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是什么意思(遒是什么意思怎么读)
遒的本义是“急迫”,那么,挥斥方遒的“遒”究竟是什么意思?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遒的本义是“急迫”,在挥斥方遒这个词语中,“遒”的意思是“强健;有力”。“挥斥方遒”合起来是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详细解释请见内文。
《说文解字》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已经到了近300课,却仍然在第二部(共十四部)的“辵”部努力,希望大家一定要耐心,坚持。今天我们讲“辵”部的一个汉字“逎”,“逎”与“遒”互为异体字,现代汉语多用“遒”字。希望大家一并记住这两个字。
逎(遒)。读音有两个:
(一)qi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逎,迫也。遒,逎或从酋。”在《说文解字》里,遒就是逎的或体。《广雅·释诂一》:“逎,急也。”《集韵·尤韵》:“逎,或从酋。”典籍里有记载的是《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逎侯陆强。”颜师古注:“逎,即古遒字。涿郡之县。”看来,最早逎是个县的名字。到了后来,遒就基本代替了逎广泛使用了。分别看两个字的发展进程图:
(《字源》中记载的逎与遒字形发展)
酉本像酒器之形,古代的“酒”就写作“酉”。酋则指久酿之酒。上面增加了两点,一般认为是酒香四溢(因为是老酒)之意。后来的酋长之酋最初意思是年长之人,即由老酒引申而来的“久”生发而来(酉酋二字到本字时会详细讲)。
逎是形声字。本义是急迫;迫近。因为遒与逎互为异体字,后世典籍多用遒,比如宋玉(司马迁说是屈原,未定)《楚辞·招魂》:“分曹并进,遒相迫些。”王逸注称:“遒,亦迫。”分成两组齐头进,紧相逼迫互交手。遒和迫都是逼迫的意思。又比如张衡《思玄赋》:“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为霜。”希望芝草一年开三次花啊,迫于白露凝霜不得开放。
(白露凝霜)
逎(遒)字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强健;有力。《增韵·尤韵》:“遒,健也……劲也。”比如《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阮瑀》:“公幹首逸气,但未遒耳。”指刘桢(与王粲、阮瑀均为建安七子)的诗逸气纵横,但还不够劲健。
(许昌的建安七子像)
又比如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其中的遒,用的也是强健的意思。挥斥方遒这个词的详细解释如下:挥斥,指奔放。出自《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即用此义,强健;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像)
(2)尽;终。《广韵·尤韵》:“遒,尽也。”《字汇·辵部》:“遒,终也。”《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洪兴祖《楚辞补注》:“遒,尽也。”一年岁月匆匆将尽,只怕寿命难久长。苏轼的《滕达道挽词二首》之二:“肮脏仪刑在,惊呼岁月遒。”也是用这个意思。
(3)聚集。《增韵·尤韵》:“遒,敛也。”比如《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毛传》称:“遒,聚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称:“揂,聚也。《传》以遒为揂之假借,故训为聚。”也就是说,在这里遒通揂的意思:聚集。这句诗的意思即:施行政令很宽和,百祥福禄齐聚集。
(4)坚固。《增韵·尤韵》:“遒,固也。”比如《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毛传》称:“遒,固也。”孔颖达《毛诗注疏》称:“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故为固也。言使四国之民坚固也。”朱熹又《注》称:“遒,敛而固之也。”周公东征到远方,四国平定又坚牢。
(周公东征)
(5)美好。比如刘孝标《广绝交论》:“遒文丽藻,方驾曹王;英峙俊迈,联横许郭。”张铣注称:“遒,美也。丽藻喻文章之美也。”
(6)用于地名,“逡遒”,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集韵·尤韵》:“遒,逡遒,县名,在淮南。”
此外,遒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
(二)qi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意思:(1)丛生的(树木)。《尔雅·释木》:“枹遒木。”郭璞注称:“谓树木丛生。”陆德明释文:“遒,谓丛攒迫而生。”就是密集的树木。
(密集的树木)
(2)县名。有两个遒县,一个是汉置,一个是隋置。分别在河北省的涞水县和定兴县。
逎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逎字的小篆写法)
遒字的小篆定法如图:
(遒字的小篆写法)
这一对儿字差别不大,就是“酉”上那两笔。记住一个,另一个自然就记住了。
(【说文解字】之27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遒的本义是“急迫”,那么,挥斥方遒的“遒”究竟是什么意思?
先行奉上标题中问题的答案:遒的本义是“急迫”,在挥斥方遒这个词语中,“遒”的意思是“强健;有力”。“挥斥方遒”合起来是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详细解释请见内文。
《说文解字》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已经到了近300课,却仍然在第二部(共十四部)的“辵”部努力,希望大家一定要耐心,坚持。今天我们讲“辵”部的一个汉字“逎”,“逎”与“遒”互为异体字,现代汉语多用“遒”字。希望大家一并记住这两个字。
逎(遒)。读音有两个:
(一)qiú。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逎,迫也。遒,逎或从酋。”在《说文解字》里,遒就是逎的或体。《广雅·释诂一》:“逎,急也。”《集韵·尤韵》:“逎,或从酋。”典籍里有记载的是《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逎侯陆强。”颜师古注:“逎,即古遒字。涿郡之县。”看来,最早逎是个县的名字。到了后来,遒就基本代替了逎广泛使用了。分别看两个字的发展进程图:
(《字源》中记载的逎与遒字形发展)
酉本像酒器之形,古代的“酒”就写作“酉”。酋则指久酿之酒。上面增加了两点,一般认为是酒香四溢(因为是老酒)之意。后来的酋长之酋最初意思是年长之人,即由老酒引申而来的“久”生发而来(酉酋二字到本字时会详细讲)。
逎是形声字。本义是急迫;迫近。因为遒与逎互为异体字,后世典籍多用遒,比如宋玉(司马迁说是屈原,未定)《楚辞·招魂》:“分曹并进,遒相迫些。”王逸注称:“遒,亦迫。”分成两组齐头进,紧相逼迫互交手。遒和迫都是逼迫的意思。又比如张衡《思玄赋》:“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为霜。”希望芝草一年开三次花啊,迫于白露凝霜不得开放。
(白露凝霜)
逎(遒)字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举常用的说说:(1)强健;有力。《增韵·尤韵》:“遒,健也……劲也。”比如《三国志·魏志·王粲传附阮瑀》:“公幹首逸气,但未遒耳。”指刘桢(与王粲、阮瑀均为建安七子)的诗逸气纵横,但还不够劲健。
(许昌的建安七子像)
又比如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其中的遒,用的也是强健的意思。挥斥方遒这个词的详细解释如下:挥斥,指奔放。出自《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即用此义,强健;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像)
(2)尽;终。《广韵·尤韵》:“遒,尽也。”《字汇·辵部》:“遒,终也。”《楚辞·九辩》:“岁忽忽而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洪兴祖《楚辞补注》:“遒,尽也。”一年岁月匆匆将尽,只怕寿命难久长。苏轼的《滕达道挽词二首》之二:“肮脏仪刑在,惊呼岁月遒。”也是用这个意思。
(3)聚集。《增韵·尤韵》:“遒,敛也。”比如《诗·商颂·长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毛传》称:“遒,聚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称:“揂,聚也。《传》以遒为揂之假借,故训为聚。”也就是说,在这里遒通揂的意思:聚集。这句诗的意思即:施行政令很宽和,百祥福禄齐聚集。
(4)坚固。《增韵·尤韵》:“遒,固也。”比如《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遒。”《毛传》称:“遒,固也。”孔颖达《毛诗注疏》称:“遒训为聚,亦坚固之义,故为固也。言使四国之民坚固也。”朱熹又《注》称:“遒,敛而固之也。”周公东征到远方,四国平定又坚牢。
(周公东征)
(5)美好。比如刘孝标《广绝交论》:“遒文丽藻,方驾曹王;英峙俊迈,联横许郭。”张铣注称:“遒,美也。丽藻喻文章之美也。”
(6)用于地名,“逡遒”,古县名,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集韵·尤韵》:“遒,逡遒,县名,在淮南。”
此外,遒还是姓,《万姓统谱》有载。
(二)qiū。这个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意思:(1)丛生的(树木)。《尔雅·释木》:“枹遒木。”郭璞注称:“谓树木丛生。”陆德明释文:“遒,谓丛攒迫而生。”就是密集的树木。
(密集的树木)
(2)县名。有两个遒县,一个是汉置,一个是隋置。分别在河北省的涞水县和定兴县。
逎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逎字的小篆写法)
遒字的小篆定法如图:
(遒字的小篆写法)
这一对儿字差别不大,就是“酉”上那两笔。记住一个,另一个自然就记住了。
(【说文解字】之27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诫子书》单字解析51:接
诫子书
作者: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今天,继续解析《诫子书》:“接”
接 jiē
首横起笔露锋,然后向右大抗肩,勿长,圆收;竖笔平切后转中锋向下直行,竖身稍细,稍带弧度,到位后跪笔弹锋出钩;提笔起笔稍靠外,落笔后即向右上写提,出锋勿长;右部点笔露锋轻入,勿重,可稍作回锋收笔,出锋引带下一笔画;下横露锋,抗肩圆收,注意长度;两个点笔左低右高,互相呼应;短横不要写长,压点笔而过;撇折与短横虚接,先向左下渐轻行笔写“撇”,勿长,行笔到位后笔锋稍顿然后向右下方行笔,渐重,注意角度;撇笔稍带弯度,遒劲有力;最后横画稍长,左边抗肩稍大,右部略平,略呈拱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