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二月初七八字(1997年二月初七生的是什么命)

气宇轩昂 2023-09-28 01:22:06 网友分享

青州记忆丨青州一门两进士

一门两进士,这里指的是益都街道办事处李七里村李姓家族中的六世祖李用和、李用敬两兄弟。据李氏家谱记录,长兄用和、二弟用敬,都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身居要职,三弟用中则任衡王府审理。

据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来自冀州枣强县的李家先落户临淄滩后,迁居四地,长兄李世荣公居温庄,二弟世俊公居高庄,三弟世英公居官庄,四弟世德公居大王堂。而李七村李姓是大王堂一脉的分支,这一点在大王堂和李七村李家家谱中都有记载。所以这两个能人也成了李家整个家族学习的榜样。

荣登皇榜

李用和、李用敬两兄弟明朝嘉靖年间双双考中进士(用和嘉靖十七年,用敬嘉靖二十年(1541),相差三年)。查阅大明《登科录》(嘉靖十七年进士齿录),据资料显示,登科录是科举制度中殿试文件的汇编。亦称“殿试录”。首列“玉音”,即由礼部题请皇帝派出殿试执事官员,如读卷、提调等官衔名,并御制策题;次“恩荣及第”,即殿试传制唱名、张挂黄榜、赐宴礼部、赐状元及诸进士衣物银两等先后日期;又对进士姓名、籍贯、年岁、出生月日、三代、妻氏、曾经某科乡会试名次等作已记录。

《登科录》记载:

恩荣次第,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早诸贡士赴。内府,殿试,上御,奉天殿,亲赐策问。三月十九日早,文武百官朝服侍班,是日锦衣卫设卤薄于丹陛丹墀内。上御,奉天殿鸿胪寺官传,制唱名。礼部官捧,黄榜鼓乐导引出。长安左门外张挂毕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

三月二十日,赐宴于礼部,毕赴鸿胪寺习仪。三月二十二日,赐状元朝服冠带及进士宝钞。三月二十三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三月二十四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礼部奏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李用和,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民籍,府学生,治时经学,元乐,行一年三十一,十月初十日生,曾祖俊,祖瞻,父鑑,母韩氏,重庆下,弟用敬贡士,用中,娶苏氏,山东乡试第十二名,会试第一百八十一名。

皇帝制曰,朕闻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道一而巳,何又有去义为论乎。于是未免贤者自相私反。必如圣经而后可,且今人尤大非贤者及人君才一用义,即谓严刻乃作言曰,上任刑以为治非三代之治也,却一不之反于已,三代之人皆人也,不待义临而自持惟恐放侈,今之人,果三代之同欤,将欲利之是贪欲之是纵国而罔思民而罔恤,以至于上下礼度悉不之慎,为之君人者,可不一教一治之,是非当否,抑果当乎,朕祗承天位,惟民是保,何官人者,比比皆负国虐民之图,奚为用哉,尔多士,师孔子之学必心孔子之心,将此心之平正,陈为篇列以除弊革私之道,衍为仁育义断之方以告我勿讳,勿欺,朕览之,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五日。

《益都县图志列传》有俩兄弟的传记:李永(用)和,字元乐,安定李家庄人。父鉴,赠鸿胪寺卿。用和,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右寺副,选卫辉府知府。抑,剔奸蠹,簿书业委剖析立尽,政刑明肃,治声大起。会有巨玛,纲运过郡,盗掠其千金去。时用和已奔父丧,去官矣,犹坐削职归。

弟用敬,字仲学,号云坡,嘉靖二十年进士,授壶关县知县,行取给事中。时严嵩柄政,忌言事者。用敬独侃侃然论劾,无所挠。大将仇鸾恃恩骄纵,用敬疏劾之,直声震朝野。倭寇江南,以尚书张经督征之。嵩客赵文华献七事,首以祭海神为言,请遣官望祭。用敬疏驳之日:“小丑躏上国,罪无赦。鬼神道远,奈何弃武事,信渺茫乎?”无何,文华劾。经持重兵观望,诏逮经。用敬疏救曰:“陛下锐意平倭,经不能灭寇朝食,臣固尝弹之。顾今已歼倭奏捷矣。露檄朝上,槛车夕征,非所以激有功、定众志也。”上大怒,疑沮文华为经游说,廷杖落职。穆宗起言事者,复补用。论光禄卿胡膏谗杀给事中杨允绳,抵死。论总兵陈时、郎中胡应臣不职,罢之。转左右通政,升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不出,以诗文自娱。八十岁后,犹能书蝇头细字。人问其养生之术,曰:“动则损佳。兵不祥,却走马以粪天介矣。”年九十卒,赐营葬,遣官谕祭焉。

李用和,河南卫辉知府

李用和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所以有“李评事”之说,又迁右寺副,最后选卫辉府知府。《河南卫辉知府知府录》记载:李用和,山东益都人,进士,嘉靖二十五年任知府。

因皇庄子粒银,至河南新乡为盗所劫,忠以闻。上怒。而此时用和奔父丧已离任。《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八,湖广守备太监廖斌遣长随夏忠按御史侯度、分巡佥事刘佐、分守参政常时平、卫辉府知府李用和、新乡县知县侯东及卫辉怀庆卫所官徐国桢等俱令锦衣卫逮至京,送镇抚司拷问,侯竟毙杖下云。

据各种资料显示,用和精研字学,颇通声律,于西曹法家精律者中首屈一指。任内对重囚刑犯奏辨程序提出简化,此议得诏报可,并编入《大明会典》。为官廉谨自守,执法严明,境内称治,声名大起。后因辖区境内失银,夺职归乡。遂杜门不仕,以读书莳花自适,卒于家。

李用敬,光禄寺卿

李用敬进士及第后,先做山西壶关知县,后为给事中,累官至通政使,升光禄寺卿(原青州古街有“光禄坊”)。事迹比较多。

壶关凿井留美名。山西壶关,地边隘,城痹陋,无井汲,乃为募金增筑,凿石数丈得水,曲心抚字,民生阜康。据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记录:壶关县地高峻,凿井甚艰,明代洪武年间县丞郭柏凿惠泽池,景泰初年知县蔺兴在县治东南开甘泉池,成化年间知县王佑在县北门外开凿济众池,嘉靖22年知县李用敬在甘泉池侧郭氏地凿四井,名“李郭井”。

弹劾权贵震朝廷。入朝为给事中,弹劾无畏权势,直声震动朝廷。倭寇大略江南,气焰甚器,明廷以尚书张经督师进剿。权相严嵩门客赵文华奏人请朝廷与倭议和,用敬上疏驳斥曰:“以小夷躏上国,罪无赦。”未久,赵文华又劾张经“持重兵观望”,嘉靖帝诏逮张经问罪,用敬上疏论救张经。“倭已气夺,不宜易帅”帝大怒,以为抵毁文华为经辩护,将用敬惩以廷杖五十,并削职为民。穆宗即位,用敬复职,弹击勃奏,一如前风。转右通政,又任光禄寺卿。以母病故返里丁忧,遂绝意仕进,不复出任,以诗文自娱,年八十犹能书蝇头小楷,寿九十而终故里。朝廷赐营葬,派官谕祭。

《山西通志》记载,李用敬性简易不尚刻覈,遇讼狱以片辞决之,有未服听其言,颇直悉心推鞫不曲徇已见翻然改,从无难色,质成之下,皆以为无寃。另说李用敬在漕运、海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当时在胶莱河海运之议中,更是直抒胸臆。

拜谒“龙首碑”,参详家谱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两位李氏能人,10月29日与闫玉新老师一起,专程赴驼山风景区龙兴寺以南夏庄村的龙泉山前,拜谒了李氏祖茔。那里有很多李氏祖先的墓碑,其中一老一新高大耸立,老碑是明隆庆六年(1572年)谕祭赠鸿胪寺卿李鎰的“龙首碑”尤为显眼。老碑字迹已经不清,龙首碑帽完好,碑身断裂但已经修复,并已立好。新碑2001年立,因为老碑字迹不清,所以立碑说明迁碑、立碑以及兄弟三人的大致情况。并且提到三弟李用中曾是衡王府审理。据明史记载,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审理所,置审理正一人,秩正六品,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

龙首碑碑首

李氏祖茔谕祭文碑记:

李氏墓地原在府城西北隅,东店村北。清雍正八年,因建满洲旗城而迁,安定乡李家庄(今青州市益都办事处李七里村)东北角。谕祭文碑亦迁此,因石鳌甚大,不欲弃而不得不弃。谕祭文碑面南,高两米三0、宽一米一十五、厚二十五厘米。碑额为高浮雕双龙图案,高一米、宽一米二0、厚二十五厘米。明隆庆六年六月,光禄寺卿李用敬、衡府审理李用中立石。

龙首碑碑体

北侧有墓冢四座。系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李鑑及长子用和、次子用敬、三子用中之迁葬墓。据史料及族谱载,李鑑号龙山,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

用和,字元乐,号阳坡,嘉靖丁酉十六年亚魁,戊戌十七年联捷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右寺副,通悟声律,究心字学,西曹法家,精律者首推和,故事重囚再题奏办仍从,原拟和以重读圣听疏止,得诏报可编入会典,擢河南卫辉府知府,抑,自摄,剔蠹奸,自尔,移文丛委立为部,析刑明肃,治声更起,适有大党,纲运租银,道通卫盗,掠其银千余去。和时已奔封寺副父丧,上怒。逮和至,则夺职归遂。杜门娱情,篇籍种植花药,以终其身焉,行三子延绪拔贡,峄县教谕。

用敬,字仲学,号云坡,嘉靖丁酉十六年举人,辛丑二十年进士,授山西壶关知县,召入给事中。大将鸾恃恩骄纵,公疏劾之,直声震朝。宁倭大掠江南,势张甚,以张尚书经督征之。嵩客赵文华请媾倭,欲缴灵海若,公疏驳之曰,以小丑躏上国,罪无赦。鬼神道远,奈何弃武事,信渺茫乎?无何,文华劾经,持重兵观望,诏槛车征诣廷尉,公上疏救理。上大怒,疑沮文华为经游说,遂廷杖落职。穆宗起言事,公复补用。转右通政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绝意仕进,诗文自娱。古今典制,稗官谐吏,僻事秩书,无不暗识,台司守牧,仰慕就席,但谈往古,衣无重采,食一粥一蔬,卧中一榻,几上陈书,

数帙而已,八十后,又能书蝇头细大字。问一养生术,第曰:“动则损佳。佳兵不祥,欲走马以粪天下治矣。”年九十而终,天子赐营葬,遣官谕祭焉。曾孙讳友棠举于乡。

用中,号歧坡,官衡府审理,用和、用敬均被收录在明清进士题名录中。进士碑,北京国子监。二人均参与嘉靖青州府志纂修。

李氏墓地,已于公元一九九九年被确定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谕祭文碑于青州市博物馆收藏,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李氏后裔更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特立碑志以示后人,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万古长存,永垂青史。

李氏后裔,李七里村、临朐茹家庄、大王堂村、堂子村、边线店村、辛店子村、孙板村、北朱家村、张裴村、邢家屯,全族敬立,公元2001年孟春。

又经过辗转,同学介绍,联系到了李七里村李氏二十世李志鹏同宗,借来家谱,细细参详。据李七里村1998年整理的家谱材料记载,世祖李世德字表扬,冀州师友庄,明洪武二年兄弟四人先迁临淄滩,因土薄后迁青州,长世荣居温庄,次世俊居高庄,三世英居官庄,四世德居大王堂位于青州城西二十里,北依大龙山,南临河涧。据说一世祖祖茔在延庄,二世祖茔在务头,三世祖茔在封子峪,早已不在故址(此说法待考证)。吾五世祖讳鑑号龙山,生于大王堂,世德之后裔也,鑑子孙甚众,迁徙于各地,大多不知,现只知张裴村、孙板村、堂子村、边线店子村、北牛家村、李七里村、临朐茹家庄村。一九九七年农历二月初七代表在李七村聚会,议订谱事讨论辈序。

家谱中还记载,李鑑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谕祭文碑,清末宋氏集楷碑上仆人不慎失火,把碑文烧爆裂大部,字迹不清,一九六八年把碑推倒,一九九六年李七里村全族出工出资将碑修复以备后人瞻仰。五六世祖茔原在青州城北一里处,清雍正八年因建满城迁于李家庄东北角半里处,当时因鳌甚重未迁,一九五八年建厂失踪,《青州府志》有记,“满营记畧,李评事之墓前石鳌甚大不欲弃而不得不弃,于斯时也。”据志鹏同宗说,移碑的时候还出现了个奇怪的事。古代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当时的碑座叫龟趺,弄了好几次也弄不动,最后只好留在原地,后来遗失。甚是可惜。

谱中还记载,族人专门到北京国子监考察明清进士碑,正南门里南起第一排西起第四碑,因上半石损风化字不清,由下向上数第四十五名李用和,山东益都人,第六碑由下向上数第六十五名李用敬,山东益都人。同时记录了,由友人到济南图书馆考察资料时得到的用和、用敬进士题名录。李用和,山东益都明嘉靖十七年,三甲九十九名,李用敬,山东益都明嘉靖二十年,三甲一百三十八名。

有道是,

青郡李家有贤能,为官为人照丹青。

兄弟进士一门第,乡里四方亦有名。

【本文选自 今日青州 特此感谢原作者】

青州记忆丨青州一门两进士

一门两进士,这里指的是益都街道办事处李七里村李姓家族中的六世祖李用和、李用敬两兄弟。据李氏家谱记录,长兄用和、二弟用敬,都是明朝嘉靖年间进士,身居要职,三弟用中则任衡王府审理。

据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来自冀州枣强县的李家先落户临淄滩后,迁居四地,长兄李世荣公居温庄,二弟世俊公居高庄,三弟世英公居官庄,四弟世德公居大王堂。而李七村李姓是大王堂一脉的分支,这一点在大王堂和李七村李家家谱中都有记载。所以这两个能人也成了李家整个家族学习的榜样。

荣登皇榜

李用和、李用敬两兄弟明朝嘉靖年间双双考中进士(用和嘉靖十七年,用敬嘉靖二十年(1541),相差三年)。查阅大明《登科录》(嘉靖十七年进士齿录),据资料显示,登科录是科举制度中殿试文件的汇编。亦称“殿试录”。首列“玉音”,即由礼部题请皇帝派出殿试执事官员,如读卷、提调等官衔名,并御制策题;次“恩荣及第”,即殿试传制唱名、张挂黄榜、赐宴礼部、赐状元及诸进士衣物银两等先后日期;又对进士姓名、籍贯、年岁、出生月日、三代、妻氏、曾经某科乡会试名次等作已记录。

《登科录》记载:

恩荣次第,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早诸贡士赴。内府,殿试,上御,奉天殿,亲赐策问。三月十九日早,文武百官朝服侍班,是日锦衣卫设卤薄于丹陛丹墀内。上御,奉天殿鸿胪寺官传,制唱名。礼部官捧,黄榜鼓乐导引出。长安左门外张挂毕顺天府官用伞盖仪从送状元归第。

三月二十日,赐宴于礼部,毕赴鸿胪寺习仪。三月二十二日,赐状元朝服冠带及进士宝钞。三月二十三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三月二十四日状元率诸进士诣先师孔子庙行!释菜礼,礼部奏请,命工部于国子监立石题名。

李用和,贯山东青州府益都县民籍,府学生,治时经学,元乐,行一年三十一,十月初十日生,曾祖俊,祖瞻,父鑑,母韩氏,重庆下,弟用敬贡士,用中,娶苏氏,山东乡试第十二名,会试第一百八十一名。

皇帝制曰,朕闻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才之道一而巳,何又有去义为论乎。于是未免贤者自相私反。必如圣经而后可,且今人尤大非贤者及人君才一用义,即谓严刻乃作言曰,上任刑以为治非三代之治也,却一不之反于已,三代之人皆人也,不待义临而自持惟恐放侈,今之人,果三代之同欤,将欲利之是贪欲之是纵国而罔思民而罔恤,以至于上下礼度悉不之慎,为之君人者,可不一教一治之,是非当否,抑果当乎,朕祗承天位,惟民是保,何官人者,比比皆负国虐民之图,奚为用哉,尔多士,师孔子之学必心孔子之心,将此心之平正,陈为篇列以除弊革私之道,衍为仁育义断之方以告我勿讳,勿欺,朕览之,嘉靖十七年三月十五日。

《益都县图志列传》有俩兄弟的传记:李永(用)和,字元乐,安定李家庄人。父鉴,赠鸿胪寺卿。用和,嘉靖十七年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迁右寺副,选卫辉府知府。抑,剔奸蠹,簿书业委剖析立尽,政刑明肃,治声大起。会有巨玛,纲运过郡,盗掠其千金去。时用和已奔父丧,去官矣,犹坐削职归。

弟用敬,字仲学,号云坡,嘉靖二十年进士,授壶关县知县,行取给事中。时严嵩柄政,忌言事者。用敬独侃侃然论劾,无所挠。大将仇鸾恃恩骄纵,用敬疏劾之,直声震朝野。倭寇江南,以尚书张经督征之。嵩客赵文华献七事,首以祭海神为言,请遣官望祭。用敬疏驳之日:“小丑躏上国,罪无赦。鬼神道远,奈何弃武事,信渺茫乎?”无何,文华劾。经持重兵观望,诏逮经。用敬疏救曰:“陛下锐意平倭,经不能灭寇朝食,臣固尝弹之。顾今已歼倭奏捷矣。露檄朝上,槛车夕征,非所以激有功、定众志也。”上大怒,疑沮文华为经游说,廷杖落职。穆宗起言事者,复补用。论光禄卿胡膏谗杀给事中杨允绳,抵死。论总兵陈时、郎中胡应臣不职,罢之。转左右通政,升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不出,以诗文自娱。八十岁后,犹能书蝇头细字。人问其养生之术,曰:“动则损佳。兵不祥,却走马以粪天介矣。”年九十卒,赐营葬,遣官谕祭焉。

李用和,河南卫辉知府

李用和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所以有“李评事”之说,又迁右寺副,最后选卫辉府知府。《河南卫辉知府知府录》记载:李用和,山东益都人,进士,嘉靖二十五年任知府。

因皇庄子粒银,至河南新乡为盗所劫,忠以闻。上怒。而此时用和奔父丧已离任。《明实录》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十八,湖广守备太监廖斌遣长随夏忠按御史侯度、分巡佥事刘佐、分守参政常时平、卫辉府知府李用和、新乡县知县侯东及卫辉怀庆卫所官徐国桢等俱令锦衣卫逮至京,送镇抚司拷问,侯竟毙杖下云。

据各种资料显示,用和精研字学,颇通声律,于西曹法家精律者中首屈一指。任内对重囚刑犯奏辨程序提出简化,此议得诏报可,并编入《大明会典》。为官廉谨自守,执法严明,境内称治,声名大起。后因辖区境内失银,夺职归乡。遂杜门不仕,以读书莳花自适,卒于家。

李用敬,光禄寺卿

李用敬进士及第后,先做山西壶关知县,后为给事中,累官至通政使,升光禄寺卿(原青州古街有“光禄坊”)。事迹比较多。

壶关凿井留美名。山西壶关,地边隘,城痹陋,无井汲,乃为募金增筑,凿石数丈得水,曲心抚字,民生阜康。据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胡英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记录:壶关县地高峻,凿井甚艰,明代洪武年间县丞郭柏凿惠泽池,景泰初年知县蔺兴在县治东南开甘泉池,成化年间知县王佑在县北门外开凿济众池,嘉靖22年知县李用敬在甘泉池侧郭氏地凿四井,名“李郭井”。

弹劾权贵震朝廷。入朝为给事中,弹劾无畏权势,直声震动朝廷。倭寇大略江南,气焰甚器,明廷以尚书张经督师进剿。权相严嵩门客赵文华奏人请朝廷与倭议和,用敬上疏驳斥曰:“以小夷躏上国,罪无赦。”未久,赵文华又劾张经“持重兵观望”,嘉靖帝诏逮张经问罪,用敬上疏论救张经。“倭已气夺,不宜易帅”帝大怒,以为抵毁文华为经辩护,将用敬惩以廷杖五十,并削职为民。穆宗即位,用敬复职,弹击勃奏,一如前风。转右通政,又任光禄寺卿。以母病故返里丁忧,遂绝意仕进,不复出任,以诗文自娱,年八十犹能书蝇头小楷,寿九十而终故里。朝廷赐营葬,派官谕祭。

《山西通志》记载,李用敬性简易不尚刻覈,遇讼狱以片辞决之,有未服听其言,颇直悉心推鞫不曲徇已见翻然改,从无难色,质成之下,皆以为无寃。另说李用敬在漕运、海运方面有自己的看法,当时在胶莱河海运之议中,更是直抒胸臆。

拜谒“龙首碑”,参详家谱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两位李氏能人,10月29日与闫玉新老师一起,专程赴驼山风景区龙兴寺以南夏庄村的龙泉山前,拜谒了李氏祖茔。那里有很多李氏祖先的墓碑,其中一老一新高大耸立,老碑是明隆庆六年(1572年)谕祭赠鸿胪寺卿李鎰的“龙首碑”尤为显眼。老碑字迹已经不清,龙首碑帽完好,碑身断裂但已经修复,并已立好。新碑2001年立,因为老碑字迹不清,所以立碑说明迁碑、立碑以及兄弟三人的大致情况。并且提到三弟李用中曾是衡王府审理。据明史记载,明代王府长史司所属有审理所,置审理正一人,秩正六品,掌推按刑狱,禁诘横暴,无干国纪。

龙首碑碑首

李氏祖茔谕祭文碑记:

李氏墓地原在府城西北隅,东店村北。清雍正八年,因建满洲旗城而迁,安定乡李家庄(今青州市益都办事处李七里村)东北角。谕祭文碑亦迁此,因石鳌甚大,不欲弃而不得不弃。谕祭文碑面南,高两米三0、宽一米一十五、厚二十五厘米。碑额为高浮雕双龙图案,高一米、宽一米二0、厚二十五厘米。明隆庆六年六月,光禄寺卿李用敬、衡府审理李用中立石。

龙首碑碑体

北侧有墓冢四座。系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李鑑及长子用和、次子用敬、三子用中之迁葬墓。据史料及族谱载,李鑑号龙山,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

用和,字元乐,号阳坡,嘉靖丁酉十六年亚魁,戊戌十七年联捷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升右寺副,通悟声律,究心字学,西曹法家,精律者首推和,故事重囚再题奏办仍从,原拟和以重读圣听疏止,得诏报可编入会典,擢河南卫辉府知府,抑,自摄,剔蠹奸,自尔,移文丛委立为部,析刑明肃,治声更起,适有大党,纲运租银,道通卫盗,掠其银千余去。和时已奔封寺副父丧,上怒。逮和至,则夺职归遂。杜门娱情,篇籍种植花药,以终其身焉,行三子延绪拔贡,峄县教谕。

用敬,字仲学,号云坡,嘉靖丁酉十六年举人,辛丑二十年进士,授山西壶关知县,召入给事中。大将鸾恃恩骄纵,公疏劾之,直声震朝。宁倭大掠江南,势张甚,以张尚书经督征之。嵩客赵文华请媾倭,欲缴灵海若,公疏驳之曰,以小丑躏上国,罪无赦。鬼神道远,奈何弃武事,信渺茫乎?无何,文华劾经,持重兵观望,诏槛车征诣廷尉,公上疏救理。上大怒,疑沮文华为经游说,遂廷杖落职。穆宗起言事,公复补用。转右通政光禄寺卿,以母丧归,遂绝意仕进,诗文自娱。古今典制,稗官谐吏,僻事秩书,无不暗识,台司守牧,仰慕就席,但谈往古,衣无重采,食一粥一蔬,卧中一榻,几上陈书,

数帙而已,八十后,又能书蝇头细大字。问一养生术,第曰:“动则损佳。佳兵不祥,欲走马以粪天下治矣。”年九十而终,天子赐营葬,遣官谕祭焉。曾孙讳友棠举于乡。

用中,号歧坡,官衡府审理,用和、用敬均被收录在明清进士题名录中。进士碑,北京国子监。二人均参与嘉靖青州府志纂修。

李氏墓地,已于公元一九九九年被确定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谕祭文碑于青州市博物馆收藏,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李氏后裔更有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特立碑志以示后人,采取有力措施,严加保护,万古长存,永垂青史。

李氏后裔,李七里村、临朐茹家庄、大王堂村、堂子村、边线店村、辛店子村、孙板村、北朱家村、张裴村、邢家屯,全族敬立,公元2001年孟春。

又经过辗转,同学介绍,联系到了李七里村李氏二十世李志鹏同宗,借来家谱,细细参详。据李七里村1998年整理的家谱材料记载,世祖李世德字表扬,冀州师友庄,明洪武二年兄弟四人先迁临淄滩,因土薄后迁青州,长世荣居温庄,次世俊居高庄,三世英居官庄,四世德居大王堂位于青州城西二十里,北依大龙山,南临河涧。据说一世祖祖茔在延庄,二世祖茔在务头,三世祖茔在封子峪,早已不在故址(此说法待考证)。吾五世祖讳鑑号龙山,生于大王堂,世德之后裔也,鑑子孙甚众,迁徙于各地,大多不知,现只知张裴村、孙板村、堂子村、边线店子村、北牛家村、李七里村、临朐茹家庄村。一九九七年农历二月初七代表在李七村聚会,议订谱事讨论辈序。

家谱中还记载,李鑑诰封大中大夫鸿胪寺卿,谕祭文碑,清末宋氏集楷碑上仆人不慎失火,把碑文烧爆裂大部,字迹不清,一九六八年把碑推倒,一九九六年李七里村全族出工出资将碑修复以备后人瞻仰。五六世祖茔原在青州城北一里处,清雍正八年因建满城迁于李家庄东北角半里处,当时因鳌甚重未迁,一九五八年建厂失踪,《青州府志》有记,“满营记畧,李评事之墓前石鳌甚大不欲弃而不得不弃,于斯时也。”据志鹏同宗说,移碑的时候还出现了个奇怪的事。古代的石碑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当时的碑座叫龟趺,弄了好几次也弄不动,最后只好留在原地,后来遗失。甚是可惜。

谱中还记载,族人专门到北京国子监考察明清进士碑,正南门里南起第一排西起第四碑,因上半石损风化字不清,由下向上数第四十五名李用和,山东益都人,第六碑由下向上数第六十五名李用敬,山东益都人。同时记录了,由友人到济南图书馆考察资料时得到的用和、用敬进士题名录。李用和,山东益都明嘉靖十七年,三甲九十九名,李用敬,山东益都明嘉靖二十年,三甲一百三十八名。

有道是,

青郡李家有贤能,为官为人照丹青。

兄弟进士一门第,乡里四方亦有名。

【本文选自 今日青州 特此感谢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