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八字命格(成吉思汗的八字命格详解)

落荒而逃 2023-08-14 13:40:33 网友分享

成吉思汗:帝国基业,全靠这4种能力

作 者:宫玉振 军事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兼EMBA学术主任

来 源:正和岛

本文摘自正和岛年度图书《打胜仗》,原标题为《成吉思汗如何打造超强战斗力》。

说起成吉思汗,人们或许马上会想起那句著名的“只识弯弓射大雕”。事实上,如果成吉思汗只是一介莽夫,他是无法白手起家,创建出一个空前的世界性帝国的。

这位草原英雄创业成功的背后,是其出众的人格魅力、坚实的制度安排、独特的竞争优势,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

01、创业的起点:出众的人格魅力

所有的创业者都经历过自己的草莽时代,成吉思汗曾经也只是铁木真。他真正的过人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知道如何感动他的部众和盟友,并赢得他们的追随与忠诚。

铁木真开始创业的时候,蒙古高原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部落和部落之间为了复仇、掠夺和兼并而不断发生战争。除蒙古部之外,还有塔塔尔部、克烈部、乃蛮部、篾尔乞部、汪古部等。蒙古部本身也分为乞颜人、泰赤乌人、札答阑人,札答阑人的首领札木合和泰赤乌人的首领塔尔忽台的实力又都远远超过铁木真。一开始,铁木真只是一位并不起眼的普通军事首领而已。

然而铁木真的格局、胸怀和人格魅力,很快就使得他在群雄之中脱颖而出。

当那些徘徊于铁木真、札木合、塔尔忽台之间的氏族,因为饥饿而要求参加围猎的时候,铁木真不但允许他们参加,而且分给他们的猎物远远超过他们应得的部分。

与他争夺蒙古部可汗之位的主要对手札木合,则缺乏铁木真的政治头脑。

一次札木合与他的盟友约定,共同袭击铁木真的营地。当札木合赶到战场的时候,他的盟友已经被铁木真击败。札木合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对他的盟友发动了攻击,抢劫了盟友之后扬长而去。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

之后各部落奔走相告,将铁木真的慷慨正直、宽宏大量与札木合的反复无常、专横跋扈相比较:“札木合抢走我们最好的马和最漂亮的毛皮。可是铁木真脱下自己的衣服让给我们穿,跳下自己的马让给我们骑。他真是一个懂得如何享有国家、供养战士的人。”这很快就成了草原上的公论。

札木合并不明白,即使是在弱肉强食的草原上,道德也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想成就大业,不但要具备强者的实力,而且要有王者的胸怀。

铁木真所有的部属都可以为他出生入死,而札木合的军队却始终只能是乌合之众。所以铁木真最终成了成吉思汗,成为世界的征服者,而札木合终其一生,只能是一位悲剧式的草莽英雄。

02、成长的基石:坚实的制度安排

创业者往往并不缺乏成就大业的雄心。创业成功的一个前提,在于能否打造出与创业者的雄心相匹配的制度安排,从而为组织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游牧民族的往往以氏族制度为基础,各个贵族自己领有自己的部众,以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形式组成松散的联合体,因此无法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一元化政治实体,反而经常因为内部实力发展的不平衡而导致联合体的。

兴衰无常由此成为此前几乎所有草原帝国的基本特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成吉思汗打破了过去的惯例,建立了新的千户制度。

具体来说,就是十进制,将军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万户进行统一的编组,并且根据才能的大小和对大汗忠诚与否而不是血统的高低来委任各级军官。

最优秀的人被安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某人表现得不称职,或者不听从大汗的命令,那么大汗可以随时撤掉他的职务并加以惩罚。这与过去部落联盟时代的组织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通过千户制这种新的组织方式,成吉思汗摧毁了旧的氏族制度的基础,使得自己成为蒙古军队的核心,而且是唯一的核心。

此外,成吉思汗还建立了一支由他本人直接控制的精锐武装——护卫军。

护卫军在蒙古语中为“怯薛”,由在全军中挑选的1万名最优秀的战士组成。在蒙古军队中,护卫军具有很高的地位。成吉思汗规定,一个普通的护卫的地位,也在外面的千户长之上,如果护卫与千户长发生了冲突,无论什么原因,责任都在千户长这一边。

护卫军是整个蒙古军队主力中的主力,在作战过程中,可以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在最关键的时刻投入到最关键的位置上去。更重要的是,护卫军可以有效地维护成吉思汗的权力。他掌握的这样一支强悍的亲信军队,足以制约任何一个贵族。

千户制和护卫军制这两大制度,保证了蒙古军队对成吉思汗的绝对忠诚,成吉思汗的旨意可以到达军队的每一个角落并得到不打折扣的执行,过去的松散联合体一变而成为一元化的强大组织,并成为支撑起后来庞大的蒙古帝国的基本制度安排。

03、突破的关键:独特的竞争优势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在众多的对手中突围而出的过程,因而创业者必须打造出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长空间。

游牧民族的每个人天然就是优秀的骑士,其军队中往往全是骑兵,最大的特点是机动灵活,而成吉思汗则将这种机动灵活作战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蒙古军队的盔甲多是皮制的,非常轻便,一个战士通常备有三四匹战马,一匹战马疲劳之后,可以随时换乘另一匹战马,继续驰骋。他们可以连续十几天骑马驰骋,饿了吃干肉,渴了喝马奶,因此蒙古军队几乎不受后勤的束缚。

这使得他们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强大的机动能力也使他们可以迅速地转移兵力,随心所欲地在由他们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迅速地集中起绝对的优势兵力,而后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战斗。

南宋人徐霆曾经说蒙古人用兵“来如天坠,去如电逝”,年间的陆军中将万耀煌也评论说:“成吉思汗之进兵也,如飙风迅雷,千里瞬至,鹰鹯一击,往往覆敌于猝不及防。”这种在运动中形成优势的能力,是农耕民族的军队无法具备的。

不过,机动性并非蒙古军队唯一的优势。所有的游牧军队都机动灵活,但没有一个能像成吉思汗的军队那样将这种机动灵活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一支游牧民族的军队能够像成吉思汗军队那样具有严格的纪律,那样绝对地做到军令如山。

蒙古军队所进行的往往是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大规模的运动战,作战正面达到几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从大军的左翼到右翼,往往需要三天以上的行程。组织这样的运动战,就必须依赖高度的协同动作的能力,依赖对命令的绝对服从。

成吉思汗对服从命令这一条非常重视,对不服从命令者的处罚也非常严厉。指挥官被要求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行动计划行事。

如果一支军队没能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位置出现,它的指挥官就会立刻被处罚,找什么借口也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违反命令的将领,不管离成吉思汗的大营有多远,也不管他手里掌握了多少兵力,成吉思汗只需要派一个人过去宣布处罚命令,要他的手,他就会自动剁下自己的手,要他的头,他就会主动奉上自己的头,毫无怨言。

一支10个人的小队,在作战中如果有人抛弃了受伤的战友,那么其余的人都要被毫不留情地处死。

游牧民族并不缺乏优秀而勇敢的战士,缺乏的是组织纪律和协同动作的习惯。他们一旦被有效地组织起来,必然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04、帝国的诞生:强大的学习能力

当然,如果蒙古军队仅仅停留在上面的层次,很可能就只是一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军队。蒙古军队的真正过人之处,还在于它强大的学习能力。

长期以来,以骑兵为主的蒙古军队都是长于野战,短于攻城。而中原地区在攻城作战中则普遍采用了大量的攻城器械,如抛石机、攻城槌、云梯、弩炮、火箭等,火药也被用到了战场上,出现了震天雷等燃烧和爆炸性火器。

在对中原用兵的过程中,蒙古军队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中原地区的攻城技术。

蒙古军队为了弥补自身攻城能力的不足,凡攻占一地,对于被俘虏的工匠都给予特殊的优待,将他们集中起来专门制造兵器战具。因而蒙古军队很快掌握了中原地区的攻城技术。

为了充分发挥攻城器械的作用,成吉思汗还任命了炮手万户,设立了专门的炮兵部队,由他的长子术赤统帅,这是世界上第一支专业化的炮兵队伍。这支炮兵部队在三次西征以及后来攻宋、攻大理、攻高丽的战斗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花剌子模尼沙布尔的攻城战争中,蒙古人一次就动用了300架抛石机,还有大量的攻城车、破城槌等,因而很快就摧毁了对方的防御体系。

金朝最后一个皇帝金哀宗曾经说:“蒙古所以常胜者,恃北方之马力, 资中原之技巧耳。”蒙古军队通过将中原的技术优势与草原的骑兵优势结合起来,既具备了强大的机动作战能力,又具备了强大的攻坚能力,其战斗力当时达到了没有对手的地步。

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够横扫亚欧大陆,与其具备的压倒性优势是分不开的。

蒙古人的这种学习能力,确实是很强的。元朝统一中国后,还利用南宋的水师,建立了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队伍,并且两度出海征讨日 本。

一个民族,不但走出了草原,走进了城市,而且走向了大海。这也是元朝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之一的原因。

创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正是强大的学习能力使得成吉思汗不断地超越自己。这位从草原走出来的巨人,改变了蒙古的命运,也改变了 世界的面貌。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可以具备多么大的能量。

成吉思汗带着十几万蒙古铁骑却能横扫亚欧大陆,靠的是这八字军规

纵观人类历史,战斗力最强,战功最辉煌的军队非13世纪成吉思汗所率领的蒙古铁骑莫属,它当时取得的辉煌战绩,是任何一个军队所不能超越的。

在12世纪末,蒙古人的文化程度极低,甚至都还没到文明开化的程度,他们没有历法,没有时间日期概念,诗云“春草生时始知年,明月满也才解月”,为何这样一个民族,后来能一度雄起,成为让世界为之胆寒的军队呢?

起初蒙古人分成零散的许多部落,居住于戈壁沙漠之北,屈服于金人统治,以游牧为生,各个部落之间经常冲突,由于蒙古人天性凶残、脾气暴躁,为了数里大小的草地,都能以命相搏,打得死去活来,这种打打杀杀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军事素养自然而然便形成了。

1206年春,铁木真不愿屈服于金人之下,于是他立志统一蒙古,他发动军队,吞并了草原上所有的大小部落,统一了蒙古。得号成吉思汗。

在统一部族,摆脱了金人统治之后,成吉思汗开始南征北战,他们征服了横跨欧亚大陆的40多个国家,最远向西打到维也纳,向东到千岛群岛,向南到印尼爪哇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

蒙古军队之所以能所向披靡,是因为他们是一群有野蛮却又有集体追随目标的人,他们成为令人恐惧的兽群,四方征战,攻城略地。

在蒙古军队最强盛时期,每个士兵能配备18匹战马,急行军时每个时辰可换乘一匹,骑兵可以十天不下地面,直接在马背上睡觉,远征时也不用带过多粮草,没食物了就杀马而食。可谓侵略如火,迅捷如风。

让蒙古铁骑横扫千军,更多的是统帅的军事才能,当年成吉思汗带兵作战时,令出必行,蒙古军队的军纪非常简单粗暴,就八个字:违令者,斩!攻城后,抢!前四字是让士兵完全听从将帅指挥,不敢有一丝忤逆,后四字是对士兵战胜后的褒奖,可谓有罚有奖。

当时铁木真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但从他的军规中也可知道,他的心中容不下他人,诗云“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他是个好将帅,却不是个好帝王。金庸《射雕英雄传》书中,主人公郭靖曾对成吉思汗说过“真正的英雄,心胸要像蒙古草原一样广阔无垠,容得下天下百姓。”他并没有做到,只知破城就杀,就抢的他,不是英雄,仅仅是个野蛮的军队首领罢了。

《蒙古族通史》详解成吉思汗画像的诞生

成吉思汗对世界和历史的影响持续至今,他建立了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统一了100多个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大帝国,促进了蒙古族变为世界关注的民族;二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的蒙古大帝国打破了中西方隔绝,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成吉思汗文化”,这是中国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文化之一。成吉思汗文化的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成吉思汗时代巨大的历史变革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典籍文字、民俗习惯等;二是这些文化现象的传承、研究及其由此而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和祭祀等。

所以,美国《华盛顿邮报》1995年12月31日评选出人类文明史上第二个一千年,成吉思汗被选为第一位风云人物。这千年里成吉思汗从政治、军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影响了欧洲,深深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因而,成吉思汗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一直是许多国家和人民崇拜的偶像。那么,成吉思汗的具体画像何时诞生的?是何人之手绘制而成的?这些问题由著名蒙古史学家满昌教授所著《蒙古族通史》中回答了成吉思汗画像诞生的朝代及其绘制画家的名称。

公元1221年南宋使者赵珙出使蒙古时曾见过太祖成吉思汗。赵珙在《蒙鞑备录》一书中这样描写成吉思汗的外貌:其身魁伟而广额(宽额),长髯。人物雄壮,所以异也。这是作者当时的亲历记,最为可信。

据《元史·祭祀志》所载,至元三年(公元1266年),已奉为皇帝的忽必烈兴建太庙,供奉先祖、先帝和已故至亲的神位。“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十一月,命承旨和礼霍孙太祖御容”,是年天祖成吉思汗的画像,正式由和礼霍孙(蒙古语黑水之意,笔者注)绘制出。

和礼霍孙是元代蒙古人。初任元世祖宿卫。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任翰林待制兼起居注,升翰林学士承旨。九年,建议选汉官子弟与怯薛、蒙古官员子弟同入蒙古字国子学,学习新制蒙古字(八思巴蒙文,该文是忽必烈命宗教领袖八思巴,他按藏文作基础创造的蒙古文字。笔者注)。后审定天译、姚枢所定《至元新格》。据此可知,和礼霍孙是元世祖的近臣,本人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据《元史·祭祀志》记载,和礼霍孙于公元1278年和1279年,两年之内奉元世祖之命,先后绘制了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汗的三幅画像。当时,和礼霍孙虽然没有见过成吉思汗等人,但他在作画时,很可能得到过忽必烈的具体提示和要求。他绘出的太祖、睿宗、太宗画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要求,也得到了忽必烈的认可,被陈放于翰林院由院官春秋祭祀。此事事关重大,被载入《蒙古族通史》。

现今保存的成吉思汗画像的真迹,总共只有两幅。一幅是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清先生,1953年从民间用几块钱征集到的,1963年初,启功、史树清等著名专家对该画像进行鉴定:从纸地、墨色、人物形像、题鉴文字和用笔等方面考察后,一致断定这是一幅元人的作品。这幅画像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元代作品,长58.3厘米,宽40.4厘米);在这之前只见一幅,为明朝人临摹(仿制品,长59.4厘米,宽 47厘米)品,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幅作品中,以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成吉思汗画像时代最早,最为珍贵。这幅画像为笺纸地,淡设色的半身像。图中,成吉思汗是一宽额方圆脸、目光深沉而敏锐、表情慈祥的老者。他戴外白里黑的皮冠,身着浅米色毛绒衫,连髯胡须,黑白相间,额前有发微露,右左分披,冠下耳后垂发,此像是成吉思汗晚年时的画像。在画像的右上角题写竖行汉字:“太祖皇帝即讳成吉思汗贴木真(现今称铁木真,笔者注)”。

现存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成吉思汗画像,其形象和服饰,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画像基本相同,但时代要晚一些,属于明代的临摹品。不过,台北故宫成吉思汗画像为幅题记,其全文为:“元太祖皇帝,即成吉思汗,讳特穆津(现今称铁木真),在位二十二年,父曰伊苏克伊,是烈祖皇帝。起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 1206年),丙寅,金章宗泰和年(公元1206年),终宋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7年)丁亥,金哀宋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这里记载的公元 1206年是成吉思汗登汗(皇)位之年,1227年是成吉思汗去世之年。所以,研究成吉思汗的生卒年月有参考价值。

这幅成吉思汗画像,为清宫南熏殿旧藏(元代帝相册)的第一开(原册共八开,自元太祖至元宁宗)。清宫所藏古代帝后圣贤名臣画像共500多幅,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特命一律重新装裱。个像或系原本写真,或系临摹(元代帝相册)中的成吉思汗画像,和其他画像一样,大小相同共装一册。都是明朝画师照旧本临摹的。

台湾蒙古文化协会哈勘楚伦教授将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3幅“可汗(皇帝,笔者注)与可敦(皇后,笔者注)”刊印大型画册,予以发行,其中有和礼霍孙绘制的成吉思汗、拖雷、窝阔台汗的三幅画像。

另外,2006年8月17日,在内蒙古文物普查时,从包头市的五当召庙内发现了一件绘有成吉思汗画像的清代唐卡(卷轴布画)。唐卡画像右上角写有“成吉思汗”的蒙文字。画像中的成吉思汗身着铠甲、精神威严,面部形象为圆脸八字胡,骑一匹白马,身背弓、箭囊,左手牵马缰绳,右手举旗、旗上有佛教“万”字图案的画面。背景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空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内蒙古文物处处长王大方介绍说:唐卡与元代画有所区别,风格也不同于藏唐卡画像,显得比较粗犷。这种绘有成吉思汗的唐卡为国内外首次发现。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点滴拍卖天天上新、3万多古籍、50万高清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