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虎是什么意思(真虎是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艺术史上的“虎”故事
作者:仇春霞
虎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三,在十二个时辰中属于“寅时”,即凌晨3点至5点。
生肖文化早在远古时候就已经形成,在最早的生肖团队中并没有老虎,而是一只狮子。由于狮子名声不好,玉皇大帝就想找一位能力相当的猛兽来替代狮子,老虎就成为重要的候补队员。经过一番考察之后,老虎通过了考核,正式代替了狮子,成为生肖队员中爪子最厉害的一位。
细捋一下中国艺术史中的老虎形象,大致可以认为,它的凶猛决定了其在艺术史上的两种形象:要么是被歌颂的主角,要么是反衬被歌颂者。前者它是虎啸山林的百兽之王,后者它被比它更强大的人驯服了。
将老虎画成百兽之王,表现它动物本性的,多半是对老虎有真爱的画家。宋代有位名叫包鼎的画家,出身画虎世家。他曾画过一幅《乳虎图》,“两虎引子而行,意甚安佚。其雄前行,观其意中亦有御卫之意。小虎爪牙未备,已有食牛之意。”画中想突出的虽然是那只幼虎,但仍然专注于老虎的本性。宋代还有一位画虎专家,名叫赵邈龊,精于画虎之气韵。
王安石也画过一幅老虎,听起来有点奇怪吧?事情是这样的:王安石年轻的时候曾在扬州工作,他的顶头上司是因为庆历新政失败而被放扬州的韩琦。王安石每天起得很晚,一副邋邋遢遢的样子。韩琦以为王安石声色犬马,对他颇不满意。韩琦比王安石年长13岁,又是领导,就教训王安石,要他求上进。王安石不辩解,也不改正,但私以为韩琦不懂他。后来韩琦了解到王安石是晚上学习很晚才睡,就改变了对他的印象,主动表示愿意收他为门徒,王安石不同意,他对韩琦有看法,后来还在日记里写了很多韩琦的不是,并画了一只老虎来讽刺韩琦。
王安石为什么要画老虎讽刺韩琦呢?大概是因为韩琦性格比较凌厉,在处理问题上偏于主动和进攻。不过,到韩琦去世时,王安石终于认识到自己对他的误解。
在古代,老虎生活的生态系统比较好,野味比较多,老虎的数量因此也比较多。在老百姓眼中,老虎是大害虫,人人喊打,可是谁也不敢轻易对它下手。
盛唐时期的裴旻是中国艺术史上有名的人物,他善于舞剑,后人将裴旻舞剑、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并称“三绝”。裴旻是一位铁胆将军,在他镇守北平时期,当地多虎,为患人间。裴旻精于射箭,曾经在一天之死过30多只老虎。在他很高兴地下山后,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说:“你射杀的不是真虎,而是彪,如果你真遇到老虎,只怕未必能伤得了它。”裴旻问真虎在哪里,然后按老者指的方向去找真虎。裴旻躲在灌木丛中,果然看到一只个子不大但气势凶猛的真虎,老虎长吼一声,山石震裂,裴旻吓得浑身发抖,自此以后,再也不敢射虎了。据传后人也画过“裴旻射虎图”,就是已不知道所画的内容是什么了。
老虎屁股摸不得,要是有人敢摸,那就是传奇。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山东滨州一位名叫刘平的士兵偕妻子胡氏及儿子一同前往枣阳当兵。因为急于赶路,一家人晚上就在车下睡觉。没想到半夜来了一只大老虎,一口咬住了刘平,胡氏见状大惊,赶紧去救丈夫,可惜丈夫已入虎口。胡氏顾不得许多,急忙喊儿子递刀来。胡氏拼死与老虎相搏,终于砍死了老虎。胡氏的故事一时之间传遍大江南北,乡里为胡氏立了牌坊。有很多人写诗以表彰其行为。赵孟頫听说后,写了一篇《烈妇行》。也有人将这个故事画下来,为之题跋的士大夫不在少数,如《胡氏搏虎图》《胡氏刺虎图》《题胡氏杀虎图》《刘平妻杀虎图》,等等。
《胡氏杀虎图》是中国古代绘画“成人伦、助教化”的经典范例。在有些士大夫看来,胡氏杀虎救夫的动机是值得借鉴的,一个妇人尚且可以为了丈夫而与老虎相搏,那普通人更应该有理由为国为家效力效忠。
“卞庄刺虎”则是另一种因杀老虎而流传的智慧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卞庄的人,生性勇猛,鲁国来犯时,卞庄连杀几十人,成就了他的英名。有一回,卞庄看到了两只老虎,准备杀死它们,却被一个小孩止住了。小孩向卞庄分析:“两只老虎相遇,势必会打架。只要一打架,结局一定是一死一伤。你等它们打得差不多了再出手,就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两只老虎。”卞庄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听从了小孩的意见,轻松刺杀了两只老虎,这就是有名的“卞庄刺虎”。
“卞庄刺虎”体现了中国人的谋略智慧,它因此也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据说张僧繇曾画过一幅《卞庄刺虎图》,蔡京的儿子还见过这幅画。还有人将这个故事刻在铜镜后面,或者是画在墓室壁画中,与“二桃杀三士”一样成为重要的民间绘画题材。
老虎屁股摸不得,所以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像武松那样趁着酒劲打虎的故事寥寥无几。但是在艺术史里,老虎屁股不仅可以摸,还可以使劲儿摸。
有一回,有个自带仙气的孙姓画家画了一幅《缚虎图》给司马光看,画中有一只老虎被拴在椅子上,旁边有一位妇人淡定自若。司马光博览群书,就回想起有本书里曾记载过一个类似的情节。《太平广记》记述了一对修道成仙夫妇的故事,男子名刘纲,其妻姓樊。樊夫人的道术比刘纲高明。话说有一回,两人上四明山,半路遇到一只老虎。刘纲使用法术限制了老虎,老虎伏在地上不敢动。当刘纲继续往前走时,道术没能制得住老虎。樊夫人走向老虎,老虎则乖乖地低下头,脸朝地,不敢仰视。樊夫人拿了一条绳索将老虎拴在椅子旁边,老虎乖顺得跟一只小猫一样。
仙人无所不能,驯服老虎就是证明,这个原理在佛教中更是被广泛运用。
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曾画过一幅《李通玄随虎图》,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此图画的是李通玄随身带着一只“宠物虎”。
李通玄是何许人?李通玄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僧人。据说他是河北沧州人,生于盛唐、于开元年间策杖西行至太原盂县,找一处陋室安居下来。他每天只在早上吃10颗枣和一个像汤匙那么大的柏叶饼。他从不与外人交往,天天在房间里写东西,如此过了3年。一天早上,李通玄迁居到一处古佛堂旁边,又过了10年同样的日子。之后他想换一处地方,行进途中遇到一只老虎,老虎十分驯服地伏在地上,好像正在等待李通玄。李通玄对老虎说:“我将写一部解释《华严经》的书,你要是愿意,就跟我一起去找一个可以居住的地方。”老虎听后站起身来,李通玄慢慢地抚摸着老虎的背,将自己身上的包裹放在老虎身上,跟在老虎后面,任其行止。老虎将李通玄带下山,在一处土龛前蹲下来。李通玄知道这就是老虎示意的居所,于是将行囊从老虎背上取下来,放进土龛里。老虎起身后离开,频频回顾李通玄。
李通玄成为佛教中的名人后,经常被人图绘真容。李公麟是著名人物画家,晚年信奉佛教,画过很多佛教题材的绘画,他画《李通玄随虎图》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这幅画并没有流传下来,所以具体内容也不清楚。不过,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多幅貌似相关的画稿,内容基本上是一位行脚僧,背负行囊,身边有一只老虎相伴。由于画面的上方有一位化佛,可以断定这是一位得道高僧。既是得道,降龙伏虎也不是难事,这里宣扬的并非行脚僧本人,而是赞扬佛法无边。
与此相对,如果一个人没有修成正果,还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则只有以身喂老虎的命运,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壁画中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就是例子。萨埵太子是摩诃罗檀囊国的三太子,有一回他与家人及大臣外出游玩,于山中遇到一只母老虎和几只小虎崽。母老虎饿得奄奄一息,小幼虎嗷嗷待哺。善良的萨埵太子用自己的身体喂了母老虎,使得老虎们得以续命,此事也成为萨埵太子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成果。
近年来,生肖文化做得红红火火。寅虎年即将来临,旧历的钟声还没有响起,“老虎们”就在各种平台上做热身运动。细览各种老虎形象,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其中的“萌虎”特别多,它们不仅形象可爱,而且富于人性,令人忍不住想抱一只回家。
被降伏的老虎自然没有杀气,可是生肖文化中的老虎为什么也变得“萌萌哒”?提醒一下,每年的7月29日被定为“全球老虎日”。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什么了?老虎为什么需要享受这种“恩遇”?真相很残酷,老虎王国已经十分萧条,许多品种已经灭绝,一些品种正濒临灭绝。丛林之王正在成为历史,留在画家心中的,只有萌宠可爱的形象。
(作者系北京画院研究员)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拿破仑从未说过中国是“睡狮”
“睡狮论”的来龙去脉
“睡狮论”源起于西方教话语中常见的“唤醒东方论”,先是被清末外交家借用来阐释中国的外交姿态,继而被梁启超化用,并创作了一则关于“唤醒睡狮”的寓言。清末革命宣传家将“醒狮”立为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将之应用到各种民族主义宣传之中。在各种宣传包装之下,“睡狮论”逐渐融入到民众的口头传播当中。
唤醒论的由来
在中国,拿破仑睡狮论可谓妇孺皆知。可是,许多西方学者曾经彻底翻检过与拿破仑相关的原始资料,发现“无论法文或其他语言的任何一手资料,都没有记载拿破仑曾经说过这句话”。美国学者费约翰建议将唤醒中国论的发明权归于曾国藩的长子、著名外交家曾纪泽。
曾纪泽
1887年,曾纪泽在欧洲《亚洲季刊》上发表“China, the Sleep and the Awakening”(中国先睡后醒论),文中提到,“愚以为中国不过似人酣睡,固非垂毙也”,战争虽然打破了中国的安乐好梦,然而终未能使之完全苏醒,随后乃有圆明园大火,焦及眉毛,此时中国“始知他国皆清醒而有所营为,己独沉迷酣睡,无异于旋风四围大作,仅中心咫尺平静。窃以此际,中国忽然醒悟”。据说此文发表之后,“欧洲诸国,传诵一时,凡我薄海士民,谅亦以先睹为快”。
但是唤醒论并非曾纪泽的发明,也不是针对中国的专利,日本、印度、韩国等东方国家,全都不约而同地被西方教文化所“唤醒”过。唤醒论是东西方对峙的文化语境中,教文化对于整个东方文化的一种居高临下的论调,是“文明社会”对于“前文明社会”优越感的表现。曾纪泽是个徒,他借用了唤醒论作为话题入口,目的在于阐述中国温和而不容欺侮的外交姿态。
据一位美国学者的大略统计,从1890年到1940年间,美国有60余篇论文与30余部著作在标题中使用了“唤醒中国”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可是,这些标题中所提及的唤醒对象往往是“中国龙”或“中国巨人”,从未有过“中国睡狮”的意象。那么,睡狮意象又是谁的发明呢?
宁选睡狮不选飞龙
梁启超1899年的《动物谈》讲了一则寓言,第一次将睡狮与中国进行了勾联。梁启超说自己曾隐几而卧,听到隔壁有甲乙丙丁四个人正在讨论各自所见的奇异动物。某丁说,他曾在伦敦博物院看到一个状似狮子的怪物,有人告诉他:“子无轻视此物,其内有机焉,一拨捩之,则张牙舞爪,以搏以噬,千人之力,未之敌也。” 还说这就是曾纪泽译作“睡狮”的怪物,是一头“先睡后醒之巨物”。于是某丁“试拨其机”,却发现什么反应都没有,他终于明白睡狮早已锈蚀,如不能更易新机,则将长睡不醒。梁启超听到这里,联想到自己的祖国依然沉睡不醒,愀然以悲,长叹一声:“呜呼!是可以为我四万万人告矣!”
虽然曾纪泽从未将中国比作睡狮,可是,梁启超却多次谈到曾纪泽的《中国先睡后醒论》,指实睡狮论出自曾纪泽。梁启超是清末最著名的意见领袖,文风淋漓大气,笔锋常带情感,在清末知识分子当中极具影响力。而曾纪泽论文的文言版虽曾在报纸刊载,但并没有收入《曾惠敏公遗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读到原文。
梁启超写作《动物谈》时,正流亡日本,因而睡狮论最早是流行于日本留学生当中的。1900年之后的几年,待唤醒或被唤醒的睡狮形象已经被赋予了唤醒国民、振奋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反复出现于各种新兴的报章杂志,尤其是具有革命倾向的留学生杂志。
清末民族主义者之所以宁选睡狮不选飞龙,除了将龙视作腐朽朝廷的象征物,还与龙在清末所负载的各种负面形象相关,正如丘逢甲诗云:“画虎高于真虎价,千金一纸生风雷。我闻狮尤猛于虎,劝君画狮勿画虎。中国睡狮今已醒,一吼当为五洲主。不然且画中国龙,龙方困卧无云从。东鳞西爪画何益?画龙须画真威容。中原岂是无麟凤,其奈潜龙方勿用。乞灵今日纷钻龟,七十二钻谋者众。安能遍写可怜虫,毛羽介鳞供戏弄。”
清末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龙
在诗人心目中,龙这条东鳞西爪的可怜虫,早已成为供人戏弄的对象,只有威武的狮子,才能用来代表祖国的形象。
“睡狮论”的传播
庚子事变之后,新兴知识分子萌生强烈的启蒙欲望。唤醒睡狮,以醒狮作为未来国旗、国歌的形象,逐渐成为清末革命家的共同理念。许多著名文人如高燮、蒋观云等,都曾创作《醒狮歌》。1904年4月出版的《教育必用学生歌》,收录了18篇“近人近作新歌”,其中就有《醒狮歌》两篇、《醒国民歌》一篇、《警醒歌》一篇。
20世纪最初几年,东京留学生明显掌握了民族主义革命的启蒙话语权。邹容和陈天华两位烈士的宣言式遗著,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睡/醒狮”以象征亟待崛起的中华民族。这是清末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两本必读书,影响非常大。
邹容《革命军》直接将中国比作睡狮:“嗟夫!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据说此书在上海出版之后,“凡摹印二十有余反,远道不能致者,或以白金十两购之,置笼中,杂衣履餈饼以入,清关邮不能禁”。
陈天华的未竟遗著《狮子吼》更是洛阳纸贵。作者写自己梦见被一群虎狼追赶,乃长号一声,山中有一只沉睡多年的大狮,“被我这一号,遂号醒来了,翻身起来,大吼一声。那些虎狼,不要命的走了。山风忽起,那大狮追风逐电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作者还梦见两面大国旗,黄缎为地,中绣大狮;又见到一本大书,封面画一大吼狮子,题曰“光复纪事本末”。
陈天华
醒狮符号得到了清末革命家的频繁使用。1905年,部分留日学生创办《醒狮》月刊,渴望能将醒狮形象写入未来新中国国歌:“如狮子兮,奋迅震猛,雄视宇内兮。诛暴君兮,除盗臣兮,彼为狮害兮。”
此后,各种以“醒狮”命名的爱国期刊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上海狮吼社先后发行的《醒狮》半月刊和《醒狮》月刊,山西大学曙社的《醒狮》半月刊,中国青年党醒狮派的《醒狮》周报等。此外,长沙、兰州、天津等地,均成立了以“醒狮”为名的青年社团,发行以“醒狮”为名的爱国期刊。
佛教用语中早有“狮子吼”一说,据说狮子吼则百兽惊。抗日战争期间,著名高僧巨赞法师曾在桂林创办《狮子吼月刊》,宣扬抗日救亡,在佛教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正因为醒狮符号暗合了传统文化中狮子吼的正面内涵,新概念得以毫无阻碍地与人们固有的心理图式重合在一起,得以迅速传播。“睡狮—醒狮—狮子吼”,代表同一主体的三种雄狮状态,自然也就可以用来指称同一主体——中华民族。
寻找西方代言人
经过了清末革命家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睡狮很快就成了一个通用的政治符号,不仅模糊了知识产权,甚至模糊了它的所指,只要说到疲弱的中国、蒙昧的中国、潜力的中国、甦生的中国、崛起的中国,几乎都可以使用“睡/醒狮”来指代。
尽管有许多证据说明睡狮论源于梁启超的《动物谈》,但是由于梁启超与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在政治主张等方面的分歧,革命宣传家从一开始就有意屏蔽了梁启超的开拓性贡献。留日学生的《江苏》杂志,在1904年的一篇时评《德人干涉留学生》别提到:“德人者,素以瓜分中国为旨者也,数十年前,德相俾士麦(Otto Von Bismarck)已有毋醒东方睡狮之言。”这说明至迟在1904年,革命宣传家已经开始寻找外国政治家作为睡狮论的代言人。
1910年的《台湾日日新报》曾发表一篇“翻译”文章,假冒英国人的语气说:“盖今日之清国,非复前日之清国,睡狮已醒,怵然以大烟为深戒。”该报又有文章说:“昔日某西人,论清国之音乐,其言曰:支那人实不愧睡狮之称也,舞楼戏馆,茶园酒店,无一处不撞金鼓。”还有文章称:“ 纽约《地球报》称,人言清国为睡狮已醒者,伪也,彼亚东之狮,实今日犹酣睡梦乡也。”
1911年的时候,曾经有人对睡狮论做过追问:“西人言中国为睡狮,狮而云睡,终有一醒之时。以此语质之西人,西人皆笑而不答。于是乎莫知其何取义矣。”作者到处向人打听睡狮论的原始意义,均无答案,可知在清末的睡狮论中,不仅拿破仑还没有出场,已经出场的曾纪泽、俾斯麦等人,均未取得睡狮论的主导权。但把睡狮论的知识产权赠与“西人”,大概已经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说法。
盖因国弱言轻,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自成一家之言的话语权,“惟告以英、德、法、美之制度,拿破仑、华盛顿所创造,卢梭、边沁、孟德斯鸠之论说,而日本之所模仿,伊藤、青木诸人访求而后得者也,则心悦诚服,以为当行”。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概念,却偏要请西方人代言,似乎非如此则无话语力量。这大概是近百年的屡战屡败之后,国人积弱成疾的屈辱心态之必然反应。
拿破仑最终胜出
拿破仑与睡狮寓言相结合的具体时间很难锁定。留学美国的胡适曾在1915年写过这样一段话:“拿破仑大帝尝以睡狮譬中国,谓睡狮醒时,世界应为震悚。百年以来,世人争道斯语,至今未衰。”可知当时的美国留学生已经将睡狮论归入到拿破仑名下了。不过,这一说法在国内似乎不大流行,朱执信1919年的《睡的人醒了》仍将睡狮论归在德国政治家名下。
拿破仑
粗略统计,至1920年,睡狮论的代言人已经有了特指的拿破仑说、俾斯麦说、威廉说,以及泛指的英人说、西人说、外国人说等,此外还保留着梁启超所提到的曾纪泽说、乌理西(吴士礼)说等。不同的代言人之间,无疑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世界形势不断变化,俾斯麦和威廉这些二流政治明星已经很难激起新生代的传播兴趣。而拿破仑的种种英雄业绩在各大媒体均有介绍,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国媒体的西方政治明星中,拿破仑可谓稳坐头把交椅。在口头传播中,只有公众熟悉的共同知识,才能为传播者所理解、接受和记忆,那些日益冷僻的知识和名字,很快就会被淘汰。1930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民族存亡之际,睡狮论再次获得广泛传播,这一次,拿破仑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睡狮论的惟一代言人。
本文来源:人民网
这些动物戏精,“装”起来画风比人类还要清奇
动物小伙伴们变装
Cosplay成各种角色
开始了它们拙劣的表演
然而演技之差
在中央戏精学院根本毕不了业!
在 cos界
真正的戏精其实是一些动物
它们时不时地就要变装成网红词搞出两幅面孔!
丝毫不输给一些知名coser
可以说没有一点三好学生和优秀班干部的样子
不好好卖萌
偏要在流行语界掺和一jio!
比如这位禽界的扛把子
——大鹅子!
↓↓
▽
/ 乖巧如鹅 /
你没有看错
用来形容乖巧的动物
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大鹅
大鹅居然能被用来形容乖巧!
想不到吧
看到这个词的那一刹那
脑内不禁想起六岁那年
在姥姥家被一群社会鹅支配的恐惧!
所以
大鹅子到!底!哪!里!乖巧了?
社会我鹅哥,人狠话不多!
所以这个词的创造者完全是脱离生活实际的
文艺小清新想象中的乖巧如鹅是这样的:
实际上的乖巧如鹅是这样的:
没被大鹅撵过的小清新根本不足以语禽!
作为鸟中一霸
鹅的能量超乎你想象
/ 瞧你个熊样 /
“熊”弟们走一个
让大家伙瞧瞧
画风通常都是这样的:
▼
一副乖巧憨厚的模样
一度让人忘记了
它们可是猛兽啊
/ 你可真虎 /
没错,作为动物变装界的王者
怎么能少得了虎呢?
发自肺腑地觉得
虎
应该是勇猛无敌的意思
但是现在虎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你傻呀,你笨呀,你懵啦等等
这不算是对人有攻击性的语言
有些调侃、有点可爱的意思
你可真虎
一听就很憨很可爱
所以有人要是说你真虎
那就是在夸你妥妥的
“又被你装到了”
解读西游记“三界坎源山”
《西游记》第二回目是“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其中提到孙悟空拜师学艺回到花果山,孙悟空看到山场一遍残迹,又听众猴说:“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又说“那厮自称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孙悟空听到这些话,气极了,“跳起去,一路筋斗,直至北下观看,见一座高山真是十分险峻好山……,左边龙,熟熟驯驯;右边虎,平平伏伏……。此山叫三界坎源山,滋养五行水脏洞!”
根据《西游记》书中所说地理环境,“三界坎源山”应在花果山“直北下”,并且说“左边龙”,“右边虎”。这“龙”和“虎”应是指形像山或形像石等类型,即并不是真龙和真虎。云台山中的花果山“直北下”,确有两座小山,分别叫“龙山”和“虎山”。《西游记》书中对龙山、虎山描写的客观而形象,龙(山)很驯服的样子卧于山脚下;而虎(山)确实形象的平平伏伏地趴着;可见西游作者对这里的地形比较熟,观察得仔细。花果山与“直北下”的龙山和虎山,所处的方向、位置和实际地形相符。龙山和虎山在海州地区历代的许多志书中均有记载。龙山、虎山两山之间相距很近,经过对这里地形的观察,可是这里并没有什么“十分险峻的好山”——“三界坎源山”。这是为什么呢?
大岭山与“三界坎源山”
从上面得知花果山与龙山、虎山之间所处的方向、位置,与实际环境相符,那么,龙山虎山之间应当有座“三界坎源山”,从现在实际地形看,这里并没有山,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吴承恩老先生在这里有意“造”出山吗?笔者反复研究《西游记》第二回目中关于“三界坎源山”这段文,多次亲临现场观察,并对“三界坎源山”的名称进行分析。从研究得知,“三界坎”实际是云台山地区民间一句方言,说的是三条界坎在不同方向交汇一处形成的地形,叫“三界坎”。西游作者在这里说的三界坎,是哪三条坎呢?从地形观察出,一条坎是龙山山尾形成的坎,一条是虎山山尾形成的坎,还有一条是南山中的白鸽岭山的一条山脊延伸之尾形成的坎,这三条坎交汇于今胜利村居民区。这个地点胜利村人叫它“大岭”。“三界坎源山”中的“源”,是源头的意思。这“源”又是指哪些源头呢?现在来验证一下,从“大岭”这点出发,顺着原来说的每条坎延伸过去,分别就是龙山、虎山和白鸽岭山的三座小山,这个山岭也就是这三座山之坎的“源”。按地形状态分析得知,这个山岭应是“三界坎源山”,因此三界坎源山的名称是由山的形状而得名。由于现在看不到大岭山的原貌,所以400年前这个大岭山有多高,现在无法知晓。从现在胜利村所居的地形看,山的基础范围不大,这个山也不会太高,但被西游作者说成“十分险峻好山”,了解这里地形的人,显然知道这是以“大岭山”为原型夸大了的山,即“三界坎源山”。大岭山今天已不复存在了,但有岭型可辨。根据村民们回忆,在上世纪50年代,大岭山还有四五米高的土岭,后来岭土被村民用于垫地、修路等,于是变成了“平地型”。但《西游记》历史地为这里记录了一座夸大了的“三界坎源山”的原型“大岭山”。
“牛精怪”与“混世魔王”
胜利村古名叫牛王庙村,为何叫牛王庙呢?据民间传说这样一个故事:在很早以前,云台山地区,耕牛发生一次瘟疫,大部分耕牛因疫而亡。可是大岭处的这个村庄几家耕牛一头没死,并且只只体肥健壮。这就引起村里村外人的关注,人们在分析、观察这一现象,有一天,忽然发现大岭旁的牛汪里牛群在骚动,人们走近牛汪边观看,其中有人对牛汪里牛进行观察时,发现比原来牛头数多一只,各家主人来认自家牛时,都说多这只牛不知谁家的。于是人们把全汪的牛牵上岸,各家认自家的牛,当时并未发现多出牛来。经过多天观察,在牛汪里数牛头数总是多一只,牛牵到岸上数牛一只也不多,这就更引起大家怀疑。后来人们想了个法子,就是各家耕牛进汪前,牛角上扣紧红布条,第二天早牵牛时,牛汪里仍多一只牛,上岸后仍然一只不多一只不少,大家不得其解,问题出在哪呢?有人想到牛汪里是否还会有牛呢?牛汪里有大量粪便及其发酵飘浮物,所以牛汪水底下有什么东西都看不见。因此有人建议,查一查牛汪水里是否还有别的东西,于是找来几根长杆,在牛汪里捣来捣去,原来藏起来的那只牛蹲不住了,突然汪中水花一旋,咕咚一声,从中冒出一头水牛,和其他水牛一模一样,就是角上没有红布条。大家把它赶上岸,一起来捉它时,此牛立刻四蹄蹬开,直奔山上跑去,天黑了该牛又向西山湾跑去不见了,后来人们把西山湾叫“牛旯旮”。过了段时间,有人发现这牛夜里回来跳进汪里不见了,又有人说天不亮牛汪里有动静,可能又是那只牛跳出牛汪,跑向南山。这牛便无拘无束的随来随走。
与此同时人们从这头牛的情况悟出个道理来,该村牛没有得病,可能是这只牛驱赶了牛瘟神,从而保护了耕牛。于是周围村庄人家也把剩下的牛牵来此牛汪滚一滚,滚过后的牛都没有病。这件事被人们越传越奇,越传越神,有的说这牛成精了,有的说这牛不是牛可能是妖怪,现在胜利村传承下来的是,这牛汪里有只“牛精怪”。
不管人们把这牛汪里多出的一只牛说成什么,由于这头牛的存在,认为是它保护了全村耕牛,为了使耕牛不再有瘟疫,同时感谢神牛助民之恩,大岭山村民就在大岭山下牛汪北,建了座供奉神牛之庙。这样人们也就习惯称呼这个村叫“牛王庙村”,牛王庙之庙宇一直存在至上世纪50年代初,现在庙基尚存。1958年社会上把牛王庙村改为胜利村。
从上面分析得知,大岭山和“三界坎源山”是同一山体,传说中的“牛精怪”应是混世魔王的创作基础。有人会说,“牛精怪”在传说中给人们很大功劳,人们才盖庙纪念它,混世魔王不应是“牛精怪”的形象。从西游书里可以看出,西游作者在创作该书时,把牛精怪的无拘无束,不受人们管理的混世生活写进书里,称之为混世魔王,对“牛精怪”无意识中给人们带来好处,只是书中没有利用而已。所以“牛精怪”仍然可以说是混世魔王这个人物的创作基础。
牛汪与“水脏洞”
“三界坎源山”之处,居住一个农业村,以前农业生产主要靠耕牛耕作,牛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依靠。每年初夏仍至秋天,耕牛受牛虻、蚊蝇叮咬,牛被蚊蝇叮咬就无法休息,为了使耕牛得到休息,古代农民发明了将牛浸在水里给予驱赶蚊蝇,从而使牛得到休息,后来形成水塘集中护理;为防止牛跑出来糟蹋庄稼,又将水塘边砌石并设门挡。这样的水塘,农民习惯称牛汪。牛在汪里随便大小便,牛的口水,身上的汗水等排泄物也在牛汪里,经天热高温,牛汪里的水,就变成更脏的水了,实际上牛汪就是一处脏水塘。
今天胜利村大岭的南坡有一牛汪,这个牛汪被传说为“神牛汪”,至今尚存。牛汪门是向南开的。地面在自然或人工作用下形成的坑,有水时叫水塘;在山坡上出现深些的凹塘,人们习惯称为山洞。“神牛汪”正是在大岭山之南坡,传说神牛汪中有着“牛精怪”藏于其中,牛的五脏六腑排泄恶物均在汪中。因此这样的牛汪,被西游作者说成滋养五行水脏洞是可以理解的,为此“神牛汪”就成了水脏洞的原型。
由此看来,西游书中把牛汪说成“水脏洞”,洞里住着有民间传说的牛精怪演变成的混世魔王。书中是这样写这段故事的:孙悟空从花果山下来,至三界坎源山的水脏洞门前,对门口的几个小妖说:“借你口中言,传我心内事。我乃正南方花果山水帘洞洞主”。小妖听说疾忙跑入洞里,向混世魔王报道,花果山水帘洞主孙悟空来寻你,要见个上下。果然如此,孙悟空与混世魔王就在水脏洞前开始比斗。这是孙悟空拜师学艺回来第一场争斗。他运用了毫毛分身法,“拔一把毫毛,丢在口中嚼碎,望空喷去,变成三二百个小猴,把个魔王围绕,抱的抱,扯的扯……抠眼睛、捻鼻子、抬鼓弄。”魔王被小猴们捉弄得无力反抗,孙悟空这时夺下魔王刀来,将它砍为两段,然后到水脏洞里救出被俘来的小猴,“随即洞里放起火来,把水脏洞烧得干枯。”
从民间传说中牛精怪能藏在牛汪里,西游书中说混世魔王住在水脏洞,可以看出西游记与这段民间传说的传承关系。可见得,混世魔王与牛精怪是一脉相承的。
“三界坎源山”的由来,及其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了,云台山环境验证了花果山“直北下”有“三界坎源山”和龙山、虎山与它的左右方位。花果山在它的“正南方”,即南云台山上。
花果山在连云港市云台山上,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社会上仍有人对此迷惑。实际《西游记》书第二回的后半部分,对花果山在什么地方,已经说得很清楚。对于西游文化有兴趣的人士,可以带着《西游记》书,到连云港市开发区中云乡胜利村考察《西游记》中花果山与该村的地形关系,并验证一下花果山就在云台山上这一问题吧!
另外,笔者在观察“三界坎源山”时想到,吴承恩老先生撰写《西游记》时,他对云台山的环境观察得很仔细,山中的某些山条坎都研究并利用上了。今天胜利村周围的三条界坎还可以看得出来,如果不是近几年加大对云台山保护,就不会找到“三界坎源山”,也就不会理解西游书中“三界坎源山”的意思,就会失掉云台山中的一处西游文化与景点。云台山中有些地形地物,西游文化或民间传说文化尚未被现代人所发现,这些属正常现象,许多东西的发现还需要个过程,一旦某些古文化被发现了,如已失去原来的原始面貌,这就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又不可挽回的损失。2007年十一黄金周,据报道,连云港旅游收入达7.6亿元,这里至少有一半是西游文化的收入。因此可以说,破坏了云台山体,不但是破坏了优越的自然环境,而且是破坏了自身优厚的旅游经济。损坏环境的事决不能重演,云台山千万要保护好。(蒋金明)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