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年的狗2022年的运势及运程(94年的狗女2023年的运势及运程)

隐身守侯 2023-08-13 22:37:40 用户分享

他患上重症肌无力,留下这份“最后的礼物”让人泪目……

晨曦的故事

闻者动容

人物档案

张晨曦,1994年在广东惠州出生,幼年跟随父母在惠州、深圳生活,2002年患上重症肌无力,逐渐失去行走能力,长年卧病在床。2006年后在广州居住、治疗,2009年住院期间萌生身后捐献遗体的想法,并把心声写在了一首原创歌曲中。2022年10月离世,父母尊重他的遗愿,为他办理了遗体捐献。

4月里的一天,记者跟随陈淑玲,进入他们位于白云区黄石路的出租屋。一进门,右手边大鱼缸里的几十条鱼纷纷聚拢到朝向门口的一角,乌龟也探出头来,两只狗汪汪的叫声从关着门的房间里传出。在被疾病困在家里的日子,它们就是晨曦说话聊天的对象。

陈淑玲抚摸着两条小狗,它们都曾是晨曦的陪伴与安慰。

偶尔有亲戚来探望,敏感的晨曦会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躲进房间。到后期,谁给他拍照他也不愿意;一张由妈妈陈淑玲在2019年时“偷拍”他的照片被裁剪、放大,成为现在柜子一角上的遗像。

去年10月,被病痛折磨20年的晨曦离开人世。父母尊重他的遗愿,为他办理了遗体捐献。

提起晨曦的过往,母亲陈淑玲潸然泪下。

进入这扇门,记者走进了他生前的世界:虽然视物不清,但他内心善良澄澈,自小就会像小大人似的和爸爸妈妈讲道理,遗体捐献也是他自己打定的主意;虽然不良于行,但他的世界很大——有着绝顶轻功的高手在他亲笔写成的一页页武侠小说里移形换影、警恶惩奸。

“我这个儿子,没有做过小孩”

1994年,晨曦在惠州出生。8岁以前,他就像父母的一颗“小卫星”。父母到深圳不同的地方打工,他便跟着去读了幼儿园、小学;父母回到惠州工作,他又转学回到老家。

2002年底的一天,学校的老师通知陈淑玲,晨曦在体育课上突然走不动了。陈淑玲第一反应是以为儿子不想上体育课、故意的,但又觉得纳闷,因为晨曦自小聪慧早熟、明白事理,很让自己骄傲。

幼年晨曦,欢乐健康

“我感觉这个儿子,没有做过小孩。”小时候,晨曦看到想吃的零食,他不吵不闹,只会说“妈妈,这个东西我没吃过,不知道什么味道”。有时候为了赶时间,父母过马路不看红绿灯;但他不管有车没车,都坚持等到绿灯才走,“他和我们说,这是你们以前教会我的”。

幼年晨曦,欢乐健康。

陈淑玲和丈夫都在工厂打工,工作忙,一开始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几天后,陈淑玲发现晨曦确实精神很差、看上去全身无力,带他到广州看病,发现患上重症肌无力,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导致肌肉虚弱和疲劳;先是影响患者的行动能力,慢慢地,吞咽、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也会受累,最后往往都需要上呼吸机治疗。

那之后,晨曦就成了陈淑玲生活轨迹的中心。陈淑玲放下手上所有的活,带儿子到上海、北京、石家庄看病,直到把老家的房子卖掉、向亲戚朋友都借了一遍,终究也没有太大效果。

这些晨曦都知道。为了省钱,他不肯到外面理发,总是叫妈妈剪;妈妈专门炖给他的汤,他经常只喝了一半便找各种理由说不喝了,非得妈妈和弟弟都喝上汤才行。

无力拿笔不停笔

书写中创造天地

晨曦从小有抱负,他想做一名律师帮助有需要的人。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每天睡前都要求妈妈和他锻炼做律师的技能,方法就是“吵一架”。

尽管转学过几次,他总能拿班上的第一、第二名,在四年级的时候就考上了老家的一所中英文寄宿学校。可是那时候家中老人都在生病,都靠爸爸在照顾,刚出生弟弟需要他这个小哥哥时不时搭把手,妈妈想,过两年再去吧。

但是患病让读中英文学校、做律师都成了遥不可及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力感逐渐蔓延到晨曦全身。他从走1公里都很累,逐渐到发展走两步便腿发软跌跪在地上;筷子、笔,都一拿就掉。不仅上不了学,照顾自己都勉强,晨曦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有段时间十分自卑。

2006年,陈淑玲辞掉了惠州的工作,带着儿子在广州租房子、做治疗,给他讲张海迪的故事,背他到白云山学走路。一次,晨曦情绪崩溃,哭诉道:“妈妈,我觉得你好狠心。我都走不动了,你还逼我。”陈淑玲说,自己当时不理解儿子的痛苦,对他说:“妈妈不是逼你,让你练走路,是担心万一妈妈有什么事不在你身边,你也能锻炼好,自己生活。”

那天之后,晨曦和自己较上了劲。他从拿笔开始练,从拿不起笔,到只能乱划,到可以写出名字,有时候满头大汗,还要坚持;住处墙上有一条水管,他双手扶着水管蹲下,再咬紧牙关把自己的身体拉起来,反反复复地练。两三年后,病程似乎出现了一些逆转的迹象:晨曦开始可以慢慢地从家门口走到电梯口,也可以写出一手比较工整的字来了。

他便用纸笔在家创造了一个天地,写武侠小说、写剧本、写歌。武侠世界里,各门派的能人高手身怀不同秘技绝招行侠仗义,仿佛替他施展了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抱负。

晨曦喜欢写武侠小说,在侠客的世界里畅游天地。

“写一两页纸,他写写停停,可能要用两天,画一幅图也要好久。”陈淑玲摩挲着儿子留下的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说,“他一直都是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如果他的手脚好的话,应该写了好多东西。”

广州给过我善意

我把我自己留下来

在广州居住、治病的十几年间,晨曦感受到许多来自周围的善意。

有段时间,妈妈带着晨曦租住在白云山西门附近。早上送晨曦到医院做针灸,再赶到家对面的汽车城打零工,晚上下班后再到医院接晨曦回来。时间长了,有几个病友和家属可怜母子两人太折腾,轮流每天早上接晨曦到医院,晚上再送到陈淑玲公司楼下,有时候还会给晨曦带些面条、腊肠,或者偷偷往他的书包塞些钱。

一户卖牛肉的邻居也总是送牛肉给晨曦补营养,一听见陈淑玲说最近想买什么,就说“我家有我家有”,送来穿的、用的,说都是自己家穿不上、用不上了的,“直到现在,我们家还有很多衣服是他们给的”。

2009年,晨曦需要做手术切除一个瘤子,术后住在ICU,一天费用就是一万多元。陈淑玲说,当时家里是在没钱,便向《广州日报》求助。稿件见报后,晨曦的账户上收到数十名读者的打款。“最后还剩两万多元不够,有个在机场路的宋小姐说,剩下的我都包了”。后来,宋小姐调到北京工作,她的朋友接力,帮陈淑玲介绍了一份在酒店的工作。

也正是这次住院,让晨曦了解到了遗体捐献。“妈妈,你帮我去叫他们过来,我想签一下。”从ICU转到普通病房后,晨曦向父母提出,希望自己身后也能捐献遗体。夫妻俩感到非常难过,坚决不同意。

晨曦留给妈妈的书:做人要宽容,做事要快乐。

最近几年,晨曦情况再次转差,视力模糊,大部分时间只能戴着呼吸机躺在床上。他一次又一次地和父母表达同样的意愿,还总是劝妈妈听自己写的一首歌,说“妈妈,听听你就明白了”。

“我知道,在他生病的这么多年里,他觉得自己拖累了这个家庭。他心里非常非常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帮别人,不想做一个残疾人。”陈淑玲说。自己和丈夫最终同意了,但是那首歌,晨曦在世时她却一次都没有完整听过,“每次听我都会很难过,听不下去。”

晨曦写的歌↓↓↓

《不留遗憾长眠》

作词:张晨曦

你是否和我一样

生活平淡无常

简单的重复 变得麻木

开始觉得孤独

我曾有过梦想

也曾试过追逐

但想的简单 做却困难

被现实拉住脚步

……

这 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 已厌倦这样过

我 重新点起一把火

燃尽我 在灰烬里重生

趁 还能奔跑还能疯狂

为 青春留下回忆

就算 无法到达梦的重点

多年后 不留遗憾长眠

现在为了梦想

我又重新起航

此刻的心中 有一道光

我已不再彷徨

“妈妈,我代爸爸送戒指给你”

在陈淑玲嫁给晨曦爸爸之前,本有机会到香港学习三年。晨曦的爸爸对她说,你愿不愿意嫁给我,但是我没有钱。“我去他爸爸家里,看到家里有重病的老人要照顾。我决定不去香港了,带着两万块嫁过去。他爸爸连戒指都没有给我买过,后来一直被我念叨,看电视里看到有人送戒指,我也会说。”

去年10月的一天,晨曦让陈淑玲去取个快递。她取回拆开一看,是两枚戒指。“妈妈,我代爸爸送戒指给你。”晨曦对她说。

那段时间,陈淑玲心里总感到一些异样。带晨曦外出,她像往常一样搀扶着晨曦走路时,她莫名感觉地感到,这是最后一次抱他了,“那一天我们抱得好紧。我给他拍了好几张照片,可是他让我全删了……”

没多久,晨曦离世,终年28岁。他的遗体被南方医科大学遗体捐献接收站所接收,他如愿成为了一名大体老师,正如他原创的那首歌词所写:“就算无法到达梦的终点,多年后不留遗憾长眠”。

编辑手记

悲与欢

晨曦的故事,闻者动容。28年岁月中的20年,他过的相当于是幽闭的人生:不良于行,不能入世。精彩的世界似乎和他无关,他用少年虚弱身体里的所有能量想象这个世界、描绘着自己的梦想;他又用病者特有的敏感审视着生命的意义,感恩着自己的父母、亲朋和陌生人。

为了给儿子治病,母亲陈淑玲一人打好几份工,在广州搬了无数次家;为了确认自己得的是不是不治之症,小晨曦认真研究了一年多,终于沮丧、放弃。对于这对母子来说,这20多年是一个爱的“囚牢”,互相捆绑互相支撑互相依靠一起努力,为的是一个渺茫的希望。这里面有爱的伟大,爱的奉献,也有爱的委屈。

2009年,《广州日报》曾经发动善心人士为小晨曦筹过款,我找到当年的记者,他对此事已经没有多少印象——那些年,我们帮助过许多绝望中的人们。而晨曦母子将这件事牢记在心中,一直心怀感激。也正是在这次治疗中,15岁的少年决定将遗体捐献,希望能为医学攻克重症肌无力做出自己的努力。

看了晨曦写的歌词,我明白了。“燃尽我 在灰烬里重生”。他选择捐献遗体,就是将之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作为人生价值的一种实现。在这层意义上,离开是他的欢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王晓云)

遗体捐赠纪念网站上的无尽思念

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志愿捐献遗体接受站是全市登记和接受捐献数量最多的单位。在南方医科大学遗体捐献纪念网站上,记录着617位捐献者。

这不只是一串数字、一个个名字。每一位逝者的过往,都是生者的切切思念。

我们在其中摘取了部分亲属的留言。为保护隐私,我们对部分信息进行了模糊处理。只言片语,情意绵长。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长图制作/林传凌

来源: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