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葬时间(入葬时间如何确定)

孤僻成性 2023-07-06 05:53:48 互联网

刚日去世柔日下葬!农村办白事有多讲究?出丧下葬择日深度解读

我们常说“择日不如撞日”,说的是与其提早看日子,不如马上就去做,告诉我们的是要敢于实践。

但比起“撞日”,农村很多人尤其是在遇到重要事情的时候,还是会选择“择日”而行。

挑个好日子再做事,大家做起事情来才安心,才无后顾之忧!

择日分很多,比如建房、搬家、出嫁等等好事,人们是很讲究的。

尤其是农村,比如我家前阵子搬家,开门的时间精确到时辰,不单是几号,还要分几点几时,可见农民们对择日是有多讲究?

不过择日也有遇到白事的时候,农村把白事其实看得更重要,所以择日自然讲究更多了!

今天就打算来和大家细细的说说,农村办白事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择日,即出丧下葬的时间选择上,有何讲究?感兴趣的不妨往下看哦!

刚柔日要配合

农村丧葬习俗里,人去世后有很多过程,比如之前和大家分享过的报丧、做七、归大屋等仪式。

而做足了那些仪式后,就需要把逝者送走,完成最后的告别仪式,即是出丧下葬!

这个仪式在日子的选择上是很重要的,比如农村很多地方觉得,如果逝者是在“刚日”去世,那么应该选择在“柔日”下葬,反之,“柔日”去世则“刚日”下葬,反正“刚柔日”要相互配合,不可以单一。

那么这里说的“刚日”和“柔日”到底是啥意思呢?

其实“刚日”就是单日的意思,比如逝者是10月25号去世,那么这就是刚日去世,下葬需选择柔日,“刚日”也就是咋们常说的奇数。

而“柔日”则是“偶日”的意思,也就是咋们常说的偶数,比如去世者是10月26号去世,那么就是“柔日”去世,要选“刚日”下葬。

农村其实大多时候比较喜欢偶数,因为成双成对,显得不孤单。

反而觉得单数不太好,总有一个是单独的,不符合农村“圆满”和“团圆”的祈愿。

所以在选择下葬的时候,就会选择刚柔日相结合,这点很符合人们秉承的中庸之道!

下葬择日有讲究

除了上面说到的“刚柔日”,农村办白事下葬时择日还有一些讲究。

比如人们会根据选择的坟山方向,以及逝者的出生年月来进行选择。

很多地方只取逝者的出生年份作为参考,农俗称之为“仙命”!

对于记不清逝者出生年的,大多会按照“蒙拢大吉”下葬,但坟山坐向是必要的,没有的话就不需要择日。

下葬择日需要将“仙命”和“坐山”的福禄挑出来,里面牵扯了选择的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还是相当复杂的。

而这又是特别重要的东西,所以很多农村都会找专门的人来帮忙看日子,很少有人敢自己胡乱定日子下葬,这样会受到村里人的笑话,自己心里也会留下不好的想法。

尤其是如果逝者是老人,那么在下葬择日上的讲究会更多。

农村很多人很相信风水,自然把白事看得格外重要,从墓地的选择到下葬时间,每个环节都不能怠慢。

其实我个人是不太相信这些的,只觉得,如果选择一个大家都舒服的日子送走亲人也是好的,本身亲人离世就是件哀痛的事情,别在后事的料理上再留下什么不和让大家心里有疙瘩,那就不好了。

我不太相信玄学,但相信心理学!

所以农村在办白事或者其他事情上的各种讲究与规矩,其实也是觉得做了这些心理上会好受些,是一种心理暗示和安慰,自然这个事情过了,大家不留下心结,以后过日子做事情自然就顺畅很多,才能过好以后的日子!

农村办白事的细节注意很多,这里仅给大家分享了下葬出丧择日的一些规矩,不知道关于这点,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呢?快来留言一起学习吧!

白事习俗中的出殡,有什么讲究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自古以来,缘于对死亡的敬畏与怀念,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白事传统习俗,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还能延续至今的讲究很多已不可考。但白事习俗中的出殡,从上古至今,继继存存所演变下来的传统,却广为世人所传承。

l 什么是出殡

出殡,就是将亡者的灵柩移到安葬地点的一个运动过程。除了显而易见的地点上的转移,更多是千百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习俗,汇聚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治丧仪式。家属对亡者的敬畏与怀念,尽显其中。

l 关于出殡习俗

在出殡前,家属已为亡者选好墓地。其出殡规模受亡者遗愿和家族势力的影响,小大由之。主要分为抬棺、摔盆、入葬三部分。

抬棺:一般由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待吃完主家的白事饭之后,腰间系上白色孝带,怀敬畏之心集众力抬起亡者棺木,移至墓地。至于抬棺的人数受出殡规模影响,人多人少都必须要一气呵成抬至墓地,极忌出殡途中,棺木落地。

摔盆:指的是亡者棺木抬出家门之时,由肩扛引魂幡的亡者孝子,将灵前的烧纸瓦盆一次摔碎,寓意了断尘缘,送亡者上路,最忌瓦盆不碎,灵魂不安。

入葬:出殡的最后一步,入葬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入葬时间和棺木方位上有绝对的要求。入葬时间多要求在太阳落山之前将其安置妥当,入土为安。至于下葬方位上的禁忌,头朝东南,脚向西北,不管是骨灰盒还是棺材,都是必须要遵循的安葬方位。

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白事习俗很多已不可考。但出殡最为亡者的最后一程,多为世人所重视。怀敬畏之心,合理继承白事习俗,将传统习俗与文明祭扫相结合,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

白事习俗中的出殡,有什么讲究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自古以来,缘于对死亡的敬畏与怀念,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白事传统习俗,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还能延续至今的讲究很多已不可考。但白事习俗中的出殡,从上古至今,继继存存所演变下来的传统,却广为世人所传承。

l 什么是出殡

出殡,就是将亡者的灵柩移到安葬地点的一个运动过程。除了显而易见的地点上的转移,更多是千百年历史所流传下来的习俗,汇聚演变而形成的一种治丧仪式。家属对亡者的敬畏与怀念,尽显其中。

l 关于出殡习俗

在出殡前,家属已为亡者选好墓地。其出殡规模受亡者遗愿和家族势力的影响,小大由之。主要分为抬棺、摔盆、入葬三部分。

抬棺:一般由多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待吃完主家的白事饭之后,腰间系上白色孝带,怀敬畏之心集众力抬起亡者棺木,移至墓地。至于抬棺的人数受出殡规模影响,人多人少都必须要一气呵成抬至墓地,极忌出殡途中,棺木落地。

摔盆:指的是亡者棺木抬出家门之时,由肩扛引魂幡的亡者孝子,将灵前的烧纸瓦盆一次摔碎,寓意了断尘缘,送亡者上路,最忌瓦盆不碎,灵魂不安。

入葬:出殡的最后一步,入葬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入葬时间和棺木方位上有绝对的要求。入葬时间多要求在太阳落山之前将其安置妥当,入土为安。至于下葬方位上的禁忌,头朝东南,脚向西北,不管是骨灰盒还是棺材,都是必须要遵循的安葬方位。

时至今日,流传下来的白事习俗很多已不可考。但出殡最为亡者的最后一程,多为世人所重视。怀敬畏之心,合理继承白事习俗,将传统习俗与文明祭扫相结合,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

人死后为什么一定要穿寿衣入葬?死者穿寿衣有什么讲究?

在我国丧葬习俗中,给逝者穿寿衣入葬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民间习俗认为,人去世时不能穿着生病时的衣服,必须换上新衣服,俗称“寿衣”,有长寿的意思,也叫“老衣”、“殓衣”。

寿衣通常要事先准备好,在人即将去世的时候,或者在人死去的第二天早晨为逝者穿上。通常死者为男性的话,由儿子和女婿为其穿寿衣,死者为女性的话,则由女儿和媳妇为其穿寿衣。那为何要给死者穿寿衣呢?穿寿衣又有哪些讲究?

逝者穿寿衣下葬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时期,当时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盛行,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利用宗教迷信大力提倡凶礼的习俗。唐杜佑《通典》说,太古时代凶礼中规定: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棺椁。

商周时期的殡葬制度规定“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诸侯、王公贵族死后,丧葬时间、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豪华奢侈的寿衣,是在满城出土的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金缕玉衣,它是用1100g金丝和2498片玉石编缀起来的。除了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和铜缕玉衣。

在古代民间,死者按贵贱可以穿三重、五重、七重寿衣,通常死者身份越高、年龄越大,穿的寿衣越多、越贵重。高龄死者穿的寿衣越多,越表示多福多寿。还不到五十岁就死去的人,一般只能穿三件寿衣。

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穿寿衣入葬呢?这是因为在古代人死后,装殓死者的棺材并不会很快入土埋葬,而是会在家里停放一段时间。死者的年纪越大停放的时间越长。有人为了表示孝道,会等三年守孝期满后才将棺木入土安葬。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棺材里的尸体时间长了会腐烂,尸液会从棺材的缝隙中渗出来。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一般会在棺材里面放上草木灰、草纸一类吸水的东西,除此之外,还要给死者多穿些衣服,以便更多地吸收渗漏出来的液体。由于人的内脏基本都在身体的上半部分,腐烂后渗出的液体比下半身多,因此上身穿的衣服要比下身多。夭寿者一般死后就会很快埋葬入土,所以穿的衣服较少。后来这种做法逐渐形成了习俗,一直沿用下来。

死者穿寿衣入葬,是中国文化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穿寿衣有非常多的讲究和禁忌。比如,寿衣的数量不能是双数,最好是单数,五件、七件和九件均可,避免死亡的凶祸再次降临。有些地方“九”与“狗”同音,所以,九重寿衣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做寿衣的面料也有讲究,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有断子绝孙的意思。也不能用棉布,棉布易使骨骸色泽晦暗。《淮南子》中曾说过:“葬死人者,裘不可以葬。”裘即为野兽的毛皮,是说毛皮不能做寿衣。这是因为,在古代毛皮是贵重的东西,随死者下葬太可惜了,不如留给生者使用。还有一种说法,死者穿毛皮做的寿衣来世会转生为兽类。总之,皮革衣物不适合做寿衣。

旧时布料有“洋布”和“土布”之分,相比农家自制的“土布”,“洋布”色泽鲜艳,质优价廉,但民间认为,“洋布”是不能制作寿衣的,因为洋布的“洋”字与阳间的“阳”字同音,“洋布”制成的衣服不适合死者带去阴间穿。

寿衣最好用绸子,绸子与“稠子”谐音,寓意多子多孙、福寿绵延。另外,死者不能穿别人的旧衣服,以防亡魂在阴间入不了神籍。

寿衣的颜色也很有讲究。在清代,对官员去世后所穿戴的寿衣颜色也有详细的明文规定:一二品官员死后穿绛色寿衣,三四品官员死后穿黑色寿衣,五品官员死后穿青色寿衣,六品官员死后穿绀色寿衣(深青色中微微透红的颜色),七品小官死后则只能穿灰色寿衣。

民间寿衣大多数为蓝色,很少见到黑色寿衣。我国古代并没有规定寿衣不能使用黑色,但是民间认为黑色是凶色,死者穿黑色寿衣投胎转世后不能为人,只能转生为兽。有的地区死者穿的寿衣颜色是按性别划分的,如江苏常武地区,男性死者穿蓝色寿衣,女性死者穿红色寿衣。河南一带男性死者的寿衣大多为白色、蓝色及黑色,而女性寿衣的颜色则多为白色、红色、黄色、绿色及蓝色。洛阳地区女性寿衣中要有一件红色衣服。

民间习俗认为,死者是不能露手的,所以,寿衣的衣袖一般都会比正常的衣袖长,能将死者的手全部盖住,下摆不能出现毛边,扣子必须是单数,否则为会子孙后代带来不幸。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寿衣也不尽相同。现在各地都在移风易俗,大力提倡文明办丧事,所以,一般只给死者穿整齐干净的日常衣服,但在习惯上仍然称之为寿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