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谱图解释大全(香谱图 解说 讲解)

痴人痴梦 2023-06-06 00:24:44 网友投稿

烧香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上香经常会点三根,这三根香分别代表什么

上香通常会点三根,这三根香在佛学中代表了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而在民间则代表了天地人,也有说法是代表前世,今生,来世。

佛家上香以三支为宜,贵在心诚,正如人们常说"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在上香的时候,第一支香应该插在中间,心中默念: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边,心中默念: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边,心中默念:供养僧,净而不染。

烧香并不单纯是一种形式,而是意在表达对佛祖的尊敬和怀念,能够“去染成净,净化心境,觉悟人生”,而“戒、定、慧”这三炷香,也是希望人们可以勤加修行,戒骄戒躁,泯灭贪嗔痴等欲望。。

上香时要注意,自己的香只能自己请,不能让别人帮忙付香火钱,上香时双手轻握三支香,男子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子反之,点燃后双手往上一提,使火熄灭,不要用嘴将火吹灭。

在道家文化中,三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正所谓三生万物,上香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烧偶数的香,一般来说三根香最佳,如果遇到大事相求那么可以烧五根或是九根。

大多数人烧香是为了祈福祝祷,所以这三根香也代表了“天、地、人”。祈愿时常说,祈求上天保佑,人们在祈求上天保佑,这也就包括了“天”;而世间万物都处于天地之间,所以需要有“地”;“人”是天地间的开拓者,所以“人”也是三者之一。

烧香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之心,人们常说,“心诚则灵”。只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行祝祷,那么才能得到庇护保佑,得偿所愿。

烧香不分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只要内心有所求,那么都可以上香祈愿,这也是人们对内心美好愿望的一种心灵寄托。

香方歌诀:好听又好记的古代香方

“朝市喧聊避,山林兴未忘。频添绕炉水,还与试香方”。邀请好友品评调试香方,是古代文人清雅的社交活动。宋代香方创作兴盛,为便于香方记忆和传诵,常把把香方编成具有节奏和韵律的歌诀。

以歌诀形式书写的香方很多,有文人为名的“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宫廷内苑使用“非烟香法”、“秀兰香”, 赏烟玩乐的华盖香等各种类型的香方。

香方歌诀之文人香。

宋代文人不但品香吟香,还亲自研究制作合香、创作香方。文人根据个人喜好,创作代表自己品味的熏香,张邦基《墨庄漫录》中,曾提到自己创作的鼻观香“有一种萧洒风度,非闺帏间恼人破禅气味也”。

历代香谱著录中,记录了许多以文人为名的香方,其中丁晋公清真香、丁公美香篆是用歌诀形式书写,属于宋代比较流行的香方,《陈氏香谱》“丁晋公清真香”歌曰:“四两玄参二两松,麝香半两蜜和同,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清真香歌诀的作者是丁谓,乾兴元年被封为晋国公,丁谓对宋代香文化有很大贡献,其撰写的《天香传》提出了沉香气味品鉴准则“味清、烟润、气长”,并对海南沉香进行了分类分级,广为后人所依循。

熟知香药特性的丁谓,对制作合香也颇有研究,其创作的清真香只用玄参、甘松、麝香,调制恰似千花随风而来的香味,“丸如茨子金炉爇,还似千花喷晓风”。

玄参、甘松两味香药,在花香系统的香方中经常使用,在《陈氏香谱》中有一首“酴釄香”,用料组方与丁谓的清真香类似,也是以玄参、甘松为主香制作,酴釄香歌曰:“三两玄参二两松,一枝楦子蜜和同,少加真麝并龙脑,一架酴釄落晚风”。

酴釄香模拟酴釄花的香味,用料比清真香多了一味龙脑,但决定香方主要气味的是玄参与甘松,龙脑与麝香作为佐香使用,起到发香、稳定香气的作用。

香方歌诀之宫中香。

宋时宫中制香非常频繁,专门设有制作熏香的殿阁。周密《癸辛杂识外集》载:“宣和时常造香于睿思东阁,南渡后如其法制之所,谓东阁云头香也”。宫中调制的熏香用材名贵,香味氤氲,极有清韵,被时人称为“奇香”。

宫中调制的熏香在民间很受追捧,被文人竞相收藏,民间也流传有许多宫中的香方,陈敬《陈氏香谱》收录了宣和御制香、宣和内府降真香、宣和贵妃王氏金香、御炉香等宫中焚烧的香方。

宫中传入民间的香方也被编成歌诀,在民间广为传播。《陈氏香谱》卷二“禁中非烟”歌曰:“脑麝沉檀俱半两,丁香一分桂三钱,蜜丸和细为团饼,得自宣和禁闼传”。

通过“得自宣和禁闼传”之句,可知此香是徽宗宣和年间宫中使用的香方,“非烟”两字说明此香适合以“取味不取烟”的隔火煎香之法熏焚。

宋人尚雅,喜清婉温和、悠长之香,不喜酷烈之气,以隔火煎香法熏香,香气舒展自然,幽润绵长且无烟火气,正符合宋人对香气的审美。

除了禁中非烟,香方歌诀中还有一首秀兰香也提到“似禁中传”,禁中乃皇宫之内,陈敬《陈氏香谱》秀兰香歌曰:“沉藿零陵俱半两,丁香一分麝三钱,细捣蜜和为饼爇,秀兰香似禁中传”。

此香不能确定是否为宫中香方,也有可能是编者为了抬高秀兰香方的珍贵性,用“似禁中传”作为宣传卖点。明代周嘉胄《香乘》中认为秀兰香出自宫廷内苑,将“秀兰香似禁中传”改成了“芬芳香自禁中传”。

香方歌诀之赏烟香。

焚香时看细烟轻聚也是一种乐趣,古人还专门创作了赏烟香方,苏轼就很擅长制作聚烟的印香,他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中提到,送给弟弟自制的印香,焚烧时香烟能集结成烟云:“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宋代贵族宴席中常焚一种“巡筵香”,以龙脑、乳香、松蒳等为主料配制,焚烧时“以净水一盏引烟入水盏内,巡筵旋转,香烟接了去水栈,其香终而方断”。周嘉胄在《香乘》中把巡筵香与宝林香、华盖香并称为“三宝珠熏”。

古香方中,名为华盖香的香方有五首,《居家必用》收录一首,《普及方》收录一首,《香乘》收录三首,其中两首为华盖香歌诀:“沉檀香附并山麝,艾蒳酸仁分两停,炼蜜拌匀甆器窨,翠烟如盖可中庭”。

此香焚烧时,香烟可聚集成伞盖形状的烟云,所以得名华盖香。华盖香以沉香、檀香、麝香、艾纳、酸枣仁配制而成。

此香之所以能够聚烟不散,主要是艾蒳与酸枣仁发挥作用,艾蒳为松树上长得绿苔衣,也称作“松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蒳“和合诸香烧之,烟清而聚不散”。

华盖香歌诀中提到,香制成后需放入瓷器中窨香“炼蜜拌匀甆器窨”,窨香是调制合香重要的一环,目的是让诸香彼此之间气味融合。洪刍《香谱》“窨香法”载:

凡和合香须入窨,贵其燥湿得宜也,每合香和讫,约多少,用不津器贮之,封之以蜡纸,于静室屋中入地三五寸,瘗之月余日,取出,逐旋开取然之,则其香尤防馜也。

不同香品窨香时间也不同,从七曰、半个月,一月余或更久,像肖梅香窨香时间为半月“封窨半月取出爇之”,清真香窨藏十天“瓷盒封,贮土中窨十日”。香品经过窨藏,能改善初合成时粗糙未定的香调,使香性益和,气味更加均匀。

焚香是古人清闲生活的必备事项,以至于调香也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清人王欣《青烟录》“合香”条中这样描写合香前的准备:

凡合香须选风日晴霁之晨,先须斋肃神志如对神明。然后扫除斋榻,整齐洁净。次将所蓄香品一一检点过目,乃遵法研治耳。

能随时焚一炉香,是一件幸福的事,看它细烟轻聚,参它香远韵清,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