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的意思(你拢我拢的意思)
北京土话,你知道多少?
原标题丨探源北京话
北京话里的大同方言拿山西大同话往北京话里掺和,确实让人觉得不着调(diao)。因为北京话属于北方方言,山西话则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的话相近,属于西北方言。
100元纸币刚面世的时候,北京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外地人在北京坐公交车买车票,拿出一张面值10元的纸币,伸到售票员面前说:“见过吗。”
售票员是北京的年轻人,一听这话,心说:嘿,这不是跟我叫板吗?他陡然色变,立马儿掏出一张面值50元的票子,在这位乘客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吗?”
那个外地乘客不明就里,依然拿着那张10元的纸币说:“见过吗。”
售票员急了,“嗖”地从兜里掏出一张板儿新(非常新)的100元纸币,得意洋洋地在他面前晃了晃说:“你见过这个吗?”
那个外地乘客又说了两句:“见过吗。”一看车进站了,懊恼地说“快让我下车吧,我到站了!”
车上的人一看站牌是建国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说的“见过吗”,其实是“建国门”。一车人不由得哄堂大笑。
这位老兄就是山西大同人。建国门,会说成了“见过吗”。您说大同话跟北京话的差别有多大吧!
如果仔细分解一下大同的方言,您会发现大同人说话的口音确实比较有特色,它的尾音轻飘飘的往上扬,之后又迅速地向下坠。在“坠”的过程中,字音就发生了变化。比如“门”字,变成了“吗”。
试看下面的几组大同话的变音:
真的,大同话说 :“征的”;
分了,大同话说 :“疯了”;
金银,大同话说:“经营”;
春分,大同话说:“冲锋”;
遵循,大同话说:“棕熊”;
一群人,大同话说:“一穷人”;
不赖 ,大同话说:“不累 ”;
没赔,大同话说:“没牌 ”;
不借,大同话说:“不贱”;
茄子,大同话说:“钳子”;
不全,大同话说:“不瘸”;
悬,大同话说:“穴”,等等。
您看它发音时的尾音是不是发飘?或者说它的重音发轻。
跟北京话相同,大同话也带儿化韵。大同话里说小巧玲珑事物的发音,尾音必有儿化韵,如:小盆、小碗、小口袋。大同话要说成小盆儿、小碗儿、小口袋儿,等等。
但大同话里有些动词的发音,如上、下、进、出、过、回、起、醒等,如果后面用到“来”字,这个字就不发音,但要加儿化韵和“啦”字。
比如:
“上来了”,大同话说:“上儿啦”;
“进来了”,大同话说:“进儿啦”。
“您们”,大同话说:“您儿们”
等等。
这一点,跟北京话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但大同话中的许多方言和说话的词缀,跟北京话是非常接近的,
比如:
“不用”,北京话说是“甭”,大同话也是“甭”。“很”字,北京人习惯说成“挺”。如“很多”“特多”,北京人要说“挺多”。“很美”“特美”,北京人要说“挺美”。 大同人也这么说。
此外,有些词缀,大同话跟北京话也是相同的。比如“忽”字,大同话有忽扇、忽悠、忽颤、忽吃等词,这些词不是北京人常说的吗?
再比如“哒”这个字,在大同话里经常做词缀,如“磕哒”“蹦哒”“甩哒”“遛哒”“拍哒”,等等,与北京话基本相同。
大同话里常用到“可”字,形容程度之好之坏,有非常怎么样的意思。如:疼,说“可疼了”;冷,说“可冷了”;甜,说:“可甜了”。 这跟北京话也没什么两样。
跟北京话相同的方言还有:
天擦黑了——傍晚。
大天早起——早上。
大头——缺心眼。
晌午——中午。
老疙瘩——最小的孩子。
愣壳——愣头愣脑。
跟前——面前。
甭价——不要,不用。
烧心——醋心。
不缕忽(北京话也说:不缕会)——没在意。
坐蜡———事了。
跟脚——鞋穿得合适。
放泼—撒泼。
寡气——小气。
够深的——学问大。
没调——不着调,不靠谱。
平不塌——不突出。
山声野气——嗓门大。
介壁(北京话加儿化韵)——隔壁。
日子过得仔细——节俭。
取灯——火柴。
趿拉板——拖鞋。
衣兜——衣服口袋儿。
眼涩——疲倦。
搌布——洗锅碗用的抹布。
山旮旯——山沟。
来不来——动不动。
忽悠——煽动。
可可儿的——正好。
猴儿喽着——把小孩放在肩膀上玩耍,走道。
定会儿(北京话:愣会儿)——呆一会儿,定定神。
款款的——轻轻的。
活泛——灵活。
二不大——不大不小。
临完——到最后。
缕续——陆续。
来一骨节——来一段。
拢共——总共。
红话(北京话:红火)——热闹。
豪些——很多。
稀里哈(哗)啦——随便。
营生——工作。
半不拉——进行了一半。
由头——理由、借口。
二不愣登——不在乎。
酸不溜丢——说话拿腔拿调。
骚眉辣眼——风骚之态。
光不溜溜——光滑。
七老八十——年龄大。
黑不隆咚——天黑。
归里包总(堆)——满打满算。
哼(喝)五喝(吆)六——瞎咋呼,呵斥人。
拐七趔八——走道不稳。
可世界——到处。
清汤利(寡)水——汤里没什么东西。
通过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北京话跟大同话的渊源。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方言区,但相互之间还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源于北魏时代,您别忘了当时的大同话,跟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是“国语”。
析津府的“幽州话”唐代的北京城叫幽州。从幽州开始,北京这地界,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城市,而且人口一直处于流动之中。到了后晋(公元936年至947年)的开国皇帝石敬瑭这儿,北京这地界的归属才发生了变化。
石敬瑭在历史上是个不招人待见的皇上。此人有野心,也有野胆儿。为了灭掉后唐(五代时期的一个国家),这位爷什么都豁出去了,在向北边的契丹国求兵时,愣管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叫“亲爹”,而且“咣咣咣”磕了响头,甘当耶律德光的儿子。
这位辽国的皇上见天上掉下来一个儿子,自然心中欢喜,当仁不让地收下了。
为什么耶律德光要收石敬瑭呢?原来耶律德光老谋深算,既然这位汉人当了自己的儿子,他大大方方地提出了梦寐以求的想法,那就是要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割让国土?换哪个国君也得琢磨琢磨。您想没了国土,您这皇上还当什么劲儿呀?但这位历史上有名的“儿皇帝”居然没说二话。他的心态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就这样“燕云十六州”轻而易举地归了辽国。
当然,耶律德光也没白要这“十六州”。他果真出兵,帮着石敬瑭把后唐给灭了,让石敬瑭当上了后晋的皇上。
石敬瑭当上后晋的皇上以后,这“燕云十六州”却从此脱离了中原的统治,成了辽国的领土。由于当时北京这地界就属这“十六州”中的“一州”,所以,从这时候起,北京就成了辽国的属地。
“燕云十六州”的“燕”指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城。当时北京城叫幽州,“云”指的是大同,那会儿大同叫云中,即“云州”,所以“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这“十六州”包括:
幽州(今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瀛洲(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涿州(今河北涿县)、檀州(今北京密云)、顺州(今北京顺义)、新州(今河北逐鹿)、妫州(今河北怀来县,原址已被官厅水库淹没)、儒州(今北京延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灵丘)、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州(今山西朔县)。
毫无疑问,“燕云十六州”里,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是契丹垂涎已久的地界。北京这地界归了辽国之后,耶律德光很快就把它设为重镇,没过几年,又将幽州设为析津府,并且定为南京,成为辽国的五个都城之一。
我们常说北京是“六朝古都”,这第一“都”也是从这儿说起的。 不过,这种说法在史学界也有争议,因为辽国当时并没有南北统一,在辽国的南边还有南宋。而且,辽代的国都同时有五个,北京只是其中之一。
可话又说回来,甭管它是不是南北统一的首都,也甭管它是五个还是六个,总之,北京这地界在辽代是都城。
自然,当了都城就跟一般的城市不一样了。当时的北京也叫析津府。“析津”这俩字怎么来的呢? 星象学家以星土辨风水,认为北京这地界属析木之津,所以取名析津。
当时的析津府管着顺州、檀州、涿州、易州、蓟州、景州及析津县、宛平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良乡县、潞县、安次县、永清县、玉河县、漷阴县等六州十一县,析津府的所在地在宛平城内,就是现在的卢沟桥边上的那个古城。您瞧辽代的北京地盘儿有多大吧!
从辽代的开泰元年(1012年),到金代的贞元元年(1153年),北京这地界叫析津府这个地名共142年。
这100多年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这一地区的方言土语相应地得到了同化,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隔着一条河,说话的口音都不一样,但在析津府的辖区内,人们对汉字的吐字发声还是大体相同,而且有许多方言土语流传至今。
您如果有机会走到这些地界,跟当地的老人聊几句,便不难发现尽管会有口音,但许多词儿的发音,跟北京话是相同的。
比如说“早晨”,老北京人说“大清早儿”或“早起”“早清儿”。 这些地方的人也这么说。
老北京人管“太阳”叫“老爷儿”(读三声。“也”的音)、“日头”,这些地方的人也叫“老爷儿”“老阳儿”和“日头”。
再比如“傍晚”,用老北京话说,叫“晚傍晌儿”“天擦黑儿”。 这些地方的人也这么说。只不过带着不同口音就是了。
金中都与“幽燕语”公元1153年,金朝的海陵王完颜亮把国都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迁到燕京(当时的北京改叫燕京),使北京正式成为一国的国都,这也是北京建都史的肇始之年。
北京成了国都,自然也就成了金代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的中心,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开始涌进北京,原来住在北京的汉族人,跟少数民族居住在一起,肯定在语言、风俗习惯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使金代的北京话形成了吐字清晰、结构简单的,有自己特点的汉语方言。
北方的辽、金时代,是与中原的宋朝同时存在的两个王朝,尽管南北不同民族在语言、风俗习惯上,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从北方契丹统治时期起,北方的少数民族便与中原的汉族不断地进行“兵火对话”。数民族不断地从中原地区俘虏汉人战俘,抢掠汉人到北方当奴隶。
当时的南宋,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现在的一些史学家认为:宋代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音乐舞蹈、百工百艺,都是中华传统文化难以逾越的一个高峰,但打仗却不行,跟金戈铁马的金朝军队兵戎相见,屡屡受挫,以至于让金兵打到了首都汴梁(今开封)。
宋朝的皇上徽宗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他出名不是当皇上治国理政的本事,而是画画儿的功夫。宋徽宗的字和画儿,在2015年的北京艺术品拍卖会上拍到了近亿元。
说起来,徽宗这个皇上当得也够窝囊的,金朝的军队大马金刀打入卞梁城,他乖乖当了战俘。金人把他连同他儿子钦宗,还有皇后、太子、王公大臣及大批工匠2000多号人,一起押解到了北京城。
史书记载,当时徽宗被关在了延庆寺(今东琉璃厂东北,已废),钦宗被关在了悯宗寺(今法源寺)。后来这爷儿俩又被押往金中京,但宋朝的大批工匠却留在了北京。当然,这会儿的北京城,也有中原地区的人来经商贸易的。
这些南方人到了北方地区,必然要把中原文化和科技带过来,对相对落后的北方区域产生影响,自然,这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包括语言和文字。在辽金统治的300多年中,汉语在东北各民族中占据了优势。
在金代,这种文化交融最为明显。以至于金朝的语言文字几乎全都汉化,最有力的实证就是金章宗时代出现的“燕京八景”:
居庸叠翠、玉泉垂虹、
太液秋风、琼岛春荫、
蓟门飞雨、西山积雪、
卢沟晓月、金台夕照。
您看这些景观不全是汉文吗?而且字义跟今天的文字没有任何区别。
金代的北京,女真族的贵族和普通百姓,已经不会说本族的语言,汉语已然成了官方语言。
我们在《杨家将》《说岳全传》等古典小说、戏曲中,能看到金兵金将与宋朝的官兵对话,是不用翻译的。而且您从现今金中都留下来的城门的名字:会城门、丽泽门、彰义门等,也能看出金代的汉化程度。
但是可以肯定,在方言土语上,当时的“中都话”跟南方的汉族是有很大区别的。
可以这么说:金代的北京话是女真人说的汉语,和幽燕地区汉人说的汉语相融合的汉语方言。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幽燕语”。
这大概算是今天北京土话的源头了。
文丨刘一达
【北京纪事公号:beijingjishi 欢迎搜索+关注】
「历史故事237]郑和七次下西洋(学生拼音版)中国大航海
识字→辨词→分句→谋段→达意→明理【成语列表】/感恩戴德/义愤填膺/销声匿迹/报仇雪恨/前因后果/前所未有/首屈一指/真相大白/为非作歹/大局为重/血光之灾/不可开交
【有外延含义的词语】上岸/关系/在位/基础/太监/新大陆/方便/袭击/销声匿迹/阉割/
[237]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出生于明朝(Míng cháo*)初年(chū nián)的云南(yún nán*)昆阳(kūn yáng)。郑和童年时期(tóng nián shí qī*),明朝(Míng cháo*)军队攻入云南(yún nán*),将小郑和掳到军中。此后,郑和被阉割(yān gē)成太监(tài jiān),送入燕王(yān wáng)朱棣府中为奴。郑和深受朱棣的赏识(Shǎnɡ shí*),成年之后更追随(Zhuī suí)朱棣到处征战(Zhēng zhàn),接连(jiē lián)立功。郑和本名马三保(Sān bǎo),朱棣即位以后,赐他姓(tā xìng)“郑”,并帮他改名(gǎi míng)为“郑和”。此后,郑和在朱棣及其孙儿朱瞻基(Zhū zhān jī)的支持下,先后七次下西洋,为推动明朝乃至全世界(quán shì jiè)的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gòng xiàn)。
1405年,也就是朱棣登基(dēng jī)的第三年,郑和在朱棣的支持下第一次下西洋。在此之前(Zài cǐ zhī qián),郑和曾经奉命(fènɡ mìnɡ)出使(chū shǐ)日本,与其(yǔ qí*)建立外交(wài jiāo)关系(jiàn lì wài jiāo guān xì*),并成功说服(Shuō fú*)日方出兵清剿(qīng jiǎo*)在中国东南沿海(yán hǎi)为非作歹(wéi fēi zuò dǎi*)的倭寇(wō kòu),这充分显示了郑和非凡(fēi fán)的外交(wài jiāo)才能。另外,郑和自幼就从祖父和父亲那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知识。
在效忠(xiào zhōnɡ)于朱棣的这些年间(nián jiān*),郑和也曾(yě céng*)数次(Shuò cì*)参与(cān yù*)航船(hánɡ chuán)的建造(jiàn zào),积累了丰富的造船(Zào chuán)经验。这些都为郑和下西洋(Zhèng hé xià xī yáng*)打下了坚实(jiān shí)的基础。
与此同时(yǔ cǐ tóng shí*),郑和下西洋(Zhèng hé xià xī yáng*)更需要强大的社会条件。中国自唐朝(táng cháo*)以来,造船(Zào chuán)技术一直都很发达,尤其是阿拉伯三角帆(Sān jiǎo fān*)技术传入中国以后,终于能让船在逆风(nì fēng)的环境(huán jìng)下顺利前行,从而为远洋航行(yuǎn yáng háng xíng*)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契机(qì jī)。元朝(yuán cháo*)年间(nián jiān*),中国的几个主要港口贸易往来(Mào yì wǎng lái)不断,贸易量(Mào yì liàng*)在全世界(quán shì jiè)都首屈一指(Shǒu qū yī zhǐ),这些都为明朝的远洋航海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jì shù zhī chí*)。再加上明朝高度集中(gāo dù jí zhōng*)的中央集权制(Zhōng yāng jí quán zhì*)度,能够集中全国的力量为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举(Shèng jǔ*)提供政治(Zhèng zhì)、经济、军事方面的保障(bǎo zhàng)。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郑和终于开始了他长达半生的航海历(háng hǎi lì)程。
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率领(Shuài lǐng)船队首先到达了印度(yìn dù*)爪哇岛(Zhǎo wā dǎo*)上的麻喏八歇国。郑和等人上岸时,麻喏八歇国的东王和西王正打得不可开交(bù kě kāi jiāo*),西王将东王击败(jī bài),并占领(Zhàn lǐng*)了他的领土。郑和等人人数众多,被西王误认为(wù rèn wéi*)是东王请来的援军(yuán jūn),随即(Suí jí)下令袭击(xí jī)郑和及其部下(bù xià)。争斗中,有一百七十名明朝士兵战死。
后来,很快真相大白(Zhēn xiàng dà bái*),西王知道了郑和等人的真实身份,不由得又惊又怕,唯恐(wéi kǒng)明朝政府会派兵(Pài bīng)前来报复(bào fù),便主动向(dònɡ xiànɡ)郑和提出以六万两黄金作为赔偿(Péi cháng),和平解决(hé píng jiě jué*)此事。然而(rán ér),郑和的部下(bù xià)个个都义愤填膺(yì fèn tián yīng),誓要(Shì yào*)为同伴报仇雪恨(bào chóu xuě hèn*)。郑和以大局为重(yǐ dà jú wéi zhòng*),将此事的前因后果(qián yīn hòu guǒ)详细禀明(bǐng míng)了朱棣,并向朱棣提议(tí yì*)和解(hé jiě*)。朱棣接受了郑和的意见,从而使得爪哇岛(Zhǎo wā dǎo*)百姓幸运免除(Miǎn chú)了一场血光之灾(xuè guāng zhī zāi*)。为此,麻喏八歇国的政府和百姓都对明朝政府的宽容(kuān rónɡ)十分感激(gǎn jī),对郑和更是感恩戴德(gǎn ēn dài dé)。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虽然遇到了不小的麻烦(Má fan),但麻烦(Má fan)最终得以(dé yǐ*)顺利解决,可以说是为之后的远航(yuǎn hánɡ)开了一个好头。
两年后,郑和归国(guī guó)。为了护送(hù sònɡ)来明朝访问的外国使臣(Shǐ chén)回国,郑和很快又开始准备第二次下西洋。1407年秋,郑和率领(Shuài lǐng)一支两万七千余人的船队再度(Zài dù*)启程(qǐ chéng)。此次,他的航海足迹(Zú jì)遍及(biàn jí)东南亚(dōng nán yà*)各国,其中包括越南(yuè nán*)、文莱(wén lái)、泰国(tài guó)、柬埔寨(jiǎn pǔ zhài)、爪哇、满剌加、锡兰(xī lán)、柯枝(kē zhī)和古里。郑和随船(Suí chuán)带去了大量的金、银、布帛(bù bó)、香油(xiāng yóu)等物,赠送(Zènɡ sònɡ)给锡兰(xī lán)的一些佛寺(fó sì*)。此次远航(yuǎn hánɡ)历时将近两年(jìn liǎng nián),1409年夏,郑和一行人才回到国内。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先后经过了加异勒、阿拔巴丹、甘巴里、小葛兰、柯枝(kē zhī)、古里等地,并在满剌加建立了仓库(cāng kù),在其中储存了大量的粮食和财物(cái wù),方便日后再下西洋时补充物资(wù zī)。
1411年,郑和带领船队回国。一年以后,朱棣命令郑和再度(Zài dù*)远航,此次远航的规模(guī mó*)要比先前几次更大。郑和马上投身(tóu shēn)到远航的准备工作中去。1413年冬,郑和带着两万七千六百七十人开始了他的第四次西洋之旅。船队先后抵达(dǐ dá)了占城(Zhàn chéng*)、爪哇、旧港(jiù gǎng)、满刺加、阿鲁和苏门答腊(Sū mén dá là*)。在苏门答腊(Sū mén dá là*),郑和将船队分成了两支,一支驶向(Shǐ xiàng)锡兰,一支驶向(Shǐ xiàng)马尔代夫(Mǎ ěr dài fū*)。船队最后抵达(dǐ dá)了波斯湾(bō sī wān),然后启程(qǐ chéng)回国,在经过马尔代夫(Mǎ ěr dài fū*)时稍作(Shāo zuò*)停留(tíng liú),最终于1415年夏返回国内。
第二年年底,郑和收到朱棣的命令,护送(hù sònɡ)一些外国使臣(Shǐ chén)回国,这就是他第五次下西洋。在此次航行中,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非洲东海岸(dōng hǎi àn)和阿拉伯半岛(ā lā bó bàn dǎo*)。两年之后,也就是1419年的夏天,船队才返回中国。
等到1421年,郑和再次收到朱棣的命令,护送外国使臣回国。在第六次远航中,郑和先后抵达了占城(Zhàn chéng*)、暹罗(xiān luó)、竹步、古里、柯枝等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足迹(Zú jì)遍布(biàn bù)亚非(yà fēi)两大洲(dà zhōu*)。第二年,郑和带着暹罗(xiān luó)、苏门答腊、阿丹(ā dān*)等国的来访使臣归国(guī guó)。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已是1430年年底,明成祖朱棣(Míng chéng zǔ zhū dì)及其继位(jì wèi)者明仁宗(Míng rén zōng)朱高炽(Zhū gāo chì)都已驾崩(jià bēng),当时在位(Zài wèi)的明宣宗(Míng xuān zōng)朱瞻基(Zhū zhān jī)是朱棣的孙儿。时年(Shí nián)已经六十岁的郑和在朱瞻基的支持下,带着两万七千五百五十人的队伍开始了他的第七次远航,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Zuì hòu yī cì)远航。
此次远航途经(tú jīng)占城、爪哇岛、苏门答腊和古里等地区。郑和原本打算一直航行到非洲南部海峡(hǎi xiá),然而(rán ér),船队在抵达位于印度(yìn dù*)西海岸(xī hǎi àn)的古里时,他便病倒(bìng dǎo*)了。1433年,郑和在古里病逝(bìng shì),享年(xiǎng nián)六十三岁。此次远航就此(jiù cǐ)中断(Zhōng duàn*),同年夏天,船队返回国内。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途经(tú jīng)东南亚(dōng nán yà*)、印度洋(yìn dù yáng*)、非洲等地,足迹踏遍(tà biàn)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了红海(hóng hǎi*)和非洲东海岸(dōng hǎi àn),开辟了由太平洋(tài píng yáng)西部到印度洋(yìn dù yáng*)等大洋的直达(Zhí dá)航线(hánɡ xiàn)。郑和下西洋无论是在时间上,规模(guī mó*)上,还是在航海的范围上,都是前所未有(qián suǒ wèi yǒu)的,代表了同时代(tóng shí dài*)世界航海事业的最高水平(Zuì gāo shuǐ píng),充分展示(Zhǎn shì)了明朝强大的综合国力(Zōng hé guó lì)。郑和下西洋之后,又过了将近(jiāng jìn*)一个世纪,哥伦布(gē lún bù)才在远航途中发现了美洲新大陆(xīn dà lù*)。
有人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jiàn wén dì)的下落,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确认。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宣扬(xuān yáng)国威(guó wēi),其政治(Zhèng zhì)目的远远大于(yuǎn dà yú*)经济目的,所以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没有为明朝政府带来任何盈利(yíng lì),相还要为此支出庞大的资金(Zī jīn)。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Zōng hé guó lì)做支撑,那么郑和及其船队根本不可能连续(lián xù)实现七次远航。明朝中后期(Zhōng hòu qī*)国力衰退(Shuāi tuì),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壮举(Zhuànɡ jǔ)也就随之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Zhōng guó gǔ dài shǐ*)上最后一次(Zuì hòu yī cì)世界性(Shì jiè xìng)的盛举(Shèng jǔ*),展示(Zhǎn shì)了明朝前期中国的强盛(qiáng shèng*)国力,以及中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使中国的美名(Měi míng)传遍(chuán biàn*)了亚洲(yà zhōu)和非洲各国。郑和作为完成该项盛举的最大功臣,被后人评定(Pínɡ dìnɡ)为世界历史(Shì jiè lì shǐ)上最伟大的航海家(háng hǎi jiā)之一。
【本文词语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分布统计(首次出现)】★第18册(3个):/苦心经营/册封/恢弘
★第17册(5个):/政治局/荒废/特意/确保/病逝
★第16册(3个):/强盛/财力/预期
★第15册(10个):/开国元勋/大运河/精通/残余/前期/墓葬/历时/元朝/元年/群臣
★第14册(8个):/除此之外/后来人/保障/埋葬/朝廷/深意/寿山/高达
★第13册(13个):/稳定/势力/整体/沟通/人情/称谓/征集/更名/死后/北平/◆万民/原名/已久
★第12册(2个):/可靠/年间
★第11册(19个):/虎视眈眈/能工巧匠/紫禁城/护城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投入/提供/皇帝/当地/大批/皇后/以上/即位/城墙/迎娶/皇宫/蒙古
★第10册(7个):/平方米/效果/惊叹/面积/安葬/直至/◆标注
★第09册(8个):/不计其数/扩展/高度/士兵/此外/物力/苏州/南北
★第08册(12个):/华丽/考虑/突出/率领/过程/即将/交通/正式/重任/方面/主持/琉璃
★第07册(15个):/安全/经济/始终/达到/高超/少年/不幸/由于/原先/中原/完工/年底/◆最终/南京/称为
★第06册(11个):/长方形/方便/发生/大量/修建/设计/吻合/其中/女儿/夫妻/◆早就
★第05册(12个):/发展/基础/迅速/完全/问题/然而/因此/更加/总共/位于/下令/西北
★第04册(11个):/成功/根本/使用/所以/而且/可能/解决/尺寸/北方/如此/明朝
★第03册(11个):/开始/出现/著名/才能/建筑/建造/环绕/正月/鲁班/总是/◆想要
★第02册(14个)://东西/计算/以后/最后/这里/为了/他们/今天/人们/北京/还有/城外/这些
★第01册(1个):/就是
拼音中带有*号表示有多音字。参考:吕佩浩《汉语非本义词典 》1999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分词和拼音采用Python技术进行添加,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文字来源:http://book.sbkk8/gudai/shishu/zhonghuashangxiawuqiannian/
爱的教育1:开学的日子,学生为何不喜欢上学?老师又应怎样做?
【《爱的教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学生成长教育的书,一位可爱聪明小学生安利柯写的成长日记。加上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老师人才有梦的点评,使您读本名著,并有所收获】
今天开学了,在假期农村乡间的三个月,像做梦似的过去,又回到了城里的学校里来了。
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心还一味想着在乡间的情形。
【点评:假期让小学生去农村(或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
城里不论哪一条街道,都充满着学校的学生们;书店的门口呢?学生的家长们都拥挤着在那里购买笔记簿、书袋等类的东西。有警察在认真地维持交通。
到了校门口,觉得有人触动我的肩膀,原来这就是我读三年级时的老师,是一位头发赤而卷拢、面貌快活的老师。
【点评:老师面带微笑,是学生们喜欢的。微笑能够传递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友善的信息。】
老师看着我的脸孔说:“我们不再在一处了!安利柯!”这原是我早已知道的事,今天被老师这么一说,不觉重新难过起来了。
我们好容易地到了里面,各种各样的人,夫人、绅士、普通妇人、职工、官吏、女僧侣、男佣人、女佣人,都一手拉了小孩子,一手抱了成绩簿,挤满在接待所楼梯旁,嘈杂得如同戏馆里一样。
我重新看这学校里大大的休息室,非常欢喜,因为我这三年来,每日到教室去都穿过这个房子。
我的上二年级时候的女老师也看见了我:“安利柯!你现在要到楼上去了!要不走过我的教室了!”老师说着,很喜欢地看我。
【点评:二年级、三年级的老师主动都给安利柯打招呼。这在国内学校的老师却很少这样做。老师主动给学生打招呼,是喜爱学生、有责任心的体现。】
校长被妇人们围绕着,他头发好像比以前白了。同学们也比夏天的时候长大强壮了许多。
才来进入一年级的小孩们不愿到教室里去,像驴马似的倔强,勉强拉了进去,有的仍旧逃出来,有的因为找不着父母,哭了起来。做父母的回了进去,有的诱骗,有的叱骂,也弄得老师们没有法子了。
我的弟弟被编入在一位女教师所教的一组里。上午前10点,大家进了教室,我们的一级共五十五人。从三年级一同升上来的只不过十五六人,获得一等奖的代洛西也在里面。
一想起暑假中跑来跑去游过的山林,觉得学校里暗闷得有些讨厌。
我又回忆起三年级时候的教师来:那是常常对着我们笑的好老师。那个老师那头的红而卷拢的头发,现在已不能看见了,一想到此,就有点难过。
现在老师,身材高长,没有胡须,长长地留着花白的头发,额上皱纹,说话大声。他瞪着眼一个一个地看我们的时候,眼光竟像要透到我们心里似的。而且还是一位没有笑容的老师。
我想:“唉!一天总算过去了,还有九个月呢!什么学习用功?什么月月考试,多讨厌啊!”
【点评:学生不喜欢开学的日子,主观上讲是孩子们不愿受到约束的天性决定的。客观原因有:学生没有养成学习兴趣和自觉,学生还没有喜欢老师和学校,还有假期之后学生也要收心等】
一出教室,恨不得一下就看见母亲。飞跑到母亲面前去吻她的手。母亲说:“安利柯啊!要用心罗!我也和你们用功呢!”
我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可是因为那位亲爱快活的老师已不在,学校也不如以前的有趣味了。
【点评: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对于开学的第一天往往印象深刻,能留存记忆里很长时间。学生喜欢上学,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校里有他喜欢的老师,而且是面带微笑的老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