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出两仪(两仪分三才)

君心似我心 2023-08-10 01:44:22 网友分享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就意味着道走向了魔

太极模型是宇宙万物的缩影

太极图是自然图,有为图,造化图,阴阳平衡动态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天生地养,万物立根于阴,生于阴,长于阳,发于阳,向于阳,这是天之道,天之理,阴阳之道,阴阳之理,数术之道,数术之理,自然之道,自然之理。

太极图,阴阳图,法于阴阳,一切法,各种法,千功万法都源于阴阳。阴阳即太极,太极即魔道。

阴阳即为易。阴阳即日月循环。阴阳循环,周而复始,一阴一阳,无终无始,终者自终,始者自始。整个宇宙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以太极阴阳变易的形式及螺旋形的状况循环着。一切运动都是零态循环、零态运动和阴阳循环变易的,一切物质也都是零态循环零态运动和阴阳循环变易的。法于阴阳有为法,超出阴阳无为法。数术直指人心有自由,得道成真有捷径。阴阳之灵,太极之魂,不可不和于数术之理也。阴阳是形是象,数术是神是理。

太极图。阴阳变幻之象,和于数术之理。太极理论穷天地,太极思维出真知,太极生化宇宙万物,太极模型是宇宙万物的缩影。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有极。太极动而天旋地转,万物变幻,继则太极生有极。太极静则阴平阳秘,天不旋,地不转,万物不变幻,静则中极是也。真人见中极,真人用中极,中极顺则生太极,中极逆则复无极,超出中极是修真。此乃宇宙万物的自然生发规律。

仙佛圣真居中极,立人极,让人之神来主宰宇宙万物。

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就走向了魔

人定胜天,实则神定胜天,心定胜天,智慧胜天,数术胜天。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仙者,元神与识神相合,并非世俗所言之迷信。太极图。变易图,反其道而行之,后天返中天还先天,太极复中极归无极。此乃真人也。还先天非先天,归无极非无极,实圆满修真图也。

太极图,在天为宇宙之缩影,同时也是太阳行星和北极星的运行轨迹图。在地则为地球的缩影,也是地球自转图。在人则为人的缩影。也是人类的生发图。

仅以地球而论,太极图就是地球的模型图。地球是无极图“〇”。因太阳总是只能照耀地球的一半,这就形成了半阴半阳图,也就是静态的阴阳太极图。地球即围绕着太阳旋转,又在由西至东的自转,这就形成了动态的阴阳太极图,太极图中间的“∣”线就是阴阳分界线,又叫子午线,由于天旋地转,“l”直线就变成了“S”环型曲线,“S”曲线就是阴阳易变转化的分界线,也是非阴非阳的中间中极线。

人们由感性认识必然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易之经验,就是易经和阴阳太极之理,这易经和太极之理,就是数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有南极北极,太极阴阳图中就出了黑白二点 ,太极图中白色部分为阳,黑色部分为阴,白中黑点为阳中之阴,这就是北极点或南极点,黑中白点为阴中之阳,这就是南极点或北极点。太极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走向了魔。无极生太极,无极当中有太极,无中生有;太极归无极,太极以外有无极,有归于无。无极图图内有图,太极图图外有图,所以数术功的 ,外面有一“〇”,这就是数术功的太极图。

太极图中的S线,是万物之主宰,生命调控之枢纽,自然造化之玄机

太极图外之外圆圈,它是宇宙万物原始的本性和本原。太极图之外圈,它揭示出宇宙万物原始的混沌状态,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由粒子所组成。太极图中的黑白部分,代表着阴阳、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的运动变化、阴阳的均衡和谐、阴阳的互根互用。太极图白色部分的黑点和黑色部分的白点,代表着宇宙万物的无限发展和分化,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不是绝对的。太极图中间的“S”线。它反映了万物的曲线波动性、螺旋升降性、阴阳执中性,动则不平衡。练功修行者,就是抓住太极图中的“S”线,这是天地万物之主宰,生命调控之枢纽,自然造化之玄机,把握了这个一,则为仙佛圣真。

太极之图,黑白已分,阴阳已判,阳升阴降,流行不息,循环往来。太极是动力,太极之气,下贯大地,上运星斗,一日绕地一周,每日过一度,365天又四分之一,天复还于初起之度,如此为一年一岁。360年岁为一运,360运为一元,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太极就是有,有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变不离其宗,万化不离其宗,宗就是道,是道不离其中,道在中极之中。

太极之理,是宇宙万物之理;太极之数,是宇宙万物之数;太极之术,是宇宙万物之术;太极之道,是宇宙万物之道。《黄帝内经》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阳消阴息,阴消阳息,不消不息,惟消乃息。阳尽阴生,阴尽阳生,不尽不生,惟尽始生。形极必变,理穷必变,物极必反,一切事物都走向它的反面,这就是阴阳太极图之理。

太极图,阴阳功,世间法,变化多端轮回转,体具先天用后天,有守有为有造化。人若悟得太极理,复归中极返无极,但出世无为万般空,还是中极有意义。悟数知理信中极,中正大道有出息,度尽众生成真人,万古真理数术立。

阴阳太极图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阴阳是转化的、易则变,变则通实乃天之理。阴阳都是机,会者不失时。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为者把握时与运而只争朝夕。

所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都不是易、不是道,而是难、是魔

练功是养生实践,善养生者效法于自然。善养生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太极学说就是阴阳学和易学。中华阴阳学说,易经学说,里面不但有《连山易》《归藏易》《周易》《孔易》,以及田氏易传、王氏易传、周氏易传、丁氏易传、服氏易传、杨氏易传、韩氏易传、京氏易传等,还有易说、易林、易旗、易经、易纬、易辨、易注、易传、易解、易论、易音、易髓、易义、易说、易通、易镜等,近代还有易君、易禅等等。

这所有一切,都是易,都不是易,都是道,都不是道。奉劝诸君勿迷信,易经就在你心中。越远求,越难求,越深奥,越博大,越高级,越神奇,越玄妙,越繁杂,以及说不清,学不会,听不懂,道不明等等,这都是难而不是易,都是魔而不是道。

真正的易就是时时易,天天易、事事易、物物易、人人易等等。总之,无时不易,无处不易。一句话,有无易,即有也易,无也易、有无也易。一个字:易。易以道阴阳、易为道、易为真、易为君。法于阴阳法于易,和于数术和于道,大道至简至易。至简至易至效至奇者,数术功也。

真道无象是真主,真经无字是圣经,真功无法是心法,真传不传是神传。真易本无画,有爻皆为假。图以阐数,文以述理,真道就在读者开悟的心田里。

太极图中,阴阳动态平衡,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相互制约。阴平阳秘。一旦制约、消长、平衡失调就会出现偏差而致魔境。阴阳互根互用,相互依存而生化,相互离决而死返。阴阳之中有阴阳,物极必反,阴阳消长,万物变化,阴阳可以互相转化。不易生变易,变易必交易。

寡阳不生,孤阴不长。阴必求阳,阳必寻阴,阴阳和合,万象乃生。阴阳合德和阴平阳秘就会产生新生命和新事物,天地人莫不如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起点都是阴阳相和合,但又总是向反面转化而阴阳离决。阴阳相合而不转化,则是中极图之理。

太极图,阴阳循环,天地造化,既有矛盾,阴阳对立,又有统一,异性相吸。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都是阳则都不是阳,都是阴则都不是阴。有比较有鉴别才分辨出阴阳来。

人体就是小宇宙,练功目的就在于“天人合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练功者先要人法地。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对人的作用力最大,人是地球的缩影,地球是宇宙的缩影。宇宙是天,天是道的化身。天法源于道,道法源于自然,这自然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无生有,有生无,有无相生。道生万物,万物回归于道,就是阴阳数术之道。

人法地,首先要了解地,了解地球。不然,怎么个法呢?数术功修真图,是功态中内视丹田和自身时所见到的气团图。修真图小而无内,粟(su)米一粒,色白刺眼,金光闪耀;大而无外,宇宙一片灰蒙蒙,白茫茫。人在气(丹)中,气(丹)在人中,天人合一,意气(丹)如意,修真图于人身合一体,更是奇妙不可言,只能心领神会,乐趣无限在其中。形静神(意、气)动,形动神(意、气)静,形动神动,形静神静。随心所欲,变化万千,全凭心意用功夫,功到自然成。

练气练丹练中脉,百会至会阴这一条线,就是人的中脉,中脉就是中极图中的“I”,中脉以应地磁轴,人本身无时无刻都在同大自然交流着信息,宇宙能量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不之竭的宝藏。中脉贯气全身布气,中脉是人体生命信息和场能的核心,中脉是人生物电的电磁棒,百会和会阴则是人体生物电的正负极。

百会(头顶心)穴进气,涌泉(脚板心)穴出气,这本是人体自身的本能,练气者就是要运用本能聚贮和储藏宇宙能量,以激发人体潜在功能,使人出现和产生超常的特异功能,以造福人类。请参见本章所附“地球磁场图”。练功就是运用太极图的动力,而将太极图转化为中极图,将太极图中的“S”线转化成中极图的“l”线。

人体本有生物场,练中脉者加强人体生物场,场强则气感强,感应强,功能强。中脉与体场内外交流,上进下出的如电动机线圈状,川流不息,运行不止,这就是人法地式的自然周天高级功,又叫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功或形意练丹功。

练功练法练脊椎,脊椎以应地芯轴。脊椎转动全身动,一动百摇全身松,全身松则气血周流身心康泰。脊椎是人体转动的中心轴,是人体运用气力的发源地。脊椎动则全身动,全身动则是人法地式的自然天旋地转功。

意功,气功,动功、静功都是生命的运动。生命需要运动,生命本来就是运动。运动要有节律,有规律,有频率。全身性的振动和抖动,或局部性的振动和抖动,并且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这种运动就是高级的自然的气动功。

生命在于运动,包括心运动和身运动。动中易于求道,运动在于有道,运动需要阴阳太极之动力。旅行云游易悟道,变易,变化,变革,变动之中易悟道,易得道。道中见真,道中求真,道中得真,道就是真。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5)】——四象

【觉悟传统文化《周易》(5)】——四象

一、四象概述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最早的出处在《易经.系辞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孔子认为《易经》效法的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一个演变规律。太极者,宇宙的本体、起源即《列子》所说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两仪者,阴阳也,四象者,阴阳之渊府也,八卦者,阴阳之大成也。象者,像也,就是以象去类比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状态,是易经中最主要的认识取象手段之一,也是古人对世间万物规律的一种认识和总结。

《易经》是一本以最基本的、简约的手段去发现这世间万物规律的书,阴阳是最基础的手段,而阴阳我们知道他是一体同源,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消长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既互相平衡制约,又相互对立斗争,又彼此依靠生存,无论阴气或是阳气,都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消减,比如春天,阳气初生,是为少阳。到了夏天,阳气旺盛,可是太旺盛了却不可持久,亢龙有悔,所以是老阳,既然是老阳,力量就必然有所不及,那么阴气就会开始萌发,到了秋天,老阳虽然是还不想退场,可是更有生机的少阴开始登场亮相了,随着力量的积蓄,很快便会履霜,坚冰至了,老阴开始了发威,可是同样的道理,过犹不及,少阳又会慢慢的开始迈开他的脚步迎接新的轮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

这个规律适应于世间乃至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只要是阴阳二气所产生的事物,这个规律就不会改变。古人认为一体之消息盈虚,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可以和天地日月相参相应,那么以我之情,求万物之状,不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吗?有一个成语叫提纲挈领,抓住了“四象”这个最基本的规律,再反过来去印证所发生的事情,基本上可以做到洞若观火,对真相了然于胸。一身之内,万物之间,若想脱离这个规律而存在,恐怕是不可能的。

以此观点来印证《易经》中的各种事情,则可以清楚的看见阴阳二气的流转以及悔吝吉凶的产生过程,这一点在各卦的初爻和上爻表现的最明显无误。举个例子:在易经中,六是老阴,七是少阳,八是少阴,九是老阳。如果我们在卜卦的时候卜到了六和九,也就是老阴和老阳,那么这六和九的爻性质就必须改变成相反的属性,为什么呢?因为老就意味着事物的发展到了未段(亢龙有悔了),应该变了。而七(少阳)八(少阴)却不需要改变,因为他们的发展正好合适。这是《易经》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正好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四象循环流转的一个过程。知道了阴阳二气的属性,了解了四象最基本的内涵,对我们理解八卦这个最古老的《无字天书》有着很好的帮助,对于将来推演各种事物的规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四象内涵

随着年轮的前进,四象说也慢慢的被冠上了各种各样的涵义,最著名的大概要数古代星宿神祗信仰中的东方(左)青龙,西方(右)白虎,南方(前)朱雀,北方(后)玄武,这四个象征在中国恐怕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来随着取象的增多,青龙又代表了木,白虎又代表了金,朱雀又代表了火,玄武又代表了水……如此等等。取象越来越多,象征越来越广,如果不是专业的人员,基本上是不可能将四象内容理解清楚的,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一说起《易经》,便觉得它“玄之又玄”的原因所在。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凡有象有形,则有阴阳,有阴阳则必有老少,有老少则必会发生变化。易象虽广,不过阴阳一体,知道了这一点,则四象为何物,岂非掌上观纹般容易吗?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章、执名、监兵、陵光;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四象又为:金、木、水、火;或为:阴、阳、刚、柔。

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无极生太极,无名天地之始。太极生两仪,有名万物之母,一维。两仪生四象,二维。四象生八卦 ,三维。而自无极生太极这0到1的开始,一直到四象生八卦所构筑的完整的立体结构,这一过程又显然是一个立体的并包含位次顺序的四维关系。

“四象”对民俗有很深的影响。如果我们到北京中山公园去看社稷坛,就会发现坛中的土色各有不同。由于东方是青龙。土色为青;西方是白虎,土色为白;南方是朱雀,土色为红;北方是玄武,土色为黑。中间的土色是黄的,象征人。这些土,是明清时期由四方的府县专程运来,表示四方朝贡,天下祥和之征。

三、四大神兽

四大神兽又叫四象,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属于古代神话和天文学结合的产物。四兽融入了五行和方位,以不同颜色代表,东方青色为木,西方白色为金,南方赤色为火,北方黑色为水,中央黄色为土。另有《淮南子》提到五龙之一的黄龙位居中央,乃四兽之长。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

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所谓的“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朱雀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玄武上升,总称为“四大神兽”。

四大神兽也是周易六爻卦象相对应的“六兽”中的四兽,总称“六神”,分别是青龙、朱雀、勾陈、腾蛇、白虎、玄武,除了表示五行和方位,还反应卦象信息。

四兽也是中国十二时辰制对应不同时辰吉凶的一种提法。往往青龙对应的时辰为吉时,白虎、朱雀、玄武对应的为凶时。

上古时代我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又将其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青龙(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一种龟形之神)为名。实际上是把天空分为四部,以每部分中的七个主要星宿连线成形,以其形状命名。

东方的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

西方七星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昴(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

南方的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联为鸟形,称朱雀。

北方七星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俞),其形如龟,称玄武。

于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成为镇守天宫的四神,辟邪恶、调阴阳。

道教为什么以四象为守护神?因为四象本来就是四方的守护之神,《三辅黄图》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大灵兽镇守东西南北四宫,辟邪恶、调阴阳,为四方之神。

后来,四象因被道教吸收随着道教的流变而逐渐被人格化,并有了其封号,青龙号为“孟章神君”,白虎号为“监兵神君”,朱雀号为“陵光神君”;玄武号为“执明神君”。

《太上元始天尊说北帝伏魔神咒妙经》:“左青龙,名孟章。卯文。右白虎,名监兵。酉文。前朱雀,名陵光。午文。后玄武,名执明。子文。”

道士行法,有四象护卫,《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诀》称,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

1.青龙

青龙,源于上古星宿崇拜。我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相也随着季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

龙是东方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而这七宿的形状又极似龙形,从他们的字义上就可以看出来,角是龙的角,亢是颈项,氐是本,而是颈根,房是膀,是胁,心是心脏,尾是尾,箕是尾末。

还有在龙心的部分,有人称之为"大火"的,跟晴雨有关,又因为青龙属木,所以也是木星当年的年太岁。而在道家兴起之后,这些四灵也被冠上了人名,便于人类称呼,青龙叫‘孟章’,而在众多的朝代中也有一些君主取青龙来做自己的年号,如三国的魏明帝就是一例,而史记中也有关于夏朝是属于木德的朝代,所以他有"青龙生于郊"的祥瑞之兆的记载。

农历的二月初二,中华民族民间称“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龙是一个种族,有公有母,能繁衍,会死亡。青龙是无性别的单体,不能繁殖,天上人间只此一只独一无二。没有生命下限。

龙是炎黄文明的图腾,而青龙则是守护东方的东方之神,属于上古时代的神,也即“青龙非龙”,二者是两种生物,不能混为一谈。

2.白虎

白虎也是战神、杀伐之神,源于上古星宿崇拜。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是由二十八星宿之中位西方的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组成。所以是西方的代表,而它的白,是因西方在五行中属金,色是白。所以白色是从五行中说的。

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青龙白虎之外,连在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称之左青龙、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而在公堂中也有相同的装饰,在左右堂柱上绘有青龙白虎,以其镇压邪灵。而在道教兴起之后,龙虎被借用为道家炼丹的术语,就是指“铅汞、坎离、水火、阴阳”等的同意词。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性属木,木代表东方,于卦为震,故比为青龙;情属金,金代表西方,于卦为兑,金白色,故喻为白虎。金能够克木,故情多损性,而用二八之真精气,使之交合为一,则金木无间,龙虎自伏而成丹,在人体中则以肝为龙、肾为虎,而外丹则仍取阴阳之意,以龙为铅,虎为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家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根据五行学说,它是代表西方的灵兽,为白的老虎,代表的季节是秋季。 二十八宿的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其形象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总称白虎。

在中国四圣兽中,另外一个常常跟龙相提并论的就是‘白虎’,跟青龙同样,白虎也非“虎”。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白虎是战神、杀伐之神。同时,白虎具有避邪、禳灾、祈丰及惩恶的扬善、发财致富、喜结良缘等多种神力。而它是四灵之一,当然也是由星宿变成的。

由于白虎是战伐之神,所以有多位猛将被说成为白虎星转世,如:唐代大将罗成、薛仁贵父子等人。

白虎象征着威武和军队,所以古代很多以白虎冠名的地方都与兵家之事有关,例如古代军队里的白虎旗和兵符上的白虎像。 白虎一般出现在汉代画像石墓的墓门上,或与青龙分别作为单独画像刻在墓室的过梁两侧,用以辟邪。《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在汉代五行观念中,白虎被视作西方神兽。

3.朱雀

朱雀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四象之一,四大神兽之一,源于上古星宿崇拜。它是代表南方的神兽,代表的颜色是红色,代表的季节是夏季。

朱雀是四灵之一,也和其它三种一样,它是出自星宿的,是南方七宿的总称:井、鬼、柳、星、张、翼、轸。

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朱雀。

4.玄武

中国夏王朝建立者禹的父亲叫做“鲧”,字玄冥,也可以叫做玄武,在著名的大禹治水之前帮助舜治水。因其只采用塞堵而非疏导,虽然有神物息壤的帮助,但仍没有成功。通常鲧会被当作灵龟的化身,而夏族的一支——涂山氏认为蛇是自己的祖先。

玄武,源于上古星宿崇拜。从先秦时始它就是代表颛顼与北方七宿的神兽,而到了汉代五行学说开始兴起,它的象征含义又多了壬癸与冬季。

龟和蛇在中国古代认为是灵兽,象征长寿,汉朝以前贵族长配以玉制龟佩,现今在日本受古代中国影响,取名和制作图徽常用龟图案。

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

玄武和其他三灵一样,玄武也由天下二十八星宿变成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古代的人们把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谓之玄武大帝。在中国民间信仰中,玄武大帝具有下列几种神性特征:

(1)北方之神

《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说:“北宫玄武、虚、危”。《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

(2)玄武水神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北方属水,故北方神即是水神,五逸《九怀章句》说:“天龟水神”。《后汉书 ·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雨水为万物生长所需,且水能灭火,所以玄武的水神属性,颇为中国民间重视和信仰。

(3)生殖之神

中国古代素将伟大的神力和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现象相类比,崇拜生殖的神力。蛇本身就是生殖和繁衍的象征,玄武以龟蛇合体的形状出现,更被古人看作雌雄交配、生殖繁衍的标志。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也用龟蛇纠缪的例子说明阴阳必须配合:“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纠盘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

(4)司命之神

龟在古代是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并能导引咽气,《史记·龟策列传》载云:“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不死。龟能行气导引”。《抱朴子》载:“城阳郄俭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俭亦素闻龟能导引,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再者,北宫玄武七宿之第一宿斗宿,又称南斗。《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引管辂的话说:“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拜南斗可以增寿。这对于追求长生不死帝王官僚及普通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玄武的这些神性特征,不仅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信仰,也为唐宋以后玄武演变为道家大神奠定了基础。

丁俊贵

2020年4月28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