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年属龙的2020运势(八八年属龙人2021年运势)

追梦抓梦 2023-05-29 22:01:27 网友投稿

痛惜!他才23岁,前不久刚去看了新房,准备结婚……

近日,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

发生森林火灾,

多方力量参与扑救,

当地群众也自发组织志愿者参与。

截至目前

官方尚未确认火灾已完全扑灭。

新田县委宣传部人士向媒体证实,

有两名消防员在灭火过程中牺牲。

据永州市融媒体中心官方帐号:2022年10月17日16时许,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发生森林火灾。根据应急管理部命令,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861名指战员星夜兼程、千里驰援,到达任务地域后迅速与地方救援力量投入灭火战斗,始终战斗在最艰难、最紧要、最危险的灭火一线。怀化救援队19名扑火队员紧急驰援火灾现场。10月21日9时42分,蔡茂强同志与队友在组织和掩护地方扑火队员撤离中,因现场突发爆燃,蔡茂强同志和肖建强同志身受重伤,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壮烈牺牲。

蔡茂强,男,羌族,四川省汶川县人,1999年12月生,2019年12月参加工作。生前系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阿坝州支队汶川县大队汶川县中队消防员,四级消防士消防救援衔,加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以来,先后参加森林草原灭火任务14次、综合救援任务6次,曾获嘉奖1次。

肖建强,男,汉族,湖南省祁东县人,1975年8月出生,1993年12月应征入伍,1996年3月加入中国,2007年12月退伍,先后在怀化市钟坡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湖南中坡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从事森林资源管理和护林防火工作。

记者了解到,蔡茂强的家曾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垮塌,他历经磨难长大后成为森林消防员,已经在看房子并筹备与女友的婚礼,没想到生命就此定格在23岁。

群众自发送别两名牺牲消防员

10月25日,新田县举行了救火牺牲英雄蔡茂强和肖建强的追悼仪式,鲜花覆盖了他们的身躯。肖建强灵堂前挽联写着:“不忘初心,赴汤蹈火写忠诚;牢记使命,舍生忘死铸英魂。”

当天下午3时许,两位英雄的灵车离开殡仪馆,群众自发送别,道路两旁站满了拿着鲜花和横幅的市民。市民刘先生也早早来到路边等候,送别两位英雄最后一程,灵车缓缓驶过新田县主干道,“两位英雄一路走好”,送别之声,此起彼伏。刘先生想同大家一起呼喊,但张嘴时却已哽咽失声,默默注目灵车远去。

在得知当天两名救火英雄将回归故乡时,刘先生还在自己经营的图文店免费为市民打印送别英雄的横幅,直到将店内的墨水和材料用尽,“想尽自己一点力。”

同样去送别的欧阳先生说,消防战士冲在救火一线,舍生忘死,在两位英雄离开新田的最后一刻,他想能多看一眼英雄最后的样子,所以提前两个小时便在路边等候。他身边的同事、朋友、家人几乎都去了,送别的人站满了街道。

还有人专程从新田县城外赶来,只为送别英雄最后一程。灵车离去后,送别的市民久久不愿离去。

汶川地震中走出的消防英雄

据蔡茂强的一位亲属蔡孟(化名)回忆,蔡茂强是一名阳光的帅小伙,做事总是有条不紊,对人也总是诚心以待,有人求助他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蔡茂强有一个相差一岁多的弟弟,其父母靠务农打工将两兄弟抚养长大。“两兄弟都很有出息,对父母也很孝顺,站在一起就像双胞胎。”

2008年,尚在读小学的蔡茂强经历了汶川“5.12”地震。蔡孟回忆,当时蔡茂强家里经营农家乐,但一场火灾意外毁去了房屋,重建完成后一年左右,又遭遇大地震再次垮塌。但灾难从未打垮这家人。历经重重磨难,蔡茂强一家人将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2019年,蔡茂强成为一名森林消防员。蔡孟说,蔡茂强一有假期都会先回家,帮助父母把家里的家务事、琐事处理妥当后,才会外出见朋友。平日他也很节俭,工资一半寄回家里,一半存起来为未来打算。

蔡孟和蔡茂强空闲时会通视频电话,蔡茂强总会在电话中勉励他,鼓励他好好干,但常常是蔡茂强说到一半匆匆挂断去出警,有时候甚至电话都来不及挂,扔下手机就走了。

成为消防员后,蔡茂强参加了多次火灾、地震救援,每次蔡孟都默默祈祷。在电话中,蔡孟总是叮嘱蔡茂强,“在外面眼睛一定要尖一点,注意安全。”有一次蔡茂强在外扑救森林大火,蔡孟趁着休息的间隙与他通了视频电话,“看到他浑身都被烟熏得黑黑的,手上也有伤口,很心疼他。”蔡孟说,尽管如此,蔡茂强还是十分热爱消防员的工作。

蔡茂强(左一)和队友(图片来源:蔡茂强个人社交账号)

在攒钱准备结婚还看了新房

四川森林消防总队官方账号在2022年1月26日发布的文章《暖心家访搭起队伍与家庭的“连心桥”》中,蔡茂强的父亲说:“我们特别支持他从事这份工作,也因为他是一名森林消防员而感到骄傲。自从娃娃加入了森林消防,慢慢地发现他长大了,也懂事了,每次轮休回来,都会帮屋里干一些家务活。以前他可不是这样的,现在在队伍养成的良好习惯慢慢带回了家里,我们为他的改变感到高兴。”

蔡茂强在自己社交账号上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画面里有训练时的挥汗如雨,也有和女朋友的甜蜜合照,还有灭火短暂休息时疲惫却充满活力的面庞。蔡孟介绍,蔡茂强和对象已相恋多年,前不久他还去看了新房,一度已经交了定金,但因为种种原因最后又退了。他准备年底再带着父母一起去看房。

蔡茂强(右)和队友(图片来源:蔡茂强个人社交账号)

“他做事都很有计划,他一直在攒钱,计划要带着对象出去旅游,带着亲朋好友去新房庆祝……”蔡孟说,蔡茂强妈妈身体不好,患有胆结石多年,但一直不愿意去手术,蔡茂强和弟弟总劝说母亲去治疗,但她总是说再等等。直到2022年10月,看着两个儿子成为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有了自己追求的事业,妈妈才进行了手术。手术后没多久,就传来了蔡茂强牺牲的噩耗,蔡母当场病倒,再次住进了医院。

蔡茂强还参加了2022年8月重庆大足山火救援。这两天,重庆山火志愿者龙麻子得知蔡茂强牺牲的消息,也在其社交账号下留言缅怀。

“以前蔡茂强在家炒菜做饭的时候,油溅到身上,他都说很疼,但当消防员后却一直在最热最难的一线。”蔡孟说,蔡茂强成为消防员后,他们一直没能合影,前不久他们还商量着让蔡茂强穿上制服合照一张,没想到永远无法实现了。

蔡茂强、肖建强同志被批准为烈士

10月24日,应急管理部、湖南省人民政府分别批准在扑救森林火灾中牺牲的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阿坝州支队汶川县大队汶川县中队消防员蔡茂强同志、怀化救援队队员肖建强同志为烈士;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为蔡茂强同志追记个人一等功,追认蔡茂强同志为中国党员。

综合:极目新闻、小强说9090

来源: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

且看皖江“龙摆尾”:池州现象探秘

人口不过130多万,区位在皖南山区,一度多条“断头路”让人有“交通盲肠”之慨。在当今拼人口红利,争区位优势的年代,池州似乎没有任何现成的优势,虽然地处长江之滨,但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安徽各地市的“尾部”。

近年来,池州这条“龙尾”终于摆动起来,经济增长不断加速,持续走在安徽16个地市的前列。2021年,全市GDP历史性突破千亿元、达到1004.2亿元,增长10.2%、在安徽省和长三角41市均居第三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居安徽省第二位。今年一季度,池州经济继续快速增长,GDP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居安徽省第二位。

池州市城区湿地公园。资料照片

专、精、新产业集聚:

新兴产业其势已成

销售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长40%以上,贡献了全市超过6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超过90%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9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超过一半的税收……2021年,池州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交出靓丽“成绩单”,已经成为推动池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做强开发园区主平台,着力加固高质量发展底座。池州市在沿江布局有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近年来,通过出台支持政策、修编园区规划、调整优化管理体制等措施,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等发展定位,坚持以产为基、产城融合,推动全市开发区呈现出蓬勃发展势头。

在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16年前这里还是荒野一片,现在则崛起了铝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柯万忠说,在省市政府支持下,该集中区把牢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项目带动、创新驱动,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2015年,外出务工经商的刘沛峰返乡创办了一家铝基新材料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5G建设、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迅速,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又拿到了6亿多元新能源汽车的订单。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已聚集30多家企业。园区的铝业行业销售收入由2018年的7.9亿元增长到去年的30亿元,年均增速达56%。

安徽文香科技有限公司在池州投资兴业后业绩翻番,这里被公司视为发展的“福地”。2021年文香科技将总部从北京迁至池州,并创办文香科技园,现在已有10多家企业落户。以北京金山云、启明星辰为依托,培育发展江南数字经济产业园,总投资41.7亿元的江南大数据中心也启动建设。

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高新产业集群开始“扎堆爆发”。它们旺盛的生命力,赋予池州工业新的底色和气质。

池州的新兴产业集群,规模不算很大,集群内也没有动辄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技术团队中也少有名头很响的“国家队”,和许多大城市里的产业集群相比,只能算是“草根集群”。但这些“草根集群”的产品并不逊色那些“高大上”的公司。如安徽铜冠铜箔研发成功的4.5微米的极薄铜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上后,比原先用的8微米产品的效能提升9%;均益金属的拉链成套设备,成功实施智能化改造后,产品打入欧洲奢侈品市场;入驻池州经开区的杰羽制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图像识别、数据感知、智能网联等先进技术改造出的制鞋机械,一跃成为国际市场的“抢手货”……

池州市副市长何刚说,近几年来,池州围绕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这一功能定位,不断加快新兴产业要素集聚。新兴产业正在加快向池州集聚,可以说是其势已成。“2021年,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0.1%,均居安徽省第一位。”

统计显示,池州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已从量变到质变,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015年池州市只有67户,到2021年增长到173户,战新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由11.9%提高到43.2%;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则从2015年的43家增加到201家,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15年的37.9%升至58.6%。6年来,池州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均位居安徽省第一。

反梯度推移:

打开“第二种机会窗口”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池州曾寄希望于以招引大企业推进产业转移,但资源禀赋条件有限,这一思路屡屡受挫。之后,池州根据本地实际,跨过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引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以其为“种子”,进化、积聚成企业群落,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从0到1”的生成路径,从而打开了“第二种机会窗口”。

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池州华宇电子就是这样一个“种子”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这家公司,当初从深圳迁至池州时,只有一套简单的设备和10多人的团队。经过不到10年的发展,华宇的生产线从1条发展到5条。公司总经理彭勇说:“如果没有当初池州在厂房免租、设备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华宇肯定走不到今天。”

“2021年,集中区对公司的用地贡献、财政贡献等奖励达400余万元,我们将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安徽普洛兰管道修复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远峰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公司从事紫外光内衬软管等产品、技术的研发和产销,得益于技术突破、市场开拓等,2019年落户池州以来,产值连创新高,2021年产值突破2亿元。

在最初引进的企业中,不少企业只有技术而缺乏资金。如何打通从技术项目到生产运营的“最初一公里”?池州从厂房免租、设备购置补贴、税费豁免、金融支持等方面入手,“园区+基金+政策补贴+专项帮扶”协同铺路架桥,通过“要素补全”的方式,着力打造初创企业的“首发地”生态。在这一模式的扶持下,不少企业从技术团队蜕变为科技型生产企业。目前,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约1/3企业是从技术项目转化而成。

池州的产业集群中有明显的“簇聚”现象,就是一个种子企业会带来五六家伙伴企业,这种类似于生态群落自我生发的增长机制,与那些“平移”过来的大型企业相比,“种子”企业有很强的根植性内生性,也就有着更强的增长韧性。

池州市安安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池州市铝业协会会长单位,同集群内全面加强技术、资金、订单等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企业间协同创新、融通发展。为防范价格波动,降低运营风险,协会企业建立产能合作、订单共享机制,有效化解行业运营风险。据了解,池州像这样具有平台功能的行业协会商会已达62家。

“下好改革开放先手棋,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受访干部认为,作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池州市把全面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主抓手,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理念,积极推动产业、园区、政府多层级深度对接。在产业层面,池州市聚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重要休闲康养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定位,推动池州优势产业嵌入长三角产业链条。2021年,全年新引进沪苏浙地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9个,占全市招引项目总量的65.2%。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池州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与沪苏浙13家园区建立合作关系。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获批全省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园区总投资30亿元的中基恒光(池州)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列入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项目,达产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税收3亿元以上;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列入省际产业合作预备园区,与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战略合作加快推进。

三优发展:

变“后花园”为“转型前沿”

池州拥有长江岸线162公里,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市域1/3,森林覆盖率超60%,绿色生态是池州最大的特色优势。近年来,池州市突出生态优先不动摇,始终把呵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一以贯之、坚持不懈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上,着力筑牢高质量发展底色。

瞄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跨越式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为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增值空间。池州由此而产生了经济发展的一条新思路,把生态保护做到极致,让“生态产品”产出“盈余”,让山水土气变成大宗的“生态产品”,而吸引众多对“生态产品”有着高质量需求的企业前来投资兴业,消化和吸纳“生态盈余的红利”。通过做优做强生态系统“服务”,开辟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价值实现和转化的通道。

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对“生态服务”越来越高的需求,池州持久发力,做大做强生态资源:率先在安徽消除了黑臭水体,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常年位居安徽前茅。为了从源头管控、治理生态环境,池州在林区聘请了1075名生态护林员,他们每天巡查水体、山林的管护情况,并实时呈现在县(区)、乡镇两级数据平台上……

与此同时,池州积极推行“环保管家”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不会治污、治不好污”和环保部门监管难的问题,从源头减少了污染产生。在引进项目上,制定实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方案,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前置审批和联合预审机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不断筑牢生态环保根基。

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池州的“生态服务”涵盖了精密机械、电子、制药、生物工程、食品、化妆品等产业,空间集聚逐步加速,产业集群悄然成形。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融共生,彼此生发,构成了绿色发展与经济发展“共赢”的“池州路径”。

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三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池州路径”的生动体现。池州市跻身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市培育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以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为主攻方向的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91.7亿元。

“生态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命门,把握好这个关键,就能‘一活百活’。”池州市委书记方正告诉记者。在筹谋“十四五”计划时,池州提出,要围绕“产业结构优化、群众生活优越,生态环境优美”的“三优”目标,“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示范区”。

在方正看来,山水土气既是搬不走,移不动的资源,也是吸引产业、生产要素集聚的空间载体。正如我国著名的“鹤湖”升金湖重现“万鸟归宗”的盛景一样,人口、资金等要素在池州也正实现一次新的集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与2010年相比,池州的流动人口增加了10万人;2020年,全市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7.93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长91.9%;池州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5个月居安徽省第一位。(记者 汪延 姜刚 刘晓宇 金剑)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