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桢八字(朱桢现妻)

落荒而逃 2023-08-26 03:27:54 网络

楚王朱华奎:明末自私藩王的最佳表率

明末乱世,国家动荡,山河破碎。这不仅仅是对明朝的考验,更是对明朝诸生百像的揭露。

乱世百态,有人精忠报国,有人为国倾相助。但恰恰有一部分人,视山河破碎如无物,仿佛家国大事都与自己无关,只顾花天酒地

这样的人,不仅有着大部分官僚阶级,更有着“藩屏国家”的分封在各地的藩王。

这些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局面下,不是思索着如何保境安民,而是想着如何最大限度的保全自己的私有财产

在明末乱世中,这些藩王自私本性暴露无遗。而楚王朱华奎,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

楚王朱华奎在他的一生经历了两大事情,一是伪楚王案,二是明末农民起义

两大事件,每一件都能要了朱华奎的命。

而第二件,正好结果了这个昏庸的老头的命。

伪楚王案

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楚王朱桢的六世孙楚恭王朱英㷿(楚王字辈: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薨逝。当时楚王无嗣,按照兄终弟及规定,楚王的爵位应该由近枝郡王继承。

不过奇迹发生了,在楚恭王去世的当时,楚府宫人胡氏已经怀上了其骨肉,并生下遗腹子朱华奎,朱华壁孪生兄弟。

孩子是生下来了,不过年龄太小,根本不能担当楚王的大任。所以,王府的事务便交由楚恭王的叔叔武冈王朱显槐代为管理(武冈王朱显槐就是楚世子弑父一案中逃过一劫的郡王,楚愍王朱显榕的弟弟)。等到朱华奎长大后承袭爵位,再把王府的事务交还于其。

但这位武冈王很明显不尽职,他根本不把年轻的朱华奎放在眼里。对他来说,朱华奎不过是个毛头小子,楚府根本没人能管束自己,何不趁此机会多捞一把呢!因此,朱不仅剥削宗室,侵吞宗室俸禄,欺侮楚恭王王妃,还抢夺楚王府的无数财宝,甚至杀人,收受贿赂,罪恶罄竹难书。

“制缚宗仪,剥削宫眷寝园,置之绝地,凌逼加于太妃,受贿杀人,罪恶暴著”尽取先世所藏珍异宝货以去”

后在湖广巡抚的干预下,朝廷免去其楚府宗理一职,革去三分之一俸禄,改由其族兄弟东安王朱显梡任宗理。

楚府在东安王的管理下倒显得平稳,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朱华奎也在其照料下顺利长大成人。万历八年(1580年)明神宗封年仅十岁的朱华奎为楚王;其弟朱华壁受封为宣化王。

由于明朝亲王的尊贵身份和丰厚的待遇,再加上朱华奎出生的太巧了,刚好赶上朱英㷿去世的当头。朱华奎遭到楚府很多人的眼红,其楚恭王遗腹子身份自然也遭到了楚府很多人的质疑。

在朱华奎正式袭爵之前,府内仪宾汪若泉便向朝廷上奏,阻止朝廷对其进行册封。理由是楚恭王不愿意让自己的王位被其族兄所占据,只能从外面抱入几个孩子来伪装自己的遗腹子。而朱华奎是楚恭王的大舅哥王如言的侍妾尤金梅所生,其弟弟朱华壁则是王如言族人王玉之子。他们两人是出生就养在外面,等几个月后就抱进楚王府,意图偷梁换柱,混过所有人的耳目。

不过汪若泉的身份级别较低,再加上其缺乏证据。因此他的上奏被朝廷搁置下来,朱华奎依旧还是如愿以偿地当上楚王。

朱华奎当上楚王后,意图加强对楚府的管理,来加强自己的权威,洗脱自己不清不白的身世。不过楚王在管理的过程中急躁冒进,缺乏通融。许多楚府宗室往往是小罪大罚。长此以往,楚王府的宗室对朱华奎的不满日益上升,试图推翻其楚王爵位。

但朱华奎的楚王爵位是朝廷册封的,这些人也没有权力干预。那怎么办呢?有了,就利用朱华奎的身份大做文章。只要落实朱华奎不是楚恭王的亲生儿子,朝廷追究下来,不但朱华奎性命难保,举报有功的人有可能还能获得朝廷的赏赐,升爵甚至替补成为新一任楚王都是有可能的。

由着这个想法,向来对朱华奎不满的辅国中尉朱华趆(辅国中尉还能有名字,这家伙也不简单)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纠结大批对朱华奎不满的楚府宗室,向朝廷告了御状,状告朱华奎并非楚恭王的亲生儿子,而是外面捡来的野种,希望朝廷彻查。

而朱华趆的说法和当年仪宾汪若泉的说法一模一样。而且这种说法还得到了相当多的人比如东安王朱英燧、武冈王朱华增、江夏王朱华蠧等老牌郡王的附议。明朝对混乱宗室血统一事处罚极严,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朱华奎不但楚王之位不保,连生命安全都难以保障。

但朱华奎也对自己的谜之身世感到没底,因此,心虚的朱华奎只能出下策:用重金来贿赂当朝首辅沈一贯和通政使沈子木,恳求二人帮助压下朱华趆的上访信件。

收了钱就要干事,况且这个钱还是富甲天下的楚王出的,不收白不收。沈一贯和沈子木当即表示会帮助楚王压下这件事情,替楚王解决这个棘手难题。

但由于沈一贯为浙党领袖,而一向和他不和,有政见分歧的东林党次辅沈鲤和礼部侍郎郭正域得到消息后,便向万历皇帝上书弹劾沈一贯和沈子木徇私枉法,为楚王开脱。并请求皇帝严查伪楚王一案。

伪楚王一案其实算不上什么疑难案件,只要从重调查当事人就行了。但由于此时正逢明朝党争激烈的时刻,各党都意图用伪楚王一案来拉出对手的小辫子,狠狠地打压自己的政敌。

沈一贯

由于各党各派都拿出对方审案的漏洞,在朝堂中争执不休。眼看这件事情快脱离本质,沦为党争的引子。万历皇帝觉得还是实地调查更加稳妥,便派湖广巡抚赵可怀等人审讯楚王府人员。

赵可怀审了很久,除了朱华趆的妻子王氏依旧一口咬定朱华奎是“伪王”外,始终拿不出可靠的证据证明朱华奎兄弟不是楚恭王所生的。

既然没有证据证明朱华奎是伪楚王,那就尽快结案,不然这样拖下去对朝廷有害无益。因此,万历皇帝传旨结案,朱华趆等诬告楚王的宗室或革爵幽禁,或罚减俸禄,或充军流放。而郭正域也因为沈一贯的弹劾,被迫辞职。

而经历了这次风波,朱华奎的楚王之位反倒更加稳固,再也没有人质疑其楚王的合法身份。

明末农民起义——兵临城下的仓促新婚

伪楚王案四十年后,明朝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武昌城。

这一年的湖广,包括整个大明,都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中。年初李自成农民军攻占湖广承天府和襄阳府,另一支农民军张献忠也直逼湖广,四月初六日,张献忠攻克麻城,直奔武昌。

武昌的地位有多重要?明末清初的地理学家顾祖禹有言:“湖广居八省之中,最为闳衍,山川险固,自古称雄武焉。中原有事,盖必争之地也。”

如果说长江是连接中国西东两端和中国统一的重要纽带的话,那么,其中的中国湖北,尤其是湖北武汉(武昌)则是能对全国产生关键影响的关键枢纽。因为武汉(武昌)是长江防御的“七寸”所在。控制了武昌,进可攻南京,退可守四川。特别是武昌里还有湖广巡抚衙门和楚王府,攻下了武昌,不仅可以瘫痪湖广的军事指挥,还能得到楚王府那无尽的金银财宝。因此,攻下武昌城对于张献忠来说非常重要。武昌城,是张献忠称霸天下重要的一步。

武昌城地图

武昌对于农民军重要,对地方政府和朝廷来说更为重要。且不说武昌的政治和军事地位,武昌要是丢失了,北京的崇祯皇帝能放过湖广的大小官员吗!

而当时明朝南方官军主力左良玉畏敌逃往南直隶(安徽)的池州,根本不敢和张献忠交锋。那怎么办,只能靠自己了。但是湖广的大部分军力都被李自成和张献忠打残了,就凭武昌府现有的军力是根本不能抵挡住来势汹汹的张献忠农民军。

因此,心急如焚的湖广官员推举湖广江夏人,当时闲赋在家的东阁大学士,内阁阁员贺逢圣去面见楚王朱华奎,希望楚王府出资来招募壮丁和加强武昌城防,以挫张献忠的攻城势头。

这也是有先例的,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围攻开封的时候,正是周王朱恭枵出资助军,不仅守住了开封城,还打退了李自成的猛烈进攻。如果楚王愿意出资,凭着楚王府的财富和官府的声望,且不说击退张献忠的进攻势头,守住武昌城几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

况且楚王府可是明朝最有钱的两个藩王之一(另一个就是万历皇帝的宝贝儿子,崇祯皇帝的叔叔福王朱常洵),经过百年的土地兼并,楚王府每年仅田租收入一项,就有白银两万多两入账,这还没有算上其他铺面,店铺垄断带来的财富。如果把楚王府中的财宝拿出一半来助军,武昌城是一定能守得住的。到时候朝廷再调大军围剿张献忠,就算灭不了他,把他赶出湖广起码还是能做到的。

不过这些假设的前提是楚王府愿意出资劳军。面对张献忠的来势汹汹,楚王朱华奎却不管不问,他认为打败张献忠这些事情都是朝廷的本分和义务,和自己这个藩王有何关系,自己凭什么要出钱来为朝廷买单?

贺逢圣和湖广大小官员嘴皮子都磨破了,楚王依然不为所动,连说自己没钱。最后被逼急了,只能拿出明太祖当年赏赐初代楚王朱桢的裹金交椅,对其说自己非常穷,只有这把椅子能拿去卖钱来劳军(“此可佐军,他无有”)。

且不说这把椅子能卖出多少钱,这可是明太祖御赐之物,藩王用物,谁敢买卖啊!见到楚王如此冷漠的态度,湖广大小官员只能痛哭流涕,大失所望的离开楚王府。

楚王对于武昌城防之事丝毫不不屑,却对15岁女儿的婚事非常上心。楚府郡主朱凤德当年已经十五岁,按照规定到了出嫁的年龄,虽然当时根本不是结婚的好时候,不过楚王根本不在乎这些,他给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之子,湖广提学道高世泰下令,要其在民间为自己选取女婿。

由于明朝规定外戚不得干政,因此无论是皇帝驸马,还是各大王府的仪宾(这里说明一下,明朝亲王的女婿统称为宗人府仪宾,简称仪宾,并非传闻的郡马,郡马是民间流传的称呼,并非正式的称谓)往往是从中下级官僚和平民百姓家庭中去挑。

作为学道的高世泰自然清楚规定,王府夫婿自然要从贫寒读书人中选,除了身份贫寒外,有文化也非常加分。毕竟和这些娇生惯养的大小姐交往,琴棋书画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

而且这个人还要年轻,和郡主的年龄差距不能过大。选来选去,高学道选中了当时年仅17岁的江夏生员(秀才)王国梓。

这个王国梓不仅长得帅,有文化,而且他家里只有一个老母,家里还非常穷,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非常符合仪宾的选举条件。

四月十日,王国梓坐轿子随高世泰进楚王府。

对于高学道选举的准女婿,楚王非常满意,不但命钦天监选定吉日完婚,还赐给王国梓王府服饰和肆筵,完全不顾武昌城当时已经是岌岌可危的状态。

而到了四月十一号婚礼的那一天,武昌城中上至湖广巡抚下至知府,知县都要跟在迎王国梓入楚王府的彩车后相送。

从四月十二日至十六日,还得大庆五天,这短短的五天,是仪宾王国梓与郡主朱凤德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吟诗作赋,六日合欢,两人完全处在初婚的打情骂俏之中。

但对于武昌城内的大小官员来说,却是非常要命的。楚王什么时候招女婿不好,非要在这种要命的时刻进行,这还不算,这些官员还必须放下手头的公务和军务,陪着楚王走完婚礼的全过程。

助饷一毛不拔,婚礼一掷千金,楚王在两种态势面前完全是不同的嘴脸。

而这种自私冷漠的态度,早就伤透了武昌全城军民的心了。我们在前线卖命守城打仗,楚王却在大肆办婚礼,我们究竟是为谁而战?这样的武昌城,这样的藩王,还有必要守住吗?

俗话说得好,再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正当张献忠为攻城一事烦恼的时候,武昌城张献忠的细作很快就把武昌的城防全部向其交代个一清二楚,使得张献忠更加有底气地攻城。

正当张献忠攻城的时候,恨透楚王的武昌军民未做什么抵抗,很快就打开城门,放张献忠入城。

武昌城破后,除了少部分人比如楚王府长史敢于反抗外,很多大户包括楚王都唯唯若若,压根不敢反抗,甚至自杀殉国。

特别是楚王,作为当朝皇帝曾祖父级别的宗室(楚王朱华奎和明穆宗朱载坖同辈),七十多岁的藩王,居然向比自己小得多的张献忠叩头求生,求其放过自己一条命。

张献忠

对于楚王的求饶,张献忠很清楚,这个老头除了王府那无尽的金银财宝外,他的身份也是一大特点,杀了他,无疑会给大明朝带来又一次的时局震撼(楚王是张献忠杀的第二个亲王,第一个是襄王朱翊铭)。

不过人家毕竟是亲王,还是多少给他一个好一点的死法,不用见血就行了。所以楚王被装在大猪笼里,扔到长江中淹死。而楚府那上万名吸取了大明百年血液的寄生虫宗室,也被张献忠赶到长江边上,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陷武昌,执楚王华奎,笼而沈诸江,尽杀楚宗室。

而对于楚王府那“宫中金银各百万,辇载数百车不尽”的财宝,自然被张献忠全部笑纳了,作为其招兵买马,逐鹿中原的强大资本。

至于楚王朱华奎那置城防不顾,在大乱时期办婚礼的昏庸举动,张献忠非常不屑,仰天大讥:“有这么多财宝却不拿来守城,白白丢掉自己的姓名,这个朱胡子确确实实是一个无能之辈啊!”是啊!这么多财宝如果都拿来守城的话,且不说武昌城能守个一年半载,就算城破了,楚王也能被其拥护的士兵安全护送到安全地带,何至于沦为这个下场。

最后

楚王朱华奎活了73岁,当上楚王也有63年了。按道理来说,活到这个年纪,很多事情都看得很开了,对于事情的轻重急缓都有一个很好的标杆。

不过楚王白活了这么多年,上不能报国,下不能安民,连事情的轻重急缓都分不清,活该最终落得一个沉江的下场。

只是可惜了郡主朱凤德和她的丈夫王国梓,只做了九天的夫妻,便在这种乱世中阴阳相隔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大明第一贤后马皇后!为何在她去世以后朱元璋终身再不立后?

洪武十五年八月,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后,一代贤后马皇后因病去世。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终其一生都没有再立新后,这是为什么呢?

马皇后于元朝至顺三年出生在宿州闵子乡新丰里,她的真实姓名史料中并没有记载,父亲马公是宿州当地有名的富豪,母亲郑氏在生下马皇后不久就去世了。作为马公的独女,马皇后在父亲的培养下,从小就熟读经史,能诗善画,作为一名大家闺秀,马皇后品德高尚仁厚,性格坚韧豁达。

马皇后

后来,马公为了躲避仇人,便举家逃到濠州定远投奔好友郭子兴,来到定远不久,马公就因病去世了,在去世之前,他将女儿托付给了郭子兴,于是性格豪爽的郭子兴便收马氏为义女,并对她视如己出。

至正十一年,为了反抗元朝苛政,韩山童刘福通带领数万黄河民工发动了红巾军起义,第二年,红巾军势力蔓延到了濠州,郭子兴趁势聚集了数千人起事加入红巾军,然后一举占领濠州,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

同年,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由于郭子兴当时正在和元朝将领彻里不花交战,所以朱元璋被当成元朝奸细,给抓了起来。郭子兴见到朱元璋相貌堂堂,又得知他粗通文墨,是应汤和之邀前来投靠的,于是便亲自解开朱元璋的绳索,任命他为自己的亲兵九夫长。

红巾军

之后朱元璋每逢作战必冲锋在前,屡次立下奇功,郭子兴的妻子对郭子兴说,朱元璋是‘异人’,不如把义女马氏许配给他。郭子兴对此欣然同意。就这样,刚刚加入红巾军不久的朱元璋就娶到了大帅的女儿,此时的马氏22岁,朱元璋25岁。

婚后,马氏与朱元璋夫唱妇随,感情非常深厚,由于马氏自幼饱读诗书,所以朱元璋便让她帮忙整理文书,而朱元璋在成为郭子兴的女婿以后,就深度参与到了濠州红巾军的管理之中,然而郭子兴对朱元璋的重用,却让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和妻弟张天祐十分不满,他们经常向郭子兴进谗言,屡次为难朱元璋。而马氏每次都是极力斡旋,消除郭子兴的疑心。

有一次,朱元璋再遭郭天叙的陷害,被郭子兴关进了柴房,不让他进食。马氏心疼朱元璋,于是就偷偷烙了几张面饼,为了不被别人看到,马氏便把刚出锅的面饼揣进怀里,送给朱元璋,而她胸前的肉都被滚烫的面饼给烫焦了。

淮西二十四将

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在郭天叙的排挤下,只带着24名心腹,也就是威名赫赫的淮西二十四将南下定远,独立发展。在朱元璋攻下滁州以后,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都闻讯前来投奔,再加上朱元璋收养的沐英等人,马氏全都将这些养子视如己出,悉心照顾。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下和州,然后打算渡江南下攻打采石,由于朱元璋手中的船只太少,所以他把将士们的家眷全部留在了和州,交给妻子马氏照料。而此时的马氏已经怀有身孕,但她仍旧号召家眷们一起缝衣制鞋,为前线的将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朱元璋一鼓作气攻下采石,然后挥师集庆,就在正在集庆之战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后方送来消息,马氏为朱元璋生下了他的长子朱标,朱元璋听后激动不已,挥剑在战场的石头上刻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八个大字,来表达他兴奋的心情。许多野史传说为了黑朱元璋,连带着将马皇后也黑的不成样子,居然炮制出了朱标并非马皇后所生这个谬论,然而《明太祖实录》和《明史》都明确记载了朱标、朱樉、朱棡、朱棣和朱橚五人全是马皇后所生的嫡子,要知道明史可是清朝编纂的,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丝的可能性,他们在明史中必然不会只字不提,所以相信这种野史胡说的人,要么就是被哪些阴谋论给了,要么就是其心可诛。要知道,朱标诞生的时候,朱元璋距离皇帝宝座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这个时候就开始各种阴谋论,是不是有点太过了。

其实对于朱元璋来说,马皇后不仅仅是他的妻子,更是他的战友。这对创业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其他任何嫔妃都不能比拟的,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明令禁止后宫干政,然而马皇后却可以插手前朝的事情,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从嫁给朱元璋,到朱元璋荡平群雄建立大明王朝,马皇后陪朱元璋度过了15年心惊胆战的日子,大明建立以后,马皇后又做了15年的开国皇后。《贞观政要》中夸奖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的那句话,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用来形容马皇后也是再贴切不过了,因为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贤内助。

马皇后虽然贵为大明皇后,但她坚持亲自安排朱元璋的每一顿膳食,皇子皇孙的穿戴,她也是亲自过问,可以说不管是对丈夫还是对子女,马皇后都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不仅如此,后宫妃嫔一旦怀孕,马皇后也是倍加体恤,朱元璋一生能有42位子女,马皇后的宽容大度和心地仁厚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马皇后提倡勤俭节约,她的衣服只要不是破烂不堪,就从不替换,而且马皇后还经常让皇子们吃糙米,让公主后妃们亲自纺布制衣,来感受天桑艰难。马皇后知道宋朝的贤后很多,于是就命女史摘录宋朝皇后的事迹,组织宫眷们每天学习。

太子朱标虽然地位稳固,但却时常和朱元璋发生争执,而每次都是马皇后从中斡旋,宫女犯错惹得朱元璋发怒,马皇后就立刻把宫女们交给宫正司去治罪,并对朱元璋说天子发怒往往杀伐过重,把宫女交给宫正司才能得到合理的惩处。马皇后还设立“红仓”,专门储蓄粮食供养太学生的妻子儿女,大明从此形成了救济太学生家眷的惯例。

朱元璋每每说起马皇后,总是赞不绝口,认为马皇后可以等同于唐朝的长孙皇后。马皇后知道以后,对朱元璋说,自古夫妻白头偕老容易,但君臣相伴而终则很难。陛下没有忘记我们是贫贱夫妻,也请不要忘了那些患难之臣。其实,马皇后这是在劝朱元璋保全功臣,因为他对朱元璋的脾气秉性太了解了。

朱元璋从建国开始就严令后宫不得干政,甚至还专门刻了一块铁牌挂在后宫警示众人。所以历史才有终明之代,宫壸肃清的至高评价。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那就是马皇后,只不过马皇后所谓的“干政”,其实都是劝谏。而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规劝,让朱元璋多次打消了乱杀人的念头。比如之前介绍过的宋濂。

可以说,马皇后不仅贤明淑德,更是有一种兼济天下的大善,而这样一位皇后,无疑是伟大的,朱元璋有这样一位妻子,无疑是幸运的。只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马皇后并没有能够陪朱元璋走到最后。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突患重病,群臣上书请求为马皇后祭祀祈福,马皇后却对朱元璋说,生死是命运的安排,祈祷祭祀除了徒废钱粮,又有什么用处呢!而且医生也不能让人起死回生,如果吃了药没有效果的话,我担心陛下会为了我而怪罪医生,所以马皇后坚持不就医,不吃药。

不久,马皇后病情加重,她在临终前对朱元璋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因为马皇后知道在她走以后,估计很难再有人能劝的动朱元璋。所以她的遗言,就是希望朱元璋能够多听臣子的劝谏。很多朋友认为,如果马皇后不死,朱元璋晚年或许不会屠戮功臣,那么,洪武之治也将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对此我也是深以为然,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洪武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一代贤后马皇后凤驾西去,享年五十一岁。朱元璋悲伤痛哭不止,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立皇后。因为对于这样一位起于布衣同甘共苦的贤内助,朱元璋又怎么忍心在她去世之后,再立一位新皇后呢?

当然,作为一名成熟的帝王,个人感情固然重要,政治层面也不能不考虑。朱元璋之所以不再立皇后,同样有着政治方面的考量。其实朱元璋并不强调从一而终,比如洪武十一年皇太子妃常氏去世以后,朱元璋就将侧妃吕氏扶正,成为了太子朱标的第二任太子妃。而作为继妃的吕氏,享受着太子妃的一切权力和地位,就连她在侧妃时生的儿子朱允炆,也被视为了太子嫡子。

然而就在马皇后去世的前三个月,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不幸夭折,而朱允炆又一跃而成为了太子嫡长子,那么朱允炆和太子妃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之间,到底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在当时的朱元璋看来,这应该是朱标将来继位之后要考虑的事情,然而他却没想到在十年之后,会由他来亲自做这个选择。

再说回朱元璋不立新后的政治考量,有了朱允炆和朱允熥这个例子,大家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如果朱元璋再立一位新皇后,那么该选谁呢?六子楚王朱桢的生母胡充妃,七子齐王朱榑和八子潭王朱梓的生母达定妃,十子鲁王朱檀的生母郭宁妃,十一子蜀王朱椿的生母、郭子兴的女儿郭惠妃,这些妃子的势力都在半斤八两之间,选谁都不可能服众。

再说虽然马皇后的五个儿子全部都伦序在前,可是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已经55岁了,他并不知道自己还能再活几年,倘若再立一位皇子的生母为皇后,那么在他身后会不会祸起萧墙之内呢?于是朱元璋考虑再三,决定不再册立皇后。而且主政后宫的人选,也不能从现有的妃嫔中选择。

到洪武十七年马皇后大祥和禫祭过后,朱元璋就立刻下旨册封广武卫指挥佥事李杰之女为淑妃,让她统领后宫。洪武十七年以后,朱元璋又陆续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执掌后宫的李淑妃,却始终没有子嗣,而且在朱元璋驾崩的前几天就被殉葬,这其中的原委,值得朋友们细细品味。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在马皇后驾崩以后,不再册立新的皇后,一方面是出于对亡妻的感情,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定。从朱元璋在临终前就先让李淑妃殉葬,在驾崩后又带走所有妃嫔来看,朱元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后妃有任何干政的机会。毕竟新生的大明王朝,经不起内耗和折腾。只不过,老朱千算万算,没算到大明朝会在他去世不久,就迎来一场叔侄相杀!

43岁朱桢罕见晒全家福!妻子穿丝绒吊带好性感,小儿子调皮坐不住

近日,著名主持人朱桢在社交平台罕见晒出一家人合照的视频,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打扮得十分隆重。画面中的妻子,穿着一身丝绒的吊带,露出雪白的肌肤和傲人的事业线,长相十分端庄,朱桢两个儿子也都长得超可爱。一家人紧紧坐在沙发上,画面很是甜蜜。

大儿子坐在沙发上很是乖巧,就是小儿子有些调皮。穿着一身白色的西装,不停的挣脱出爸爸的怀抱,不肯好好的坐着,爸爸朱桢不由得说道儿子这么又要跑。一旁的妈妈也直接伸手,想要帮助爸爸抓住调皮的小儿子。这一家人有打有闹的,家里感觉很热闹。

网友们看见一家四口同框,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网友说,这是第一次看见朱桢的妻子,说她是个温柔持家的好媳妇。还有的夸赞儿子们好可爱,朱桢在下面调侃道难道他不可爱吗?一家人真有趣。

当然,朱桢也会经常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和儿子的日常。此前就晒出一段和儿子手牵着手,走在小路上,两父子拉着手,还用着专属于父子两人的暗号交流,这画面谁看了都觉得温馨,并配文说会一直陪着儿子长大。

朱桢和现在的妻子虽说是二婚,但是两人婚后生了两个孩子,生活得很是幸福。在2015年4月17日中午,朱桢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自己领证的消息。并称历经了生命的波动,现在是妻子重新点亮了他的人生。

朱桢的前一段婚姻,妻子叫欧阳慧霏,两人于2009年结婚,是经友人薛之谦介绍认识的,但是婚姻并没有持续很久,在2013年两人便官宣离婚。如今朱桢的前妻经常在社交平台晒出自己的生活动态,其中不乏很多的奢侈品。

无论从前如何,现在的朱桢有一个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儿子,我相信,未来一家人的生活肯定会越过越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