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的意思(丽的意思和含义是什么)

作茧自缚 2023-06-26 07:02:26 用户分享

浙江丽水,“丽”到底怎么读?六安呢?百色呢?到眼前不能噎住

答案是:随便读。

这是浙江省的青藏高原,在杭州市东南部200公里的地级市,境内1000米以上高峰有3500多座,1500米以上的200多座。

说丽水,美丽的河水,清丽的水源与空气,名副其实,森林覆盖率超过80%以上,除了县城和镇等人工建筑,笼罩在一片云雾和绿意中。

降水量1600毫米,是北京600毫米的2.5倍,典型的湿润之地,负氧离子高,养肺养颜之乡。

曾经是相对落后的山区,自然保存了古汉语的许多成分,属于我国八大方言区的吴语片,特点有两个:北方人到这个地方来,一个字都听不懂。其次是,语速快,普通话,两分钟说清楚,人家,一分钟已经“讲”完----“讲”这个字,这里不用“说”。

可是,《新华字典》为何要单独注明读音“2声””,相当于分“离”的“离”音,“梨子”的“梨”这个音。

要我说:没有原因,用习惯了,就不好改了。

当地人的口音,就是快速地读“梨“水,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新华字典1950年代编写时,编辑委员会成员大部分人来自南方,其中接近一半是江浙一带,明清时期“出产“的朝廷状元近一半,同时别忘了,汉字字典,时期就有人陆续编纂,解放后不可能另起炉灶,只能是不断改进。

地名,当时坚持的一个原则,是遵从当地人的发音,因此那时的不少地名用字,无论繁体字的写法还是标音,尽量继承前人的版本,“梨”(音)水,就是这么来的。

同类型的地名有上百个,原谅我不一一列举,如广西百色,百度BO2声,安徽六安,六读LU4声。

不是地名的,也都恢复成一个音。如呆板,就是“DAI一声”,没有“AI二声”,不再读“捱(AI二声)板”

“原则上”就是总有例外,或者没有原则。

1980年代,广西百色,专门分立“地名,读bo2声”的条目没有了,2000年前后,“”六”条目下,不再单列“LU4声”的条目,这意味着,就“遛(LIU4声)安”这些地名,一律恢复到“”大多数”,不再遵从“当地人”。

没错,百色之外的,起码广西之外的人们,遇到这个地名,大大方方读“白色”,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基本会同步更正。前者的标准性更强,没有标注的音,读就是错的。

你当地人口语该怎么说还怎么说,但是“标准”就是标准,社会进步,都在建立标准,拿古代,拿现代,各说各有理,扯不完。

奇怪的是,那些地名在字典中都改了,落了“丽水”,这就是小伙伴们不服气的原因,你让六安和百色人民咋服气啊。

这方面,百色做到了,在当地各种标牌、网站与新闻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上,都倡导读“百色”.

六安,反而继续甚至更加突出,“我们是六安,不是六安”。这叫不思悔改,不按标准来,很顽固,已没办法。全国人民,已经读六安。

我觉得,这不是大多数压极少数的事情,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咋简单咋来吧,安徽人口音中,该咋用还是咋用,但是标准这根弦儿不能没有,地级市,甚至省级的广播电视,更应该按照标准来。

县级的吗,考虑受众的接纳程度,按现实情况来,都别争论了。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最近的一两个版次中不再收录“六”字已经消失的文读音lù,则是尊重语言事实的体现。

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删除了“六”字的老文读音lù,同时也删除了六安、六合这两个地名的注音。

删除了这两个地名的注音,一方面是表明普通语词文读音lù已经消失不用,另一方面,表示地名读音的审定留待将来新的地名审音时再做最终决定,现在不建议仍然使用语词中早已消失的文读音lù作为标准音。(后三段,摘自“”刘祥柏《 今日语言学》----)

趣谈广西贵县方言童谣对我们那一代少年儿童的熏陶影响作用

现在国家发文鼓励民间童谣的创作,国家非常重视童谣对人的一生的影响作用,非常重视童谣在民间精神文明中的传播影响作用。我是唱着童谣长大的,童谣是我的文学写作的启蒙者,引路人;童谣是我的乡愁,是我的童年回忆;民间童谣的确对我们那一代少年起着终生难忘,不可磨灭的影响作用;童谣还是地方文化的结晶,是民间浅易的歌谣传播,文学熏陶。童谣是地方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就象广西是中国的一个组成部份一`样。 童谣,歌谣也是方言。它是方言中最精练,最诣音有趣的语言艺术。它具有几个特点:一、贴近生活接地气,易为普通大众接受,能在群众中自发流行开来。方言本身就是自发流行的,在方言流行中没有任何强权行政命令或权贵影响因素在内。方言参与的平等性,浅俗性,包容性,邻近方言相互影响性,自发天然性是最强的。因此,方言中的童谣,歌谣也是这样,只要大众在说话感受愉悦程度上被认可,接受,它就能自发地在大街小巷中流传开来。甚至从先辈流传到后辈,流传好几代人。而一些才高八斗的秀才创作的童谣,就是由于不能贴近劳苦大众的生活,贴近民众少年后代的生活,所以不能流传开来,或者被漏传,误传,走样,变样。二,取乐搞笑是童谣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和大人都追求快乐,就像人们炒菜必须要有味道一样,没有味道,再有营养的菜人们也不爱吃。儿童的天性就是调皮,顽皮追求笑料和快乐。童谣中的笑料是童谣能传播开来的极大推手因素,正象食物的味道是吸引食客最大的法宝一样。三、童谣,歌谣反映了当地方言的思想性,艺术性,体现了当地民俗,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它是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地方文化的反映。四、参与流行童谣,歌谣的创作者中既有文化高深,学富五车的秀才学者,也有粗俗甚至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甚至有稚嫩年幼无知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童谣歌谣的流行是不管你有没有学问,权贵不权贵,年龄大年龄小的,它只讲自发天然。只要你创作的童谣,歌谣接地气,能引起大众思想感情的共鸣,能给人愉悦的享受,就会有人自发地传唱,它就能流行开来。因此,童谣是古来至今积累下来的自发自然天然,贴近民众生活,接地气并且雅俗共存,兴趣盎然,流芳百世的文化产物。五,童谣是不需要专门去强记硬背的,众孩子自然而然地凭兴趣参与,说过一次就终生难忘,过耳留声,抓铁有痕。它对培养儿童的文学表达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谐音做诗,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浪漫想象,巧妙跳跃过渡衔接的技巧`。如果语文,数理化的知识传播也像童谣的传播一样有趣,学习将会变得很轻松而有效。 下面评点一下我儿时熟悉的常见流行的广西贵港市被称作“贵县话”方言的童谣,歌谣。并追忆一下一些童谣当时产生的背景故事,评点一下它的意义。一、凼凼转,菊花园,阿妈叫我睇龙船。龙船冇好睇,返屋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文钱。 评点:这首童谣,看似幼稚,简单,平淡无奇,不露声色,但它是包含着“经济基础决定精神享受”的深刻高雅哲理在内的文学精品。鲁迅在《伤逝》中有个名句:“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所谓“生活着”,就是先得有吃有穿才去谈其它诸如谈恋爱拍拖,看戏,看电影等精神享受。如果没吃没穿,饿着肚子去谈恋爱,去看电影看戏是没有什么真正快乐的精神享受可言的。看菊花园,看龙船就是类似看戏看电影一样的精神享受,而养鸡仔就是挣钱填饱肚子的经济基础。妈妈叫那小孩子去菊花园看龙船,但那小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菊花园和龙船虽好睇,但不能当饭吃的,还是那小孩子天天喂的鸡仔,却能卖换钱,能生蛋,能填饱肚子。所以这懂事的小孩子觉得鸡仔比那菊花园和龙船都更好睇。脚踏实地去挣钱胜过去看菊花园和龙船。鸡仔因为能挣钱而变得比龙船更温暖更美丽,就像女孩子因为品德可爱而变得更美丽一样。从追求精神享受到追求现实经济基础,这是在贵港流行的童谣中最深刻高雅,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一首。这首童谣肯定是一个写作水平很高,又能通俗接平民地气的学者写的,但它非常贴近劳苦大众的家庭生计生活,于是它成为才高八斗的秀才作品能在小孩子群体中成功传开来的一个范例。二、傍笔,傍鼻,有人跟你尾,人孥捻你高高飞,我捻你幢督企。 评点:这是一个科举考试时代,文化程度很高的读书人写的。“傍笔傍鼻”是并不接地气,是令大众有点费解的文言文。“傍”是“依靠”的意思,此处为“依靠某物而站立”的意思。蜻蜓翘起尾巴停靠在花上或枝叶上时很象秀才用的笔那样竖直,而蜻蜓的翅膀和头及它紧靠花朵或树枝树叶,象在闻它们的气味的样子又让人联想起鼻子,于是贵县街有一个正在备考科举的秀才根据他个人的学习思考喜好把“蜻蜓”命名为“傍笔傍鼻”,有时简称为“傍鼻”。这个秀才自己当然知道“傍笔傍鼻”是什么意思。但文化少的劳苦大众和少年儿童是不明白“傍笔傍鼻”是什么意思的。但“高高飞”“幢督企”则是很接地气,音律铿锵,令人愉悦的口语。于是这首童谣在贵县街流行开来了。“幢督”是“竖直””笔直”的意思,“企”就是“站”。把蜻蜓叫“傍笔傍鼻”也被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地被动机械整体接受了。但直到今天,大多数人还不是理解“傍笔傍鼻”的文言文深难内在含意的。直到我给大家分析揭示了“傍笔傍鼻”的文言文含意后,许多说了一辈子“傍笔傍鼻”的贵港人才恍然大悟:原来“傍笔傍鼻”是这个意思和来源啊!“傍笔傍鼻幢督企”是贵县话中独有的历史资料储存,是古人留给今人,后人研究的久远历史方言活化石。小孩子和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是不可能说出“傍笔傍鼻”的文言文来的,这肯定是一个贵县街上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在闲暇时创作并教给他的儿子或者孙子。离贵县街很近的三塘的亲戚到街上玩,听到了这一童谣,就带回到三塘来了。但他们也不太理解“傍”的含义。这就必然在远程传唱过程中产生偏差错误。三塘那一带的童谣是:“逢逢被,逢逢被,大头君子捻你尾,人屋捻你高高飞,又来凭我么手儿!”“逢逢被”应该是“傍傍鼻”的音误,因为不求甚解,不知所以然而把“傍笔傍鼻”的音给念歪了。三塘的这首童谣质量水平显然没有始发地贵县街的这首好,不理解“傍”,“傍鼻”使他们不知“傍笔傍鼻”为何物。在三塘蜻蜓还是被叫做“大头君子”。这是由于高深费解而被传走样,变样的一个例子。三、点子班班,坐去南山,南山流米,古楼种木。白马行桥,行到半路打乞超。这首童谣离民间的通俗可理解性很远,直到今天我问六十多岁的贵港老人们,此童谣是何意?他们回答说,幼时阿公阿奶口口相传教他们这首童谣。他们是靠诣音记背有一点印象,但是不求甚解,是不知何意的。直到现在年老了仍然不知这首童谣是什么含意,不知这首童谣要表达什么。这首童谣肯定是文化程度很高的读书人写的,普通的成年农民,工人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高深难理解的歌谣。因为它费解,可能也会有传错,漏传,误传,有已走样而与创作原文不完全相同的可能性。这首童谣是大作家的作品因为不贴近生活,不接地气而在民间流行不开来的一个例子。三、拍拍大腿唱山歌,个个笑我勿老婆,去到大圩娶几个,吃饭吃得多,呵屎呵论箩.朝朝热头晒屎屈,肥到象只大铊锣. 评点:此民谣讽刺生活中常见的懒婆娘,刺懒颂勤,又加幽默恢谐搞笑,搞笑是它最大的特点。在轻松搞笑中却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四、熠熠虫,点灯笼,点去梧州揾老同.老同冇在屋,揾阿叔.阿叔煲饭煲成粥,阿婶返来儿讶儿讶哭 评点:想象萤火虫能从贵港飞去梧州,对小孩子来说是把动物拟人化,有突破现实主义束缚,浪漫拓展想象空间的写作方法提高的作用. “儿讶儿讶哭”则是贵县话修饰哭的象声词,较生动形象.从“老同冇在屋”到“揾阿叔”是一个跳跃过渡,从“阿叔煲饭煲成粥,”到“阿婶返来儿讶儿讶哭。”又是一个跳跃过渡。跳跃过渡就可以衔接很多个笑料。这是很多童谣都有的写作技巧。 下面着重谈几首儿童凭兴趣参与创作的有趣的,值得回忆的童谣。五、今物星期六,去街买猪肉,买着猪乸肉,煲死煲嘛熟,吃开猪乸肉,成日去灰录。 评点:这首童谣不是才高八斗的作家创作的,而是我那个少年时代,一群稚气未脱的十岁孩童你一句,我一句地参与集体创作而成的。它搞笑轻松幽默接地气,把猪乸肉当好猪肉买回家,猪乸肉非常难煮难吃,吃了猪乸肉有人要拉肚子上厕所,这是既现实又搞笑的民间生活趣事。听到这一童谣的儿童几乎100%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传诵,自得其乐,其乐融融。这首童谣也反映了六十年代当时困难的经济市场情况。当时市场上的确有人拿猪乸肉当好猪肉卖。我都吃过猪乸肉,味道极差,很难咬难吃。如果放在现在,肯定是吃了一口就吐掉倒掉不吃了。但当时经济困难,吃不饱饭,上当受骗买了猪乸肉回来仍要把它吃完。难吃好过饿肚子啊。这首童谣非常精练,没有一句废话,紧靠主题展开。自然而然为广大孩子们接受,也能教育提高孩子的韵律文学运用素养和精练不说废话的素养。六,嬲勿知,恨勿知,做乜喱得加厚面皮。 这是由贵港贵城永明小学女孩自发创作的一首童谣。小女孩之间争吵闹矛盾时,有人要拉帮结派。孤立,刁难其中的一个小伙伴,于是唱出这一童谣为攻击武器,排斥,驱逐这个小女孩,不让她入群。本来小女孩之间争吵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和好如初,一起玩耍的。但如有鸡肚肠子,又想当领袖的小女孩存心要拉帮结派,孤立,为难其中一个人,就首先唱出这首歌谣发难,攻击,如有人附和她,一起跟着唱这首童谣,那被攻击的人就惨了,她被孤立,被刁难了,被驱逐出群了。平心而论,这首童谣写作水平不错,短小精悍无废话,现场实地操作攻击性很强,杀伤力很强。这首童谣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童心童稚童趣。七、1961年,我在登龙桥的同班梁姓同学家中是农民,他十,十一岁的小学生就创造了一首文学性,思想性不是很高,就仅仅因为触及到现实中公社农民集体在那里砍蔗的具体生动劳动景象,此诗又谐音好玩,于是竟在贵县街流行开来并传到后代。歌词是这样:旧时有个人,参加老农民,农民去斩蔗,斩着只老蔗缧.(木节,竹节,蔗节叫缧,蔗缧是坚硬不能吃的。刀碰着硬节被弹回来,小孩子就觉得好笑) 评点:这肯定与作家的思想性艺术性相差甚远,但它的大众浅俗乐趣接受性在孩子中却很受欢迎。是在民间自发地传播开来,并自发地保存在传入后世的贵港童谣流传作品中。它的民间自发流传保存性的原因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八、还有另一首我就是始作俑者.1959年,私人不准在家煮饭,全体人民都要去公共食堂领饭回家吃。,许多家中是派小孩子去领饭盅饭,有些是大人拿木桶去领,以保温不让它那么快凉.从食堂领饭出来的队伍象长江水流一样浩浩荡荡.气吞山河,蔚为壮观。触景生情,我小孩子一边拿饭回家一边用贵县话套用红色娘子军军歌曲调唱:“向前进,向前进,细子儿么(背的意思)饭盅,大人么饭桶.” 结果人家听了都觉得非常好笑,那“细子儿么饭盅,大人么饭桶”既形象生动又有很大的取笑,调笑作用功能。取笑调笑就是生活的调节剂。取笑调笑是这首童谣能流传开来的最大推手。它自发地自然而然地由众人传唱并流行开来了.其实当时大家都在饿肚子,但仍然是苦中作乐.九、“阿妹阿妹,同猪同狗睡,狗赖尿,赖阿妹。”这首童谣产生于贵港贵城永明街,即我的家乡街道。当时阿妹家成份不好,父母心情不好,又有点重男轻女,因此平时对她关心照顾较少,这使得她总是与狗一起玩,甚至与狗一起睡觉。看到她与狗睡觉,小孩子互相之间总要挖苦,取笑,不知是那个小孩子先恶作剧创作了这首童谣来取笑她,而大家都觉得这童谣很好笑好玩,于是这童谣便很迅速地传开来了。这首童谣的创作者虽是小孩子,但写作素质水平较高,善于立足现实,高于现实。善于联想虚构扩展,善于挖掘笑点,善于组织巧用语言。本来人家只是与狗一起玩,偶尔一起睡。他就从“同狗睡”而夸张扩展到“同猪睡”,并联想虚构扩展到“如果狗拉尿,尿湿阿妹的衣服,人家就说是阿妹尿床了。”的实际没有发生,但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来作为作弄取笑点。这首童谣比“农民去斩蔗”水平更高,能登儿童创作范文的大雅之堂,他的写作联想能力可学习借鉴。可能我们许多成年人都不会有这小孩子的联想合理虚构浪漫的写作能力。十、谷咯,谷咯,吓着只老嗨壳..(“谷咯”是母鸡下蛋后的叫声。“老嗨壳”是老女人)十一、哭哭又笑笑,阿公买只鲤鱼返来钓。(对哄小孩子不要再哭的描写)十二、董存瑞,十八岁,为了牺牲炸堡垒。(“为了牺牲炸堡垒”文法都不通,但它合非常多的幼龄儿童的口味,因此它也流行开来。小孩子只要发音愉悦好玩,是不管文法通不通的。以上次几首完全是儿童创作的童谣,说明童谣对儿童思想性,趣味儿童文学创作性的推动影响作用。1、.前拍拍,后拍拍,阿弟揩身嘛着吓2. 123,细子儿穿花衫,456,细子儿去灰禄,789,全屋人去饮酒.3.点虫虫,虫虫飞,飞去边?飞到大街乞儿饥.4、话说有一傻儿记忆力特别差,老妈子喊巨去买“豆豉辣椒姜”,他一路喃背“豆豉辣椒姜”,“豆豉辣椒姜”。。。。。。。结果半路上一妹奀喊了他一声,因此他忘记了“豆豉辣椒姜”,改变为背“元宝蜡烛香”,买了“元宝蜡烛香”回家。豆豉辣椒姜,紧住要炒菜,快些去市场。肾浓肾出肠,买返元宝蜡烛香。6、大风吹,大雨来,猪担水,狗劈柴。收棉被,勿再晒。收禾谷,今年米。(动物拟人化,形象生动艺术性强。)7、本本螺,头出角,尾出肠,磨利大刀杀你娘。(对蜗牛的描写很细致生动。)十五、保田年天,残废阿公去拜年。拜来拜去跌落田。谁人舅得珍珠宝,买只猪头送上天。 这是贵县增加小孩子会读诗认字,而在民间流行的学习兴趣游戏。小孩子在地上画上上面四字方格,并顺时针方向在四个方格中填上“宝田年天”四字。一边读上面那首童谣,一边用手指顺时针方向顺序向下进展,结果开头“宝田年天”四字分别对应表格中的四字。后四句诗中结尾的四字又分别对应落在相同字眼的“年,田,宝,天”方格中。这就让小孩子增加了读诗认字的兴趣,动口动手指又动脑。十六、澎钳挖窟,替蛤做奴。(形象揭示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以浅喻深。)十八、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我祝外婆身体好,我让外婆心情妙。外婆对我哈哈笑,外婆叫我好宝宝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我祝外婆身体好,我让外婆心情妙。外婆对我哈哈笑,糖一包果一包 吃齐月饼有肉糕。十九、磨谷,磨米, 磨得只饭朱仔,喂老弟,老弟勿吃喂老碧,老碧吃开周身力。二十.女是心胆腚,姑依是密糖埥 ,哝是吊胫绳,新抱是搞家精。解说:这是一首很草根平民,又很有意思的贵县话民俗歌谣。它的意思是:女儿是母亲的“心胆腚”,即心肝宝贝,贴心小棉袄,嘴巴甜,与母亲的感情最深,最懂得体贴,关心,帮助母亲。而女婿由于娶了自己的女儿,是半途捡来的新儿子,彼此之间都有新鲜感,又客气又关心。女婿对岳父岳母总是非常感谢,百般讨好。因此,女婿是岳父岳母的密糖罐子,而儿子对父母最不客气,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天经地义的。对父母要求过高时有发生,小时候调皮捣蛋又最让父母气愤,娶了老婆之后对老婆好胜过对母亲好又让母亲感到伤心。所以儿子常常是气死父母的“吊胫绳”,媳妇不是自己亲生的,又总是挑拨离间母子之间的关系,所以新抱是“搞家精”。虽然不是百分百都是这样,但有百分之五,六十都很普遍,所以这首歌谣在贵县民间流行。二十五、三合香 ,下街臭,三合下街生鸡斗(三合社区几十年来一直被人叫做“三合乡”,“三合香”是“三合乡”的同音词。三合乡人与下街人曾经因春节舞狮争吵,而象公鸡一样要打架,所以称“生鸡斗”。)

从“鸟”和“乌”的区别说起,追根溯源,发现汉字之美

写上一篇公号文章《有赞有弹:评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的两道基础运用题》时,中考原题是从别人传给我的一个电子版试题上直接复制粘贴下来的。文章发出后,有同行告诉我,“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岛似江南”有误,应该是“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

这个错误实在犯得太低级,估计我用的这是一个扫描版的试题,软件识别有误,或是使用五笔输入法的问题,所以出现了这样令人发笑的错误。能飞的一定是“鸟”,而不可能是“岛”。

虽然人文地理上也有“飞地”之说,这些飞地也有本身就是岛屿,但“飞”的却不是岛,而是要“飞”过去才能到这个“岛”。因为这块地方不和自己的行政属地在地理上直接相连,要飞过其他的行政属地才能到达。

由于扫描软件识别的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形似导致的识别错误。其实,不只是扫描软件,即使是大活人识字写字时,也常常因为形似的原因致误。

“鸟”和“乌”,两者就差一个点儿而已,扫描软件时常会弄错,在小孩子初学汉字时,也很容易弄混。今天我就来从字源角度分辨一下这两个字,并由此牵出一长串儿与此相关的内容。

“鸟”是个象形字,象形是汉字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最初写字其实就是画画,后来慢慢从具体形象的事物线条化,抽象起来。从“鸟”字字形的变化,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乌”也是象形字,也是一只鸟的形象。我们看“乌”字的字形演变,发现它和“鸟”字的写法在演变上有太多的相似之处。

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鸟”,“乌”就偏偏少了一点儿呢?这少的一点儿是什么呢?

原来,“乌”最初专门指乌鸦这种鸟,我们知道乌鸦的特点是通体黑色,眼睛也是黑色的,因此不容易看到乌鸦的眼睛。于是,在造“乌”字时就少了这一点儿,这一点儿就是“眼睛”,当然,不是说乌鸦没有眼睛,而是乌鸦有眼睛却不容易被看见。

这个“乌”少一点儿,可谓理由十分充分。这个造字特别能体现出先民在造字时细致观察的特点,能够发现点滴细微的差异,并把这种差异通过造字表现出来。

在中国古代,太阳有一个别名,叫“金乌”。也称作“赤乌”。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有很多古诗中用“金乌”代指太阳。比如,“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兼玉兔,年几奈公何。”(唐·徐仲雅·《赠江处士》)

太阳之中有金乌,月亮之中有玉兔,实在是非常神奇的想象。先民的想象力恐怕要比今人强大得多得多。那为什么要称之为“金乌”,而不称之为“金鸟”呢?或许与先民对太阳的观察有关,我们今天大多数人只是知道太阳耀眼,但先民在耀眼的太阳表面发现了阴暗的区域,近代科学家将其命名为“太阳黑子”。因为是暗黑的部分,所以如果是一只鸟的话,那当然只能是“乌”,而不可能是其他的什么鸟。此可谓先民细致观察的又一个极为鲜活的例子。

“鸟”和“乌”都是象形字。在汉字造字法中,还有一大类别是形声字,从有了形声这种造字方法,汉字数量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现在有四分之三的汉字都是形声字。所以,在学习汉字时,务必要深刻理解形声字,才能学了一个字,由此拎出一大串字来。

以“鸟”为例,鸟作为汉字的部首之一,常常作为形旁存在,表明这个汉字所表示事物归属的类别,本身就是鸟类或禽类,或者与鸟有关。

说到鸟,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字“禽”,经常“禽鸟”是连在一起出现。我们现在说“禽”,常常组词为家禽。但其实“禽”字造字之初,也是象形字,像一个长柄的用来捕捉禽兽的网子的形状,就是现在的“擒”,古代狩猎对象自然是飞禽走兽,所以禽又指各种动物。

《说文》中的解释:“禽,走兽总名。”《礼记·曲礼上》中有名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后来,又有飞禽与走兽的区别。《尔雅》中说“二足而羽谓之禽。”

用“鸟”作为形旁的字,除了常见的鸡、鸭、鹅、鸽、莺、鹂、鹊、鹃、鸦、鸥、鹤、鹰、鸵等之外,还有很多。

有一些部件中带有“鸟”的字单独拎出来看好像有一点儿陌生,但是如果放在一个词语中,则会发现这个字其实非常常见。

比如:饮鸩止渴,趋之若鹜,鹬蚌相争等。

“饮鸩止渴”的“鸩”是传说中的一种有毒的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用鸩组成的常见词语还有鸩杀、鸩死、鸩酒等。

“趋之若鹜”的“鹜”是野鸭的意思,词语的整体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与“趋之若鹜”的“鹜”字形非常相近,读音也相同的一个字是“好高骛远”的“骛”,这个“骛”从马,敄( wù )声。本义是“纵横奔驰”,在这个词语中的意思是“追求”。两个字非常易混,需要特别注意。

“鹬蚌相争”常常和“渔翁得利”四个字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一个大家都特别熟悉的寓言故事,其中的“鹬”是一种嘴、脚都很长,以小鱼、贝类等为食的水鸟。

还有诸如鹮、鹳等字看似不常见,一旦放在特定词语中,又让人觉得特别熟悉。比如,朱鹮,我国的濒危保护物种,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作为“吉祥之鸟”。今天,经常看到有人为了保护朱鹮而牺牲的动人故事。“登鹳雀楼”,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唐诗,“鹳”是一种形似白鹤的水鸟。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

我整体梳理了一下以“鸟”作为形旁的这些字形声字,发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可以分类来说一说。

1.有很多都是两个带有鸟的偏旁的字,最终合成为一个词,共同表示一种鸟类。

比如,鹦鹉、鸳鸯、鹌鹑、鹁鸽(bó gē 鸽子之一种)、鹧鸪、鹈鹕、鸬鹚、鹭鸶、鸲鹆(qú yù,俗称“八哥儿”)、 鹡鸰(jí líng 俗称“张飞鸟”)、鸱鸮(chī xiāo 猫头鹰一类的鸟)、鸺鹠(xiū liú 猫头鹰的别称)、鸧鹒(cāng gēng 亦简化为“仓庚” 黄鹂的别称)、鸸鹋(ér miáo 大洋洲的一种大型走禽)等等。

2.古代有很多为猛禽命名的带有“鸟”的字。

比如,鹞、鸢、鹰、鸷 、枭、鹫、鹗、鹘(hú)、鹯(zhān)等,都是鹞、鹰一类的猛禽,大约这类猛禽因其凶猛留给人深刻的印象,所以专门为它们做了一些命名。

3.有一些一提起来就很有文化色彩的鸟,有的是现实中就有,但也有很多只是传说中的鸟。

比如:雎鸠,一种水鸟。生有定偶,故《诗经·关雎》以喻君子的配偶。《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鹣,古代传说中的比翼鸟。鹣鲽:比翼鸟和比目鱼。比喻感情深厚的夫妇。如:“鹣鲽情深”、“鹣鹣鲽鲽”。这个“鹣”字时常在诗词中出现,比如:翼只思鹣比,根长羡藕并。(唐·吴融《个人三十韵》)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清· 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鸿鹄,大家熟知的是《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即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与“鸿鹄”构成相反意思的是“燕雀”一类的小鸟,在《庄子·逍遥游》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里的鹪鹩就是燕雀目鹪鹩科的小型鸟类,也称为“巧妇”。

鹏,传说中最大的鸟。《庄子·逍遥游》中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今天有“鹏程万里”这样的常见词语,很多父母爱用“鹏”字给孩子起名,包含了极为美好的期待。

鸾鸟,古代中国传说中的神鸟,和凤凰同属一类。屈原《涉江》中说:“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朝堂坛兮。”“鸾凤”作为一个常见词语,有多种比喻义,比喻贤俊之士、比喻君王、比喻美人、比喻夫妇等。

鹓雏(yuān chú,亦作鵷鶵):在中国传说中是与鸾凤同类的鸟。《庄子·秋水》:“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李商隐《安定城楼》诗:“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就是借用《庄子》中的这个典故,以庄子和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鹔鹴(也作“鹔鷞”),古代传说中的西方神鸟。《说文》中有“鹔,鹔鷞也。五方神鸟也。东方发明,南方焦明,西方鹔鷞,北方幽昌,中央凤皇”之说。

说到“凤凰”的“凤”,其实也是带有鸟的汉字,只不过是在简体字中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看看繁体字,就知道了。鳳:形声。从鸟,凡声。本义:凤凰。

“凰”则在造字上有一点儿特别,最初就写作“皇”。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所以用表示“王”的“皇”来称谓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后来才有“凰”字,个人猜测大约是仿了“凤”而造的一个字,对此没有深入研究,愿就教于方家。

当然,凤凰也有一些区别,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所以古琴曲有《凤求凰》,司马相如也有诗作《凤求凰》,看来自古以来就是男追女,而不是女追男。

3.有两个词非常常见,但某些书中常常弄混,日常人们拼读或者书写时也常常弄错。

“老鸹(guā)”和“老鸨(bǎo)”能分得清吗?

虽然“鸹”和“鸨”在造字之初都是指某一种鸟类。

“鸹”是乌鸦的俗称。乌鸦是很常见的鸟类,因此,有很多和“老鸹”有关的俗语或者童谣。比如,“老鸹飞到猪腚上——看见人家黑,看不见自己黑。”“死了三年的老鸹——光剩嘴。”“老鸹窝里出凤凰”等等。

“鸨”,是鸟类的一属,比雁略大,背上有黄褐色和黑色斑纹,不善于飞,而善于走,能涉水。常见的有“大鸨”,“小鸨”等。而“鸨”用“老”作前缀,那就不是指鸟,而是指人了。老鸨指开设的女人。

为什么要以一种鸟的名称来称谓开设的女人呢?相传老鸨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鸟类,古人发现,这种鸟类没有雄性,只有雌性。它们通过与其他种类的鸟进行交配,然后繁殖,很像“人尽可夫”的,所以称呼老板娘为老鸨。

明朝宋权的《丹丘先生论曲》:“之老者曰鸨。鸨似雁而大,无后趾,虎纹。喜淫而无厌,诸鸟求之即就。”现代文学家聂绀弩《论鸨母》说:“鸨,淫鸟,借指。”

以上带有“鸟”字旁的字,都是形声字,而且,都是指某一种鸟类。那么,有没有带有“鸟”这个部件的汉字,但不是指某一种鸟,而是指与鸟有关的行为的字呢?

我们最熟悉的一个字就是“鸣”。不过,这个字不是形声字,而是会意字。从口,从鸟。本义:鸟叫。《说文》中说:“鸣,鸟声也。” 后来这个字泛指为各种鸟兽或昆虫的叫声,进一步引申为发出各种声音。

比如: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 曹操《短歌行》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白居易《琵琶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王维《观猎》

还有另外一个字,我们不太熟悉,甚至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写,但却常常在口语中用到这个字。

鹐(qiān),鸟禽啄东西。造个句子,“别让鸡把地里的嫩苗鹐了。”

以上的形声字也好,还是会意字也好,都是将“鸟”作为义符来使用的。那么,带有“鸟”这个部件,不过,鸟不是作为义符的字有吗?

也有。如:茑 niǎo。这个字虽然带有鸟这个部件,读因也与“鸟”相同,但本身不是动物,和鸟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茎细长而缠绕。这个字中的“鸟”是作为声旁存在,而不是作为形旁存在。

在古诗文中,“茑”常常和“萝”一起出现,都是藤蔓类的植物,引申用来比喻一种依附关系。

比如:茑与女萝,施于松柏。—— 《诗经·小雅·頍弁》

萝茑必有托,风霜不能落。—— 张九龄《杂诗五首》

附带说一句“萝”,最有名的一句诗是这样的: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古诗十九首之八》

以上,基本上把带有“鸟”这个部件的绝大多数汉字梳理清楚了。接下来说带有“乌”这个部件的汉字,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了,比带有“鸟”这个部件的字要少的多得多。

最常见的只有这样几个:呜、坞、邬、钨。

由这几个字可见,“乌”在汉字造字中,只作为声旁存在,而不作为形旁存在。出现这种情形比较容易理解,毕竟“乌”单独作为一个字时只是特指“乌鸦”,而不能泛指各种鸟类,所以,在造字时,遇到与“鸟”有关的汉字,首选用“鸟”作为形旁,表示属性或类别,而不会选择“乌”作为形旁。

细心的读者,应该会发现,除了大量用“鸟”作为形旁,表示禽鸟名称的汉字之外,还有一些本属鸟类,但在字形构成的部件中没有“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常见的比如雀、隼、雁、雕、雉等。

揣摩这些字,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部件,那就是“隹”(zhuī)。“隹”从造字的方式上来说,和鸟一样,都是象形字。它们两个是同源字。那么,这个字和鸟有什么区别呢?《说文》中认为“隹”是“鸟之短尾之总名也”,而“鸟”则是“长尾禽总名也。”看来是尾巴长短的区别,但实际上,探究后来的带有“隹”“鸟”这样部件的字,并不完全遵循这一规律,已经开始混用了。

因为“隹”与鸟是同源字,所以,很多表示鸟或者与鸟相关的字,也在部件中用“隹”,而不用鸟来表示,比如,前面提到的雀、隼、雁、雕、雉这几个字。

不过,进一步追溯这几个字的字源,它们的造字理据却又大不同。“雀”是会意字,“隼”是指事字,其他三个则属于形声字。

“雀”上面是“小”,下面是“隹”,组合在一起,字义非常明显,就是小鸟。

“隼”上面是“隹”,下面的“一”,有人认为是在强调“隼”的利爪,毕竟,鹰隼都非常凶猛的禽类。

雁、雕、雉则都是形声字,不再逐一分析。

“隹”这个造字部件,在造字时也很活跃,不过,并不能认定所有带有“隹”这个部件的字都与“鸟”有关。下面尝试分门别类梳理一下。

“隹”作为形声字形旁存在的字。

雏:从隹,刍声。本义:小鸡。

雄:从隹,厷( gōng)声。本义:公鸟。

雌:从隹,此声。本义:母鸟。

后来就由雄和雌进一步泛指“公”和“母”。《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雅:从隹,牙声。本义:鸟名,乌鸦的一种。《说文》:“楚乌也。”今天用的高雅之“雅”都是后来才有的意思。

雇:从隹,户声。本义:鸟名。即九雇,一种候鸟,也就是布谷鸟。今日常用的“雇佣”之“雇”应该是假借的结果。

“隹”作为会意字的义符存在的字。

集:《说文》中说集是“群鸟在木上也。”《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知道了“集”的造字本义,对理解“沙鸥翔集”很有帮助,能更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沙鸥翔集”要理解为群鸟或栖止或飞翔。

隻:这是“只”的繁体字写法,今天常用作量词,比如,一只鸟。《说文》中的解释是“鸟一枚也”,凡是从“又”的字,常常和手有关,所以,“隻”的本义就是用手抓住了一只鸟。

雙:这是“双”的繁体字写法。有了“隻”这个繁体字的知识做铺垫,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字也是一个会意字。最初就是说用手抓住了两只鸟。所以,“双”表示“一对”。

雔:chóu。这个也不难理解了,成双成对的鸟。《说文解字·雔部》:“雔,双鸟也。”说到“雔”字,需要补充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形声字,雠chóu,雠的本义是应答。这是编辑出版中常用的一个字,组词是“校雠”,意思是两人相对校阅,考订版本文字,纠正讹误。我个人觉得把“雠”当成会意字理解也非常有趣,两只鸟叽叽喳喳的形象立刻浮现在眼前了。

雥:zá 群鸟。

雦:chóu 古同“集”。

虽然以上两个字,如果不告诉你读音,你可能不知道读什么,但是,当你知道了“隹”表示鸟,看了这个字形,即使不知道读音,也能猜出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隽:今天常用的词是“隽永”。但很多人知道“隽永”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隽”最初造字时是会意字。从隹,从弓。“弓”用来射鸟。本义:鸟肉肥美,味道好。肥美的味道自然值得反复回味。

焦:金文字形,上面是“隹”,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今天,焦虑的人太多了,焦虑其实就是把像鸟一样,放在火上烤,能不难受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隹”字,也是形声字,但“隹”不是作为形旁存在,而是作为声旁存在。

堆:从土,隹声。本义:土堆。

帷:形声。从巾,隹声。本义:围在四周的布幕。比如,“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惟:从心,隹声。本义:思考;思念。比如,《三字经》中有“口而诵,心而惟”。

唯:从口,隹声。本义:急声回答声。比如:“唯唯连声”“唯唯诺诺”等。

椎:从木,隹声。本义:槌子,敲击的器具。“椎”有chuí和zhuī两个读音,前者如“椎心泣血”,后者如“脊椎”“胸椎”等。

锥:从金,隹声。本义:钻孔的工具。

碓(duì):石做成的捣米器具。北京有地名“水碓子”。

维,从糸( mì),隹声。本义:系物的大绳。理解了这个字的本意,你看到“维系”这个词时自然会理解得更为深入。

稚:从禾,隹声。本义:晚植的谷类。引申为幼禾。

骓:从马,隹声。《说文》对这个字的解释是“马苍黑杂毛也”。有名的诗句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其实“稚”和“骓”中的“隹”,可以理解为不仅仅是起到声旁的作用,也兼有形旁的作用。“隹”之短尾,不正与幼禾之短小相互联系吗?“骓”这样的名马,难道不也正像是鸟飞一样迅疾吗?

有一些字,虽然有在字形中有“隹”这个部件,但实际上却不是“隹”字,而涉及到形声字的另外一个概念,即:省声。一种传统的简化汉字方法。省略形声字中声符的笔画。

比如:

准:准本为凖的俗字,现为凖的简化字。从水,隼省声。本义:平,不倾斜。

售:从口,雔省声。本义:卖出去。

接着区分两组带有“隹”字的形近字,说说它们的造字理据。

“谁”和“难”

这一组字非常常用,也不难区别,但可以进一步琢磨一下其字源,也很有趣味。

谁:形声字。从言,隹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鸟叫叫什么呢?估计是在问“什么人?”,“谁啊?”

难:会意字。从又,从隹。最初就是指一种鸟的名称。后来假借为“困难”之难,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用手(又)抓鸟确实是不容易的事情。

“雎(jū)”和“睢(suī)”

这两个字太像了,偏旁一个是“且”,一个是“目”,字形差别只在“出头儿”还是“不出头儿”。

这两个字前一个还算常见,因为有“关关雎鸠”,也有《唐雎不辱使命》。但后一个则不大常见,不过中学生也应该认识,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的句子:“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雎:形声字。从隹,且声。本义:雎鸠,一种水鸟。

睢:形声字。从目,隹声。本意是“仰视”。《史记·伯夷传》中有“暴戾恣睢”。意思是“残暴凶狠,胡作非为。”

最后,还要区别一组比较特别的带有“隹”的字,瞿、翟、雒、崔、霍,这组字现在常用来表示姓氏,但估计很多即使本身就是这个姓氏的人,也对自己姓氏的本义不甚了了,这里做一点儿字源的追溯。

瞿:会意兼形声。《说文》:“从隹。”本义:惊视的样子。

翟:会意字,从羽,从隹,本义:长尾的野鸡。“翟”是一个多音字,作为姓氏时读zhái,但作为人名用字时读dí,如战国时墨子名翟。作为“长尾的野鸡”这一意思理解时,也读dí。如:翟车(皇后所乘饰以雉羽的车子)

雒:形声字。从隹,各声。鸟名。《说文》的解释是“鵋鶀(jì qí )也。怪鸱(chī)。今称鸺鶹(xiū liú),也叫横纹小鴞(xiāo)。”这么多生僻字,不认识也没关系,其实他们都在说同一种我们熟知的鸟类,就是猫头鹰。

崔:形声字。从山,隹声。本义:高大。崔嵬:崎岖不平的山。亦泛指高山。《诗经·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攀那高高土石山,马儿足疲神颓丧。)

霍:会意字。从雨,从隹。大雨来临时群鸟奋力飞起,霍然有声。本作“靃”,俗省作“霍”。本义:鸟疾飞时发出的声音。后描述门、水等响声。《木兰辞》中有“磨刀霍霍向猪羊。”

最后的最后,还有一种最常见的“鸟”没有说,就是“燕”,“燕”这种鸟为啥造字的时候不带鸟?因为本身就是象形字,你看下面的“燕”字的字源流变,甲骨文的“燕”,简直就是“燕”的简笔画嘛。

【后记】

原本只是由“鸟”误为“岛”,想起来要写一写“鸟”“乌”的区别,并由此展开来说一说,不过,这一说不要紧,连搜集整理资料,带写文章,就花了七、八个小时,总字数到了近八千字。估计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太会有耐心读完这七、八千字的知识性文章的。那么,写来有什么用呢?

第一个有用是在写作过程中,有一些对我是已知的,比如,“鸟”和“乌”的字源,“隹”是一种鸟等等,但具体到带有这些偏旁的字从字源上来说,是怎么回事儿,就完全把握逐一说清楚了。这么一梳理,温故而知新,就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就更有把握了。而且,我在对这些字做进一步的语境解释的时候,所选择的例子绝大多数都是课文别常见的例子,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

第二个有用是只有经过这种写作和研究的实践,才具体知道一些基本的研究路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作为老师掌握就行了,而是要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掌握这样的一些研究方法,自己去探索。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知识是无穷尽的,不断灌输给学生知识,远不如教会他们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路径。

这两个“有用”,能让我透过一个又一个汉字,发现汉字在造字上的妙处,发现汉字之美。当我把这种妙处和美好传递给学生,学生一旦获得了发现汉字之美的兴趣和能力,那么,语文课上,老师教起来,学生学起来,岂不是都会特别开心,这才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深海》:一个抑郁症女孩的自我救赎

在大片云集的春节档,《深海》无疑是气质独特的一部。

7年前,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横空出世,声势浩大,在取得将近9.47亿票房、突破中国影视多项票房纪录后,导演田小鹏的名字也逐渐被人所熟知。

这部被观众誉为“国产动画崛起”的电影为他带去了名利,而就在人们认为他会乘胜追击制作《大圣归来2》时,田小鹏作了一个有些任性的决定,按他的话说,这是一种突破。

2023年,7年磨一剑的电影《深海》成功上映。不同于《大圣归来》依靠大IP,对家喻户晓中国神话故事的塑造与延伸,《深海》将重心投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着重讲述普通人内心的纠结与挣扎。如果说《大圣》是英雄人物对外部环境的抗争,那么《深海》则表现了抑郁人群的自我意识与内心活动。

导演田小鹏是个浪漫的人。影片制作前,他受儒勒·凡尔纳小说《海底两万里》的影响,认为冒险探索的故事应与海底世界有关,于是这部奇幻小说也为影片的梦幻世界铺下了绮丽的基调。而主人公参宿、南河的名字则取自太空,来自冬季大三角中两个星星,参宿四与南河三。其中参宿四是一颗不稳定、随时会爆发的恒星,同时也隐含了对女孩参宿命运的预判。

电影《深海》海报

《深海》是一个色彩瑰丽的故事,但它的内核是灰暗的。

女孩参宿生活在重组家庭。父母离异后,她跟随父亲、继母与弟弟一起生活。参宿并不快乐,在新家庭中,她是不受重视的存在,长期压抑自我情绪与需求。而在父母的眼中,参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听话”“懂事”,极度照顾他人情绪。

影片的正文便从这里开始。一次奇幻之旅让参宿像爱丽丝掉进“兔子洞”、查理步入巧克力梦工厂,“海精灵”带领参宿来到了“深海大饭店”。

这是一座年久失修的渡轮酒店,海草布满船身,灯牌闪烁不已。店里有鱼头鱼脑的饕餮食客、沉稳敏捷的海象船长、温柔可亲的花花阿姨和毛手毛脚却天真可爱的海獭服务员。

仔细点,不难发现“深海大饭店”中的奇幻人物与现实相连接,形成了对参宿真实生活情节的嵌套。饭店中的花花阿姨与继母说过同样的台词,海獭“糖豆儿”手中的棒棒糖与参宿送给弟弟的一致,外表憨厚、动作笨拙的海象船长老金与缺乏耐心的父亲形象相吻合。

唯一的意外是南河,他是整部影片中最真实动人的存在。作为深海大饭店的主理人,南河外表邋遢,不修边幅,像是周星驰喜剧电影中油嘴滑舌、贪恋财物的落魄小人物。但他也是多面的,在光怪陆离的海底世界,南河无所不能,可以施展魔法为参宿劈开大海,可以用神技驱赶缠身的“丧气鬼”。

影片进入后半程,田小鹏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他决心用南河的真实身份打碎前文所塑造的奇幻世界,颠覆传统英雄主义叙事的固有框架,着重刻画普通人之间的互助与救赎。反观现实,南河根本不会魔法,更不是身披铠甲的英雄。画着小丑妆容,他只是渡轮的摊贩,在参宿被海水裹挟卷入深海之时,义无反顾跳下渡轮救人。

镜头数次锁定在南河救下参宿后,被海水打湿得模糊一片的那张小丑脸上。在无人救援、依靠救生圈漂浮在海上的日子里,他讲拙劣笑话,编故事,鼓励参宿坚持下去,像每一个用力生活的人一样,脸上雕刻着狼狈、苍白与无力的神色,难掩失意颓然却并不放弃希望。最终,南河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参宿求生的微光,传递给她勇气、希望与爱。

事实上,南河与丧气鬼,是爱欲与死欲本能冲动的展现。影片中,南河为参宿劈开大海,找到掩藏在深海之渊的真相,挣脱了反复涌入内心的抑郁情绪与自我困惑。而在海底世界,面对再次到来的丧气鬼,参宿拼尽全力呼喊南河的名字,希望再次获得他的救赎时,南河的离去,反而促使参宿依靠自我意志走出情绪漩涡,从沉溺已久的深海美梦中醒来。

《深海》多次让观众在幻象与真实交织的海上世界穿梭。透过奇幻影像,我们看到掩藏在深海之渊的真相实际是参宿内心病痛的症结,象征着外部环境对参宿所造成的心理创伤。父亲的粗枝大叶、母亲陪伴的缺位,父母对她情感需求的默然与忽略,使参宿深陷“我不够好”的抑郁泥潭。

近年来,抑郁症青年化问题常被社会与家庭忽略。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

与成年抑郁症患者不同,青少年缺乏清晰表达和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他们很难充分认识到自身内心的病症,也因此常常将痛苦隐藏在“听话”“懂事”“顺从”等心理背后,无法得到有效帮助与治疗。

《深海》并不完美。影片中逻辑混乱的意识流叙事、频繁使用的背景音乐、饱和度过高的“粒子水墨”动画,很难不让人产生观影疲态,这也是影片被反复诟病的问题所在。但它足够真诚动人,用7年时间打造一部切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国产动画,是动画人做的一场实验。在“海的深处”,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内心的另一面。

责任编辑:郭韶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