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如八字(陈洁仪八字)

横行天下 2023-09-01 08:00:31 网友上传

晚年坦言: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得怪这两个人

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经蒋家授权,向公众开放日记手稿后,人们终于有机会通过日记的内容,了解到解放战争开始后,对他的“党国”最终失败的一些反思。

作为旧中国最大的顽固派,从来不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将在大陆的溃败,怪罪于一切的客观因素上。比如他就曾在日记中痛骂了两个人,认为“失去江山恨不得别人,这二人是罪魁祸首”。

这两人是谁,为什么会把失利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呢?他们到底该不该为的失败负责呢?

一、

1948年底,在军事上已成破竹之势,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包括白崇禧、程潜、张轸等众多高官,纷纷把矛头指向,认为目前的局势是领导无方造成的,本人应该为此负责,因而先后通电要求下野,重启国共谈判。

白崇禧

1948年底,派张群、张治中、吴忠信去见李宗仁,打探桂系底牌。得知李宗仁也有要自己下野,由李出任代总统一职,以推动和平的想法后,蒋不得不表示“个人的进退出处,绝不缅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李宗仁

但是绝对不想放弃权利。在1949年的元旦公告中,阐明了自己对内战及和平谈判的态度:“我们今天倡导和平,并非避战求和,乃是可战可和任由选择。各位仍须全力作战,能战才能和。

各级干部一定要精诚团结,服从总裁领导,坚定革命信念,庶不致自乱步骤而为所乘。”

与此同时,抓紧时间,让亲信陈诚去往台湾,以为最后的退却和将来有可能的“复兴”打下基础。

的下野,是因为军事上的失利,以及遭到桂系为首的反对势力的"逼宫",不得已为之。

所以在元旦文告发表之后,还告诉李宗仁,自己“去职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不能草率行事,以致将来有负于彼望。

并转劝健生稍安勿急也”,尽量拖延时日,为自己下野后的局势进行布局,包括对各绥靖公署领导人进行新的任命,紧急将各大银行的钱调往广州,不让国库里面的外汇及黄金落入李宗仁之手。

由此可见,的“下野”,完全是被逼的,并非出自他的本心。

一直以来,和李宗仁这对“结义兄弟”,一直是“生死冤家”。一生经历了不少内的派系纷争,而李宗仁领导的桂系,是与角逐时间最长、实力最强大的一个地方派系。一直视李宗仁为眼中钉,一直想除之而后快。

二、

与李宗仁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26年春。当时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的李宗仁,在广州第一次见到了。

对于的第一印象,李宗仁是这么和白崇禧说的:“蒋先生劲气内敛。古人有句话,叫做'共患难易,同安乐难',像蒋先生这样的人恐怕共患难也不易!”

北伐期间,对李宗仁十分拉拢,主动拨给了第七军步枪1000枝、重机枪4挺以及20万元的军费。同时,升白崇禧为代总参谋,让李宗仁和白崇禧颇为感动。

为了拉拢桂系,还学起了江湖上的一套,要与李宗仁“换贴”,结为兄弟。

为表诚意,手书了一份“兰谱”给李宗仁,上面除写有自己的生辰八字外,还写了四句誓词:谊属同志,情切同胞;同心一德,生死系之。落款是蒋中正和当时的妻子陈洁如。

1926年底,的野心开始暴露。他公然违背决议,执意要将国民政府迁到南昌。所以在后来,被免去了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务,仅保留北伐军总司令一职。

此时的羽翼未丰,迫切需要手握兵权的将领的支持,于是想到了李宗仁。

这段时期,是和李宗仁平生唯一的“蜜月期”。李宗仁公开站出来支持,与上了同一条船。

桂系力量日渐坐大,引起了的警觉,曾秘信何应钦为其制定剿灭桂系的计划。但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李宗仁的耳朵里,于是两人产生了严重的隔阂。

恰在此时,孙传芳率重兵向的军队展开了,向李宗仁求援,李宗仁却不买账,拒不予以援手。蒋意识到这是桂系在逼宫,只好决定下野。

1927年12月,在会上,复职,重新成为的领袖后,一直想对桂系报"逼宫"的一箭之仇。

孙传芳

李宗仁为了自保,于是和阎锡山、冯玉祥等联合发起反蒋运动,“中原大战”因此爆发。随着张学良率兵入关,倒向一方,这场地方派系意图夺权挑战的国民政府的战争,最终以的胜利告终。

之后,李宗仁退守广西,与广东的陈济棠合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在其后的几年中,李宗仁在广西渐渐恢复了元气。

阎锡山

三、

抗战爆发后,和李宗仁捐弃前嫌,开始了又一次合作。在抗战中,李宗仁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以及随枣、枣宜会战的胜利,战绩卓著,在全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让十分忌惮。

1943年9月,将李宗仁“升任”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剥夺了他的指挥权。后来,李宗仁又改任北平行辕主任,李宗仁从此失去了和较量的本钱。

1948年3月29日,李宗仁不顾的警告,参加竞选,蒋、李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激化。

李宗仁的这次竞选,为什么会引起的如此愤恨呢?原来全面内战爆发后,的部队屡受打击,国统区人民又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运动,可以说军事上、政治上接连惨败,统治摇摇欲坠。

眼见大势已去,又于1949年1月21日玩起了“下野”的把戏。这次“下野”,是为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而施展的伎俩,也是蒋、李争斗白热化的表现之一。

"下野",是桂系期待已久的。当李宗仁走马上任时,甚至考虑过从肉体上消灭李宗仁,只是因为局势恶化太快,而没来得及实现。

就任代总统后,李宗仁致电,愿以所提八条开始谈判,但终因的反对,导致和谈破裂。为了架空李宗仁,亲自下令将中央银行黄金和银元全部转运台湾,从经济上卡住李宗仁的脖子,不让李宗仁有施展手脚的可能。

在长江防务上,主张放弃南京,重点守住上海,一是为了抢运上海的战略物资作今后的资本,二是希望英美为维护自身在上海的利益而出面干涉,三是不愿意桂系真的守住了南京,从而与"划江而治"。

1949年12月5日,李宗仁飞往美国;不久后,在台湾岛内召开"国民大会",罢免了李宗仁的职务。1965年7月,李宗仁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在日记中,对李宗仁带头"逼宫",迫使其下野,夺取了职权恨之入骨,在日记中忿忿写道:“德邻专以自由名词,为其讨好、投降之准备,是亦其毁灭政府基础唯一之方针。此乃必然之事,而余愚拙,未先计及耳!”

李宗仁回归祖国后,有人问到他与的关系时,不假思索地说:“他有许多缺点。我们都是失败者。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中国诞生了。”

四、

除了与斗了一辈子的李宗仁,老蒋口中的第二个“罪魁祸首”,便是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马歇尔将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既面临着实现和平的历史机遇,又笼罩在内战的阴影之中。为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特使,前往中国调处。

当时的中国,局势异常复杂。"双十"协定签订后,仍然大举进攻解放区,企图迅速控制华北和东北;而则切断了华北的主要交通线,迅速开进东北,阻止了进入东北的企图。在这种情况下,马歇尔前来调处国共冲突,无疑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马歇尔将军

美国之所以派马歇尔赴华调停,是美国政府挺蒋、压共政策的延伸。美国认为,支持政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设法制止中国的内战,保证让中国处于的领导下。

作为一种妥协,马歇尔的身上也带着建立起其他使命。美国清楚地知道,不作出一部分妥协,中国的和平是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妥协的关键在于,所以在必要时,马歇尔应该想尽办法,迫使作一定的让步。

马歇尔飞抵中国后,国、共各出一名代表,与马歇尔组成了三人小组,负责调处停战问题。

在这个三人小组中,国共双方的立场非常尖锐。

马歇尔显然是有备而来,他提出了一份停战令草案和一项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具体计划,准备通过停战、政治化和统编军队三个步骤来完成他的使命。

五、

抗战胜利后,在中国的威望达到了顶点。所以在马歇尔来到之前,踌躇满志,认为由自己主导战后中国局势自然是众望所归的。

得知美国派来的“钦差大臣”是马歇尔后,的内心是不快的。因为这位马歇尔在二战期间的史迪威与冲突中,是史迪威的坚定支持者,史迪威评价政府“为盖世太保和特务所把持”,马歇尔也是赞同的。

所以对于马歇尔来华,的内心并不是特别欢迎的。

但杜鲁门十分器重马歇尔,他说过:“如果有什么人能解决中国形势的话,那就是马歇尔将军,马歇尔是仅有的几个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人中的一个”。

马歇尔抵华后,坦白地告诉,美国将停止帮将部队运送至华北,暂停给新的大规模贷款,只有在政治解决取得成就的情况下,美国才能"保持对中国的军事援助和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杜鲁门

对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协会议和召开,是抱着很大诚意的。在马歇尔的调处中,也作了大量的让步,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平。停战协定签订后,中央准备和实行全面合作,还明令各部队严格遵守停战协定。

当然,中央同时也没有忘记告诫全党,还没有打破,他也不会真的变成派,“在武装斗争基本结束以后,政治斗争与秘密的特务斗争必将更加激烈。我们必须学会这些为我们所不很熟悉的斗争形式,否则我们就会失败"。

在马歇尔调停的同时,的企图便已经暴露出来。

对此极端反感,甚至视马歇尔"为所不敢提者",指示手下只与马歇尔虚与委蛇,始终不肯做出真正的让步。

从1946年4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东北休战问题上,坚持无理要求,使得调处长时间没有进展。马歇尔虽然多次致电,但仍于7月12日发动了全面进攻。

马歇尔十分紧张,于7月18日至9月13日八上庐山,就停止战争问题与同作最后的争取,"坚定地重申"了要求停止内战,政治解决国共争端的要求。

1947年1月8日,对于调处的两个关键问题:交出军队及解放区和进行改革,马歇尔不得不承认调处失败,卷起铺盖离开了中国。此后,美国抛弃了政治解决中国问题的政策。

六、

对"彻底消灭"似乎胸有成竹,在蒋看来,他是可以很容易打败的。然而这一次,彻底地错了。

原本只把马歇尔当成美国派来帮他说话的“钦差大臣”,没想到这个“钦差大臣”却常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受包围与宣传,中毒已深”,非但没有助自己一臂之力,反而处处“唱反调”、“帮倒忙”,反而陷于不利之中。

最不能容忍的,是马歇尔威胁美国政府将会以美援为交换条件,要求进行改革,与妥协。所以不止一次地马歇尔“干涉中国内政之举深感不满”。

至死也没有意识到,他的失败,在于他想在中国搞统治,而并不是什么党内派系之争,或者是马歇尔没有帮他说话。

在失败后把责任推卸给李宗仁和马歇尔,其实是老蒋的一贯作风。而不顾人民的呼声,坚持发动内战,不知道老蒋晚年有没有反省过,有没有意识到民心所向才是胜利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