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八字格局(孔祥熙生辰八字)

龙行天下 2023-07-30 20:39:08 网友整理

合禄格成立的必备条件有哪些?

子平所谓的“禄”,即指的是正官。因此合禄就是说暗合正官而构成的一种八字贵格。

合禄格仅限于戊癸二日生于庚申时的八字,并要求四柱无官印。其其命理就是戊日庚申时的八字组合,庚金可虚合乙木官星,申金可虚合巳火印星,并以所合的官印取贵。而癸日庚申时的八字,以申暗合巳中戊土官星而取贵,此种组合要求八字年月柱不能有甲冲庚,寅冲申,以及丙丁克庚,也不能见乙卯填实官星,巳火填实印星,有则破格。

合禄格成立需要具备以下七个必备条件:

一、日干为戊、癸,时柱为庚申;

二、戊日只取戊子、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五日;

三、癸日只取癸丑、癸卯、癸酉此三天;

四、戊日需八字不见甲乙寅卯丙丁巳等字;

五、癸日需八字不见戊巳丙寅等字;

六、戊日要生于申酉亥子之月;

七、不论戊或癸日,八字均不能构成官杀格或伤官配印格。

我们从《渊海子平》中所举的九则命例来看。

甘太尉:庚午 己丑 戊午 庚申。

史春坊:壬午 己酉 戊午 庚申。

郑知府:壬申 辛亥 戊寅 庚申。

黄侍郎:己未 丙子 戊戌 庚申。

徐殿院:癸酉 乙卯 癸酉 庚申。

程同知:癸酉 乙丑 癸丑 庚申。

杨抚安:壬午 壬戌 癸丑 庚申。

赵丞相:乙酉 癸未 癸未 庚申。

上面九个命造,有些是正格,无需通过合禄格也可看出贵气使然。甘太尉与史春坊的八字就是标准的伤官配印格,赵丞相命也是。郑知府是杀邀食制格。黄侍郎是财喜食生配印格。徐殿院是弃食就印格。程同知是金水相涵格。杨抚安是印赖杀生格。

赵丞相命月令透食,两个未为木库,自然是食多为伤,而格成伤官配印。大运行东方木运时,伤官有力,格局提高,命主贵任丞相,这是很明显并且合乎子平命理的正格八字,书中如此陈列于外格八字中,或许另有玄机而不得知……

九命里头唯有李武翼一人才符合“合禄格”的条件。书中言“李武翼命虽是多禄,却年干出丙字,行乙巳运,不合再见丙字,则失职矣。”大运填实了官印则失职丢官,这是符合这一类暗官格的命理的。

再如众所周知的孔祥熙八字:庚辰 乙酉 癸卯 庚申。大运丙戊、丁亥、戊子、此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此命局只能是合禄格。决曰“日干癸水诞庚申,生在秋冬富贵人。最忌寅来伤秀气,若生春夏惹灾频。”此命既不是印重官轻的小贵之命,也不是用印喜食的艺术人才,更不是金水相涵的格的文学之臣,而是暗合财官的大贵之命!印多喜财,申金暗合巳财,巳中有财官,所以贵为财政总长。而推断岁运吉凶祸福则以用印喜食格看。逢官杀印运则利官,逢比劫食伤则利财,逢财运则既利官运也利财运。丙戌运财星显露对命主父亲不利,丁亥运食神长生命主学业有成,戊子运官轻印重,命主仕途无望而在商界声名鹊起立足,己丑运七杀当权,命主官运顺遂,庚寅运印星做主合禄命主驰名宦海权势滔天。辛卯运后,卯酉实神对冲破格而引咎辞职移居海外,壬辰运劫财化印直到老死。

有道是,八字合禄,官星带你上高速。合禄格的格成条件,岁运规律,善学们有什么观点呢?

最厉害的家族之一:孔祥熙家族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号子渊,山西太谷人,祖籍山东曲阜,生于太谷县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七十五世孙。

中华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亦是一名银行家及富商。孔祥熙的妻子为宋霭龄,岳父是宋嘉树。孔祥熙与宋子文、为姻亲关系。孔祥熙长期主理国民政府财政,主要政绩有改革中国币制,建设中国银行体系,加大国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等。1967年8月15日在纽约心脏病发去世。

年轻时曾在教会办的华美公学和通州潞河学院学 二十七年(1901年)赴美,在欧柏林大学学 三十一年获学士学位后又入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在太谷创办铭贤学校,自任校长。辛亥革命时,先后组织太谷营务处和山西中路军政分府,任司令。1913年,赴日任中华留日教青年会总干事。1915年回太谷,被阎锡山任为山西督军署参议。1922至1925年任鲁案善后督办公署实业处长、中俄会议督办公署坐办(督办助理)等职。1926年冬,任广东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和广东财政厅长。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实业部长。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长。1929年兼国货银行董事长。1930年12月,工商、农矿二部合并为实业部,任实业部长。从1933年起,任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及行政院长。1935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又任中央信托局理事长、中央常务委员等职。1936年兼整理内债委员会委员长、振济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任行政院长。1939年任四行联合办事总处副 、行政院副院长。1944年11月被免去财政部长一职,次年又辞去行政院副院长、中央银行总裁、四处副 等职。1947年去美国。其主要言论编有《孔庸之先生演讲集》。   孔祥熙是的亲戚,又极度拥蒋。当1933年和宋子文发生矛盾时,蒋就让他取代宋子文任中央银行总裁和财政部长,由他掌握财政经济大权达11年余之久。在任职期间,他发表了许多有关经济的言论。有些言论本身是正确的,甚至还比较深刻,但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或不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可能只是说说而已;有些则纯属对政策或现状的辩护之词。他采取一切手段加强对人民的搜括,从财政上支持的统治;他不断加强对民族资本的控制,发展和壮大官僚资本。他还利用亦官亦商的地位巧取豪夺,为自己聚敛财富。他和下属的营私舞弊及家人的利用特权,在抗战时期常受到舆论的猛烈抨击。抗战后期,因物价飞涨,贪污行为被揭露,加上的派系斗争而被迫下台。对于孔祥熙,我们不仅要看他发表了什么言论,更重要的是还要看他实际上做了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对他有完整的认识。   孔祥熙的经济思想可归纳为发展实业论、银行论、货币论和财政论四个方面。  

  一、发展实业论  孔祥熙自称在美国留学时即抱定了“提倡教育,发展实业”八个字的“救国志愿” 。1928年4月任工商部长后,他发表了《工商行政宣言》,提出16条纲要 ,主要内容为:(一)谨遵总理民生主义及建国实业计划,开发国家富源,改善人民生计。(二)修定工商法规,革新税制,切实保障工商界。(三)重用专门人才,使得尽其所长,奖励及保障发明。(四)会同主管机关,协筹保商政策及修正商约。(五)审定劳工法规,积极促进劳工福利事业。(六)奖励工业改良,改善工商管理,应用科学方法改进固有手工业及家庭工业,推广国货销路。(七)推广工商教育,注重职业指导,为妇女谋职业均等机会,保护及教育童工女工。(八)创办工业试验所、工商访问所,编制工商统计及其他工商事业调查研究报告。(九)酌设驻外商务人员,于必要时特派专员至各国调查工商事业,供本国工商借镜。(十)保护工商侨民,予回国协谋工商建设者以各种便利。(十一)筹办国营大工业,国家不再举办各种已著成效的民营工商事业,以免与民争利。(十二)提倡中外亲善通商,在互惠平等及尊重我国主权、法律范围内利用外资,振兴大规模之工商业。(十三)厉行出口检查,力杜搀伪,筹设对外金融机关,增进运输便利,充分发展输出贸易。(十四)规定相当标准,随时检查进口货物,取缔劣等货及妨害物输入。(十五)制定度量衡标准,设所制造,分期推行。(十六)征集中外特产,创设中华国产馆、商业博物馆,筹备大规模之建国博览会。   16条纲要可以说是面面俱到。1930年12月孔祥熙任实业部长后,又发表《实业行政宣言》,提出施政纲目33条。纲目中提到的实业范围为“工商农林渔牧矿垦各业”。总的目标是:“政府首当实施林垦政策,开发东北西北西南各省荒地,移民殖边,以裕民生而固国防,俾人口得平均分配,地力得广泛利用。更应奖励农林渔牧,开发矿藏,使地无弃货,人尽其力,以增加生产,恢宏工业,庶使百业兴盛,产品日增,出口贸易,得以充分增进,国民经济,得以充分发展,劳资协调,民生乐利,总理实业建设之方略,即可早日实现。”

与孔祥熙

   在《工商行政宣言》中,对国营工业的调子还比较低,提到“各种民营工商事业之已著成效者, 国家即不再行举办,以免与民争利”。而在《实业行政宣言》中,国营工业专门列了一条。第19条说:“筹办国营工业,举凡具有基本性质如酸碱煤膏棉毛及铜铁冶炼等重要金属之工业,与夫机器造纸制糖人造丝,暨制造各种动力机关等大规模之工业,非私人能力一时所能兴办者,均拟斟酌缓急,分别进行,以资倡导。”可见准备兴办的国营工业相当广泛。民营工业也列了一条。第23条说:“保护各种民营工业,并扶助其发展,俾便在国内市场,得有充分之能力,与舶来品竞争,以为经济自立自给之准备。”    1931年11月12日是诞辰纪念日,孔祥熙在中国经济学社作题为《如何实现中山先生之民生主义》的演讲,提出了六条发展实业的政策:关税自主,开发交通,活动金融,严定法规,发展科学,劳资合作。其中劳资合作的要点有三:规定各种实业股份的最少金额单位,使工人有力投资,随时可成为实业股东;各种实业经营利润应提若干成给工人,并举办各种改善工人生活福利事业,如居住、教养、娱乐、医院、保险等,使工人对工作场所休戚相关;经营实业者举办工人储蓄,优给利息,使工人零星小款逐渐变成股本,不作无谓消耗。最后,孔祥熙将他的实业政策归结为48个字:“努力开发  富源,实行政府保奖,提倡劳资合作,利用散碎藏金,改良旧有工业,重用专门人材,采取保商税则,扩充水陆运输。” 孔祥熙的六条实业政策,对发展实业无疑都是重要的,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如“劳资合作”一条,在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国共两党处于武力对抗的状况下,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孔祥熙对农村破产、农业凋敝发表过不少言论。1934年他说:“中国是农国,所以国的根本就在农村。现在各地土匪蜂起,盗贼如毛,就是由于农村破产的缘故。” “我国以农立国,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农业不振,则整个经济因而衰败。” 他强调要救济农民,提到的办法有增加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工业,废除苛捐杂税,改良农村金融制度(提倡农村金融合作社,设立农工银行)等。对于农民的土地问题,孔祥熙于1938年曾表示:“农村土地问题之根本解决,当依照本党平均地权政策,使耕者有田,劳者得食,在此抗战时期,固不宜操之过急,亦须积极施行,稳健推进。”他所说的“耕者有田”,是要由农民出钱向地主买田,叫做“赎土归佃”,“地主逐渐收回其地价,投资于生产事业” 。他提出先在陕北各县试行,同时江西亦“试行分配农田”。试行地区放在陕北和江西,陕北靠近中央的所在地,江西是原来的中央苏区所在地,选择这两个地区是有深意的。但即使是采取“赎土归佃”的办法,抗战期间也根本不可能试行。  1936年,孔祥熙作题为《自力更生与经济复兴》的报告。他说:“我们要复兴经济,自力更生政策,是最可靠的。我们实行这种政策,并非有拒绝外人投资的意思,正是因为目前外人没有投资的力量,我们不能坐以自困,而且专靠外人是不行的,不能不采取自救的方法。” 自力更生并不否定利用外资,但外人的投资有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

宋子文与孔祥熙

   1939年抗战两周年纪念,孔祥熙发表《长期抗战与生产建设》,对战时经济建设发表了意见。他提出要以西南、西北地区为“建国复兴的根据地”。他说:“西南西北关山阻隔,形势优越,敌人倾百万之师,穷两年之力,不能深入。由此证明西南西北的建设,不仅可以应付目前的战争,亦且可为国家久远建设之理想地带。”对于工业建设,他指出过去“多就一时一地之需要,为局部的经营,故发达每呈畸形”。机器制造业“仅着眼于军事上之需要,对民生日用品之制造,未加注意,此为性质上之畸形”。工商业的创设“多因机器交通上之便利,集中于沿海口岸,未能注意于内地之开发,此为地域上之畸形”。他提出今后要进行“有计划之建设,凡重工业之有关国防者,以国营为原则,应依据资源分布,及国防需要,分区建设。轻工业之关系民生者,则以政府协助民营为原则,并应尽量设法使其农村化,一以避免产业集中都市之病,一以吸收农村广大剩余劳力,使从事于生产事业,并加强农业与工业之连锁关系,期能相互为用,分途并进。”还要发展矿藏和交通:“交通与国防军事以及国民经济之关系,最为密切。今日世界上任何国家,欲致富强,必先发展交通,而其国家的文明程度,几完全与交通发达情形成正比例。” 关于矿产的重要性,1942年他又说:“欲求工业之发达,固必先致力于矿产之开发也。近世战事,以工矿为建军之本,成败之数,大半决于工矿。”   孔祥熙原来主张保护贸易,但在1943年他又提出了互惠贸易的主张。他认为:“过去世界上关于贸易问题,尚有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两派,这两种贸易政策皆有偏弊,非促进人类幸福的办法,现在都已渐渐落伍,成为历史陈迹。” 他说1937年他到美国时,曾会见现任国务卿的赫尔。赫尔主张互惠贸易,孔祥熙认为“此实贤明进步的见解,我个人表示十分同意”。  以上孔祥熙关于发展实业的论述,以任工商部长和实业部长时最为系统。当时国民政府官僚垄断资本尚未形成,对发展民族资本还有一定的热情,故发表的言论比较符合时代的要求。其中有些主张在一定的程度内得到了实现,如1929年实现关税自主,1931年裁撤厘金等。但是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之一,孔祥熙终究要成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维护者,所以他的发展实业的主张大多只能是一种口头的标榜。  

  二、银行论  孔祥熙很重视金融。他于1931年提出六条发展实业的政策,第三条就是活动金融。他说:“中国币制紊乱,又无强健有力之金融机构,是以经济事业,不易发展”。中国的现金并不缺乏,“其病在不能集合,不能流通”。应建立健全的金融机构,“能得到人民之信任,吸收存留于人民手中及埋藏地窖内之金银,以存于银行”,再推广储蓄及简易保险等业,收集零散资金,集少成多,用来兴办各种实业和供农工商民需要。“使金融活动,犹如人身之血脉流通。如此则各种实业,自易顺利发展,十年廿年后,便可迎头赶上西洋,实现民生主义之经济建设。”要通过健全银行机构来吸收资金,“使金融活动,犹如人身之血脉流通”。以后仍常以金融比血脉。1939年他指出:“金融似流水,应使之融会贯通,亦犹如人之血脉,遍行全身,血脉不流通,人必致死亡,金融乃国家之血脉,其与财政,表里为用,关系綦切。” “金融与财政之关系,最为密切,有健全之金融,而后始有健全之财政,诚以金融与国家经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如金融不健全,一切事业无从进行” 。1941年他又论述了金融、财政、经济三者的关系:“抗战以来,我国金融措施,一向抱定下列方针。即以财政之力量,控制金融,方可导入正轨;以金融之力量,扶助经济,方可促其发展;更以经济发展之力量,充裕财政,方可巩固其基础。盖财政金融经济三者,必须呵成一气,方可收相互为用之功。” 金融和财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反映了近代中国的一个特点。  发展金融需要有健全的金融机构。孔祥熙又说:“金融之机构如血液之脉络,血液运转必赖脉络,金融流通必赖机构,无健全之金融机构,以司主管运筹之枢纽,仍不能视为完善金融制度。” 最主要的金融机构是银行,可见孔祥熙对发展银行的重视。  1933年11月孔祥熙出任财政部长。次年8月美国开始向海外高价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了中国1934~1935的严重金融危机。孔祥熙利用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困难处境,用发行金融公债的办法,对中国、交通银行以及中国通商、中国实业、四明等商业银行实行增资,控制了这些银行,形成了以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为核心的官僚资本金融体系。“并将银行业务,重行划分,除中央银行规定为银行之银行外,中国银行为国外汇兑银行,办理对外贸易及汇兑,交通银行为实业银行,办理工商业放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扩展农民银行,成立农本局,组织合作社,实行农村低利放款。”   作为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对策是在1935年11月4年实行法币政策。在宣布实行法币政策时,孔祥熙发表了一篇简短的《宣言》 。《宣言》对今后的中央银行制度作出了如下承诺:中央银行要改组为中央准备银行,主要资本由各银行及公众供给,使它成为超然机关,能以全力保持全国货币的稳定。“中央准备银行应保管各银行之准备金,经理国库,并收存一切公共资金,且供给各银行以再贴现之便利。中央准备银行并不经营普通商业银行之业务,惟于二年后,享有发行专权。”1936年5月他又在一次演讲中说,要将中央银行的商股总数扩充至资本总额的60%,“以示与民共有而便使中央银行处于超然地位,尽银行之银行的职务” 。“中央准备银行”后定名为“中央储备银行”,曾拟订《中央储备银行法草案》,并经立法院通过。《宣言》还谈到要健全中国的商业银行制度,“设法增加其活动能力,俾其资金充裕后,得以供应正当工商企业之需要”。同时还要专设办理地产抵押业务的机关,修改现行法律,“务使抵押质权更为稳固”。因抗战发生以及金融垄断的利益,这些都未成为事实。  

  三、货币论  实行法币政策并不是孔祥熙的创造,事先国内已经有这方面的舆论 ,而且据说孔祥熙并没有参与法币政策的拟订 。  实行法币政策意味着放弃银本位,但孔祥熙不敢承认。在财政部的《新币制说明书》中有一小节为“新货币制度绝非放弃银本位” ,理由是中央造币厂仍按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铸造银币,“法币之准备,仍以现银为基础,保持以前之准备办法,有多少准备方可发行多少法币,法币与现银间并未脱离关系”。“所以新货币制度,不是放弃银本位。而是增加银本位之健全,亦不是纸币政策,而是企图法币流通之充实。”这些理由是不能成立的。白银已收归国有,是否继续铸造银币并无实际意义。即使是实行同以前一样的准备制度,纸币不能兑现,就已经成为不兑现纸币流通制度,而不再是银本位制,“绝非放弃银本位”完全是掩耳盗铃式的申辩。孔祥熙自己则提出“通货管理”的概念说:“此次停止行使硬币,既非通货膨胀,亦非纸币政策,乃为实施通货管理” 。照他的意思,纸币政策仅是指“无准备金发行”纸币的政策。关于新币制的性质,《说明书》说仍是银本位,孔祥熙又说是通货管理,自相矛盾。其实,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纸币都可以实行通货管理,将纸币政策和通货管理对立起来是错误的。提出这样一些理由,反映了孔祥熙在法币发行初期对放弃银本位的遮遮掩掩的态度。  《说明书》还有一小节是“新货币制度绝非通货膨胀”,理由是:“新货币制度对于法币发行之准备,并未变更以前之规定,发行法币需要全额准备,既未变更,而准备中六成现金及四成保证准备之比例,亦未变动,自与通货膨胀有别。” 孔祥熙在《宣言》中则说:“政府对于通货膨胀,决意避免。关于财政整理之措施,业已准备就绪,再历十八阅月,国家预算即可收支适合。”当时根本不具备财政收支平衡的条件,事实上法币的发行就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再历十八阅月”即可收支平衡的保证是没有根据的。  至于说准备制度不变就不会通货膨胀,更是欺人之谈。用法币收兑银元,用这些银元作为准备金,而现金准备只占法币发行量的60%,这样就能大大增加法币的发行。   抗战时期,法币贬值日益加剧。但孔祥熙一直不承认纸币发行过多,多次发表否定通货膨胀的言论。1939年10月他说:“我国法币,现金准备始终维持六成以上,视欧美各国仅有二三成现金准备,我胜于彼远矣。”他承认单靠现金准备不可能保持纸币币值的稳定,还必须控制发行数量,指出:“苟准备充实,而发行无度,仍不能维持其价值”。但对于发行数量,他却说:政府“对于法币发行,始终抱谨慎态度,抗战二年,发行额与战前比较,虽有增加,然以后方各省向系缺乏货币流通,及当前开发生产需要之故,为数实不为多,绝未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之弊害”。1940年1月他又说:“发行数额是否逾量,不在乎数目字之多少,而全以是否适合于社会之需要及已否超过饱和点而定。若秉此观点以衡量我国之发行数量,不但未超过饱和点,并且反在饱和点以下。” 这是孔祥熙为通货膨胀政策辩护的理论。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纸币发行数量虽然增加,而其所代表的价值总量反而降低,因此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这就是法币“不但未超过饱和点,并且反在饱和点以下”的真意。不管纸币贬值到何种程度,它永远也超过不了“饱和点”。   1941年5月,孔祥熙又提出否定通货膨胀的一个理由说:“如果通货膨胀,法币过多了,那末物价上涨,应该是很普遍的。但是现在中国的物价,各地之间,相差很远,例如四川比较高,难道四川的法币太多,通货膨胀了,其他物价较低的地方,通货便没有膨胀吗?”他还举几天之间的米价波动说:“难道说前几天通货膨胀了,这几天通货又紧缩了吗?”他要以此证明,“我们现在可以说根本上还没有通货膨胀,自然不能说物价上涨,是通货的关系了”。他又以重庆借款利率高达三分、内地高达四分五分为例,说明筹码(法币)的不足。因此得出结论说:“总之,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完全心理作用所造成,当然只有严格管理,才可稳定物价。” 这完全是强辩。各地物价上涨率不同,并不足以证明不是通货膨胀。利率的高低则决定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而且通货膨胀会促使利率的提高,因为贷放者要以提高利率来弥补货币贬值所造成的损失。至于心理作用,本来就存在于经济活动中,看涨心理的形成只能从通货膨胀的客观存在中得到解释。

何应钦为孔祥熙祝寿

   1942年7月,孔祥熙又说:“我们发行的准备,规定要有六成现金准备,四成保证准备,其所发纸币,自然不落空的。且按之实际,通货又何尝膨胀呢?到本年四月止,法币的总额,不过是一百七十万万元,较之战前国内流通筹码达二十二万万者,至今已仅仅增加了八倍半左右,如果说物价高涨是因为通货膨胀的话,为什么物价不也涨八倍半左右呢?可见物价之涨,物资缺乏的原因,大于通货的原因” 。他所说的数字除1942年4月的法币发行数字不错外,其余都不可靠,既夸大了战前的法币发行量(1937年6月的法币发行量为14.1亿元),又大大缩小了讲话时的物价上涨率。如以1937年6月的法币发行数和物价为1,据统计,1942年4月的法币发行指数为13.12,重庆基要商品批发物价指数为41.18 ,物价的上涨速度早已大大超过法币增长速度。至于物资缺乏,反过来说就是通货过多,用“物资缺乏”来否定通货膨胀,也根本不能成立。   直到1943年,孔祥熙还在否定通货膨胀。他说:“一般不明实情的人,归罪于通货之膨胀,他们不知货币学上之所谓膨胀,是指超过需要而言。现在我国各地方多感通货之不敷,筹码之不足,周转不灵,这种情形,能称为通货膨胀吗?”他仍用实物供应不足和人们的心理作用来解释:“通货价值之高低……是在实物供应之是否丰富。所谓[通]货者,即代表实物之筹码,如仅有筹码而无实物,则此项空洞的通货,便无价值,现在物价的变动,其原因就在供求的有无问题。”关于心理作用,他说:“心理上的作用也很大,大家对于物价看涨,出卖者加价出售,收购者囤积收藏,情势因之更坏”。这两条的所谓理由,前面已作过分析,这里就不重复了。  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政府应该尽量降低通货膨胀率,而不是想出种种理由掩盖已经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孔祥熙既不能有效地降低通货膨胀率,又不能坦率地承认通货膨胀的事实,只是想出种种歪理来否认通货膨胀,充分反映了对人民进行欺骗的实质。  

  四、财政论  关于财政的作用,孔祥熙曾表示不能仅限于征税聚财。1936年他指出:“理财者之使命,不仅须有征税聚财之消极功能,更须斟酌时代环境,力谋财政建设,直接间接,为社会经济求发展,为国家民族求富强……而其要旨,则必以国计民生为依归。”他解释“国计”说:“所谓国计,非仅充府库,足国用而已,必也于足用之外,谋所以利用之方。”又解释“民生”说:“所谓民生,非仅薄赋敛,不扰民而已,必也于与民休息之余,更力谋人民富力之增进,凡有关平均人民负担,发展人民生产,改进人民生活诸端,均应作积极之建设。” 这是说理财的目标应比充府库、足国用、薄赋敛、不扰民的要求更高,要力求促进经济的发展,接近于中国古代的广义理财思想。  从理论上说,孔祥熙很懂得增加财政收入要从培养税源入手。1933年他指出:税收的“重要根源,尤在振兴社会的繁荣,运用金融的灵活,使商货流通日益便利,市场销流日益畅旺,则不待税率之增加,而收入自能充裕”。“就财政计划言之,则不因征敛而伤民力。举办税项,当注重普遍而轻征,使得生息孳乳,培养税源。” 1938年他告诫财务人员说:“理财要顾全民力,不可竭泽而渔:要想国家的财政充裕,必须要税收畅旺,要税收畅旺,必须要培养税源,所以善于理财的人,不专以搜刮为能事,而要以扶植民力为先务。要知道办理财政,不是掠夺性质,而是先有耕耘,然后才能有收获的。” 所谓“扶植民力”,就是要发展经济。  孔祥熙理财的根本方针是“开源节流”。1939年他说,“本人就任时,本先圣之指示,以开源节流为理财之方针” 。对开源节流的解释,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往往不同。如1933年说:“关于将来财政的方针,不外是开源节流。不过要开新的税源,应从培养旧的税源入手……在节流方面说,不外确守预算,抱同甘共苦之决心,节省无益的糜费,以增加行政的效能为主。” 1938年说:“财政上所谓开源者,简单的说来,就是增加税收。” 1939年说:“对于开源,则着重于培养民力,增加生产,谋金融之充分流动;对于节流,则着重于合理支配,调剂缓急,撙节不切要之开支,用以促进建设事业,充实国防设备。” 1940年又说:“在开源方面,注重发明与创造,在节流方面,要废止使用舶来品,抑制消费,以余款贡献国家。”   1939年10月,孔祥熙又提出“财政为庶政之母”的观点,将财政工作提到了政府各项工作的首位。他说:“财政为庶政之母,所有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种设施,皆赖有健全之财政政策为之策动,国家整个政策之能否推行,全赖财政情形以为转移,故财政之良窳,可以卜国家之盛衰。” 经费充裕确是推动政府各部门有效工作的根本保证,但“财政为庶政之母”,财政“可以卜国家之盛衰”之论过分突出了财政,并将经济从属于财政,这同一年前所说的“要以扶植民力为先务”已有了差异。片面突出财政的作用,反映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财政越来越困难的处境。唯财政论的指导思想势必走上竭泽而渔的道路。事实上当时孔祥熙提出的战时财政政策就具有这种倾向,他说:“故为树立健全之战时财政政策,应以公债为主干,以增税为后盾,以极谨慎之发钞流通产业金融为临时之补充,实为理论上与经验上不易之论。” 发钞实在谈不上“谨慎”,也不是“临时之补充”,而是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农村经济凋敝,孔祥熙认为是由于苛捐杂税所致,他企图通过整理田赋附加,废除苛捐杂税,确定地方预算等办法来解决。1934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即以此为主要议题。此前,孔祥熙作了题为《救济中国经济危机》的报告,谈到农民负担太重的情况说:“中国现在的农民负担实在也太重了……裁厘之后,没有适当的替代税,地方当局遂增加田赋附加,以为弥补。现在合计此种附加,有至卅余种。厘金征收取诸全民,田赋增加则全部责诸农民负担。以至农民负担日益加重,不但凶岁不免于死亡,即丰收之年,也因税捐重重,不克安身。” 因为他把农民负担重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地方附加税太多,所以又提出要整理地方财政,“以量入为出为主,不得量出为入”,而且要“从确定地方预算入手” 。编制地方预算的审核办法是:“县预算由省核定,余款解呈省库,如有不敷,由省库补助。省预算由中央核定,余款呈中央核准积存,为建设之用,如有不敷,再由中央补助。” 孔祥熙的观点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区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因此在财政会议开会词中,他又特地谈到:“中央与地方原属一体,休戚相关,原无畛域可分。当此危急之秋,尤赖于精诚团结,以度难关。”“财政为国家命脉,正如血液之于人身,必须全部流通,始有健全之体力。倘一段一节,各自为谋,势必偏枯而至僵仆。” 财政会议通过了100余条议决案,为推行他的主张造了一些声势。1938年他说已废除苛捐杂税5 000余种,废除税款6 000万元 。

   抗战时期孔祥熙实行了许多增税办法,都作了一些理论性的说明。这里仅举专卖为例。专卖于1941年由五届八中全会通过,1942年开始实行。专卖的商品有盐、糖、烟类、火柴四种。1944年7月首先废除糖专卖,随着孔的下台,次年2月其余三种专卖亦被废除。专卖收入所占全部税收的比重,1942年为48.5%,1943年为25.%,1944年为11.4% 。专卖本来只是为了取得财政收入,但孔祥熙将它提高到实行民生主义的高度,称之“为实现民生主义之一环”,其目的有三:创造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消灭居间剥削阶级,调节社会供需关系;不仅以财政收入为目的,同时更注意经济之调剂,及民生之需要 。除三条目的(又称“三种原则”)外,还有四种特色:提高专卖物品的品质,以保护人民健康的生活;提高专卖物品产制的标准,以为发展国际贸易之基础;于寓税于价之中,更采寓禁于征之精神;暂取统制管理的方式,充分与工商合作,而不急遽地将物品之产制运销,悉由政府独占 。中国历史上有些通过官营工商业以获取商业利润的主张,要加上调节贫富、抑制兼并、平衡物价等帽子,《管子•轻重》为其典型。孔祥熙的专卖理论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盐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的一种专卖商品。孔祥熙在题为《盐专卖制度之实施与干部训练》的报告中联系历史来作分析。他承认历史上的盐专卖“完备之时少,破坏之时多”。认为“此皆由过去政府对于专卖缺少缜密之计划,管理之法既未甚善,而人事配备亦未合理”,需要“惩前毖后,加意改进”。他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条:(一)缜密计划。他说:“计划为一切事业设施之母”。“明初盐法于生产方面规定甚详,然以开支之数过多,不能与生产数量配合,明代盐法终于破坏。反之,如刘晏之就场专卖,范祥之改行钞法,事前均有预定方针,详密计划,故终晏终祥执政之时,有利无弊,则事前计划之缜密与否,实为事业成就之主要因素,昭然明甚。”(二)科学管理。专卖政策“能否成功,管理之是否合理,为其关键之一”。“过去专卖失败的原因,即由主持者未能运用商业上之管理方针”。他主张“运用工商业管理之原则,以增加盐业生产及经营之效用”。(三)健全人事。他说:“立法需人,行法亦需人,故人事问题,为任何行政机关首须解决之一环。人事健全,则全部难题即已解决其大半,所谓人事健全者,不仅谓能选贤与能,而尤须注意机构组织之合理,工作分配之协调,并建立完备之人事制度。” 孔祥熙提出的专卖管理的三条原则,应该说不仅对于专卖,对一般经济管理也是适用的。但是历史上专卖政策的失败,由封建政府经营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所谓缺少缜密计划、管理之法未善、人事配备未合理,其根源都在于此。国民政府的专卖是在统治者极度、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救急措施,根本不可能实行孔祥熙所说的三条原则。专卖商品原来都是民族资本家经营的,实行专卖加剧了统治集团和民族资本家的矛盾。专卖商品要限制销售价格,只能压低进货的收购价格,又加剧了政府和生产者的矛盾。负责专卖的官员掌握专卖物资,营私舞弊,囤积居奇,则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专卖制度只存在三年时间就宣告彻底失败 。

宋霭龄是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她是一个有心机、才气、胆识的奇女子。她从来没有走上过政治舞台,却在背后影响着蒋宋孔的家族命运,她创造了宋家的神话。宋蔼龄嫁到了山西县城,却积累了雄霸天下的巨额财富,身为委员长的对这位大姐也是毕恭毕敬,她似乎从未存在却无处不在。

宋霭龄是名扬上海的大家闺秀,孔祥熙是山西小县城的大她9岁二婚头。

他们之间感情是如何构建的呢?

1910年,21岁的宋霭龄留学归来,先是在父亲的华美印书馆工作,后由父亲宋嘉树的引荐,担任的英文和行政秘书,负责处理的书信及文件。宋霭龄和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也对由崇拜到暗恋。父亲宋嘉树及时发现了苗头,适时地将孔祥熙介绍给了宋霭龄。

孔祥熙在1908年和在潞河书院的同学韩玉梅结为夫妻,婚后三年发妻因染肺病离世,没有留下子女。后来孔祥熙追随前往日本,担任中华留日教青年会总干事,从而结识了宋嘉树。

孔祥熙虽然丧偶且年龄稍大,但在精明的宋霭龄看来,他正处在人生黄金期,他虽然没有名声显赫,但善于经营,富甲一方,有着耶鲁大学的留学背景,英语流利,性情温和且圆滑世故,商人做派,两人有着相似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宋霭龄在权衡利弊后觉得婚姻就是资源优化组合,利益才会最大化。1914年春天两人在日本横滨举行了婚礼。结婚当天早晨大雨滂沱,婚礼开始时却阳光明媚,此时的孔祥熙慨叹,“这是大吉大利之兆啊”。这是宋家唯一被投全票同意的婚姻,是一段都被看好的婚姻。

1918年宋霭龄的父亲宋嘉树逝世后,做为家中老大的宋霭龄,掌管着宋家的命运,她凭着政治敏感来判断是宋家和孔家的军事靠山,极力撮合宋美龄与蒋联姻。

孔祥熙也是蒋宋姻亲关系的受益者,孔祥熙和宋霭龄结婚,使得孔祥熙如虎添翼。官运财运样样通。孔祥熙本人出色的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对危机的应对能力,也使得孔坐到了财政部长和行政院长的宝座。他改革货币政策为中国战时经济积累了一笔很大财富。一度成为财神爷、的钱袋子。宋霭龄孔祥熙婚后为丈夫出谋划策,做官商结合的生意,敛财聚财。海内外都有产业,至此走上了人生巅峰。宋家被称为‘第一家族’也和宋霭龄的悉心经营有关。

在她看来选择孔祥熙是她最明智、最幸运的选择。事实上也是如此,婚后的孔祥熙对宋霭龄百依百顺,一片痴情,孔祥熙爱上了宋霭龄的精明能干,两人互敬互爱、享受其中,终身偕老。夫妻先后生下二儿二女。宋霭龄在收获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一生陪伴走来,没有浪漫但也过得岁月静好,她和孔祥熙白头偕老,儿女双全,堪称人生赢家。

孔氏家族源远流长,到了孔祥熙这一代,已是圣人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子孙了。时期,孔祥熙曾任政府行政院的副院长、财政部长,又与、是连襟关系,可谓位高权重,孔家成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1941年,美国曾冻结中国私人银行在美的存款,私人存款达一亿一千八百万美元,这里的美元含金量是很高的,一辆美国福特牌轿车也不过三百美金。到了1948年,私人存款高达五亿美元。期间,中国正处在战争时期,国家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而在美国的存款却高了数倍,这要不是那些官员贪腐又是哪来的呢?后来据所道,四大家族中,蒋、陈两家确实没有钱,而五亿的私人存款孔、宋两家又占多少呢?

有着“傅大炮”之称的傅斯年,曾任北大校长、参政院参政员,他对孔氏家族的贪腐行为甚是不满,炮轰孔祥熙,一是要斥责他在美金公债蓄储券事件中贪腐行为,二是要求财政金融总清算,这就等于要与孔祥熙算贪腐总帐。孔祥熙被迫于1944年退出政坛,1945年7月又辞去了中央银行总裁的职务,后移居美国。

孔祥熙生育二子二女,除小儿子有一个混血独苗外,其它三儿女均无子嗣。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封建意识的国家,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没有了子嗣就是断了香火。纵使家有铜谷金山、泼天豪富,但家丁不旺,又有什么用呢?

随着孔祥熙退出政坛和金融管理界,孔家便失去了权势、地位和名望,再加上香火不旺,逐渐走向没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