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的意思(辞的意思古文)
古汉语中的“辞”字义项详解,从成语和例句轻松掌握
20.辞(1)言词,文辞
【成语】
郑重其辞
义正言辞
【例句】
①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②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
③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④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诗序》)
⑤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送东阳马生序》)
(2)推辞,不接受
义不容辞
力死不辞
辞多受少
【例句】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③臣以供养无主。(《陈情表》)
④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
⑥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3)借口,口实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4)辞别,告别
【成语】
彼此而别
辞旧迎新
【例句】
①嫔妃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阿房宫赋》)
②臣等不肖,请辞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旦辞爷娘去,暮辞黄河边。(《木兰辞》)
④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⑤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5)文辞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6)文体的一种
归去来兮辞
楚辞
【语义提示】
“辞”本义是“诉讼,打官司”,诉讼就有“口供”,口供是提供“文辞”,精彩的文辞形成“一种文体”(如“楚辞”),不真实的口供就是“借口”。
【思维导图】
你知道“辞”与“词”的差别是什么吗?
你知道“辞”与“词”的差别是什么吗?
辞:
辞:从舌、从辛。
《说文解字》:“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
《说文解字》:“干,犯也。从反入,从一。”。
《说文解字》:“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乀阳丿沟通犹阳进了阴之内部者是入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惟初太始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是一字之范式。
“反入”、一两范式叠加:犹守于一而入不顺,逆犯上下行事者是干字之范式。
(口:参见三画之二“口”)
干、口两范式叠加:言犯口而岀之、食犯口而入之犹在口中别味辨音以把关言食之通道门禁者是舌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䇂。䇂,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
(一:参见一画“一”)
《说文解字》:“䇂,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字。”。
(干:参见三画之一“干”)
(上:参见三画之一“上”)
干、二(上)两范式叠加:犹干上之冒犯者是䇂字之范式。
一、䇂两范式叠加:干上之冒犯而被处刑使其有痛而自新重生犹秋时万物成而孰结为种子历艰难以待破壳重生者是辛字之范式。
舌、辛两范式叠加:犹争讼之供诉解说辩解推脱之言者是辞字之范式。
词:
词:从“詞”省。
词:繁体字写作“詞”。
《说文解字》:“詞,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
《说文解字》:“司,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属皆从司。”。
《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厂:参见二画之一“厂”)
(一:参见一画“一”)
(口:参见三画之二“口”)
厂、一、口三范式叠加:犹继体君施令以告四方者是后字之范式。
司从反后:犹继体君之臣伺君主事于外者是司字之范式。
《六书略》曰:“言,从二、从舌。二,古文上字。自舌上而出者言也。”。
(上:参见三画之二“一”)
(舌:参见六画之七“舌”)
二(上)、舌两范式叠加:犹自舌上而出之声者是言字之范式。
司、言两范式叠加:有是意于内因有是言于外犹司其言者是詞字之范式。
繁体字“詞”简化为“词”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也就是说“辞”主要是说讲,多是供诉、解说、辩解、推脱之言。
而“词”则是因有是言于外,带有导向性、形容性、确定性组合之言。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夯实基础 提高能力《鸿门宴》知识点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陈情表》知识点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 通“又”, 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 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 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 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7、 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8、 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3)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4)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 “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3、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一、通假字
1. 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 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 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 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 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 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 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 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 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 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3、(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一、通假字
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 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
(一)虚词“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副词,竟,竟然,居然
3、良乃人,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
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副词,才
(二)实词“道”
1、有碑仆道
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
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方法
(三)实词“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
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四)实词“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
动词,掩饰
(五)实词“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
形容词,对、正确
3、有穴窈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六)虚词“其”
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第三人称代词,它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或咎其欲出者。
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译作“这”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
2、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是之谓乎!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其可怪也与?
3、固定用法“何其” ,译作“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多么衰落啊!)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2、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二)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
3、请辞于军
“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辞”的对象,“向军队”
4、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于星火”表示“比星火……”
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划线“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
6、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
“(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
7、具告以事
“以事”表示“把事情……”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 “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
《郑伯克段于鄢》知识点一、通假字
1、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2、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4、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5、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6、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7、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8、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法度。
3、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4、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5、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的东西。
6、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有何厌”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谓”的宾语,前置
对曰:“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
其是之谓乎!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
2、状语后置
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
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
(二)判断句
制,巌邑也。
蔓,难图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纯孝也。
《报任安书》知识点一、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
3、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
4、放失旧闻。
失,通“佚”。
5、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
6、则仆偿前辱之责。
7、责,通“债”。
二、词类活用
1、请略陈固陋
固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固陋的意见
2、以污辱先人
辱: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三、一词多义
(一)重点实词
重点掌握望、非、盖、胜、走,请参看《导学大课堂》113页
(二)虚词“焉”
1、用作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3)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用作代词
1)相当于“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4、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三)虚词“所”
1、用作名词,处所,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用作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即为名词性意义,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3、 固定用法
1)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2)所以: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四)固定句式
1、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以……为:把……当作……
5、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是以:因此
6、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宁得:怎么能……
7、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无乃:恐怕……
四、重点句式
(一)倒装句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于后世”作状语后置
(二)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于”表被动
2、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幽”表被动,被幽禁
4、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5、“拘”表被动,被拘禁
4、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5、 “放逐”表被动,被放逐
6、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7、 “膑脚”表被动,被施与膑刑
6、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7、“囚”表被动,被囚禁
8、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9、“为……所”表被动
附:文言文学习知识体系梗概
一、 通假字
二、 古今异义(见《导学大课堂》)
三、 一词多义(18个重点虚词,120个重点实词)
四、 偏义复词
五、 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状语,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 动词活用(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动词意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项伯杀人,臣活之
★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侣鱼虾而友麋鹿
六、文言句法(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 有标志的被动句
“为”字式:……为……;为……所……;……为所……
“于”字式:……于……
“见”字式:……见……;……见……于……
“受”字式:受……于……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被”字式:……被……;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2、 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四)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1、 宾语前置句(如《鸿门宴》所示)
2、 状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3、 定语后置句(如《游褒禅山记》所示)
4、 现代汉语正常单句语序:
(定)主+[状]谓+(定)宾,若文言文语句不合现代汉语语序,皆视为倒装。
天天论语笔记119 博施济众,贤圣至德
【原文】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人能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帮助患难中的众生,怎么样呢?可以算是达到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自己想要立于世,也要帮助别人立于世;要想自己显达,也要帮助别人显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本章是《雍也》篇的总结。孔子和子贡师徒二人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成仁的境界,并告诉我们成仁成圣的法门。孔子表述了仁的基本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就是能拿自己做比,推己及人。与其他章节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等意思基本一致。这就是孔子告诉大家的修仁成圣的入门方法。有意思的是本章的思想主旨与佛家的思想基本一致。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博施于民”:博者广也,博大,广博。这个“博”不仅仅指事物的广博,还包含心胸广博的意思。就是佛家说说的没有分别心,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年龄老少,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喜欢还是厌恶,不分亲人还是仇敌,统统没有分别。施:施与,相当于佛家的布施。佛家一般把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布施方法。“财施”就是用你的钱财,给没饭吃的饭吃,给没衣穿的人衣穿,需要什么你提供什么,用物质去满足需要的人。“法施”就是给别人以智慧,给他一个能弄懂并且可以使用的方法,用智慧去解决他的缺衣少食问题,贫穷问题,心理问题。他有了智慧就可以自己去解决问题了。比如我们现在在讲传统文化,讲《论语的智慧》,就是法布施。让大家从《论语》中学到提升自己智慧的方法。“无畏施”就是让众生“无有恐怖”,解脱畏惧、忧患、害怕的痛苦。安慰对方,陪伴对方,一起共同走过恐惧的时间、地点、事件。让他心里的痛苦得到解脱。子贡讲的“博施于民”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广泛地布施于民。《易传》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广施恩惠就是积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庆就是福,本福是供你自己这辈子享用的福,余福就是本福之外享受不完的福,这个多余的福不会消散,会留给你的子孙享用,意思是积善的人家,福是享用不完的。你的家族子子孙孙都会享受到你的余福。
“济众”:济,救济、帮助。前面博施针对的是“民”,是普通民众,这里的济针对的是众,众生。这个就厉害了。他针对的不仅仅是人了,民只是人道中的一部分,佛家的众生就是六道众生。六道是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三恶道”和人道、阿修罗道(魔神)、天道(天人)“三善道”。“济众”就是帮助六道中所有处于患难中的众生解脱苦难,甚至还包括动物的苦难。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心胸宽广博大到对整个天下、整个宇宙的仁爱。不只是一家一国,不只是对人类,还对动物、植物,对六道中的众生,爱及全宇宙你看得见看不见的一切,没有被遗漏的东西。所以孔子非常肯定地说,这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啊!“尧舜其犹病诸。”病诸:病,担忧,心有所不足。诸,“之于”的合音。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这些呢!这是真正的大爱无疆啊!朱熹说:“以是求仁,愈难而愈远矣!”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立,立于世,欲立,就是想立于世。立什么呢?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是孔子同时代的著作,与《论语》中的“立”的意义已改基本一致。孔子说“三十而立”。“欲立”是想成功但还没有成功的状态。能立于世当然是成功了,你想成功就要先去帮助别人成功。这个观念很辩证吧!我们经常说“帮人帮己”,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是一个小小团队的负责任,你不要总考虑自己的得失,不要与你的同事、部下争功,你就一门心思地去帮助每个人事业成功,每个人都成功了,结果是不是你最成功啊?
“己欲达而达人”:达,通达,显达,得志。也是成功的意思。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不是贫穷,是不得志,贫穷在那时候叫“贫”。达就是得志。欲达就是想要得志,还没有得志,那就先去帮助别人得志,而不是不管别人,一门心思地冲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样的人肯定不可能得志。但凡得志之人一定都是被大家所爱戴,所拥护的人。帮助领导、下属等身边的人都得志了,你又能不得志吗?
有人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太难了,境界太高大上了,我作为一个小民,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啊!这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境界确实高大上,但你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呢?暂时放下自己的欲望,帮助别人成功从而成就自己,不就是换了一种方法,换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吗?并且孔子指给你的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捷径,更容易取得成功。假如说,你就为了自己的立达,而不帮助他人,那他人会帮助你吗?如果你的欲望暴露在大众面前,你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别人不但不会帮助你,甚至还会挖坑设陷给你,你成功的路上就到处是陷阱,到处是困难,这也是我们现在职场人士为什么都把自己搞的心力憔悴、身心俱疲的原因所在。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程子解读本章时说:“医书以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属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观仁,可以得仁之体。”程子的解读本身就是“能近取譬”,这个比如太恰当了。“痿痹不仁”是中医描述手足麻木的症状,痹,痹症,中医指由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我们也常说“麻木不仁”,这很能说明仁之真谛。手足麻木了,对躯体其他部分,或者对外界没有感知能力,这就是不仁,所以仁要有感知能力。一个内心麻木,冷酷无情的人,不会去感知周边的人和事,不会在意别人的状况,他一定是一个不仁之人。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也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儒家提倡“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儒者往往精通医学,所以才有如此恰当的比喻。朱熹解读说:“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于此勉焉,则有以胜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我们在修仁的过程中,如果能就近拿自己来比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修仁的入门法宝,是打开仁之大门的钥匙,也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近仁”该下手的地方。
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教我们如何行仁。本章就告诉了我们行仁的入手之处。
萧闲堂主人曰:
博施济众菩萨心,天地万物一体仁。
己欲立达先助人,夫子惊呼已成圣。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