镝的意思(销锋镝的意思)
狄仁杰丨“神探”之外,他还是大唐“斜杠青年”
提到狄仁杰,您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样子也许是这样:
这样:
又或者是这样?
不论狄仁杰在您心中是什么样子,但总逃不过一个身份标签,那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探”狄仁杰。其实,除了断案如神的大法官,他还是针灸高超的大国医,“医国医民”;他还是一心为民的真宰相,“一语兴唐”;他还是三星之中的“禄神”,桃李满天下。
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大唐名相——狄仁杰》不仅讲述了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传奇一生,还介绍了民间传说、小说戏曲、影视作品、曲艺评书甚至神话中的不同的狄仁杰形象。让我们通过阅读,一起走近这位“神探”之外的大唐“斜杠青年”。
医国医民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在古时,读书人的最大目标是科举中第,步入仕途,这也是当时读书人的“正道”,狄仁杰自然也不能免俗。狄仁杰及第的时间大概是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三十岁左右,也算个“老明经”了。就在狄仁杰进京赶考的路上,还曾经传说发生过一件奇事儿。
传说狄仁杰“性闲(通娴)医药,尤妙针术”,就是精通医术,特别擅长针灸。显庆年间他应召进京赶考,这天路经华州北市,突然发现前面围着一群人,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儿。
狄仁杰拉住了马,远远望去,看到一面巨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八个大字 :“能疗此儿,酬绢千匹。”狄仁杰连忙下马,挤进人群一看。在大牌子底下躺着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看穿着打扮是个富家子弟,但是在他的鼻端长着一个拳头般的大瘤子,瘤子跟鼻子有条细肉连着,粗细如同筷子,不能碰,一碰疼痛刺骨。由于两只眼睛也被这大瘤子牵着,所以都往外翻着。
孩子痛苦不堪,病情十分危急,看那样子,顷刻就能死去。孩子父母亲戚就在旁边,满脸是泪,束手无策。狄仁杰看到了十分心疼,仔细观察了半天,这才说话 :“我能给孩子治疗。”孩子父母亲戚一听,高兴坏了,纷纷跪倒磕头,让人拉来一辆车,狄仁杰一看,上面放着千匹丝绢。那意思,只要能给我家孩子治好了,这些绢就给您做酬谢。
狄仁杰没有说话,让人小心地把孩子扶起来。然后,狄仁杰取出银针,在孩子的脑后扎进了一寸左右,问孩子 :“瘤子处能感觉到针气吗?”孩子点点头。狄仁杰猛然抽针。吧嗒!那个瘤子应声而落。再看孩子的双眼也恢复正常,病痛全无了。
孩子和父母亲人高兴坏了,边哭边给狄仁杰磕头,而且非要把一千匹绢送给狄仁杰。狄仁杰笑了 :“我是可怜你儿子性命危急,没办法才进行的急救,我可不是靠行医吃饭的。(所以,也不收诊费)”说完,狄仁杰“不顾而去焉”,连再看一眼也不看了,转身就走了。
这个故事最早见之于唐人薛用弱编著的传奇小说集《集异记》中,一般认为成书于唐穆宗长庆年间,距离狄仁杰所在的年代已经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了,但同是唐朝。这就说明了,在当时,狄仁杰的名声早已天下传扬。在百姓心里,狄仁杰是一个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救苦救难、不求回报的光辉形象。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反映出一点,那就是狄仁杰精通医术,尤其是针灸术。
虽然《集异记》是一部传奇小说集,里面的故事我们不能当作历史来看。但,故事是现实的反映。可见,“狄仁杰精通医术”是被当时人所熟知和认同的。以此我们可以猜测,真实的狄仁杰或许真的精通医术。当然,也或许是百姓认为狄公既然能够“医国”,肯定可以“医民”。这就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嘛。
总之,狄仁杰还是走上了“医国”之路,通过科举进入了仕途。
一语兴唐
我们都知道,狄仁杰时的唐朝正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武则天大权在握,李江山“岌岌可危”。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以“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说服武则天立武氏子弟为太子。
但武氏兄弟忘了武则天是嫁过人的,按照中国古代的习俗,嫁过人的女子就不再姓娘家的姓了,而要姓婆家的姓,如果武则天生活在民间,就应该叫“李武氏”了。武则天虽然以女人的身份登上帝位,进行了很多有利于女性的改革,但她生活在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是很难摘除和真正抗争的。
狄仁杰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常常地跟武则天拉家常说 :“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置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在这里,狄仁杰抬出了与武则天有亲密关系的两代唐朝皇帝。一个是文皇帝李世民,一个是大帝唐高宗李治。虽然狄仁杰并没有直接说李世民与武则天的关系,但这是隐在话下、不必明说的事情。告诉武则天,你能有今日,首先要感谢太宗皇帝把你带入宫中。
太宗皇帝为大唐江山南征北战、亲冒矢石,把性命都豁出去了,才得来的江山,打算传给自己的李姓子孙。言下之意,你轻而易举地就给人篡夺了,你好意思吗?后来,你又嫁给了先帝高宗。按说有点不光彩,但老李家没说啥吧?高宗皇帝对你怎么样?没有高宗皇帝,你的命运会是什么样的?感业寺青灯古佛终了一生!是高宗皇帝把你接进宫中,升你为皇后。
“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高宗病重的时候,那么信任你,让你来监国。人家李氏父子两代对你武则天可不薄啊。但你又是怎么报答人家的呢?高宗皇帝临崩前把你们俩的两个儿子都托付给你了,而“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你倒好,自己把太宗拼命打下的江山、把高宗如此信任你叫你监国的江山自己拿走了十多年!
哎,拿走就拿走吧,谁让你是李家的媳妇呢?李家不兴,媳妇暂时管着这个家,在普通百姓那里也是有的。可问题是您现在居然想把李氏江山“移之他族”!注意,这里狄仁杰强调了“他族”。你姓什么?别忘了你姓李!但你却想把江山给不是“你的姓”的人,这难道不是违背天意的行为吗?况且姑侄和母子这两对关系相比起来谁亲啊?这还用说吗?儿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啊,母子那是骨肉血亲!如果陛下您立您孩子为太子,未来他成了天子,只要他的子孙当皇帝,千秋万代,您都会以您儿子母亲的身份出现在太庙之中,受到您的子孙的祭祀和礼拜。可是,您要是立您的侄子为太子,未来他当了皇帝,他只会在太庙里供奉他的母亲,哪有供奉姑姑的道理?你走遍全中国也没有这样的风俗啊!后世子孙也不会供奉一个嫁给外姓人的姑奶奶吧?
狄仁杰一番话,语气平和,说的都是家庭伦理,这种伦理是宗法时代的中国千百年来家国共遵的,无论是皇室贵族,还是百姓人家,皆为一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可以违背的伦理纲常。而且,这里既包含了唐太宗、唐高宗这两任老公与武则天的夫妻情,又有武则天与李显、李旦两个儿子的母子情,更兼具武则天与后世子孙的祖奶奶情,三情之重,让武则天不得不有所“感悟”。
狄仁杰这番话就被后世称之为“狄公一语兴唐”!后人认为正是狄仁杰使用了这种贴心真情的策略才说动了倔强的武则天,最终还是立自己的儿子为皇位继承人,李唐国祚得以复兴延续。
桃李天下
有人说狄仁杰是有唐一代最好的伯乐,这句评价丝毫不为过。狄仁杰为国荐举贤才众多,而且都是本着“薄才华,重才实”的原则,推荐的都是经时济世的实干之人,非是华而不实的酸腐儒者。而且,他真正做到了“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不避仇”是说狄仁杰曾经举荐了难为过自己的霍献作御史中丞。虽然他事后显得很懊悔无奈,还对霍献可说 :“某初恨公,今却荐公,乃知命也,岂由于人耶?”把此事归结成天命,但谁又敢说这不是狄仁杰故意敲打霍献可的话呢?
“不避亲”的事情发生在圣历元年(698)八月。当时,武则天令宰相们每人推举一人任尚书郎。狄仁杰便向朝廷推举了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武则天二话没说,就提拔狄光嗣为地官(户部)员外郎。果然,到任之后,狄光嗣工作特别称职。武则天特别高兴,为什么强调特别呢?我们可以体会,当狄国老推荐自己儿子时,其他官员虽然不说,但眼睛里是不是透露了异样的神色了?而武则天其实也是顶着这种异样的神色信任了狄仁杰。结果特别理想!
武则天当然高兴了,这证明自己的信任是对的,狄公是对的。所以,“则天喜而言曰 :‘祁奚内举,果得其人。’”武则天说的是“祁奚荐贤”的典故,《左传》《吕氏春秋》中皆有记载,但略有不同。我们讲一下《吕氏春秋》中记载的版本。
说春秋时,晋平公问中军尉祁奚祁黄羊 :“南阳没有郡令了,谁适合去补这个缺?” 祁奚回答 :“解狐最适合。”平公吃惊地问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奚说 :“您问的是谁适合,并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平公说 :“好。”就依着祁奚任命了解狐。果然,解狐很称职,人人都说好。隔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解狐 :“国家缺少了法官,谁适合担任这个工作?”他回答 :“祁午最合适。”平公说 :“祁午不就是你的儿子吗?”祁奚回答 :“您问的是谁适合,并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呀!”平公说 :“很对。”又依着他任命了祁午。果然,还是很称职,人人都称赞。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而《左传》上为“祁奚荐贤”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 ;立其子,不为比;举其偏,不为党。《商书》曰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其祁奚之谓矣。解狐得举,祁午得位……能举善也。夫为善,故能举其类。《诗》云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就是夸赞祁奚推举贤人时。推荐仇人,而不谄媚;推荐儿子,而不偏袒;推举他的下属,而不是结党。恐怕只有贤人,才能推举跟自己一样的人。
武则天用祁奚来比狄仁杰,不正是用这些赞祁奚的赞语赞狄仁杰吗?“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惟其有之,是以似之”不正是狄仁杰的真实写照吗?
狄仁杰为朝廷前后举荐数十名人才,都成了一代名臣。当时有人感叹说 :“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可狄仁杰却谦虚地说 :“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桃李满天下”这个词的词源即是此处。当然,“桃李”作为学生、弟子的代名词,由来已久。但“桃李满天下”一词却由此而来。另,若按典籍时间,此词最早见于唐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诗中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但白氏作此诗时,“桃李满天下”一定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俗语,他才能拿来一语双关。而此前出现过此词意的,应是《资治通鉴》所载此处。故,笔者认为,此词是因狄仁杰而源起。
拓展阅读
《大唐名相——狄仁杰》
内容简介
本书按照历史时间顺序,从狄仁杰的出生到去世,从幼年读书到青年赶考,再到中年从政、老年拜相,讲述了“一代名相”狄仁杰的传奇一生。与同类题材的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大唐名相——狄仁杰》不仅讲述了正史上的狄仁杰,作为对狄仁杰有着深入研究的作者,还给读者介绍了民间传说、小说戏曲、影视作品、曲艺评书甚至神话中的不同的狄仁杰形象,让读者全面认知在中国文化不同领域中的狄仁杰。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王封臣本身是位评书艺术家,他的代表作正是《狄仁杰断案传奇》《神探狄仁杰》《大唐神判狄仁杰》等,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被大家称为“狄仁杰代言人”。同时,他又是一位国学教育专家,善于用评书的语言,轻松讲述历史、国学。本书正是一部以评书体而写成的历史人物传记,读书犹如听书。
作者简介
王封臣,著名评书家、国学教育专家、作家,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入室弟子,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史演义”主讲人,北京广播电台“打开文化之门”特邀常驻嘉宾,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曲艺专业特聘讲师,北京多家中小学校特聘国学讲师。
他的讲座、节目目前在全国500余家电台播放,拥有几千万的听众群体。是目前播出电台多的青年评书家。文化作品多次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用,并多次获奖。
出版作品有《中国年:正在消失的记忆》《中国帝王性格解码》《禅宗的智慧》《菜根谭的智慧》《说清史》《建党伟业》《评书中华好典故系列》等。
《过秦论》上篇 贾谊「汉代」 原文及注释
过秦论 上篇
贾谊【汉代】
秦孝公[1]据崤函[2]之固,拥雍州[3]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4],有席卷天下[5],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6]之心。当是时也,商君[7]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8]而斗诸侯[9]。于是秦人拱手[10]而取西河[11]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当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孝公既没[12],惠文、武、昭襄[13]蒙故业,因[14]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15]之地,北收要害之郡[16]。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17]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18]天下之士,合从[19]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20]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21]从离[22]衡,兼[23]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24]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25]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26]之伦制[27]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28]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29]。秦无亡矢遗镞[30]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31],追亡逐北,伏尸百万[32],流血漂橹[3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厚,爱惜人民,尊重贤才,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各国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这样一来,纵约失败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34]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35]之余烈,振长策而御[36]宇内,吞二周[37]而亡诸侯,履至尊[38]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39]四海。南取百越[40]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41],委命下吏[4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43],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44]之道,焚百家之言[45],以愚黔首;隳名城[46],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47],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48]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49],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50]。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51]之固,金城[52]千里,子孙帝王[53]万世之业也。
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长鞭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护城河,依靠着高耸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万代的帝王基业。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54]。然陈涉瓮牖绳枢[55]之子,氓隶[56]之人,而迁徙之徒[57]也;才能不及中人[58],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59]之间,而倔起阡陌[60]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6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且夫天下非小弱[62]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63],非铦于钩戟长铩[64]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65]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66]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67]之势,序八州[68]而朝同列[69],百有[70]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都死在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注释
1.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公元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2.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3.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4.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5.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下文的“包”“囊”同此。
6.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7.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8.外:对国外。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9.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斗,使动用法。
10.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11.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12.没:通“殁”,死。
13.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4.因:动词,沿袭。
15.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16.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17.爱:吝惜,吝啬。
18.致:招致,招纳。
19.合从: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20.四君:指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21.约,结。
22.离,使离散。衡,通“横”。
23.兼,兼并、统一.。
24.徐尚:宋人。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
25.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儿子。陈轸:楚人。召(shào)滑:楚臣。⑨楼缓:魏相。⑩翟(zhái)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yuè)毅:燕将。
26.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
27.制:统领、统帅。
28.叩关:攻打函谷关。叩,击。
29.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九国,就是上文的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
30.亡:丢失,丢掉。镞(zú):箭头。
31.制:制裁,制服。弊:通“敝”,困敝、疲敝。
32.亡: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北:败北的军队,名词。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
33.因: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
34.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35.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36.御:驾御,统治。
37.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38.履至尊:登帝位。制:控制。
39.振:通“震”,震惊(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
40.南:向南。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41.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顺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42.下吏: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43.北: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44.先王:本文指的是秦自孝公以来六代君王。先,已死去的长辈。
45.焚百家之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百家之言,诸子百家各学派的著作。言,言论,这里指著作。
46.隳(huī)名城:毁坏高大的城墙。
47.销锋镝(dí):销毁兵器。销,熔化金属。锋,兵刃。镝,箭头。
48.金人:《史记·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斤,置廷宫中。”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49.亿丈之城:指华山。不测之渊,指黄河。
50.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这两个句子用了互文的手法,应当理解为,“良将劲弩、信臣精卒,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何,通“呵”,呵喝。
51.关中:秦以函谷关为门户,关中即指秦雍州地。
52.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53.子孙帝王:子子孙孙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54.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55.瓮牖(yǒu)绳枢:以破瓮作窗户,用草绳替代户枢系门板,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56.氓(méng)隶:农村中地位低下的人。陈涉少时为人佣耕,所以称他为“氓隶”。氓,古时指农村居民。隶,奴隶。
57.迁徙之徒:被征发戍边的人,指陈涉在秦二世元年被征发戍守渔阳。
58.中人:一般人。
59.蹑足行伍(háng wǔ):置身于戍卒的队伍中。蹑足,蹈,用脚踏地,这里有“置身于……”的意思。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60.倔:通“崛”,突起(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阡陌(qiān mò),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61.赢粮而景从:担着干粮如影随形地跟着。赢,担负。景,同“影”。
62.且夫:复合虚词,表递进,相当“再说”“而且”。小弱,变小变弱。
63.耰(yōu):通“耰”(粤教版已直接用所通假的字),古时的一种碎土平田用的农具,似耙而无齿。棘:酸枣木。矜(qín):矛柄,这里指木棍。
64.铦(xiān):锋利。钩:短兵器,似剑而曲。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铩:长矛。
65.及: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66.絜(xié):衡量。
67.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乘(shèng),古时车辆叫乘。
68.序八州:给八州按次第排列座次。序,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69.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同列,同在朝班,此指六国诸侯,秦与六国本来都是周王朝的同列诸侯。
70.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