺市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并参观雷锋纪念馆时强调:“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在今年学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题词60周年,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国青年》编辑部特邀请获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的郭明义、庄仕华、孙茂芳为全国广大青少年题写了寄语,勉励他们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雷锋精神永恒,因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接力传承,因为一批批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2023年3月2日,《中国青年》杂志在京举办“永远的雷锋——《中国青年》纪念同志题词‘向雷学习’发表60周年”网络直播活动,“当代雷锋”庄仕华、最美奋斗者李素丽等模范人物来到活动现场,著名专家韩毓海、廉思、胡献忠等在节目中解码雷锋精神,一批优秀青年典型如雷锋班、徐本禹、王亮、方文墨等纷纷表达将雷锋精神传承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在节目中,全国道德模范、一等功臣、陆军步兵学院学员王亮表达了这样的心声:每个青年都要自觉地把自己的个人命运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习雷锋精神,自觉服务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在火热的生活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

罗阳青年突击队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1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青联副主席方文墨表示,要用技能成就梦想,用技能改变人生,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2022级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熊坤发出肺腑心声:“爱与被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那些浩汤的、庞大的叙事落诸纸端,所谓留痕,不过是为了——一点精神的传递、灯塔般的指引,对伟大的弘扬最终轻轻落下,内化为一代代涓涓细流般的赓续与传承。

雷锋精神永恒!

《中国青年》编辑部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